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聯儲-非政府的賺錢機構

(2010-10-04 15:34:18) 下一個

美聯儲FED-美國聯邦儲備局,一個並非美國聯邦的,也並非儲備的非政府機構。

美聯儲的主要職責

  1、製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

  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

  3、維持金融係統的穩定;

  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5、發行“美聯儲券”,即“美元“

美聯儲的基本職能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準備金比率,批準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準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準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係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係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係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讓我們來了解下美聯儲的“造錢過程”:

由於美國政府沒有發幣權,而隻有發債權,然後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裏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及商業銀行係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

  第一步,國會批準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債券,其中一年期以內的叫做T-Bills(TreasuryBills),2-10年期的叫T-Notes,30年期的叫T-Bon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裏,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後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SecuritiesAsset)項下。

  因為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之後,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Liab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製的“美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後,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致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於控製“供求”,美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正好相等。整個銀行係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於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巨額利息。其不公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並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聯儲銀行並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nmentDeposits)並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湧向經濟體。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銀行儲蓄 ”(CommercialBank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麵它們是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於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麵,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產”,可以用於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借助“部分準備金 ”(FractionalReserveBanking)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準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nkReserves)。此時,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準備金”體係之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隻保留其 1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隻保留相當於總儲蓄額的 1%到 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裏,作為“儲備金”),而將90%的儲蓄貸出。於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這裏麵存在著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貸款給別人之後,原來的儲戶如果寫支票或用錢怎麽辦?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刻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新錢”可以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這就是“第二波”湧到經濟體中的貨幣。當“第二波”貨幣回到商業銀行中時,就產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錢”創造,其數額呈遞減趨勢。當“第 20幾個波次”結束時,一美元的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出了 10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及其創造貨幣的餘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經濟增長需要時,所有“舊錢”的購買力都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當2001年到2006年,美國新增了3萬億美元國債時,其中相當部分直接進入了貨幣流通,再加上多年前的國債贖買和利息支付,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美元劇烈貶值和大宗商品、房地產、石油、教育、醫療、保險價格的大幅上漲。

  但是,大多數增發的國債並沒有直接進入銀行係統,而是被外國中央銀行,美國的非金機構,和個人所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購買者花的是已經存在的美元,所以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美元。隻有當美聯儲和美國的銀行機構購買美國國債時,才會有新美元的產生,這就是美國能夠暫時控製住通貨膨脹的原因。不過,掌握在非美國銀行手中的國債,遲早會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國債),這時,美聯儲將無可避免地造出新美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