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貼個男人中的男人的故事就不再混了。。。(圖)

(2007-02-02 23:21:43) 下一個


張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學堂。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車震團。191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兼西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宋哲元部被蔣介石改編為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1933年3月,日軍侵占熱河後繼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宋哲元委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與敵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激戰40餘日,取得一次次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1935年“華北事變”後,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敵周旋。北平淪陷後,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日本人於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張見大勢已去,便決定脫離險境。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台,再轉濟南,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台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麵言一切。......而社會方麵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1937年11月,張自忠回到原部隊,此時部隊已編為第59軍,張自忠任軍長。返部隊當天,他對部眾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1938年初,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在山東半島登陸,一路西進,3月上旬進至魯南軍事要地臨沂城下,以優勢兵力圍攻守軍龐炳勳的第40軍的5個團,龐部與敵血戰數日,漸感不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第59軍增援臨沂。張自忠得令後即率部星夜兼程,日行180裏趕到臨沂北郊,隨即兵分三路從北麵對圍城之敵發起猛烈進攻,臨沂守軍也開城出擊。凶頑的的板垣師團在兩麵夾攻下倉惶後撤。張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嶺再創板垣師團,取得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經此一役,張自忠聲譽雀起,被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是年10月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不久,張自忠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

1939年5月,日寇10萬之眾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張自忠一麵命正麵部隊死守,一麵火速派2個師迂回到敵後方,兩麵夾擊包抄日軍。他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向敵猛攻,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隨後第五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一舉收複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神經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他調第132師的第359團另配1個營,令其於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裏路,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正麵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打得日軍狂退60裏,大獲全勝。此役稱“襄東大捷”。蔣介石通電嘉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場”。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當時第33集團軍隻有74師的2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有中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眾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隻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致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因為戰區全麵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拚,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拚。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兩封書信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大無畏氣概,後來亦被周恩來譽為“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的兩封遺書。

5月7日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餘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於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衝殺十餘次。日軍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中國軍何以這樣能戰,後聽說是張自忠親率的部隊,當即大量增兵,企圖消滅這支勁敵,以絕後患。15日,日軍萬餘人分南北兩路向張部夾攻。激戰至16日拂曉,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裏長山。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隻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隻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誌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後張自忠身上又中五彈,為了不讓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隨張自忠東渡作戰的二千官兵亦於南瓜店十裏長山全部犧牲。 凶殘暴虐的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用上好木盛殮並豎靈牌。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敵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後再將靈柩運往重慶。先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並未公布。但消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們碼頭,蔣介石率軍政要員來到江邊,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來到重慶北碚雙柏樹小山落土安葬,並追晉上將。馮玉祥把這裏更名為“梅花山”,並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裏長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