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文革期間長大的,童年的記憶中充滿了饑餓和寒冷。我的小學同學李小梅是一個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擔負著全家的做飯任務。每次臨近月底時,家裏就會無米下鍋。父母經常為此事而責怪她。於是小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次煮飯以前都要從鍋中抓出一把米藏起來。在家裏人不注意的情況下減少了每頓飯糧食的投入量。到月底時,她就可以用這些省下來的米給家裏人做飯。盡管是頓頓無飽飯,但保證了每日都有米下鍋。那時小梅隻是一個小學生。當她的‘頓抓一把米’經驗被學校發現後,立即被評為節糧模範。每天都有人請她做報告,她從學校講道區裏、市裏、甚至省裏。“頓抓一把米”一時間成了流行的持家方法。一個普通工人的女兒因為“頓抓一把米”而變得大紅大紫。這種為了生存而想出來的聰明辦法當時可能救了許多人。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填飽肚子已經不是生活中的主題。可是人們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另一個極端,即“飲食過度”。每次回國都會被無處不在的大型飯店所震撼,飯店、酒店越建越豪華,好像下飯館是國人生活中的熱點。從人們的談論中經常聽到“哪一家飯店的菜做得好”、“麽食品好吃”、“吃什麽藥能延緩衰老”等等。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花樣也越來越新鮮。如果家裏有過期的食物,人們就會把它吃下去才能安心,因為扔掉了是浪費。
可是人們很少知道,我們身體在消化任何食物時都要消耗我們自己的能量。隻有很少的消化的產物才能被人體利用,其餘的皆為廢品。不能排除的廢品積聚在體內,久而久之引起疾病。近年來,與飲食不當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痛風的發病率逐日升高。可是患病者通常又用吃的辦法去解決吃出來的病。
“吃”是必須的,但要有節製。如果我們用小梅的“頓抓一把米”的辦法來限製或減少每日的飲食量,一定會對健康有促進作用。
幸福是精神上的享受,餐桌上的佳肴隻是一時的滿足,並不一定給我們帶來幸福。過多的飲食隻能帶來疾病和永久的痛苦。簡單、健康和適量的飲食方式是防止疾病的根本。
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