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消息】據媒體報道,自北約開始對利比亞軍事打擊之後,美國一直對德國的“不作為”表示不滿。日前美國防長蓋茨再次於布魯塞爾要求德國派軍隊參與,但遭到德國一口回絕。
蓋茨認為,盡管所有北約28國當初一致同意對利比亞實行軍事打擊,但迄今為止參與利比亞行動的北約國家隻有9個,英、法、美承擔主要責任。
德國防長德麥齊埃9日就這一問題回答德國媒體的提問時說,德國已經決定不參與對利軍事行動,德國將負責的部分是利比亞重建工作,默克爾總理在訪問美國時已就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做了商談。
德麥齊埃說,具體來說德國的任務是幫助利比亞建立新政府機構、培訓警察部隊以及建立基礎設施,並且這一切都將在聯合國或者歐盟的指揮下進行。至於卡紮菲下台後德國是否投入兵力維和,目前還沒有確定。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也曾經對沒有直接參與利比亞軍事行動的北約國家施加壓力,認為各國應該負擔均分。
朝鮮向中國開放自駕遊首批遊客長春出發
【長春消息】據媒體報道,6月9日,一批遊客駕車從吉林省長春市出發,經吉林琿春前往朝鮮羅先。據介紹,這是中國遊客首次駕車直接跨越國境,以自駕遊的形式進入朝鮮旅遊。
9日早晨6點,參加自駕遊的車隊在長春會展中心集合完畢,每輛車都編好了號碼,並貼有“朝鮮自駕體驗之旅”的標識。做好準備後,7點整,車隊從長春出發。預計下午到達吉林省琿春市的對朝口岸——圈河口岸,吉林省將在口岸舉行相關儀式。
據承辦本次自駕遊的吉林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經理江浩介紹,報名參加這次“跨境自駕,體驗之旅”自駕遊的有24輛車,約90名乘客,包括吉林省內的青年企業家、旅行社代表等。
車隊將於9日下午過境圈河口岸,達到朝鮮境內的羅先地區。遊客將參觀遊覽羅津港口、羅津灣;在羅先觀看兒童表演,並前往金日成踏訪過的海洋村、望海閣以及自由活動等。車隊將於11日下午從朝鮮返回吉林省。
羅先特別市位於中朝邊境地區,此前朝鮮已製定出把羅先經濟貿易區建設成世界性的加工貿易區、轉口貿易區的遠景規劃。從今年5月底開始,朝鮮決定允許中國遊客開車越過中朝邊境,對這個窗口城市進行自駕體驗遊覽。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蓋茨認為,盡管所有北約28國當初一致同意對利比亞實行軍事打擊,但迄今為止參與利比亞行動的北約國家隻有9個,英、法、美承擔主要責任。
德國防長德麥齊埃9日就這一問題回答德國媒體的提問時說,德國已經決定不參與對利軍事行動,德國將負責的部分是利比亞重建工作,默克爾總理在訪問美國時已就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做了商談。
●不妨回顧一下德國總理訪美國期間的幾個細節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麵對美國防長的“逼問”,既然德國防長將皮球一腳踢給了“德國總理與美國總統”,那麽,我們就不妨回顧一下德國總理訪美國期間的幾個細節。
我們知道,德國總理默克爾是在當地時間6月7日對美國展開為期一天國事訪問的。值得強調的是,
第一,在訪美之前,默克爾訪問了“極其敏感”的印度,值得強調的是,盡管德印雙方就在反恐、核能、軍售、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等多個領域合作進行了會談,但德國總理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三個: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默克爾表示,希望德國擁有股份的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的“台風”戰機能夠獲得印度空軍100多億美元軍機采購的訂單。她說,“我們提供了很好的選擇,希望加強與印度的關係,歐洲戰機是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產品。”
其二,也是值得警惕的,默克爾表示:在核能利用領域,同意在核能安全方麵幫助印度,並承諾支持印度發展其他新能源;
其三,我們注意到,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辛格表示,“我們討論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發展。恐怖主義是一個嚴重的挑戰,我們應該全麵而不是有選擇地應對。”
默克爾則透露德國將在今年底主辦下一屆阿富汗會議,“印度與德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目標一致……阿富汗應該發展獨立的安全機構。”
第二,德國政府此次訪美代表團陣容龐大,包括5位政府部長,是自前總理科爾執政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據說,這次訪問的目的是修複德美兩國漸趨冷淡的外交關係。
第三,據報道,默克爾在華盛頓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她不但獲得美國授予平民身份者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還享受到了美國總統奧馬巴為她舉辦一場歡迎外國領導人“最講究”的國宴。
在這個問題上,美聯社的說法就極能說明問題,該報說:無論如何,默克爾這次受到盛況空前的高待遇,而美國通常隻給予親密盟友這種待遇。並認為,默克爾是第一位受到奧巴馬政府如此高規格接待的歐洲領導人。
●德國總理訪印的主要目的是“生意”,這一點與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基本相同
通過第一,我們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德國總理訪印的主要目的是“生意”,這一點,與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基本相同。
有意思的是,自不久前印度空軍將美國和俄羅斯的軍火商一起踢出“采購名單”之後,德國擁有股份的“台風”戰機和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機對印度空軍訂單的競爭也就白熱化了。
●印度何以將這筆巨額訂單拋向歐洲?
