先看一段兩年前寫給孩子的話:
////////////////////////////////
現在你的身體雖然不是優秀級別的,但總體還是很健康良好的,希望你能珍惜愛護自己的身體。由己及人,乃至萬物,爸爸鼓勵你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要愛護其他的人,還有各種小動物,不要輕易動怒,盡量避免傷害弱小的動物。在你現在這個年齡跟你談養生之道,似乎顯得很滑稽荒謬,其實不然。人的品性和脾氣就是從小慢慢養成和發展的,一定要從小注意,從細微處著手,不可忽視大意。你大多時候都是很溫和的,但有時會很暴躁,這在言語和行為上都有所表現。我想這大概就是秉性中與天俱來的一些東西吧,佛家稱之為“無明”吧。爸爸媽媽理解你偶爾的暴躁,但不願意任由你這種暴躁的習性繼續發展壯大下去!在每次暴躁之後,你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麽暴躁,暴躁發作時的言行是否合適,以後應該怎樣避免再犯。爸爸媽媽知道這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我們會耐心和你一起協力改掉暴躁以及其他一些不好的先天習性。這個過程就象鏟除麥田裏的雜草一樣,必不可少。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就在於人能去掉先天中那些動物的不良習性,而後成為人!要健康成長,就要盡量減少發怒,佛家說三毒之中“嗔”最毒。嗔就是發怒、抱怨之類的不良情緒。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上,人類已經實證發怒對身體健康不利。爸爸媽媽希望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先盡量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別人討論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肆意發泄不滿,到頭來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會把事情搞的更加糟糕。時刻警惕自己的念頭,一有暴躁發火的念頭和跡象就提醒自己先平靜下來,此時要守住自己的口,不要圖一時口快。你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務必要謹言慎行。對於慎行,我倒不是太擔心,因為你天性謹慎。但對於“謹言”我還是很擔心的,因為自小你就表現出了很強的語言天賦,這是把雙刃劍,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深受其害。在講話這個問題上,爸爸媽媽建議你:多聽、多看、多思、少言。多聽就是多聽各個方麵的聲音,古人說的很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看就是凡事要多觀察,從不同的側麵去看,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還有那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因此對於重要的事情除了要全局宏觀地看,還要在細節微觀層麵看,從對立麵看。多思就是重要的事情要多想,能換位思考,盡量全麵地考慮問題。古人雲:三思而後行,我篡改一下送給你:三思而後言!
////////////////////////////////
我當時說孩子身上大概有一股無明,那麽什麽是無明呢?到底有沒有無明呢?
《圓覺經》裏佛雲: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我們也可以把此處的“夢”做一些延伸和拓展,比作智慧不足,乃至犯糊塗做錯事。
“醒”就是智慧通達,明白了,不會再做蠢事。
《心經》裏寫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至此,我們應當很清楚,世界上原本沒有所謂的無明,人的天性裏也原本不存在所謂的無明。普羅大眾之所以時常升起無明之火,是因為智慧不足,被各種“貪嗔癡”的欲念攪起無明之火,比如常說的“利令智昏”等。
那麽怎麽讓無明不起,如果無明升起,該怎麽辦?
答案是修慧,即增長智慧,處事圓融。當具備足夠的智慧時就不會升起無明之火。
修慧以斷無明,般若生,無明滅。
無明起,般若照。
所以佛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亦留偈語: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