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殿坤 葉赫納蘭氏,為清代滿族“八大姓’這一,原係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王族。 葉赫一名,有人說是蒙古語,意為“宏大”;有人說是滿語,意為“帽筒”或“水鴨子”。究屬何意,本文不做考證。其地,早在遼聖宗時即為女真居地,時稱“耶悔”①。金元之際稱“益海”②、“益改”或“伊改”③明清之際稱“夜黑”、“野黑”、“也合”或“葉赫”④。納蘭,亦稱納喇或那拉,為滿語,其意為“太陽”⑤。金初即有此姓,《金史》卷103《納蘭胡魯喇傳》:“納蘭胡魯喇,大名路,怕魯歡猛安人。”《金史》卷121《納蘭綽赤傳》:“納蘭綽赤,鹹平路伊改河猛安人”。降至明末,納蘭一姓成為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的望族。有烏拉納喇氏、輝發納喇氏、哈達納喇氏和葉赫納喇氏,其中支繁戶眾者尤數葉赫。近年隨著國內外關於“滿族入關前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葉赫部史的研究,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筆者根據額騰額《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就其相關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妥之處請方家斧正。 《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輯於清道光三年四月,為葉赫納蘭氏第14代玄孫額騰額編纂。譜首為額騰額所作譜序,次為世係表,尾記道光初年葉赫納蘭氏後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達喇漢至額騰額族侄銘敦,共輯15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葉赫東城貝勒金台石之孫南褚,凡6代,其人名、官職、支派、世係等多與明人馮瑗《開原圖說》卷下《海西夷北關支派圖說》所記相符。自南褚之後,凡7代,所記人名、官職、支派、世係及旗屬等多與《清史稿》諸臣封爵世表和欽定《八旗通誌》旗分誌滿洲八旗佐領世係相符,故可謂信史,是治葉赫部史的珍貴史料。 尤為重要的是,《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剛正了諸多文獻之誤和史家錯筆。 其一,褚孔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長;次曰哲鏘額;季曰哲赫納。褚孔革之父為“的兒哈你”、“劉爾哈尼”⑥“齊爾哈納”或“速長加”⑦,為塔魯木衛都指揮使,明正德初年因犯邊被明廷捕殺,“集斬開原市”⑧。的兒哈你死,諸孔革繼其父為塔魯木衛指揮僉事,後升為都督僉事。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明廷因褚孔革升職久,“賞金帶大帽各一”,這是明朝對女真頭入的最高賞賜。褚孔革有子3人:長曰太杵,亦稱太楚或台出;次曰台坦柱;季曰尼雅尼雅喀,亦稱捍尼哈或捏哈。 褚孔革二弟哲鏘額有子6人:長曰尼雅漢,次曰巴爾班(無嗣);三曰烏筠都都(其曾孫剛阿達為努爾哈赤滅葉赫時,用炸藥穴城,破葉赫東城內城鐵門之人);四曰巴爾喜;五曰哈爾鬆阿(其曾孫哈雅爾圖任理藩院尚書、議政大臣)六曰烏爾瑚德伊。 褚孔革三弟哲赫納有子3人:長曰巴薩喀(其曾孫花子任副都統。花子之孫常妥、字履坦,康熙朝舉人、乾隆朝官至浙江巡撫。有《受宜堂集》12卷,《二十二史文抄》36卷、《班餘剪燭集》14卷、《受宜堂駐淮集》12卷等著作傳於世);次曰巴爾泰;季曰巴爾遜。 褚孔革兄弟3人,有子侄12人,為世入所知者隻有褚孔革和其長子太杆2人,究其原固,主要是葉赫部自己沒有留下文獻資料。關於這一時期的葉赫史料隻能從《明實錄》、《三朝遼事實錄》、《遼夷略》、《萬曆武功錄》、《開原圖說》、《遼東誌》、《全遼備考》和《滿文老檔》、《滿洲秘檔》、《清實錄》、《開國方略》及朝鮮《李朝實錄》等明末清初官方文獻中間接地查尋,但又很不全麵,故諸多史實細節無從考證。《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自齊爾哈納後,將褚孔革3兄弟的後裔,按“大父房”、“二父房”、“老三房”三支分別記述。脈絡清晰,人事俱細,可補諸史之不足。 其二,太杆非“二奴”之父。《清史稿》卷22《楊吉砮傳》謂:“褚孔革子太杵。太杵子二:長清佳砮;次即楊吉砮。能撫諸部。