然而,就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印度之所以將這筆巨額訂單拋向歐洲、而不是之前“誌在必得”的美國與印度的傳統軍火供應商俄羅斯(美國與俄羅斯公司的推銷工作都是由各自總統親自帶隊上門公關),顯然與“埃及之亂”的“後續發展”最終“脫稿運行”相關,與美國決策者於“極端焦慮”中決心對“美國全球戰略”、特別是“南亞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但又非“實質調整”相關。
我們知道,在“埃及之亂”的“後續發展”長時間停留在“利比亞”這個觀察點,僵持於“敘利亞”這個“止損點”的背景下,印度國防部突然於4月28日證實:美國軍火商已在印度總值110億美元的戰機訂單中落選,而就在美國失去合同當天,美國駐印度大使羅默高調地宣布“辭職”。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這位美國大使辭職時在對印度的決定“深感遺憾”的之餘,麵對媒體,卻始終不肯將“辭職”與“丟掉軍售合同”直接掛鉤。反倒是印度政府在“拚命”強調:羅默大使是“故意在此時辭職,並將打擊美印未來的軍售合作”。
●這裏麵的內在邏輯卻是非常清楚的
事實上,受打擊的豈止是“印美軍事合作”,隨著俄羅斯不久前連續取消與印度的軍事演習計劃,俄印軍事合作、甚至俄印關係也受到了打擊。
對此,我們想強調的是:這裏麵的內在邏輯卻是非常清楚的:
第一層,既然印度決策者明知此舉“將打擊美印、俄印未來的軍事合作(實際上是美印)”、甚至打擊“印度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卻又偏偏如此,顯然在目前階段有“較簡單依靠這筆訂單維係美印、俄印的政治與軍事合作更加緊迫”的“戰略考慮”。
●“真正原因”與美國“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本.拉登”的“某些企圖”直接相關
事實上,在我們看來,“美印”雙方在“美國大使辭職原因”問題上閃爍其辭的“真正原因”,恰恰與兩天之後、也就是5月1日,美國突然宣布“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本.拉登”的“某些企圖”直接相關。
顯然,美國借“拉登之死”所刻意展示的“兩種特殊能力”、特別是“美國資本操縱國際市場、令國際原油、大宗商品、貴金屬等瞬間玩‘倒V型反轉’的特殊能力”,外加“比爾.蓋茨、巴菲特等訪印時”暗示的“美國南亞戰略”進行破局的“第三種方式(通過經濟、特別是金融危機促成印度之亂)”,這才是印度決策層最終決定將這筆巨額訂單拋給歐盟(也就是歐元)的“戰略考慮”。
因為,如“美國利益”沒有“歐洲利益”的“實質配合”,而印度如能用“冷靜”取得中國的幫助,那麽,“美國資本”要想獨自進行“第三種方式”南亞破局,恐怕其極其依賴巴基斯坦通道的“中亞政策”、就得當心被別人抄了自己的後路,並涉及其中東、以至全球戰略。
●站在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上,印度決策者起碼應該看清楚了幾點
第二層,而透過以“俄美、歐美、中美分別直接交手為主線”的“前三波排列與組合”、特別是“中美直接交手”的“第三波排列與組合”的整個過程,目睹交手的最終結果是中國在歐俄的戰略策應下,用“與美國一切重大問題都在中東談”的策略,成功地將“大國間主要戰略交易平台”從南亞方向推至中東方向、並直到今天都在“聯手迫使”美國在中東參與戰略交換、從而“持續吐出帶血的籌碼(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要求以色列在1968年巴以邊境基礎上進行和談)”這一不可爭辯的事實,站在印度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上,印度決策者起碼應該看清楚了幾點:
