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借彼胡欺此胡,中共核心權威崩潰

(2010-05-21 20:31:07) 下一個

  溫借彼胡欺此胡,中共核心權威崩潰

  高申文

  胡耀邦變成了一塊貞節牌坊。有人想將這塊牌坊掛在自家的門楣上。

  這就是最近那個叫溫家寶的人,寫文章回憶胡耀邦的原因之一。

  正如華爾街日報中文網4月17日的文章《溫家寶悼胡耀邦掀開中國政壇神秘一角》中,引述國內一位官方報紙的編輯的話說"這與政治改革無關,與溫家寶的個人聲譽有關" 。

  溫家寶的個人秀場,原本就沒那麽高深莫測。海內外的過分解讀,反而離真相更遠,離做秀者要達到的目的更近:牌坊是越大越好啊。用胡耀邦這塊牌坊,即可以擋住溫夫人的珠光寶氣,也可遮掩溫兒子的權私財氣,更可遮住溫個人權術手腕的陰斂戾氣。

  有評論將溫的文章解讀為經過政治局常委的集體決定,或得到了胡錦濤的首肯。如前文所引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就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的看法說,"這篇文章顯示,溫家寶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占據了上風,他們已經就政治改革達成了新的共識,也就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漸進式改革。"

  世界日報4月15日的文章《借紀念胡耀邦抗極左"倒溫" 胡錦濤默許》認為:"北京政界感到詫異的是溫家寶的文章,怎麽可以在人民日報刊出。唯一的解釋是,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一致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得到的另個可信的詮譯是,胡錦濤出手了。""每年春節必到胡耀邦家拜年的除了溫家寶,還有一個人,就是同樣由胡耀邦選上來、而且時間更早的是胡錦濤。來自北京的政界消息說,胡錦濤在最近一、二個月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一直以放手放權的方式力挺溫家寶。"

  看中國網4月16日 的文章《溫家寶高調紀念胡耀邦 壯團派聲勢》,也引述香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的看法,指出,"溫家寶發表文章,是期望樹立出身共青團的胡耀邦的推動改革精神,藉此鞏固團派,預期同樣出身共青團的胡錦濤會在十八大再讓一批團派上位。"

  難道真是胡溫聯手?

  統觀國內外對溫相回憶胡耀邦的解讀,很少有人在時間上留意這樣一個微妙的細節:國家主席胡錦濤於4月12日至13日出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核安全峰會;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當時胡剛結束核安全峰會,正準備赴巴西利亞參加"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二次正式會晤;4月15日晨人民日報發表溫紀念胡的文章《再回興義憶耀邦》,同日下午,理溫家寶飛抵青海玉樹地震災區;4月17日胡提前結束訪問回國,馬不停蹄,18日到達地震災區。若是胡溫一體聯手,關係親密,溫就代表著胡,那胡犯得著如此急迫,一個老人不遠萬裏,不顧時差,更不顧高原反應對身體的傷害,馬上跑到災區,僅僅是因為地震嗎?

  紀念胡耀邦這類敏感話題,往往引動高層左中右的互動和反彈,如果放在常委會上討論,其結果往往隻有一個,就是擱置。視維護穩定為第一大局的常委會,連個公布官員個人財產的決定都通不過,怎麽可能在事涉政治體製改革,事涉六四這樣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空前一致地通過這樣一個決定?

  另外,就算是中共政治局常委會的集體決定,那麽紀念胡耀邦的文章,完全可以由中宣部組織一些邊緣人士去寫,為何單有風光出盡的溫家寶出麵。無論是中共法統,還是團派正朔,這個秀要做也是由胡錦濤去做,斷輪不到溫家寶。

  再退一步,就算集體決定,該文章的發表,也應當是在胡在國內的時候,萬一出了問題,也好及時補救調整,為什麽偏偏選在胡出國期間?

  複又退一步,集體決定了此文在4月15日發表,那麽在4月14日玉樹發生地震之後,也可以在緊急事態下,為避免不可控的意外發生,暫時停止發表此一文章,等事情穩定之後再說。這類紀念文章,又沒有那麽急迫的時效性,不是非要按時發表不可的。胡耀邦死了21年你都沒有大動作,為什麽偏偏要在此時按時發表?

