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紅豆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
個人資料
正文

八旗

(2010-07-18 15:37:08) 下一個
來源:納蘭性德吧

(1)順序是這樣的: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前三個由皇帝直接統轄,稱為“上三旗”,後五個由王公、貝勒統轄,稱為“下五旗”。

八旗製度來源於滿族的軍隊編製,原先隻有四個旗:黃、白、紅、藍,後來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原來的四個旗就成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

從旗子的顏色看,正黃/白/紅/藍就是整麵都是單一顏色的旗子,所以讀作“整黃/白/紅/藍”,而鑲黃/白/紅/藍又俗稱為“廂黃/白/紅/藍”

而不是說“鑲X旗”是“正X旗”的輔佐軍隊。
皇帝都屬於鑲黃旗,鑲黃旗是排在第一的。
所以鑲X旗的人並不意味著地位比正X旗的人低。

正白旗原來是多爾袞的,後來改由皇帝統轄所以升入上三旗。


在清代,八旗在北京城內分地而居,鑲黃、正白、鑲白和正藍住在東城那邊,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住在西城這邊,稱為右翼。

(2)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請注意鑲白在正紅之後
八旗除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別外
無高低等級之分
隻有個人的尊卑之別

皇帝在八旗之上,皇子分在八旗.

對於八旗等級,特別是兩黃旗的等級絕大多數人都有誤解,對此做個解釋。滿人是最講禮數的 有嚴格的等級製度 正確的排列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用行軍時的順序排列是沒有根據的,皇帝大圍,鑲黃旗在最後,意為“兜圍底兒”備受保護。清朝官方文件中提到八旗都是嚴格按照正確排列,前後順序是決不能顛倒的。頭旗為鑲黃旗,其他旗是沒有這種叫法的。駐防將軍所用旗色均有規定,如盛京將軍用鑲黃旗色,綏遠將軍用三角鑲黃旗色,吉林將軍用正黃旗色,成都將軍用正白旗色。從清朝宮廷留下的繪畫來看,將帥出征大帳所用旗色均為鑲黃旗色。乾隆大閱圖中,皇帝身後緊隨的是十麵鑲黃旗,正黃旗是在隨扈後麵的。皇室成員當中,近支均在下五旗,若在上三旗,均是遠支。我所認識的皇室成員均在下五旗,由此可見下五旗是決不能小看的。(納米霏霖)

八旗的排序變過幾次,最早是根據領主的宗法身份地位(長幼順序吧)。後來由皇帝親領上三旗,定下來的是這個。然後為了避免當時的一些問題
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兩河諸王貝勒追論多爾袞,收奪其正白旗歸皇帝,從此形成皇帝領鑲黃、正黃、正白這“上三旗”。此後,由於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八旗之間僅存“上三”、“下五”兩個等次,八旗旗色和排位,也隻有兩個黃旗及僅此於它的“正白旗”


我所認識的皇室成員均在下五旗,由此可見下五旗是決不能小看的。
這句話我不知道怎麽理解好,除了皇帝,皇室成員應該都是在下五旗,近親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在下五旗也是領導身份的。隻是對於一般旗人,上三旗顯然是高處下五旗的。
進來看滿族八旗製度等,不過看的一團糟,真是也不知道怎麽說了。(納米霏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