第一點,通過“利比亞”這個“觀察點”、可以看出“歐美國家利益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仍然是“歐美關係”的主流,因此,“雖並非不可調和、但卻很難調和”的“歐美資本利益之間的矛盾”,在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的“挑動”、甚至歐盟內部某些“誌向遠大的核心國家”之“策應”下,也就“很難調和”。
●“歐美利益”之間已經被攪得越來越遠,“中歐”之間的利益反而被攪得越來越近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隻要看看俄羅斯總理普京在自己的網站上“悍然暴料”“IMF前總裁卡恩性侵案不僅冤枉、且與美國黃金儲備真相直接相關”,此前“不肯介入利比亞戰爭”的德國人、揣著來曆不明的“毒黃瓜”跑到中國要求幫助“鑒定”,而中國外交部近來更是與利比亞政府與反對派勢力“同時展開對話”、從而在 “方方麵麵”麵前強調了“我有兩種選擇”,等等,也就可以看出,“歐美利益”之間已經被“某些人”給攪得越來越遠。
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中歐”之間的利益反而被“另外一些人”給攪得越來越近了。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迫使”美國不得不在中東方向繼續“參與交易”
也正因如此,在“利比亞”這個“觀察點”仍在“觀察”、“敘利亞”這個“止損點”仍未擊穿的情況下,以“中歐俄”為主的“國際社會”已經開始在“中東和平”這個“主要戰略交易平台”上“重開交易”,並“迫使”美國不得不繼續“參與交易”。
●法國(歐盟)所提的“巴以和談新方案”
非常清楚,在這個問題上,最具典型的事情,就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要求以色列“在1967年巴以邊境”的基礎上展開“巴以和談”、且歐盟(法國)則進一步威脅“巴以(實際上是威脅以色列與美國)”稱:如果不盡快恢複巴以和談....則一切嚴重後果自負!
至於法國(歐盟)所提的“巴以和談新方案”,其實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法國外交部長朱佩6月2日為重啟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平談判提出的新方案,其主要內容是朱佩當天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會見巴勒斯坦候任總理法耶茲時提出,巴勒斯坦應以“土地換和平”為原則,在1967年邊界基礎上建國,並要求巴以雙方在一年內就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問題和難民回歸問題達成一致。
第二部分,是法國提議“6月底在法國舉行重啟和談動員會議”。
●“美國利益”已經開始吐出“帶血的籌碼”!
至於“嚴重後果”是什麽?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恐怕首先就是“歐盟將承認巴勒斯坦國”。
顯然,在法國(歐盟)一致“公開要求”以色列做出重大讓步的背後,是麵對“脫稿運行”的“埃及之亂”之“後續發展”,“美國利益”已經開始吐出“帶血的籌碼”!
