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四大國父和其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政策zt

(2010-04-17 16:30:21) 下一個
美國四大國父和其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政策

作者:WildWildWest

矗立於巨石之上的立國之父原來也與普通人一樣。所有四人都以白人極權為價值觀促進印第安人社會的滅亡。美麗堅合眾國的立國之父在一個時期或者另一個時期是如此堅定的反印第安人的鼓吹者,對這個半球上的印第安人的殘酷種族屠殺者這四人也曾假之以手,其暴行應該讓後人永以為恥。


1779年,喬治華盛頓指示John Sullivan少將攻打Iroquois人民時說:(假如)將廢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點附近,…..那麽整個國家將不僅僅是泛濫成災,而是被摧毀了。 在屠殺滅絕印第安人過程中,華盛頓還指示他的將軍說: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毀前不要聽取任何和平的建議”。在1783年,華盛頓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較中他這種反印第安人情緒遺漏無疑:“兩者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在形狀上不同”,他說。

華盛頓的滅絕政策在他的部隊 又一次擊敗了印第安人以後得以實施。 軍士們從Iroquois人的死屍上剝皮,“從臀部往下剝皮,這樣可以可以製作出高的或可以並腿而長的長統靴來。”在那場襲擊後辛存
的印第安人將美國地一總統改名為“小城摧毀者”。大概30個Senca人的城鎮中有28個在一個5年時間內被摧毀。


1807年,托馬斯傑弗遜指示他的戰爭部門,說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國人去竊取他們的土地,那麽,印第安人的反抗必須用“短柄斧頭反擊”傑弗遜繼續道,“如果我們約束自己去舉斧迎向這些部落,那麽在這些部落滅絕之前我們將不會安靜地躺下,或者被驅趕出密西西比河以外”,傑弗遜,這個奴隸主,繼續道:“在戰爭中,他們會殺死我
們中的某些人,但我們會殺死他們全部!” 美國人必須“追求滅絕印第安人或者將他們驅趕到我們不去的地方” .


1862年,林肯總統下令絞死了38個明尼蘇達曼卡托地區的達可它人蘇語部落的38個囚犯。這些被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們營地的神職人員和政治領袖。他們之中沒有人犯過他們所被控告的罪行,這鑄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死刑.
在亂石山上你看到的第四張臉孔是美國20世紀的第一任總統,所謂的美國英雄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羅斯福說 :“ 這是不可避免而且最終有利的,我不想走得太遠去說隻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但是我相信10個好印第安人有9個是死的,而且我也不願意去仔細查詢第10個死亡的案情。


這些國父們所表現出來的冷漠象征了與種族優越感相聯係的道德敗壞。學者們也趨向這些種族分化作為優生論存在的證據. 優生論是一個對古老現象的新術語,它斷言印第安人應該被滅絕因為他們是次等民族。


傑弗遜認為追求印第安人滅絕很符合優生論。在D**id Stannard的美國屠殺曆史研究中,他寫道:“假如這些同樣的詞匯被德國領袖在1939年清晰地闡述並用於歐洲猶太人身上,那麽它就會永遠鐫刻與人類的現代記憶中。但是既然他們是由一個美國國父發出的,那麽,這些詞匯在大部分曆史學家堅持不懈地慶祝傑弗遜的智慧和人道中就很方便地失去了。”羅斯福害怕美國上流階層正被“無限製繁衍的次等種族群體 ”,那些“完全的無能者”,那些“沒有絲毫價值的人”所代替。

??美國原有250萬印地安人;到19世紀末隻剩24萬人,瀕臨滅絕。

    
  我們無妨以《世界通史全編》這樣的典籍文字為例:“在當時世界‘文明’的國度美國,這種種族滅絕政策,來得更加凶殘。他們一再提高屠殺印第安人的賞格。那些謹嚴的新教大師,新英格蘭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們的立法會議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 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
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為叛匪以後,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一百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五十鎊! ”     
 
    
 1782年11月,驍勇的印第安人肖尼 部落殲滅獨立軍一支部隊,導致克拉克將軍率部擊潰這個部落並驅逐其到13州以外的西部。帶有紀念意味的是,這是北美獨立戰爭的最後一場陸戰,它竟然是以打敗印第安人
幫助殖民者的鎮壓為結束標誌的。   
   
    
  由於自從美國立國之後,大多數印第安部落都與美國為敵,先是站在殖民者那邊,後來又站在南方奴隸主那邊,引起的仇恨也是很深的。打敗南軍後,美國決心拔除這個心腹之患,變消極防衛為主動出擊討伐印第安人。

