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們告訴你﹕到了美國﹐先去教堂報到

(2010-06-07 15:33:40) 下一個


總算申請到了美國的移民簽證 , 很多華人在躊躇滿誌踏上美國新大陸的時候 , 口袋裏和行李箱裏裝滿了生活必備品和盡可能的現金 , 但是唯無法帶來美國的 , 是你的人脈關係 , 那個「一通電話就能搞定事情」的哥們兒或者曾經一起笑罵係主任的同學 , 他們都留在了中國 .

到了美國看著美國家庭慶祝感恩節的熱鬧不禁令人倍感落寞 ; 甚至有很多「為什麽 ? 」和「怎麽辦 ? 」都不知道去問誰 … 這個時候 , 偶有熱心的華人朋友會跟你說 : 「去教堂吧 , 在教堂裏可以認識很多人 ! 」 -- 於是有些人 , 雖然沒有信仰 , 也去了教堂 . 最初 , 是為了長長見識並認識一些朋友 , 建立人脈關係 , 進而獲得融入美國社會的資訊乃至機會 ; 而後 , 確有些人信奉了一種宗教 .

由華人組織的中文教堂和各種宗教組織在灣區興盛不衰 . 本報記者籍以所見所聞 , 與讀者共同探討宗教組織在華人移民中所起的作用 . 由於篇幅有限 , 未能涵蓋所有不同的宗教組織及其特點 , 隻能以點帶麵 , 折射出本地特有的人文景觀 -- 移民與移民之間在宗教平台上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 . 這對於大多數的大陸移民來說是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 , 因為如果不到美國 , 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教堂 , 甚至不知道教會是怎麽回事情 .

在古柏帝奴市一戶人家當住家媬姆的阿惠 , 來自四川 , 不懂英文 , 其實中文水平也很有限 . 每周一至六都在東主家裏負責打掃、洗滌、做飯等 , 她不會開車 , 所以做飯也是等女主人把菜買來之後 , 她按吩咐烹飪 . 這樣的住家媬姆其實是每天從早忙到晚的 . 主仆之間是雇傭關係 , 雖能和睦相處但畢竟不能發展成為有求必應的朋友 .

每個星期日就是她放假的日子 , 「我們教會的朋友會開車來接我」阿惠很高興地說 , 她有任何事情都去找教會裏麵的人幫忙 . 「你看 , 這根皮帶就是教會裏的人帶我去商店裏買的」她撩起外套 , 如獲至寶似地向人炫耀她新買的皮帶 .

顯然 , 她口中的「教會裏的人」就是除了工作以外 , 最好的社交圈 , 那裏有可以幫助她在美國生存的朋友 . 她到底是否看得懂聖經 , 甚至是否確實是信徒 , 好象已經並不重要了 .

能夠在教會裏麵遇到大明星真是值得炫耀的 . 經營網站的公司總裁雷小姐家住北灣 , 她總是驕傲地告訴大家 : 「江珊和我是同一個教會的 , 我們常常見到江珊的」 , 然後她的話便會引來不少大陸移民的羨慕眼神 . 90 年代紅極大陸的電視連續劇「 過把癮就 死 」讓這位人見人愛 , 又作天作地 ( 意為對任何事物都抱怨 ) 的女主角扮演者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 能夠在教會結識江珊聽起來令人感到榮幸 .

信奉上帝的人是以洗禮的方式表示正式成為基督教徒 . 易兵在不久前接受洗禮了 .

2009 年的 4 月 , 南灣園丁殺人案中幸存的鰥夫 , 易兵 , 是在眾多教友的見證中接受的洗禮 . 他並且在教堂公開發言 , 表示把自己交付給了上帝 , 他講話時神情坦然 , 很平靜 . 之後 , 該教會的牧師更以他的個人經曆作為典型在「禮拜天」的時候 , 向大家介紹說 , 易兵已經對殺害其妻子的殺人犯不再有仇恨的心理 , 甚至尊稱此人為某某先生 , 他現在對案件唯一的想法是讓事情趕快過去 .

我們可以看到 , 宗教組織 , 在這裏的作用是 : 安撫受害人 , 並成為其心靈寄托 . 在深圳的富士康墜樓案連連發生之後 , 本地教會已經有長老提議要派出短宣隊去到深圳 , 拯救這些受傷的心靈 .