毫無疑問,一個人淪到“吐血”的地步,也就意味遭受了“內傷”。
真實的情況就是,目睹“美國霸權”已經無力一手遮天,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強力保護自己”,盡管表麵強悍、但原本就無力自保的以色列,麵對“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已經開始“鬆口”,稱:“願意考慮法國(歐盟)提出的新方案”。
●“鬆口”與“放風”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以色列“開始鬆口”的背後,其實是以色列“開始放風”,而“鬆口”是一種“無奈與妥協”,至於“放風”則可理解為一種“試探性的警告”:“鬆口”是相對“歐盟利益”而言的,而“放風”的對象則“美國利益”,準確地講,是“美國國家利益”。因為,在“美國利益決策層”於“美國資本利益層麵”、冒著中東全麵失控的危險,策動“埃及之亂”、卻又目睹其後續發展始終在“脫稿運行”之後,“美國國家利益”眼下最需要的就是繼續維護“美國主導的中東安全框架”的“基本穩定”。哪怕是犧牲“以色列核心安全利益”也在所不惜。
●“美國國家利益與資本利益之間的固有矛盾”開始激化
這一點,從以色列總理“強烈不滿”美國總統奧巴馬“施壓”以色列“在1967年邊境基礎上進行巴以和談”,從而在美國國會上進行演講、並施放出這種“強烈不滿”的細節中就可以看出。
而在以色列總理得以在美國國會“公開宣泄”“強烈不滿”的背後,是“美國國家利益與資本利益之間的固有矛盾”終於在“埃及之亂”的“脫稿情況”日益嚴重、“南亞破局”仍然無期的情況下、開始激化。
這一點,在“美國內政”層麵上,可以從美國政府的“有關部門”開始敲打以“高盛公司”為代表的“華爾街勢力”就可以看出;
這一點,在“美國外交”層麵上,可以從以色列總理在美國國會演講過程中,首次遭遇“反對以色列的聲音”就可以看出。有必要強調的是,在此之前,這種“出現在美國廟堂之上的反以言論”並非“首次”,但它見諸報端、“流入”民間,從而讓美國大眾於“第一時間內”就獲知“美國也有政治人物反以”,這卻是首次。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值得強調的是,這一切,都是在“拉登之死”之後,準備地講,是在美國企圖將“大國間主要戰略利益交易平台”重置回“南亞方向”的努力“仍未成功”、“美國利益”企盼的“明修棧道與暗渡陳倉式南亞破局”仍然渺茫的背景下發生的。
●我們曾經著重討論和一組重要觀點
而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著重討論了這樣一組重要觀點,即:
從巴基斯坦總理訪華、要求中國經營可聯貫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的瓜得爾港,甚至幫助巴基斯坦建設軍港(其實就是邀請中國在巴基斯坦建立軍事基地),而從中國一是決定向巴基斯坦盡快提供50架梟龍戰機、二是對巴基斯坦的邀請不置可否,三是增強針對南亞的軍事部署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反擊原則”是“準備與美國人撕破臉皮”的。
另外,從中國政府對“伊朗與朝鮮進行導彈技術交換”的“傳言”不直接回應,且“認真考慮應邀前去觀察伊朗核設施”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反擊原則”也是“準備與包括歐洲的歐美國家利益與歐美資本利益‘撕破臉皮’、從而用中東最暴力破局、徹底打破目前有利於西方的世界即有格局、提前洗牌”的。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反擊姿態”對歐美國家利益、特別是歐美資本利益“都”是個強烈警告。
而具體在南亞這個方向,我們認為,離開北約(歐盟)的實質性支持,或者印度的戰略冒險,在美國並不具備單獨與中國撕破臉皮的本錢,因此,中國以一係列行動展示上述“反擊原則”的用意並不在於 “美國完全沒有把握”的“政治、特別是軍事層麵”,而在於“美國資本有一定操作空間”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麵”,意在以“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的手段,即要防止歐美在南亞方向聯手、從而防止美國如願地再將“大國間戰略利益主要交換平台”給移回南亞方向,也要主動出手、擺出一幅“我不僅不允許移回、甚至還準備將‘交易平台’從中東進一步推至“科索沃方向”的“攻擊姿態”,從而反手對美國(美元)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壓力。
值得強調的是,“這一反擊”姿態,中國也“希望”方方麵麵、特別是觀望之中的、非常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決策層能接收、並確認!
●起碼至目前為止,中國基於“準備與美國人撕破臉皮”的“一係列反擊”,已經初步實現了預期中的“反擊意圖”
顯然,從印度最近的一些動作來看,特別是,從印度借“拉登之死”妄議什麽“美軍能、印軍也能(奪取巴基斯坦核武庫、斬首巴基斯坦軍事指揮係統)”突然後退,並於5月30日重啟因孟買恐怖襲擊而中止3年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國防秘書級會談、雙方就從邊境錫亞琴冰川撤軍問題進行“討論”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這一反擊”姿態,的確為“方方麵麵”、特別是觀望之中的、非常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決策層所接收、並確認!
