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遠輕音樂作品集 · 情牽西子湖

(2023-10-06 11:03:56) 下一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十景分布於杭州市西湖區,南宋(13世紀)初創、元明(14~16世紀)複興、清代(17~19世紀)由鼎盛的“四字景目”係列方式組成,是最具突出普遍價值的景觀。十景景名為: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這一係列景觀涉及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霧風雪、花鳥蟲魚等關於季節、時節、氣象、動植物的景觀特色,以及堤、島、橋、亭、台、樓、閣、園林、宅院、寺塔等極為豐富的景觀元素,並各有側重地表現出或生動、或靜謐、或隱逸、閑逸、冷寂、禪境等審美意境。

“西湖十景”是在南宋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創造的最重要的景觀作品,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詩、畫、景在審美和哲學層麵上的有機結合、達到完美統一的重大特質。以西湖十景為代表的“四字景目”係列題名景觀,自興起之後,不僅在中國景觀營造領域中廣泛運用,同時在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園林等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並伴隨著文化交流廣泛傳播到東亞各國,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景觀經典手法。


一、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映桃花,六橋煙柳搖清風。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裏,他是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 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 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 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 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 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 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 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 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 “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 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二、平湖秋月

平湖一色萬頃秋,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月好四時最秋宜。

景區位於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 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 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麵主體。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 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 如今,這裏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三、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 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 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 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 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 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麵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 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 西湖全景曆曆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 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讚道:‘一路鬆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 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餘米,上下山往返隻需六七分鍾。


四、曲院風荷

曲水回廊別有天,荷葉田田花自妍。

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 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麵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 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讚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 後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 遺留下來的,隻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麵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苑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 這裏以水麵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 水麵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麵,花,人兩相戀。


五、柳浪聞鶯

柳蔭深處半陰晴,浪細波微畫舸輕。

聞說良緣生此地,鶯歌代寄女兒情。

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禦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 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 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 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麵,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 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 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禦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 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麵,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 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 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 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公園東南辟為群眾遊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 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裏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 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柳浪聞鶯現已歸西湖老年公園。


六、南屏晚鍾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 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麽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 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 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 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 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淨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 淨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暮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 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 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 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 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回音迭起。


七、花港觀魚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花港觀魚 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裏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 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裏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 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遝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 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 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八、三潭印月

潭月澄心印 ,湖光豁性靈。

三潭印月曆來稱為西湖第一勝境,更有“西湖之心”,“杭州之心”之說。因說到杭州必離不開西湖,說到西湖必離不開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 全島連水麵在內麵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 將島上水麵一分為四水麵外圍是環形堤埂。 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 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 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 複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九、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時遠觀橋麵若隱若現於湖麵而稱著。

斷橋位於杭州市西湖白堤的東端,背靠寶石山,麵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裏湖的分水點。 斷橋勢較高視野開闊,是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去處。 每當瑞雪初霽,站在寶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銀裝素裹,白堤橫亙雪柳霜桃。 斷橋的石橋拱麵無遮無攔,在陽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駁的橋欄,而橋的兩端還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 依稀可辯的石橋身似隱似現,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橋麵灰褐形成反差,遠望去似斷非斷,故稱斷橋。 最早記載“斷橋殘雪”的是唐朝的張祜,他的《題杭州孤山寺》雲: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 詩中的一句“斷橋荒蘚澀”,從中可知斷橋原是一座苔蘚斑駁的古老平板石橋。 大雪初霽,原來苔蘚斑駁的古石橋上,雪殘未消,似有些殘山剩水的荒澀感覺, 這也就潛埋下了斷橋殘雪這西湖上獨特景觀的伏筆。


十、雷峰夕照

雷煉風修歲月長,峰巒無語自滄桑。

夕霞絢爛天織錦,照便黎民布佛光。

雷峰塔 位於淨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餘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鬱。 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 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這座三麵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禦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 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雷峰塔建於五代(975),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 初名黃妃塔。因建在當時的西關外,故又稱為西關磚塔。原擬建十三層,後因財力所限,隻造了五層。 明代嘉靖時,倭寇入侵,疑心塔內有伏兵,縱火焚塔,僅存塔心。 錢弘俶吳越忠懿王 ,字文德五代十國時期 ,生卒年: 929—988 。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三十(陽曆為948年2月12日)將領胡進思趁吳越王錢弘倧夜宴將吏,發動政變, 錢弘倧被軟禁,錢俶被胡進思迎立為吳越王。錢俶嗣位三十餘年,期間恭事後漢、後周和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8年),錢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獻封疆於宋,先後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 南陽國王、許王、鄧王。988年六十大壽,宋太宗遣使祝賀,當夜錢俶暴斃,或有懷疑其被毒殺者,諡號忠懿。 愛吟詠,自編其詩為正本集,陶穀為序。今存一首“宮中作”。

雷峰塔即為錢俶為慶祝寵妃黃氏得子而建。


(以上內容摘自互聯網)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