  再退一萬步,就算是胡錦濤同意溫家寶發表此文,作為黨魁之一的胡不可能不懂得此文的涵義,不可能不知道該文會引發外界關於政治體製改革的聯想,不可能不考慮此文給溫個人形象帶來的光芒,不可能不擔心因他的同意而導致黨內的爭論,從而給政敵以口實等等情況,以胡十年王儲八年人主處處謹慎的個性,他不可主動同意發表。那麽如果真的是他"同意發表",也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不得不同意。麵對已經"擁有人民支持"而越來直我素我行的溫家寶,出於維護集體團結的需要,出於維護本屆常委會統治大局的需要,出於要借重溫家寶平穩過渡到十八大的需要,他已經無力阻止,被迫同意,任由其想做啥做啥了。

  唯一的解釋是,這既不可能是政治局常委會的集體決定,也不可能是胡錦濤首肯之舉。恰恰相反,是溫趁胡離開大內,他實際上成為國內權力第一人,加上玉樹突然地震,各方自顧不暇,權力出現空隙之際,利用手中權柄,趁機撈取個人名望之舉。

  由此,胡錦濤匆忙之中提前返國,也就有了更為可信的原因--僅僅一個地震,前方有抗震救災指揮部,胡完全可以從從容容結束訪問,大不了弄場越洋視頻會議來凸現親民即可,斷不會如此置國際社會於不顧,反襯出一個大國領袖在突發災難麵前的被動,和唯恐權力旁落的窘迫與無奈。

  胡回國即不顧鞍馬勞頓,也不顧高原反應就直接到達玉樹,不光是跟"人民群眾在一起",也反映出他急於消解溫突然又上漲的個人聲望的心態。一篇敏感高調的紀念文章,加上又是第一個趕赴災區,溫兩天之內又賺了個盆滿缽溢。

  溫紀念文章中還有一個伏筆,就是樹己貶胡錦濤。該文章講述的故事,大約是在1986年胡耀邦到西南地區考察的一段往事。香港《明報》署名孫嘉業對此評論稱:"溫家寶在文中對胡錦濤卻隻字未提,這裏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溫家寶借紀念胡耀邦向團派和胡錦濤示好,二是溫家寶借這篇文章來對外顯示,自己才是胡耀邦精神衣缽的真正傳人。"

  仔細看過文章,就會發現,孫嘉業所說的第一點其實根本不存在。文章不僅沒有向胡錦濤示好,還暗示胡耀邦對胡錦濤並不信任,才在貴州指揮溫家寶上演了一場寒夜暗訪了解真情的故事。

  溫的文章說,1986年2月7日,胡耀邦的考察組到達同誌風塵仆仆趕到西南州首府興義市。"晚飯前,耀邦同誌把我叫去:「家寶,給你一個任務,等一會帶上幾個同誌到城外的村子裏走走,做些調查研究。記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當耀邦同誌給我布置這個任務時,我心裏明白:他是想盡可能地多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

  而當時主政貴州的,正是剛剛離開團中央第一書記外放曆煉的胡錦濤。按理,胡耀邦是共青團派的鼻祖,胡錦濤更是他千挑萬選的共青團接班人,二胡之間的淵源似乎更深一層,而當時溫家寶剛到中共中央辦公廳不久,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算老胡對小胡不信任,也萬萬不會在一個新來的中央辦公廳副主任麵前表現出來。

  另外,如果按溫家寶所說,耀邦經常強調到地方上要"看看他們沒有準備的地方",那麽1986年那一趟半個多月,耀邦到過貴州、雲南、廣西的一些貧困地區調研,應當每個地方都可能要去暗中調查一番。在大內浸泡20多年的溫家寶,不會不明白為"當今聖上諱"的規則,他大可以提一提在雲南、廣西耀邦要他暗中走訪的情景,同樣可以鋪陳耀邦"密切聯係群眾、關心群眾疾苦的優良作風",為什麽他卻偏偏強調貴州,拿當時胡錦濤主政的貴州說事?

  這當然不是失誤,或無意間的閑筆,而是典型的春秋筆法。用耀邦對錦濤同誌不信任的暗筆,勾勒出二胡之間冷漠的背景,來更好地反襯溫與耀邦的"親密",強化將耀邦與溫的形象的迭加效果。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的一個更為隱藏的潛台詞,正是孫嘉業所說的第二點:"溫家寶借這篇文章來對外顯示,自己才是胡耀邦精神衣缽的真正傳人"。