也就是說,起碼至目前為止,中國基於“準備與美國人撕破臉皮”的“一係列反擊”,已經初步實現了預期中的“反擊意圖”。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所謂的”方方麵麵“之中,中國真正期望能接收、並確認“上述信息”的,是“歐美資本利益”、或者說是“以美國資本為代表的西方資本利益”。
顯然,印度能接收、並確認“這一信息”,並保持始終(不能否認,在這個問題上,印度還會有反複),則將極大地促進“歐美資本”能認清形勢。
●印度決策者起碼應該看清楚的另一點是
而從目前“歐美”之間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問題上的分岐,特別是在“利比亞”這個“觀察點”,“敘利亞”這個“止損點”上的“政策差異”來看,也就是說,直到今天,在歐盟都在與“中俄”一道“聯手迫使”美國在中東參與戰略利益交換、在美國“持續吐出“帶血的籌碼”這一不可爭辯的事實麵前,站在印度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上,印度決策者起碼應該看清楚的另一點是:
第二點,通過“敘利亞”這個“國際社會(相關概念說明見之前內容)”中“大多數”的 “中東利益”之“止損點”,可以看出:在歐盟始終不肯“實質性製裁”敘利亞的“背後(歐盟市場對敘利亞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遠超美國、甚至中國)”,是“歐盟利益(特別是歐洲資本利益)”在“再三權衡”自己的戰略態勢之後,並不願意冒“因”伊核之中歐俄戰略協調瓦解,在“中歐俄”之“大多數”的利益下,伊核問題立刻全麵失控,中東格局、甚至世界格局立刻全方位破局,西方資本(注:包括了歐美資本,但在歐洲資本眼裏,它考慮的已經是由歐洲資本代言的西方資本將要麵臨的局麵)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根基迅速崩塌”的“戰略風險”。
不僅如此,如果企圖通過“軍事解決”“伊核問題失控(其實就是伊朗正式跨進核門檻)”,則又麵臨“戰爭失控”、不僅沒有把握將戰爭局限在伊朗、或者南亞,反而極可能擴展至歐洲腹地、甚至南美,還有可能升級為核戰爭,繼而令自己(西方資本)再也找不到一處“防空洞”與“避難所”,從而像一戰、二戰結束之後那樣可以始終掌握全局。
這裏,我們想補充一點,即:在我們看來,上麵這段文字包含了“豐富、卻又極其複雜的信息量”,因篇幅原因,我們今天無法進一步展開。請大家仔細體味!
而站在“第二點”的基礎上,我們再去看“第一點”,即:在俄羅斯、特別是中國的“挑動”、甚至歐盟內部某些“誌向遠大的核心國家”之“策應”下,也就“歐美資本利益”之間“很難調和的矛盾”不僅依然“很難調和”,而且可以利用。
●其“內在邏輯”始終沿著我們之前的評估,精密地運行著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麵上去觀察印度在“100多億美元戰鬥機合同”問題上的異常舉動,去觀察美國緊接著就“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了拉登”,去觀察“印度的巴基斯坦政策”在“拉登死後”的“前後反複”,去觀察“卡恩事件”,去觀察“普京暴料”,去觀察“俄中”先後與利比亞反對派接觸,去觀察突如其來的“德國毒黃瓜”,去觀察德國人哪都不去、偏偏將“毒黃瓜”揣到“曾經遭遇非典”的中國、請中國幫助“鑒定”,去觀察“歐美”一致要求“以色列讓步”,去觀察“中國與俄羅斯”聯手在“聯合國有關敘利亞議案”問題上投反對票,等等一係列事件,也就不難看出,它們看似孤立事件、實則是一環扣一環,且其“內在邏輯”始終沿著我們之前的評估,精密地運行著。
而這所謂的“內在邏輯”,其核心部份,早在“埃及之亂”之前,我們就已詳細地闡述了,即:如果僅局限在“中歐美(即人民幣、歐元與美元)”的框架內觀察問題,那麽,隻要中國始終奉行“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的原則(盡管扶與鋤的強弱、方式、手段,都可依具體情況有所靈活運用),則由於“歐美金融危機”急待進一步深化,歐美國家利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歐美資本利益之間“很難調和的矛盾”都可能在“三邊撕裂”的框架內進一步激化,從而為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贏得盡可能大的回旋空間與時間。
●這是對歐盟(歐元)的“實質性”的“扶弱(歐元)”,又是一種“策略上”的“弱扶”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與利比亞反對派進行接觸,塞爾維亞“突然發現、並立刻逮捕、且已經引渡姆拉迪奇”,等等,都是中國對歐盟(歐元)的“實質性”的“扶弱(歐元)”,但是,中國在與利比亞反對派進行接觸的同時,一沒有立刻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是利比亞唯一合法代表”,二也接待“利比亞政府代表”,這又是一種“策略上”的“弱扶”。
事實上,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強調了如下觀點,即:
第一,我們認為,隨著“姆拉迪奇被逮捕”,塞爾維亞加入歐盟也就提上日程,“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的“和平處理進程”也就到了最後關頭,而一旦“南歐數國”被批發進歐盟,那麽,也就等同於歐盟全麵整合再次取得突破,歐盟在“利比亞”問題上也就等同於實現了“先跳坑、再一躍而起”的整個過程。
第二,然而,我們也認為,歐盟想最終完成這一進程,還有工作要做,其中第一個,就是向俄羅斯交換“利益”,如果在這個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那位“親西方”的烏克蘭美女總理今天突然遭到逮捕,格魯吉亞反對派再次上街要求親美的格魯吉亞總統下台,法國與俄羅斯簽定四艘“西北風直升機航母”的“軍備合同”,也就非常符合邏輯了。
其中第二個,就是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非常看重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如果在這個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曾經攻擊朝鮮駐利比亞使館500米處目標、正支著耳朵期盼朝鮮 “公開抗議”並“索賠”的歐盟,卻發現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在這個時間點上、扔下正在平壤進行訪問、以評估糧食援助的美國特使,突然進行“非常關注經濟”的年內第三次訪華行程,也就非常符合邏輯了。
第三,值得強調的是,金正日在這個時間點上、扔下正在平壤進行訪問、以評估糧食援助的美國特使,展開年內第三次訪華行程,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朝鮮在最高限度地強調“中朝關係的牢固”。在最高限度地強調美國決策層企圖利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朝鮮之行,緩和美國與朝鮮之間的關係,軟化“朝核”配合“伊核”、準備進行“中東最爆力破局”,策應“中國南亞政策”之決心的企圖,不可能得逞。
第四,根據我們的觀察,由於中國在南亞方向“對美一不妥協、二是堅決反擊,三是對印進行軍事高壓”,令巴基斯坦在公開層麵更加依靠中國、並一度截斷北約的巴基斯坦通道以示警告,因此,盡管印度受到“美國兩種特殊能力”極大的“威、逼、利、誘”,且針對“美國南亞政策”也的確做出了“實質性策應”,但出於自身最大利益的考慮,印度的“實質性策應”雖然對中國損害巨大,但仍然停留在“極端實用”階段,以觀望其它方向“排列與組合”的結果。
●印度的“最新表現”,正是“其它方向排列與組合”的“排列組合”結果所決定的
對比“上述觀點”,結合印度的“最新表現”,我們不難明白,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重新坐下來談撤軍”的背後,正是“其它方向排列與組合”的“排列組合”結果所決定的。
而這些“排列組合”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
第一,繼美國於“金正日年內第三次訪華”之後,急急忙忙派了一位美國特使前往平壤,說是“評估糧食援助問題”,實際上是強調“美國東北亞政策仍然準備重新做人”的“姿態”之後,曾經被“天安號事件”暫時打斷了“登陸朝鮮半島進程”的歐盟,也放出消息說:也準備派代表團“評估糧食援助”。
顯然,在利比亞問題“先跳坑”、現在想“一躍而起”的歐盟,還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的。
第二,中國首次派出中國國防部長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裏拉會議”,在此次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遏製中國的調門”要較去年“低得多”,特別是在“南海問題國際化”的問題上,更是難得地“溫柔”。
而盡管中國與越南之間氣氛非常緊張,但中國代表團卻沒有受到往年那般的圍攻。這方麵的話題,大家可以對照去年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
顯然,麵對一個“已跳入坑中”,現在想“一躍而起”的歐盟(歐元),美國人也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麽。
第三,在第一與第二的基礎上,盡管受到華盛頓用“兩種特殊能力”指出的“那條生路”的“威逼利誘”,但印度也知道眼下應該做的是什麽。
另外,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還給出了一個觀點,即:
就如中國對“修訂版的G2(中美共管西太平洋安全)”不置可否,但拿“台灣軍售問題”一試就“穿幫”的情況類似,中國對美國強調的這一“姿態”也試了一試,這次用的是一根“探針”、刺了一下“美國南海政策”寄予厚望的越南---據報道,越南27日抗議中國方麵幹擾其海上采油活動。對此,東方評論員注意到,之前力促“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美國人,這次顯得格外安靜!
