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的博客

回歸善良的本性,體會活著的過程,享受做人的快樂......
正文

不同文化版圖中的君子之美

(2015-10-24 15:09:13) 下一個

                   不同文化版圖中的君子之美

                        ——讀一來的《情斷拉斯維加斯》

                                       艾平

 

長篇,暢銷書,在書店裏是不會令我駐足流連的。說實話,拿到一來的新書《情斷拉斯維加斯》的時候,我真是感覺到一種來自文字的重壓。我的天,25萬字,520頁,對於我這種習慣於慢生活慢讀書的人來說,讀完它,的確需要一定的自控力。

此前,除了《教父》(馬裏.奧普佐)《達芬奇密碼》(丹.布朗),《天使的憤怒》(西德尼.希爾頓)之外,我幾乎沒有讀過任何暢銷小說,而國內的那些寫得花裏胡哨,全然沒有真善美做支撐的所謂通俗故事,無非金錢美女利欲,我故躲得遠遠。

《情斷拉斯維加斯》也是千篇一律的故事之一嗎?

朋友告訴我這位作者曾在呼倫貝爾有過一段軍旅生涯,於是,我便在他開篇的鋪陳中沉下心來,依循著他編織的人物命運脈絡經緯,一點點走進拉斯維加斯,走進鄭躍進生命的深遠背景,走進一個真摯、善良、忠厚、悲情的男人的豐富內心。

掩卷之後,我覺得,此作超過預期,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亦或一本不俗的暢銷書。

首先是鄭躍進的不俗,作為全書的主人公,他身上並沒有頹廢時代人物的隨波逐流和精神宿命,如果說這個人物身上有著作者經曆的濃重留痕,那麽平民文化人是他永不改變的底色。書中的撫順、拉斯維加斯,58年至文革後期,改革開放伊始直至故事結尾的時空,是中國飽經風雲動蕩的曆史時期,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版圖。

鄭躍進出生於1958年,這個純真而無畏的年輕人,甘於兩袖清風的職業操守,忠於春天一般無邪的愛情,知恩圖報,苦苦求索。僅有50元工資,也要拿出20元,送給白媽媽,因為白媽媽,在最困難的時期,曾用命根子一般的糧票救助過他。

給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段情節,一是他在自己的愛人豔茹遠走美國,杳無音信的近20年裏,他把那原初的愛情之星,深深埋在心底,永不放棄,一直堅持到美國尋找妻兒;二是能夠置輿論和個人的情感不顧,為雪陽挺身而出,扮演柔情的白馬王子,成就一個瀕死花季女孩的愛情之夢;三是到了美國之後,雖然看穿了同居女友南茜的浮躁、虛榮、唯利是圖,得知她已經委身於他人,還是以仁厚知心待人,隱於暗處給那負心的女人以默默的救助。

當讀到南茜從鞋跟上找到鄭躍進留給她應急的20美金和從皮箱底下找到鄭躍進傾其所有帶給她救急的兩萬美元時,我想沒有人不被這情節深深感動。

如果說,華人旅美是一種新生活,那麽鄭躍進身上呈現的是一種進入了不同文化版圖之後的中華傳統君子之美。

我覺得寫得最為情感酣暢的,是鄭躍進寫給豔茹的99封情書和悲壯的婚禮,不難想象作者執筆之時的狀況,該是怎樣地調動著生命中那些不可磨沒的印記啊,就像岩漿一樣噴發著歲月之下的苦難和悲情!

這種古典的情結,高尚得像一首詩,絕塵於當今這個薄情寡義的時代。

作為一個50後的讀者,一個敬畏文學的寫作者,我許久未見這種踏實淳樸而又具有理想色彩的性格形象了。現在的文學似乎在攀比著誰能寫得更得淋漓,更入骨,恰恰忽視或放棄了人物自身的美德,而去追逐所謂的複雜和多重性。寫作的焦點往往是人的低矮和局促,寫作的過程往往是發現或者重複人的糾結和困惑,身不由己以及摧眉折腰。鄭躍進這種類型的人物,已經被很多寫作者忘卻或者拋棄,結果隻能是,盡情地展示了人性之卑瑣、醜陋、貪欲。

一來對鄭躍進的思想定位,實屬難能可貴,我們且不論鄭躍進這個文學形象是否飽滿,他能夠出來亮一嗓子,本身就具有一種曆久彌新的力量。

我們原初的美德在哪裏?有個從遼寧撫順來到加斯維加斯的鄭躍進竟然如此陌生,而又十分親切。

本以為鄭躍進在被他的姑媽老太太安置到保險公司工作以後,性格應該有一次升華,而不應僅僅被動地入獄、挨打,可是工作的改變並沒有讓他融入到美國的白領階層。這裏有一個文化隔閡的問題,即華人在美國其實一直囿於華人文化圈之內,生存本身就是被動的,華人曆史遺留的文化積澱,決定華人在陌生甚至敵對的文化氛圍中,首先選擇的就是鼴鼠般苟活,你讓鄭躍進這樣一個弱者,如何使得到中流擊水之書生意氣呢?鄭躍進,哪怕他再高尚,也終將無所作為。