  由此,我們可以基本得到結論,溫發文僅僅是個人意誌,非中共常委集體決定,更非胡錦濤授意。而且溫這麽做,活脫脫襯出胡錦濤作為一代弱主,無力全掌中共局麵的現實。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後,溫表現得越來越強勢。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有人民的支持"。溫地震後二小時即奔赴四川,將自己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定格在碌碌慌張的中共群僚,尤其是政治局其他8個常委之上。到災區後,邊走邊發指示,本來調不動軍隊的他,因為借助了輿論的力量,他要軍隊,江胡若不批準,則要背負罵名,如此,反而使黨中央、中央軍委成為他的命令的執行機構,成了他的個人內閣,軍機處。他要什麽,江和胡那邊就批什麽,一時間,世界輿論為之嘩然,溫家寶的雷厲風行甚至成了西方首腦的榜樣,溢美之辭響徹雲霄,光輝形象遍及全球。溫家寶成為美國知名社交網站Facebook最受歡迎政治名人第六名。

  等胡錦濤回過味來,一切的光芒已經全被溫家寶奪走。沒奈何,胡隻好在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典禮上,隻帶著李克強出席。有評論認為,溫家寶不願意陪同前往,是不想將自己的光芒給胡分亨。也許還有另一層意義:胡錦濤也不願意汶川地震被溫繼續利用。

  從那以後,溫家寶的特立獨行越來越多。以至今年1月21,美國著名智庫歐亞集團評選出2010年最值得關注的全球十大領導人,溫家寶排名第一,風頭蓋過美國總統奧巴馬。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際聲望中卻直線下降,據德國之聲報道,4月份的一項全球最受歡迎領導人國際調查中,胡錦濤慘遭墊底,排名甚至在利比亞領導人卡紮非之後。

  除了發文回憶胡耀邦,還出版了《信心與希望:溫家寶總理訪談實錄》一書,一夜之間擺滿全國的大小書店。要知道,這一下子打破了兩個中共慣例:一是打破了國務院領導在任不出書的慣例;二是打破了了在任黨的領袖沒有出書,總理就率先出書的慣例。在壁壘森嚴的中共體製中,這絕對是絕無僅有的事。毛在任時,出過書的劉少奇被打倒,而深諳為官之道的周恩來就沒有出書。此後,趙紫陽在總理任上沒有出過書,李鵬、朱鎔基都是退休後出書。

  溫家寶這樣做,並非其不諳官場之道,而恰恰是他看到胡是一位弱主,政治局常委其他人更是自保有餘,他顧無暇,正好給他在任出書提供了機會。

  中共的領導人都喜歡出書,這是從蘇聯的勃列日涅夫那裏學來的傳統。勃列日涅夫的虛榮心極強,他要證明自己在任何領域中都具備卓越的才華,包括文化領域。他組織了龐大的寫作班子為其撰寫理論文章、自傳和長篇小說,並大量印刷精裝本,將這些堂皇的巨著發布到每一個黨小組之中。

  中共領導人有樣學樣,逐漸將之演化成一種統一全黨思想,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的標誌性手段,具有鮮明的專屬政治含義。從毛澤東到江澤民,無不如此。既然是統一思想、確立核心,那麽隻有黨的一把手才能這麽做,其他人再位高權重,都不能置啄。現在胡錦濤都沒有出書,更沒有確立核心地位。溫家寶一反常態,超越自己前麵的總書記,以總理身份出版圖書,除了虛榮心外,在弱主時代展示自身的實力,是其當然目的之一。

  出書就像無聲的宣言,一時間洛陽紙貴,在總書記胡錦濤還沒有出版個人專著的情況下,在十八大人事爭奪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胡這個準核心更加不準了,誰是核心的問題於是被解讀成了誰不是核心。WHO is who?封疆大吏向誰的馬首是瞻,至少也成為一個問題了。社會上溫胡體製的說法,已經逐漸取代了原來的胡溫體製,由胡溫而溫胡,倒置的不光是兩個字,中共集體領導的實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繼續營造開明形象。眾所周知,中共視互聯網為洪水猛獸,投資數百億搞金盾工程,通過掃黃打非清理網絡,連續擴增網絡警察的編製,並招募數百萬兼職的"五毛黨"引導網絡輿論,連番舉措下,已搞得怨聲載道。這時,溫在他結集出版他的所謂訪談錄中,有意加入了"網聊部分",就是意圖營造親民形象。新華出版社的副社長要力石就說,"溫家寶總理的網聊部分",不同於平日裏的發布會,這也體現出了溫總理平易近人的親民作風。"