毫無疑問,華盛頓的“安靜”特別是那份“姿態”,北京當然滿意,可問題是“聽其言,觀其行”,因此,如果美國人在行動上表現出足夠的誠意,那麽,或者在“科索沃方向”、“利比亞方向”悠著點兒。可對美國而言,問題是,如果這種“安靜”與“姿態”持續下去,那麽,不僅“南海問題國際化”這張牌再也打不下去了!即便是“美國南亞政策”、甚至“美國伊核政策”都無以為繼。這樣一想,美國決策者可真難!
●站在中國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越南的強硬”反倒是一種“極其配合”
最新消息是,中國一隻總計達 12艘、由各型艦隻組成的聯合艦隊已經經由硫球群島附近海麵,前往“南海深處”進行“例行訓練”,值得強調的是,盡管日本方麵仍然對此說三道四,但卻較 “大地震之前”的“上次”要反應“溫柔得多”,不僅如此,還再次聲稱“福島核汙水問題嚴重”,倒是“直接當事人”---越南方麵顯得“極其配合”,不僅由一官方媒體放風“準備在南海進行實彈演習”,越南總理還更是親自出麵、將調門拉到“全黨、會軍、全國人民.....保衛國家主權”的層次,顯然,站在中國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越南的強硬”反倒是一種“極其配合”,不然,在全球層麵,中國又如何找機會、用這根“已經紮出”的“探針”去刺痛美國?去試試美國對它自己提出的“G2修訂版--中美共管西太平洋”的真實態度?
●中國在越南方向“示強”,或有這樣幾層考慮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在越南方向“示強”,或有這樣幾層考慮:
第一,是如上所說,在“方方麵麵”麵前、去試探美國的真實態度,“其東北亞政策”是否打算重新做人的真實態度,由於“天安號事件”與“南海問題國際化” 是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中“中美直接交手”的典型事件,且是“連環事件”,因此,用美國對待“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真實態度,去試探“美國東北亞政策”的真實態度,是非常合適的。
第二,顯然,如果美國在可能的“中越衝突”中,公開支持越南,那麽,美國對越南的支持有多強,中國對歐盟“扶弱”的力度就會有多強!歐盟從坑中“一躍而起”的決心就會有多大!
第三,如果美國最終沒有“公開支持越南”,但是,歐盟卻重新啟動登陸朝鮮的進程,那麽,中國也會增強對歐盟的“扶弱”的力度!
第四,如果美國最終沒有“公開支持越南”,歐盟也沒有重新啟動登陸朝鮮的進程,那麽,隻要目睹了這些“排列與組合”的印度、在“美國兩種特殊能力”的 “威逼利誘”下還能保持冷靜,不自尋死路地替“美國利益”去打破這一平衡,那麽,中國就可以繼續與俄羅斯進一步協調,在保住敘利亞這個“止損點”的前提下,繼續與阿盟、非盟一道,一方麵、或者推進“不可逆轉的中東破局進程”,以“時間”去擠壓美國;另一方麵、或者從“目前的利比亞政策”上後退,通過暗中影響利比亞局勢的方式,去阻止局勢往有利於歐盟方向發展,以“時間”去擠壓歐盟,再加上“歐美金融危機急待深化的現實壓力”,就可進一步激化“歐美之間在科索沃問題上的深層矛盾”。直到“歐美”中的一方之“東北亞政策”主動打破平衡。
第五,如果“歐美”在利比亞與敘利亞問題上暫時達成妥協,從而著手將“埃及之亂”導向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或者對敘利亞,伊朗實行“實質性製裁(實際上也是製裁中國),更或者歐盟向美國提供實質性南亞配合,則中國就要著手做這樣幾件事情:
其一,是通過“兩核聯動”,做好伊核問題全麵失控的策應工作。
其二,作為“其一”的“後續發展”,作為應付“天下大亂”、“歐美”可能陷入全麵金融、甚至經濟大蕭條,全球經濟硬著陸的“預案”,中國要做好在“中國南海”全麵開采能源”的準備,與啟動封存的“中國本土資源”一起,部分彌補“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特別是中國從中東、非洲獲取能源的路線受損的影響,以維持“最低限度”的“中國經濟內循環”。
如果從這個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中國將“敲打越南”的“時間點”確定在作業深度達3000米的深海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正式交付投入使用、並啟程前往南海,中國首艘航母即將下水的前後,也就再合適不過了。