因此,在全書即將結束的時候,一來和鄭躍進同樣束手無策。

兩種文化的衝突和溝通,將是寫作者在美國,永遠會遇到的寫作課題。

這裏使我想到陳河的小說《猹》,值得向一來推薦一下,不知道在美國生存的一來是否讀過。

我想,在美國生存的寫作者,每時每刻都會體驗到不同形式的文化衝突。

還有南茜,也是寫得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是一個負心的女人,也是一個知恥而後勇的女人,由於賭場和享樂的誘惑,她被邪惡和陰謀玩弄於掌股之間,付出了人生的一切尊嚴。和所有墮落者一樣,當墜入深淵穀底之時,方知悔悟晚矣。她飲下毒酒之前,辦了此生最光彩的一件事,即向躍進和豔茹,說明一切,向鄭躍進懺悔所為,向害己者報仇雪恨。如果說一來在她進入賭場成為賭局中的一顆棋子初始,把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那麽,絕地反彈的幾筆,終於讓這個人物變得立體起來,性格豐富起來。

這個人物身上的很多細節,讓我看到,作者對如此寄生於賭博中的人物是有研究的,對賭場文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這個人物最後隻能遁入空門,必然成為世上迷境男女的警示符號。

在異國的土地上寫華人世界,是一種時刻要用文學打破的格局。不止是在拉斯維加斯抑或美國,中國人在全世界,都有陌生的文化課題。

盡管目前華人尚處於一種謀生在異國的狀態,還遠遠沒有融入其文化,但是比照、衝突、反思卻早已開始,這些就是作家耕種的土壤,願看到一來新的文學果實。

* * * * * * * * * * * * * * * * * * *

艾平,呼倫貝爾人,作家,現任呼倫貝爾市文聯主席。曾發表散文作品一百餘萬字。獲冰心散文獎,華語最佳散文獎,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內蒙古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優秀圖書獎,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等獎。

 

【附1】


                          中國版的《亂世佳人》

                      評一來長篇小說《情斷拉斯維加斯》

                                                 鄭越


       收到一來從美國寄給我的長篇小說《情斷拉斯維加斯》 ,欣喜之餘是沉甸甸的厚重!因為一來在這篇小說劃上句號前曾對我這個自由撰稿人講過,小說出版後讓我寫一篇書評。
     
      我從未見過一來本人,但實際上我認識一來甚深,正是因為小說《情斷拉斯維加斯》。

      與作者一來相識是從他在國外留園網博客裏的簽名開始。

      那是在2011年的2月份,我在留園網上無意中打開一來的博客。

      “原以為 在遙遠的地方總能找到夢中的感覺……”

       一首《誘惑於成人的傳說》詩歌中的第一句,就引起了我的共鳴 。這首詩的底下,是博主的簽名:“一來就是一來!”!

       “一來就是一來!”?這個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簽名令我產生了好奇:這個博主何許人也?

       自此,我開始關注一來的博客,閱讀他有選擇陸續傳上網的小說《相約在美國》(後確定書名為《情斷拉斯維加斯》)。

       我也沒有想到這個故事竟然能一直吸引著我讀下去。

     《情斷拉斯維加斯》以移民美國的中國男人鄭躍進為實現他與初戀情人沈豔茹“相約在美國”的承諾,繼而所遭遇的曲折傳奇為主線,以書中兩個主要人物鄭躍進和南茜,並圍繞主線而鋪展開的一段有負心、有情欲,有黑幫、有正義,有追殺、有溫情,有血腥、有眼淚的驚心動魄的故事。這個故事,從一個
特定角度反映出中國新移民在美國這個自由社會的現實生活。

       記得一來在回複網評時說過:我盡其所能讓小說的每個章節都能讓讀者看到最真實的畫麵。

       一頁一頁的閱讀,我被黏住了,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撞擊的我心緒不寧,總想探究人物的命運。

      一來是想把書中的主人公鄭躍進塑造成現代女人想要的那種厚道的白馬王子嗎?他是想把書中的女主角南茜塑造成中國版的郝思嘉嗎?