  這在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上已經展示無疑。除了吳邦國坐鎮京畿,胡帶另六個常委出席,獨溫家寶沒有去。網上有人為此辯解說,中央規定黨和政府領導人不能同時出現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如果這種規定是真的,溫守著北京就是了,為什麽卻又跑到玉樹去?這不是明擺著罵胡等七常委吃喝玩樂,而獨他一個人關心群眾疾苦嗎?有評論就認為這是溫的"政治表態",溫家寶的強硬是因為江係勢力正在衰竭,溫要通過這種舉動來表明,江係衰竭並不就意味著胡係的壯大,他必須要有發言權。

  據知情人透露,溫的災區之行打亂了中宣部通過宣傳世博淡化玉樹地震的計劃,受到網民讚許和歡呼,一位主管宣傳的領導更是氣憤地說:"他是要網民,也不要我們宣傳部門。"

  溫的連番異常舉動,顯然是收到了奇效,就連海外民運人士都為之一振。知名民主評論家張三一言甚至提出"現時褒溫貶胡有天時地利人和之效"。張三一言認為:"互聯網和人們權利意識覺醒,現時是體製外有了一定的話語空間。這話語空間主流是傾向於褒溫的。更難得的是體製內'宣傳陣地'局部出現了'民間化'空間的跡象,而這'民間化'體製內傳媒也是奉溫的。民間民情或國外輿論均傾向於溫。如果自由民主人士,維權人士,公共知識分子,獨立人士若能在這樣局勢下強化褒溫貶胡,是會有實效的。即使沒有實效,也不會有多大害處。所以不妨在這方麵試試。"

  與此同時,一些許多讚揚溫家寶,貶損胡錦濤的文章開始出現。如一篇叫《支持溫家寶先生,寄望溫家寶先生》的文章,就幾乎是一夜之間被刊登到國內外很多網站。文章開尊明義地將矛頭直指胡錦濤:"中國的某些事情如果搞不好,主要的責任決不在溫家寶先生。是的,他不過是一個第三小提琴,雖然他的音量有時超過了第二小提琴,但決不是那個最後拍板的人,也蓋不過整個樂隊的聲音。"

  胡少江的評論《"溫家寶現像"說明什麽?》也認為,溫家寶似乎試圖想改變些什麽。他不僅公開出麵為自己樹立政治威信,甚至與黨的一把手爭搶風頭。前不久,他甚至為自己出書,成為第一個在任上為自己出書的總理。他的這些舉動似乎有些反常。因為溫家寶絕對是一個謹慎小心的人,否則他絕不可能在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位置上為兩任下台的總書記服務之後仍然能夠在黨內生存並得到提升。謹慎的溫家寶敢於出麵與領導核心爭搶民氣這一現像隻能表明,這個黨的核心的威望正在開始從最高層崩潰。

  而在一個自上而下的政治集權體製中,核心權威的崩潰就是這個體製崩潰的開始。

  這是中共即將崩潰的強烈信號。眾所周知,中共自鄧後實行集體領導。所謂集體領導,有兩個要件,一是要有個一核心,這是鄧"集體領導也要有一個核心"的本意,二是大家都在一條破船上,要倒黴一起倒黴,誰也不能做破壞集體的事。江澤民時代的集體領導,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胡時代,本來也應當是以胡為核心的。但溫的異軍突起,我行我素,在很多事情上達到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地步,故意無視權力的潛規則和顯規則,對江、胡兩個核心視而不見,對權力同僚愛搭不理,對沒有坐穩核心的胡領導下的中共集體,是一個巨大傷害。

  溫可能也無心要破船,但他一定是在盡量維護集體利益時,盡最大可能地撈取個人的利益。這種利益,或是政治的,或是經濟的,或者二者兼有的。也隻有這樣,才能解釋他為什麽屢屢標新立異,而又沒有實際越過底線,弄得統治集團對他打不得,罵不得,更捧不得。就溫的實際處境而言,胡"核心"不僅已無力製約他,還得靠他這塊招牌來裝點親民的門楣,更不肖說平衡人事問題時要把溫的因素放在重點了;就連準太上的江前核心,要想繼續保護發言權,也得仰賴於溫,溫實際上處於中共十八言話權十分核心的地位,各派即打他不得,就隻有拉他、靠他。

  溫對集體領導權威的這種挑戰,必然在中共內容引發連鎖反應,加劇十八大前的排班站隊。投機取巧、見風使舵的官員們,在江核心越來越日薄西山,胡"核心"愈來愈說了不算的情況下,隻能加速上演更為醜陋的叛變、投誠、效忠、打擊鬧劇,這勢必最終引發表麵大團結的實質分裂。中國進程將再次進入一個波譎雲秘的時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