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管中窺豹—說說日本的公共交通

(2025-04-03 05:57:00) 下一個

我於24和25年前後兩次到日本旅遊,時間很短,加起來三周左右,可以說是蜻蜓點水。期間有機會分別乘坐了火車,地鐵,公共汽車和出租車。  總體的感覺是日本的公共交通相當發達,覆蓋範圍相當廣泛。  很多地方通過火車加巴士,或再加出租車都可以輕鬆到達。  google map 相當好用,輸入起點和終點,點公共交通模式,火車汽車的班次時間價格和轉換細節都清楚羅列,非常實用。

火車站內都有自動售票機,可以選擇中文或英文。 通常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購票。  一是輸入站名,然後付款就可以了。又或者可以直接選擇應付的價格,然後付錢購票。 但如何知道票價的多少?  購票前最好了解一下終點站的方位,有個東南西北的概念,然後在車站線路圖上找到下車的站名,站名下方的數字就是票價。  下圖是我騎車奔赴名古屋途中遇到暴風雪無奈改乘火車,在名古屋附近一個車站所遇到的線路圖。  車站密密麻麻,不熟悉情況還真難找。當時有一位日本小青年出手相助也花了好些功夫才找到我要去的豐田市,在圖上的東北角。

要有個大概的方向才比較容易找到想去的車站,車站下方就是票價

後來我發現還有一種購票方式,假如當時並不確認下車的準確車站,因而無法確認準確的票價。 此時可以先買一張低價的車票,比如200日元的票,先進站坐車,到達目的地後再補票出站。  具體的操作是來到目的地車站的閘口,插票入機,因為餘款未付,機器不會開閘,而是叫一聲。  接著取回車票給閘口的工作人員,他們會讓你補票,然後換一張車票,憑此可以出站。  在有些規模較大的車站我還看到叫精算處的小辦公室,就是用來給乘客計算票價,多退少補。  這可能是日本獨有的現象。

也正是這場暴風雪,我還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  比方說購買了全額車票的乘客中途下車出站,閘口的機器在知道該票有餘額的情況下,把票吞了,打開閘口。如果乘客要繼續乘坐火車去原定的車站,就必須另外購票。 以我的澳洲思維考慮,原則上這是站不住腳的。  這次暴風雪也正好印證了我的思維。  當時的情況是由於暴風雪的影響,火車中途停車而不再前行。  我們隻好下車換車。  當時車站的情況有點淩亂。  那位剛認識的日本小青年助人為樂,讓我跟著他。  於是我們就出了閘口,我那張大概還剩50%餘額的車票就被機器吞了。 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合理,於是和工作人員交涉,他馬上來閘口打開機器,拿出裏麵裝票的鐵盒,跪在地上找我的那張去豐田市的車票。  找了一下,我於心不忍讓他別找了,我去再買一張票。  原則上講,我是不應該再購買一張車票的。  所以說,如果中途下車,閘口不應該吞票自動開閘。

車站的工作人員在認真地尋找我的車票

接下來談談我在京都看到的關於公共汽車的一點現象。  這一現象和我在澳洲和中國的巴士經曆正好相反。 在悉尼一般都是前門上車並繳費,前後門均可下車。  我在國內的經曆是前門上車繳費, 無論遠近統一價,後門下車。  兩者基本雷同。  在京都, 乘坐巴士卻是後門上車,前門下車,下車時繳費統一價。  在京都坐巴士的時候,碰巧目睹一位殘疾人士上車,還隻能從後門上車。  但為什麽非殘疾人士不能從前門上車呢? 坐車就一統一價,為什麽不在上車的時候就收取了呢? 我一直沒弄清楚個中緣由。 我們知道日語的語法和中文英語不一樣, 難道是語法的不同而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區別嗎? 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操作方式? 誰能告訴我?

女司機正在安頓從後門上車的殘疾人士

 

最後談談出租車。  日本的出租車都是自動門,所以當車靠近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定距離,車停穩妥當後司機會按按鈕打開車門, 所以不必上前自己開門。  我在日本坐了好幾回出租車,每次發現司機都是年紀老邁的老人。  在京都坐過一次銀發司機的車,他看起來起碼有七十多歲了,但他開車的靈敏和起步猛踩油門的勁兒讓人敬佩,真是老當益壯,薑還是老的辣!

 

日本的年輕人都宅在家中集體躺平了嗎?  還是貓在遊戲室裏逃避人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