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鄙視對...進行人身抵毀的人

(2007-02-02 23:21:46) 下一個
殲8-2是我國60年代開始開發的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當時美國第二代戰鬥機、高空偵察機和高空無人偵察機不斷對我國進行挑釁。所以殲8的設計目標是解決對高空目標的截擊問題。
  
  殲8-2是1968年開始試飛的,1979年定型。整個過程達11年之久,F4是1963年開始投入美空軍的,米格23是1970年開始入役。相比之下,我們的二代機殲8起步本身就晚,服役時就已落伍了。
  
  六七十年代,由於我國經濟和科技落後,還沒有自主設計先進殲擊機的經驗和技術積累,設備、材料也極為落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還沒有一座大型風洞。我國第一台聯動式大型低速風洞是1980年建成的,第一座自動化跨音速風洞是1983年以後建成的。而在殲8設計之初,我國僅有截麵積不足1平方米的簡陋風洞,隻能做小於1:10的模型測試,而且主要力學測試是技術人員在模型上使用民用彈簧秤(與買菜用的差不多),掛鉛絲測量的,僅能進行最基本的升阻力等測量,精度可供參考,同時因沒有進技術,模型是手工打製,精度不好,加之模型尺寸小,任何細小誤差都可能與實機氣動特性相差很大。就是這種條件下,殲8的氣動性能仍全麵超過米格21、米格23和F4等,遠優於蘇9/11和F104。單從這一點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我們知道,在沒有儀器、沒有資料、沒有經驗、缺乏試驗手段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研製出現代化戰鬥機的。所以我國隻能在吃透米格21的基礎上來搞新機,我們想吃透更好的,可是手頭沒有更好的。殲8的全天候改進型_殲8-2大約是78年上馬的,除電子設備外,殲8-2全麵超越了米格23和F4。
  
  殲8-2早期型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落後,但顧總不是搞電子和武器的,他的職責是平台。
  
  如果殲8-2誕生於七十年代前期,應該能成為一代名機,與F4鬼怪式、米格23鞭撻者並列為三大重型戰鬥機(現在隻能算中型)。三十載春秋後,時值如今,也的確落後了,這裏麵有文革的幹擾,有失去外援的影子,更多的是我們技術手段的落後。僅試飛中1.4馬赫的強烈震動,我們就解決不了,如果有今天的大型跨音速風洞和試驗台架,這根本就不是問題。當時僅有的簡陋小風洞中測不出來,為了查找原因,我們想了很多土辦法,如在機身粘上紅毛線,顧總師親自乘殲教6上天在1.4馬赫觀察等,大家知道,殲教6飛不到M1.4,為了使命,將殲教6的許多設備包括救生設備拆除減重以加大速度。如此辦法真讓人覺得悲壯和淚流。
  
  顧湧芬就是在這種還境中搞出了殲8的。好比一個醫生,手裏隻有聽診器,沒有B超、沒有CT,沒有分析手段,確要解決心髒或大腦的重症,顧湧芬硬是靠看、靠摸、靠分析查出了病因並成功施以手術。這是不可想像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橋梁學家錢令希解決我國第一艘驅逐艦高速震動的例子,當時該艦(105艦)在全速航行中的震動很劇烈,讓人看不清儀表,甚至儀表脫落,震動時阻力是很大的,當然軍艦也就達不到高速了,以致該艦麵臨下馬的危險,時值錢令希下放勞動。研究部門、工廠和軍代表在萬般無奈中找到根本不同行的錢令希,錢令希沒有工具、沒有儀器(橋梁學家也沒有能用於軍艦的儀器),錢令希硬是出海,在高震動的軍艦裏用手摸,去感覺,去分析,設計了一套木製衍架解決了震動問題,使旅大級成為震動最小的軍艦之一,超過進口的鞍山級,也使旅大級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超過36節艦速的最快的驅逐艦。我想問,這樣的專家難道不是最優秀的專家麽?
  
  呈然,殲8-2在今天看來是落後了,但是殲8-2的落後不是顧湧芬的錯。看到網上竟有人對顧湧芬進行人身抵毀,出於義憤,想說兩句,對殲8-2不滿不要緊,對顧湧芬和他們這一批將畢生獻給國防事業的人的否定,讓人覺得同敵人沒有區別,這樣的網上人士讓人鄙視。
  
  作者:枕戈1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