      這疑問既好奇又刺激。於是,粗略地看後我又開始仔細地複讀。

      在小說的第二章節裏,當兩個主要人物鄭躍進和南茜雙雙登場時,對美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飄》的有關討論,其實應該是在暗示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在後續的章節裏印證了我的觀點。

      先放下悲情懷舊的白馬王子,那個厚道的主人公鄭躍進,讓我把女主角南茜與《飄》女主角郝思嘉做個比較。

      小說《飄》表現的是在美國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不同人物在混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的命運變化。小說揭示了主人公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運安排。書中女主角郝思嘉,為保護自己的家園“陶樂”(或譯塔羅)的抗爭,象征著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莊園主為自己傳統的信仰價值觀的持守所作的努
力。而郝思嘉周旋在幾個男人中,自以為一直愛著的男子是傳統保守的艾希禮,到最後卻發現自己最愛的原來是叛逆自私開放的瑞德,喻示著郝思嘉既不舍舊式的傳統,又向往新鮮事物的矛盾心理。而瑞德最終的棄她而去,則帶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意味,實際上宣示了新舊事物之間的不可調和。麵對這樣的結局,郝思嘉顯得茫然而無奈,隻能以“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麽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來安慰自己。
     這樣的答案,暴露了《飄》在思想上的局限性。

     《情斷拉斯維加斯》同樣表現出不同思想及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中國式的《飄》。我個人甚至認為《情斷拉斯維加斯》作為現代版的《飄》,有著更深刻的思想性及現實意義和積極意義。

      我這樣評論沒有想撼動《飄》的文學地位,因為《飄》的背景是在戰爭年代,戰爭環境下的人所麵對的困擾及所作的掙紮或努力都容易理解。而《情斷拉斯維加斯》的背景卻是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書中人物也是生活在號稱公平自由環境的(美國)社會裏,為什麽他們依然要麵對人生中的悲歡離合?為什麽他們依然要為生存而苦苦掙紮?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麽?這種深思,對我們每一個同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都是有著現實意義的。

      如果說郝思嘉是戰爭年代的亂世佳人,那南茜則是和平年代的“亂世”佳人,而且這“佳人”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必然產物。從這個角度來評論《情斷拉斯維加斯》,更具有現實意義。作者一來,真正想要告訴讀者的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揭示人物命運這個層麵上,而是更進一步尋求人類社會更理想的答案,並以積極正麵的方式釋放正能量,在肯定人心中善良的同時,尋找心靈中的那一片淨土。

     掩卷沉思,南茜這個“佳人”揮之不去。她的一顰一笑,她的裝扮貴婦人的高雅傲慢,活靈活現嬌媚的像熟透的紅櫻桃。作者對她的刻畫是非常成功的。如果看過《飄》的讀者,喜歡郝思嘉這個角色的話,那我想你一定會喜歡南茜這個佳人。可以說南茜與《飄》裏的郝思嘉盡管時代不同,但她們是同一類的
女人,都是美麗活潑、敢說敢做、現實功利、叛逆倔強和貪慕虛榮。

     為什麽這樣的女人會受人喜歡?因為真實。真實不是真理,真實往往並不崇高,真實有時還很醜陋,但真實卻貼近生活。

       南茜不像郝思嘉那樣生活在美國戰爭年代的亂世,同樣是美國,她卻是生活在享有盛世美名的新時代,但作者一來為南茜“度身打造”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賭場!這也是美國得天獨厚的娛樂場所,也正是這場所讓眾多人迷失了自己。
    中國人對賭一般都不會陌生,把南茜這種性格的女人放在賭場這個特定的場景裏,她的性格就發揮得淋漓盡致,她的命運走向就得到了最準確的定位和詮釋。如果說郝思嘉失去了愛她的男人,是因了她野性的叛逆,那麽南茜被鄭躍進冰冷的逼走,是因她貪戀百家樂賭博而失身於他人的必然結果。

      現代的賭場,公正而透明。特別是小說中大量篇幅描寫的百家樂賭博,其賠率最接近百分之五十,是號稱最公平的一種賭博方式。然而,百家樂賭桌卻又是賭場最賺錢的賭博工具之一,百家樂賭桌是賭徒們輸得最多,令最多人傾家蕩產的地方。公平,並不是一定能保障人們的利益;公平,有時候甚至是掠奪利益的最佳障眼法。

       我認為百家樂經是寫的相當精彩的一章,南茜在賭博培訓學校接受“培訓”的一段經曆讓她學會了臉要像城牆一樣的厚,心要像木炭一樣的黑。但她在人生的舞台上去表演時,最後還是輸的頭破血流一貧如洗。

       因為貪而亂性,因為賭而迷失。最後南茜喪失了判斷力,失去了理智,繼而失去自信、失去金錢、失去信任,最終失去清白、失去尊嚴、失去愛情、失去自由甚至幾乎失去了生命。

      這就是一個受過培訓的南茜,一個有著浮躁、惟利是圖、進取開放的現代人格,在種種遭遇麵前當下的利益抉擇最重要的南茜,輸得是一敗塗地,終於“配得上”她的上司送給她的代號“噩夢”。

