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是北京五大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中第二大壇(僅次於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天壇)。地壇名聲遠不如天壇,近年來由於每年在此舉辦的書市和春節廟會使她在京城變得廣為人知。但讓我踏入了這座曆史悠久但並不是北京著名旅遊點園林的是北京著名作家史鐵生的名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的這篇以北京地壇為背景的充滿了人生哲理,洋溢著生命魅力和情感的散文,讓讀者經受了心靈的震撼之後,不能不對那神奇的給與史鐵生無限靈感的園林產生某種敬畏和向往。
地壇東門。
牌樓
史鐵生是這樣介紹地壇的: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曆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裏,它一麵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如今的地壇經過了大規模的修整,以煥然一新。
史鐵生寫道: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隻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
祭壇
壇牆和古樹
史鐵生在文中抒發了他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和內疚: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隻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麽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隻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麽大。”我放下書,想,這麽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萬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園牆,鬆樹和草地
史鐵生在文中以地壇景物對四季:
“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揚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鍾,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鍾,銅鍾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
新建的鍾樓,大鍾一定在裏麵了。
史鐵生是這樣對待生與死的:
“必有一天,我會聽見喊我回去。
那時您可以想象—個孩子,他玩累了可他還沒玩夠呢。心裏好些新奇的念頭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個老人,無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勞任怨。還可以想象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說“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又互相一次次說“時間已經不早了”,時間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了。
我說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說不好是想還是不想,還是無所謂。我說不好我是像那個孩子,還是像那個老人,還是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很可能是這樣:我同時是他們三個。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麽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麽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麵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史鐵生去世後,史鐵生研究會便接觸有關單位,希望能在園內立一尊史鐵生塑像。得到的回應是:“從文物保護和規劃考慮,地壇內不適宜為現代人塑像”。
閱讀史鐵生《我於地壇》 請點下麵鏈接:http://zhongxue.xdf.cn/gy/201202/1137324.html
下麵是地壇簡介:
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曆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自公元1531~1911年,先後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並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製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叫地壇。
地壇分為內壇和外壇,以祭祀為中心,周圍建有皇祗室、齋宮、神庫、神廚、宰牲亭、鍾樓等。祭壇平麵呈方形,以象征“天圓地方”之傳說。中心壇台分上下兩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兩重,四麵各有欞星門。下層壇台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時奉安五嶽、五鎮、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瀆之神位,外壇東北部為望燈杆,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處。
祭壇近景
壇牆和門
祭壇
內壇的門
山紋石雕座
水紋石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