依險築二城,相距可數裏,清佳砮居西城,楊吉砮居東城,皆稱貝勒。明人以譯音,謂之‘二奴’。”此說係抄自《清太祖父高皇帝實錄》。有清一代,幾乎所有關於葉赫部王族世係的文獻,都從此說。唯有《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與其不同。族譜記褚孔革有子3人:長曰太杵;次曰台坦柱;季曰尼雅尼雅喀。太檸有子6人:長曰鄂岱(其五世孫桑格任內閣學士兼劄部侍郎);次曰碩色(無嗣);三曰薩布祿(無嗣);四曰圖禮;五曰圖美;六曰額普特伊。太杆二弟台坦柱有子3人:長曰齊納赫;次曰清佳砮,為葉赫西城貝勒;三曰楊吉砮,為葉赫東城貝勒(其小女適努爾哈赤為孝慈高皇後,稱“孟古姐姐”,係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雅喀有子4人:長曰廷柱,亦稱煙州(其第五子扈什布與堂兄三丹同為葉赫烏蘇城主,歸降努爾哈赤後任滿洲鑲藍旗都統);次曰阿爾卜(其長子拜三之女適努爾哈赤為側妃,係孝慈高皇後孟古姐姐的堂妹,生努爾哈赤第八女聰古圖公主,下嫁蒙古喀爾喀部台吉古爾布什為妻。阿爾卜之孫“蘇納尚努爾哈赤第六女為額駙”⑨。蘇納長子蘇克薩哈,順治朝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大保,順治十八年授輔政大臣);三曰雅林布(其長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倫額駙,“天才命十一年八月,太宗文皇帝禦極,設八大臣,以固三泰為鑲藍旗固山額真,內理國政,外治戎兵” ⑩。雅林布第四子阿納布之女適太宗皇太極為側妃,“天聰二年生皇五子承澤裕親王碩塞”⑾);四曰雅巴蘭(其第七子阿什達爾漢,任理藩院尚書.於聰六年太宗文皇帝賜號“伏雅奇國舅”⑿)。 | |
綜上述,如《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所記不誤,則太杵應是清佳碧和楊吉砮兄弟之伯父,太杵之二弟台坦柱為“二奴”之父。文獻之所以出現誤記,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因太杵與其二弟台坦柱的名字譯音相近,誤將台坦柱記為台杵;二是台坦柱可能早逝,沒有什麽顯赫政績,故不被世人所知;三是按女真人“嫡長襲爵”,即傳位於長門(長子、長孫)之慣例,錯將“二奴”記為褚孔革長子太杵之後。《大金國誌》卷35謂:“若襲封之人亡,及因他故而去官者,許令長男繼之。如長男已亡,或篤廢疾者,長孫繼之。長子與長孫俱亡,次子繼之。本枝絕,兄弟繼之,兄弟無,近親繼之。”葉赫部首長齊爾哈納,原為塔魯木衛都指揮使,明正德初年,“數盜邊,梟斬開原市”。其長子褚孔革繼父為塔魯木衛都指揮僉事,明嘉靖三十年被哈達部酋長王忠捕殺,“並奪其貢敕七百道及所屬十三寨”⒀。褚孔革死後,其長子太杵繼父為塔魯木衛都督。為報父仇,糾兵犯邊。於明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在柴河堡被哈達部酋長王忠之侄王台捕殺,獻首於開原。葉赫部酋長自齊爾哈納至太杵凡3代,都是父死子繼,傳位於嫡長子。太杵死後,按慣例應由太杵的長子鄂岱繼其父職為葉赫部酋長。但鄂岱及碩色、薩布祿、圖禮、圖美、額普特伊等諸弟,皆因孺弱而不得繼。太杵二弟台坦柱之子清佳砮和楊吉砮兄弟二人,能騎善射,狡黠強悍,能撫諸部,繼其伯父為葉赫部酋長。兄弟二人在葉赫河畔依險築二城,“清佳砮居西城,楊吉砮居東城,皆稱貝勒”,明人以譯音稱其為“二奴”。為報世仇,“二奴”西結蒙古土蠻小黃台吉,東聯建州酋長王皋之子阿台和阿海。連年與哈達部酋長王台長子虎爾罕“日以爭敕構兵”,並時常率部眾侵擾開原、鐵嶺一帶。正如馮瑗《開原圖說》卷下海西夷北關枝派圖說所記:“逞家奴、仰家奴結婚北虜,兵鋒益張。開原東鄙,無日不戰,林木池魚,禍及於內地矣。”明萬曆十一年(1583爾)十二月,清佳砮、楊吉砮二人和其子侄及隨從等311人,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巡撫李鬆、開原戌將宿振武、備禦霍久皋等人設“市圈計”,誘殺在開原城南關王廟(俗稱老爺廟)即漢壽亭侯關羽廟內。是日李成梁又率兵圍殲“二奴’屯駐鎮北關外杜喀寨附近步騎1252人,在這場血腥的誘殺慘案中,葉赫部共喪生1563入。這種駭人聽聞的事件,-時代氣息傳遍明廷和諸夷、故世人隻知葉赫有褚孔革、太杵和“二奴”祖孫3輩,但不知其3輩世係詳情,所以誤將“二奴”記為太杵之子。《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所記褚孔革及太杵諸子譜係,可正清史之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