他們說: <wbr>到了美國, <wbr>先去教堂報到
近日 , 本報記者有幸以朋友的身份參與了一次由一個宗教組織的成員自發安排的郊遊活動 , 成員都是會講華語的第一代移民 . 這次參加郊遊的成員均屬資深的華人教友 . 說他們資深 , 一方麵是因為他們都是已經到美國數十年的華人移民 ; 另一方麵 , 他們大多都是兒女已經成人的夫婦 , 但是仍然充滿精力 , 有興趣結識更多誌趣相投的朋友 .

平時 , 這些資深教友輪流在某一成員家中學習經文 , 偶而也會有負責文娛活動的成員安排一次短途旅遊 . 這個國殤日假期就安排了蒙特利一日遊 . 參與者共有十數人 , 先在聖荷西聚集 . 出發之前 , 長老帶大家祈禱 : 感謝主 , 今天天氣這麽好 , 也期望旅途一路平安等等 . 然後 , 由男士開車 , 共三輛車在假日裏悠閑出發了 .

旅行路上 , 教友之間交流的話題相當廣泛 . 有兩位母親 , 其子女均在加大柏克萊讀書 , 話題從就業實習談到剛拿到駕駛執照的兒子應該如何選擇保險 ?

車行一路 , 談資又從子女話到各自的移民經曆 , 王女士發現 Jamie 先生原來 2 歲落戶南美洲 , 然後再移民到美國的 , 不禁讚歎他華語出色的同時 , 又羨慕他會講西班牙語 . Jamie 先生並在之後的晚餐過程中 , 與西餐廳的西語服務人員操練了一番他的第三國語言 , 這令一眾教友都嘖嘖稱讚 . 同桌並有教友笑侃道 , 「這樣套近乎 , 應該可以獲得免費的點心或者咖啡才是啊 ! 」 – 雖然沒有圖得便宜 , 眾人也以此為樂 .

數位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的校友因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認識 , 談起來更為親切 . 午餐時幾位校友坐在一起 , 談起誰誰誰是哪一屆的畢業生 , 特別起勁 . 再然後 , 話題從染發的訣竅談到祖籍 , 祖籍廣東的 Rebecca 會講粵語 , Lidia 稱自己是上海人 , 聽得懂上海話 , 但是不會說 .

他們說: <wbr>到了美國, <wbr>先去教堂報到兩位台灣女士又對香港人的飲食表達了共鳴 : 海鮮餐館固然清淡美味 , 但是港式茶餐廳則均不敢恭維 , 更不屑於所謂的鴛鴦奶茶 . 所幸一行人中沒有來自香港的人士 , 二人肆無忌憚地把港式食物褒貶一番之後 , 盡興之餘 , 感到共同語言又多了 !

談笑風生一路 , 「旅行團」安排參觀文學家斯坦貝克博物館 , 隨後在 Carmel-by-the-Sea 的市中心並有女士瘋狂采購、男士看管購物包袋的分工 . 一日遊在典雅而不昂貴的海鮮餐館的美食和溫馨的交談中結束 .

這樣一個旅行團 , 成員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工作和生活方式 , 華語和宗教是他們共性 . 籍宗教這個平台 , 他們獲得了互相認識的機會 , 發現了校友還找到了老鄉 ; 通過交流 , 大家求同存異 , 談生活 , 談移民 , 尋求共同的觀點和愛好 , 並能夠互相關心 .

如今 , 華人教堂又成為了醫療和教育界外展到社區的渠道 . 大學升學之道、 B 肝免費檢查和講座都會安排到教堂內舉行 , 並在「禮拜天」的時候向前來參加禱告的教友散發傳單 , 增加宣傳力度 .

甚至 , 其他族裔的教堂又成為了華人跨族裔交流的平台 – 比如 , 屋崙發生的非裔毆打華人的慘案 , 被害人俞恬聲被非裔毆打致死後 , 其妻來到非裔信眾聚集的教堂 , 大聲表達族裔共存和諧共處的呼聲 .

位於東屋 崙 的 Allen Temple 浸信教會,為屋 崙 市最大的非裔基督教會之一。該教會
在慘案發生之後 , 邀請俞恬聲家人參加祈禱聚會,讓該教會為死亡的俞恬聲及他的家人祈福 。參加當天祈禱會的非裔教友超過三百人,他們在會上齊聲反對暴力行為,呼 籲各界為俞恬聲家人伸出援手,並支持各族裔團結一致,為改善公共安全而努力 。這一在非裔教堂舉行的華非互動活動引起了本地各大媒體的全麵報道 , 華人移民在美國尋求和平的呼聲也在不同族裔中得到了清晰的表達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