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麵子’有解不開的淵源。‘好麵子’、‘愛麵子’、‘給麵子’、‘爭麵子’、‘丟麵子’和‘留麵子’等等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詞。人們為‘麵子’而活,一生的忙碌、奮鬥都是為了爭這個‘麵子’。有地位、有錢或處境好的人是‘有麵子’,否則就是‘沒麵子’。一百多年前英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先生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闡述中國人的第一個重要的性格就是‘保全麵子’。他認為‘麵子’這個詞本身是打開中國許多最重要特性之鎖的鑰匙。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的‘麵子’就像是南海島的戒律,一種潛在的,不可否認的力量;隻是‘麵子’可以反複無常,不可簡化為規則,並且隻是按照公共的情理而取消或變更[注]。
中、西方人對‘麵子’的看法有所不同。就拿奧運來說,氣派非凡的開幕式可以說震驚全世界,給中國人爭足了‘麵子’。對於這種耗資耗力、不計成本、心甘情願的全民舉動實屬‘好麵子’。英國媒介對此的評價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中國的實力毫不懷疑,但不願效仿。英國在奧運閉幕式時顯示的卻是出自東倫敦歌星和球星、不同膚色的東倫敦市民還有街道上常見的公共汽車。與中國的奧運儀式相比英國人毫無攀比、‘爭麵子’之意。我曾問過英國人,在奧運儀式上英國人是不是太‘丟麵子’了。他們卻說,‘麵子’不是攀比,我們是以現實出發,錢出自於納稅人,為‘爭麵子’浪費錢是一定會遭來民憤的。
國人為‘麵子’而攀比,比誰有錢、誰有權、誰家有大房子和進口車。不惜一切去‘爭麵子’,與不如自己者相比似乎是‘有麵子’,但與另外一些人比又‘沒麵子’。‘麵子’時有、時無,來的不易、丟的容易。‘麵子’是人們此生奮鬥的目標,又是讓我們喪失自我的魔鬼。為了讓他人羨慕、說個‘好’字,我們每個人都付出了的巨大的代價。
直言說,‘麵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是‘臉’是自己的。‘臉’長在每個人頭上,有血、有肉,有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器官。‘臉’是我們心靈的窗口,人的喜、怒、哀樂都寫在這一張臉上。知足者可以不‘好麵子’,但有一張祥和的臉,那是身心健康的標誌。為了‘好麵子’而苦於攀比者,常常顯示出一張肌肉緊張、心靈扭曲的臉。
‘有麵子’者不一定有一張好臉。常常見到電視中出現的大明星、或是有權有勢者身穿名牌服裝,可是一張嘴說笑卻露出一口烏黑發黃、參差不齊的牙齒。記得有一個英國小孩兒曾經對我說,‘中國人的牙齒不好、很難看’,我當時還有些不服氣。仔細觀看中國人的確不注重牙齒健康。國內許多‘有麵子’的人經常出入洗浴中心、美容院,但沒有經常去口腔醫院清洗牙齒的習慣。西方人的愛牙齒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少年時就要做牙齒矯形,清潔牙齒是每年要做的人體保養之一。口腔是人體中含細菌最多的部位,口腔感染可以誘發許多諸如心髒病和關節炎之類的疾病。一口好的牙齒可以讓人的臉更加美麗,身體更加健康。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仔細想一想:‘麵子’、‘臉’,哪一個是最值得我們去愛的呢?
[注] 阿瑟.史密斯《中國人的性格》1890年。
愛牙是真的很重要,不過妄自菲薄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