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又被他汙辱了

(2007-02-02 23:21:46) 下一個
作者:人類先知

殲八II的性能眾所周知,比蘇27還大(22米長)的飛機,作戰半徑隻有700公裏,載彈量比輕型戰機幻影2000還小,中、低空機動性能、敏捷性差得根本和世界上任何一種第三代戰機沒有可比性,雷達係統差得都不好意思說,都比不上台灣的IDF(丟人啊),隻有在高空高速的飛行能力上超過第三代戰機的平均水平,(20000米,2.2M)但比不上F15(20000米 ,2.5M)。
  
  大家都知道,高空高速是第二代戰機追求的目標,主要用於截擊機,而第三代戰機則強調中、低空的盤旋格鬥性能及超視距空戰能力,發展到後期又加上要求兼相當的對地攻擊能力及三軍通用化的特點(如F15E,F/A18EF)。這些特點,殲八II無一具備,即使是顧某某每次接受采訪時所強調的殲八II的高空高速性能,相比第二代戰機也不突出,(如米格25 在20000米的最大速度達3M,巡航速度達2.8M),顧某某說殲八II性能超過第二代戰機米格23,也是謊言,米格23采用變後掠翼技術,兼顧了低、中速性能和高速性能,在低、中速機動性能上要比殲八II強得多,當年(80年代)中國想發展強6,設計方案就是變後掠翼,腹下進氣道,可因為遲遲不能掌握變後掠翼的製造和控製技術,被迫下馬(變掠翼技術很遺憾我國至今仍未掌握)。殲八II在設計之初就犯了致命的錯誤,當時F14、F15、F16都已經服役,可顧某某未能準確把握第三代戰機的特點,仍短視地將殲八II的設計指標定在追求高空高速上,等八十年代研製出來自然成了雞肋,用之無能,棄之又有點可惜(花了那麽多人力、物力、財力,關鍵還浪費了時間)。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際風雲突變,蘇聯解體,李登輝訪美引發台海第一次危機,我國國際環境吃緊,這時侯才發現我們沒有合格的可對外卸敵的戰機,時間緊迫,隻得引進SU27係列,受盡了俄羅斯的敲詐和鉗製,在麵對老美的空中挑釁時,吃盡苦頭,犧性了象王偉這樣的英雄(悔之晚矣)。如果說,那時我們設計水平不行,製造能力不夠,我們可以諒解,但中國有句老話“知恥而後勇”,知道落後,奮起直追就是了,我們軍迷全力支持,但明明落後,卻因個人(或個體單位)私利,置國家安全於不顧,還聒不知恥說先進,繼續謬論誤國,這就太無恥了,你的良心何在?聽聽顧某某怎麽評價他的殲八II的“F-8II的性能,無論是亞音速或超音速性能,都優於蘇聯的米格-23戰鬥機。和西方戰鬥機比,F-8II在超音速性能方麵,明顯優於美國的F-16和法國的幻影2000戰鬥機,但在高亞音速機動性方麵不及它們,F-16主要突出了高亞音速機動性,幾乎沒有超音速作戰能力,而F-8II的布局比較合理,最大M數和升限均大大超過F- 16,F-8II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平台,性能完全能與美、蘇、法等國的現役戰鬥相比,但價格卻比較便宜”,我都替他臊得慌,他簡直是在汙辱廣大軍迷的智力。這一點我很欣佩飛豹的總設計師陳一堅,應該說飛豹是我國第一種達到第三代戰機性能水平的戰鬥轟炸機。但陳總卻客觀地說,“FBC-1的綜合性能基本達到F15基本型的水平,但比不上F15E”。這就是一個軍防科技工作者的良心,顧某人比之,你不覺得慚愧嗎?我們欣喜的看到飛豹的改進型性能大幅提高,能與F15E有一拚了。
  
  我國的現役戰機的真實水平是“殲八II戰術性能屬於第二代戰機水平,後期雖然改進,但由於先天不足,性能提升有限,仍達不到第三代戰機的水準,(所以沒有前途,不能再生產了,應將已有的殲八II廢物利用,改進成相控陣雷達,發展為截擊機用於攔截轟炸機,走米格31的路子)”,FBC-1性能水平達到第三代戰機初期的水準,有發展前途,進一步改進,發展成為較先進的戰鬥轟炸機。殲10性能達到第三代戰機後期的標準,應重點發展,重點裝備,經過改進完全可達到三代半戰機的性能水平,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中國真正的第四代戰機。(另外,聽到一個很諷刺的消息,殲八II的總設計師顧某人老早就被評上兩院院士了,而殲十的總設計師宋文驄卻未評上,唉,中國的官僚體製),我說過顧某某位居高位,謬論誤國,該殺!那是氣話,直正最符合我國國情的處理方法是,趕快提高顧某某的行政待遇級別,再大大表彰他一下的功勞,然後趕緊將調離領導決策崗位,勸其退休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