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詩經

茶話詩經,癡人學佛。
正文

感悟詩經:36---《邶風·式微》(動之以情的勸歸詩)

(2020-04-27 08:22:15) 下一個

 

 

 

 

 

 

 

 

 

 

式 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注 釋

 

 

 

式:作語氣助詞。

 

微:昧,黃昏。

 

微:非。

 

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躬:身體。

 

白 話 翻 譯

 

 

 

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麽還不回家?

 

如果不是因為您的緣故,我又何必風餐露宿?

 

 

 

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麽還不回家?

 

如果不是為了將您侍奉,我又何苦奔走在這爛泥中?

 

 

 

這是一首臣子勸君王歸國的詩。

 

 

 

這首詩很短很簡單,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這麽不辭勞苦地奔走全是因為你。

 

 

 

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背景,很容易被理解成勞動人民被壓迫、生活困苦而對統治者發出不平的怨恨。這也是目前這首詩的主流解讀,即餘冠英先生(19061995)說的“這是苦於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詩經選》)。這從字麵上來看似乎沒有問題,但是,若稍微想一想,心中充滿仇恨的勞動人民會對統治者以“君”稱呼嗎?!不牽匹草泥馬,不問候他祖宗十八代就算好的了,豈會以文縐縐的“君”稱謂?!所以單從語氣和文理上來看就解釋不通,更不用提下麵會談到此詩創作的曆史背景。

 

 

 

在舊社會,這首詩一直被解讀為勸歸,即毛詩所說的“《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因此,舊時的詩歌常用“式微”表示歸去、歸隱。如王維的“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和孟浩然的“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等等。

 

 

 

毛詩裏說黎臣做此詩,但從現存的文史資料中找不到能支持其說的證據,而且毛詩強行附會說“中露”和“泥中”是古時衛國的兩個城邑名,這實在是胡編亂造!這樣牽強附會又怎能讓人相信他說的黎國臣子做此詩是真實的呢?!

 

 

 

史書上沒有黎臣做此詩的記載,但《左傳》裏卻有明確的魯國之臣榮成伯做《式微》的記載。摘錄如下:

 

 

 

【(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公還,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曰:「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後聞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隻見疏也。」公謂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對曰:「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與公冶冕服。固辭,強之而後受。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微》,乃歸。五月,公至自楚。】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魯襄公從楚國回來,到達方城,臣子季武子襲擊並占領了卞邑,派公冶去慰問襄公,公冶出發後沒多久季武子又追趕上他,讓公冶帶封信給魯襄公,信的內容是:“聽說守卞邑的人要叛變,臣率領部下討伐他,已經取得了卞邑,謹此報告。”公冶見到魯襄公後把信遞上就退了出來,回到住處才聽到攻占卞的事。魯襄公看完信說:“想要得到它而借口說叛亂,隻能顯得對我疏遠。”魯襄公把公冶叫來問道:“我能進入國境嗎?”公冶回答:“君王據有國家,誰膽敢違背君王!”襄公獎勵給公冶冕服。公冶堅決推辭,襄公堅持給他,他才收下。襄公不想進入國境,榮成伯賦《式微》,魯襄公聽後,決定回國。五月,魯襄公回到國內。

 

 

 

看了這段明明白白的曆史背景說明,你對這首詩的詩旨還有什麽好懷疑呢?這首詩就是臣子極諫君王趕快回國治理國政,就算君王您不考慮國家社稷,您也要愛惜身邊跟您一起受苦受難的臣子啊!不要再猶豫不決了!此所謂動之以情,感人肺腑!於是成功地勸服了魯襄公歸國。

 

 

 

我也知道古代人民勞役很苦,受到殘酷的剝削和迫害,他們會咒罵和怨恨統治者。我也非常同情勞動者,極其痛恨無恥貪婪的統治階級。但罔顧史料,非要把一首勸歸的詩解讀成勞動人民怨恨之聲,實在讓我無法接受。《詩經》裏有很多勞動人民痛恨統治者的詩篇,大可以借助那些詩作對統治階級進行無情徹底的批判,何必非要把原本不是怨恨的詩歪曲成階級之恨呢?

 

 

 

我理解餘冠英先生編寫《詩經選》時所處的曆史環境,《詩經選》第一版是1956年。我覺得現今的人有必要澄清這個有意或無意的錯誤,不應該再以訛傳訛繼續錯解《式微》,應還其本來麵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