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TMD是作秀,都TMD是扯蛋,都TMD是統治階級工具?

(2007-02-02 23:21:43) 下一個
一幫孫子似的SB,沒在國外待兩年就TMD忘了本,動不動就TMD什麽中國這製度那製度,沒人性沒人權的。。。睜開你們狗眼看看,撒泡尿照照自己。。。什麽TMD風流風韻風騷?扯蛋!對著那麽一幅照片,一張悲壯的臉,一顆赤誠的拳拳愛國之心。。。你們TMD能說出那種話?還TMD扯什麽才學,TMD紳士???操!操你們大爺!

再給你們看一個作秀的,更作秀,作了一輩子,死了才秀出來。。。為什麽死,得了癌症,為什麽得了癌症,因為一次核試驗失敗,鄧稼先就說了句:“這是我的工作”就走進試驗區手捧著彈頭出來了,那麽強的輻射能不得癌症麽?多大秀呀?那麽多的記者,領導!最後病重得很厲害才配了一輛小車,由家人扶著坐了一圈,笑言:“我也是體會了部級待遇了。”這秀作的多好呀?是吧?孫子們!

罵你們這幫孫子都跌我的份,都是給你們臉了!風流風韻風騷,風著吧!一幫SB!

----------
鄧 稼 先



楊振寧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隻舉1898年為例:

   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

   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

   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

   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 “租借”25年,後者“租借”99年。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危險的時代。

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偉大勝利。在20世紀人類曆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一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兩彈元勳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後,1945年從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
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學習理論物理。他得到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

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地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上地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後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做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於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勳”,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前後17年的時間裏所長都是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當時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是曾成功地領導戰時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作。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時候隻有五個人,包括奧本海默,所以我和他很熟悉。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本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台拿起粉筆說“這也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 …”。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有四十多歲,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然而打斷別人的報告,令演講者難堪的事仍時有發生,不過比起以前要少一些。奧本海默是一個複雜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鍾,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忠厚樸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之所以能成功地領導許許多多各階層人士,為中華民族作出曆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因此絕對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對吵對打,和當時全國其他單位一樣。而鄧稼先竟有能力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於1967年6月成功地製成了氫彈。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們被“四人幫”批判圍攻的時候,如果別人去和工宣隊、軍宣隊講理,恐怕出慘案。而鄧稼先去了,竟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這是真正的奇跡。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羅夫斯,可謂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的認識。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見到闊別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以後,美國報章就已經多次提到稼先是此項事業的重要領導人。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謠言說1943年3月去中國的寒春曾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寒春曾於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實驗室做費米的助手,參加了美國原子彈的製造,那時她是年輕的研究生。)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時,避免問他的工作地點。他自己隻是說“在外地工作”。但我曾問他,寒春是不是像美國謠言所說的那樣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工作。
他說他覺得沒有,但是確切得情況他會回去證實一下,然後告訴我。

1971年8月16日,我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前夕,上海市領導人在上海大廈請我吃飯。席間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經證實了,中國得原子武器工程,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底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事後我追想自己為什麽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羅布泊,馬革裹屍的戰場,不知道稼先在那裏時有沒有想起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不飛下,獸鋌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麽心情?

“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籌劃晝夜不斷的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又要有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夠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臨時的問題必定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避免的。1983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後,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都勸他回去,他隻說了一句: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采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那是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隻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我父親誕生於1896年,那時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永恒的驕傲

稼先逝世後,在我寫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與書信中有以下幾段話: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裏多從長遠的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隻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價值的。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