顯然,在此之前,中國在南海深處是沒有能力獲取能源,也沒有能力提供“全時段”安全保護。
●要想順利展開,其前提是“堅決打斷”越南的脊椎
其三,對“其二”而言,要想順利展開,其前提是“堅決打斷”越南的脊椎,除非它願意按中國的條件充當“中國南海能源”的“陸上運輸通道”、或者按中國的條件劃定中越海上邊界。
其四,而要“做好”其三,就要用“準備打、且如有必要就一定打”的決心更或者實際行動,迫使越南“低頭”,繼而促使越南國內政治格局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向來對華強硬的越南總理“親自出麵”叫囂什麽“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保衛主權”之後,如果有必要,用“導彈”將他所代表的對華強硬派給“打”下台,是值得考慮的。
●打掉“歐美”從中國之外獲取“必要生活資料”的一個重要渠道
還有,一旦中國以行動“堅決打斷”越南的脊椎,那麽,也就等同於為“中國經濟內循環”提前下了一張張訂單,其一,它可為中國殲10、飛豹等武器做廣告,其二,除了越南的海空軍有生力量之外,這種打擊必然以打擊越南涉及采油的港口、設施為重點,而一旦越南對華強硬派下台,則中國的“建設力量”就是強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越南是歐美資本在東南亞的重要生產地,也是“歐美日”資本將“中國製造”向外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在世界經濟硬著陸即將來臨的情況下,“打擊越南”的另一層功用就是延緩“這部分轉移”,從而一方麵更加有利於中國經濟內循環,另一方麵,也打掉“歐美”從中國之外獲取“必要生活資料”的一個重要渠道。
●中國“突然示強”越南,是中國參與這輪“排列與組合”的重要一環,也是“影響”這輪“排列與組合”的重要一步
通過上述的討論,基於我們之前對“前三輪排列與組合”的“得失”之總結,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突然示強”越南,是中國參與這輪“排列與組合”的重要一環,也是“影響”這輪“排列與組合”的重要一步,它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年內“第三次訪華”,且一回去就切斷與韓國李明博政府的接觸,從而放出“即便是日後為中國經濟為整合、朝鮮經濟也不再等待韓國經濟”的信號一樣。
非常清楚,“朝鮮向中國開放自駕遊首批遊客長春出發”,本質上就是這一信號的“強調”與“落實”!
顯然,朝鮮的礦產與市場,或者東北亞經濟一體化每一點進步,對“中國經濟”維持“最低限度內循環”都是有助益的。
同樣,中國與緬甸之間剛剛簽定的“全麵戰略合作”,也是重要一環。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也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台灣卻突然爆出“食品安全問題”,且牽扯麵極大,這對中國經濟維持“最低限度內循環”的準備工作,當然是一個警告!
●在“中國經濟”開始著手準備“最低限度內循環”的信號下“歐美”,特別是歐盟,就得掂量一下了
顯然,在“中國經濟”開始著手準備“最低限度內循環”的信號下,仍有可能在利比亞與敘利亞問題上暫時達成妥協的“歐美”,特別是歐盟,就得掂量一下了。
諸如越南、菲律賓、甚至日本、韓國這些個東亞國家,就更得拈量一下了。對這些東亞國家而言,相比中國經濟、它們的經濟結構要脆弱得多。這一點,在98金融風暴中就已經體現無疑。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或者是德國一邊將“毒黃瓜”揣到中國“請求幫助鑒定一下”,一方麵,又表現得“受到毒黃瓜”的強大壓力,其總理又飛到美國去修補 “歐(德)美關係”,從而擺出一副----如果中國“不提前”加強“扶弱”力度,重壓之下的歐盟就有可能與美國達成妥協的姿態----但最終,卻又再次回絕美國、拒絕出兵“利比亞”、從而“拒絕讓整個歐盟全部陷入利比亞”,繼而在令歐盟在“阿富汗問題”、特別是南亞問題上,仍然可以“與美國保持距離”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