      南茜的前半生,就以一場噩夢結束。如果作者關於南茜的命運就寫到這裏,作為一個警世箴言,也算是成功了,但這樣的故事很可能會帶給讀者消極的負麵意義。南茜的故事沒有終止於此,作者一來以其積極的人生理念,看到噩夢醒來的南茜新的命運,而這個命運其實不是一來刻意安排的,是南茜自主選擇
的結果。在這個由南茜自主的新命運裏,南茜醒悟了,她要雪恥,她要報恩!她終於懂了什麽是愛,該怎樣選擇去愛一個人,這讓我們看到南茜心靈中保留的那一片純美的人性,更讓我們看到人性良知的一麵。

     “在美國,對南茜來說,家隻是個概念,一個能供她臨時喘息的驛站”。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何嚐不是匆匆過客。這個世界,同樣隻是我們“臨時喘息的驛站”。如果我們都能明白這一點,盡管我們依然身不由己地生活在人生這個大賭場裏,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賭,即不貪。至少可以選擇“小賭怡情”,即盡量少貪。我們的命運,反而能夠把握在自己手裏。

    大徹大悟後的南茜最終選擇了出家。這個結局並不消極。南茜隻是“找個地方讓心能安放”,這個地方就是心靈中的淨土。南茜的出家,就是回歸淨土。或者說,南茜的前半生贏了等於輸了。南茜的後半生,輸到徹徹底底後反而真正地贏了。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但這個情節的歸宿有個“眼”讓我費解,那就是序曲中交待的南茜還因女兒的事絕望了。也就是說南茜又經曆了一次親情的打擊後才選擇了出家,如果我分析的不錯。

      現在我說說主人公鄭躍進,這個看名字就印有時代烙痕的男人,有著堅韌、重情義、傳統保守的老式人格,在與現實抗爭之時,回憶是他的精神支柱,而回憶,往往就是傳統的反映。可以說,在這部小說裏,鄭躍進就是愛的象征,是信念的寄托。他也是受傷的靈魂,無助的靈魂,尋求慰藉的靈魂!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被傷的男人,在心靈中還保留著最後一片最美最純的淨土。這片淨土,令每當南茜“要做決定的關鍵時刻,她就想起鄭躍進的叮嚀”。令每當沈豔茹“要做出改變生活方式的抉擇時,她就會想起影響她一生的男人鄭躍進”。令病入膏肓的白雪陽,在彌留之際能鼓起勇氣地告白:自己一生最愛的男人是鄭躍進!

     多麽讓人感動的男人!這個世界缺的就是這樣的男人啊!

    在閱讀過程中,我留意到作者一來對書中兩個主角鄭躍進和南茜的著墨點不同。對於鄭躍進,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寫他的回憶。對於南茜,作者著重於描寫她當下的際遇。給我的感覺,作者表麵上寫的是兩個人,實際上反映的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矛盾心態,似乎作者有著兩重的人格。細想想,其實這種兩重人格,同時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隻是側重點有所不同。特別是從中國移居海外的華人,更首當其衝深受兩重人格的困擾。這困擾,反映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西方新型流行文化之間的衝突。

     在東西方思想不斷對撞或交流中,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居住海外的中國人,應該如何抉擇?應該如何看待我們身上同時存在的兩重人格,我想,這才是作者一來在小說裏想要表達的一種尚未定位的思維,在勇於麵對現實接受新思想新價值觀的同時,持守心靈的最後一片淨土是一種回歸的美德。就像悲壯的婚禮那章,一來展示的是理想主義的人格魅力,但卻又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對戀人的訣別!我看的揪心直到淚崩。但是現實生活中真的會有這種古典的情結嗎?這是一來的願望,當然也應該是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應該達到的境界。

      記得有一位網友評論說:“讀一來的小說,文字清新,劇情曲折,對人物內心的獨白刻畫得非常深刻,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很多話可能也是一來多年來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思考和感悟,文學性和觀賞性都很強”。

     《情斷拉斯維加斯》這部小說,故事情節緊湊刺激,沒有當下流行的網絡小說的浮誇,很多章節催人淚下。值得一提的是對成人部分的描寫,片段很美,脫離了言情小說的矯情。更令人佩服的是,小說中的人物關係、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但作者卻交待得脈絡清楚,布局合理,對場景變換的操縱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足見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閱曆和知識積累及清晰的思維分析能力。

      盼望早日看到這部小說的姊妹篇《情葬穀天鎮》。

 
 
                              鄭越,澳大利亞自由撰稿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