  1864年謝爾曼兄弟分別率軍主動討伐印第安人,後來當上總統的美國內戰英雄格蘭特甚至揚言:“有必要滅絕全體印第安人部落。”美國政府撥款一億美元,美軍使用圍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D?D北美野牛?D?D的方式,斷絕印第安人食物來源迫使其投降。到1880年,北美野牛從原來的1300萬頭降至不足 1000頭,基本絕跡。此辦法確實發揮了
效力,失去食物的印第安部落紛紛放棄了抵抗。

進入到印第安人的內部,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們的一盤散沙。歐洲人最初登陸的時候,印第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群白皮膚的人,一定是天上下來的人,然後就是,好了,我們可以跟這群人結盟,來對付我們的敵人了。於是,在印第安部落的爭相邀請之下,歐洲人輕而易舉地各個擊破,在美洲東海岸站穩了腳跟。同時,印第安人的一盤散沙還造成另外一個結果,就是部落之間消息閉塞,常常是一個部落打敗了,附近的一個部落對於他們鄰居的遭遇,以及現在新的白色鄰居的德行還一無所知,他們見到白種人照樣大喜過望,照樣開出條件,邀請白種人去進攻更加遙遠的印第安人。

歐洲人就如同一種沒有免疫力的病毒,肆意吞噬著一個又一個的印第安細胞。隻有少數明智的部落,例如易洛魁的五個部落,在印第安內部締結同盟,沒有主動惹火上身,才躲過了這場飛蛾撲火的遊戲,有幸成為後來紅白大屠殺的主角之一。
  
  
  
  美國獨立以後,白種人侵吞印第安人土地又換了一種模式。當時的美國,和邊境線上的印第安部落大多簽訂條約,劃分好了界線,這時候西北部和加拿大的英國人,就會經常去鼓動印第安人,廢除簽好的條約,奪回東邊的土地。另外也有很多美國流氓,垂涎於印第安人的肥沃土地,也經常製造各種事端,挑起他們的敵意。隨著英國的空頭支票,和美國的無理挑釁,印第安人往往輕率出動,進攻境內的村莊城鎮。接下來,當然就是美國軍隊的大舉報複,趕走這群不受歡迎的鄰居,把邊境線進一步向西推移。結果,英國人達到了騷擾美國的目的,美國流氓也達到了奪取土地的目的,而印第安人,除了背井離鄉和白白流血,什麽也沒得到。不肯遵守現代規則,而是一味付諸輕率武力,硬往挖好的陷阱裏跳,是印第安人後期領土喪失的主要內因。
  
  學費交足,錯誤犯盡,印第安人終於開始反思他們節節敗退的原因。十九世紀初,一位名叫特克姆塞的酋長,開始著手團結印第安人的工作。他在西北部的部落之間往來奔波,到處演說:“為什麽印第安人連最後的地方也快要保不住呢?就是印第安人缺乏團結,沒有武器。隻有從加拿大森林,到墨西哥海灣的全體印第安部落團結一致,拿起武器,才能擋住白人移民進攻的浪潮,並且打敗他們。”在特克姆塞的提倡下,印第安部落開始抵製白種人的紡織品,而驕傲地穿著自己的水牛皮,僅僅拿獸皮換取彈藥和武器。同時參照白人軍事組織的經驗,特克姆塞把各部落的年輕戰士集中起來,統一進行軍事訓練。
  
  特克姆塞雖然對內宣揚民族主義,對外卻堅持按照文明規則辦事,他不希望通過戰爭來複仇,他自己也深知複仇的想法不切實際。他計劃以“紅色民族同盟”的名義,以平等地位和白人談判,保障本民族的長遠利益。1809年,美國印第安納特區總督哈裏森(後來1841年的總統)同一些重要部落達成協議,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下了大約300萬英畝的土地。特克姆塞堅決反對,他說任何一個部落割讓土地,都必須經過全體部落同意才算有效。由於特克姆塞的堅持,哈裏森最終放棄了這樁買賣。

  就在特克姆塞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刻,狡猾的英國人盯上了這顆希望之星。當時正是英美戰爭爆發前夕,美國磨刀霍霍要奪取加拿大,而英國正被拿破侖拖得分不開身,在加拿大的駐軍隻有三千餘人。英國人自然打上了印第安人的主意,在他們的極力蠱惑之下,缺乏政治經驗的特克姆塞利令智昏,集合了那支還沒成型的軍隊,主動向哈裏森開戰。雖然有英國軍隊的支援,他們還是很快就被老練的哈裏森打敗了,特克姆塞也在一次戰鬥中陣亡,300萬英畝的土地吞並進了印第安納的版圖。印第安人最有希望的一次抵抗,就這樣斷送在英國陰謀家的手上。
     
    
 沒有一個強力中央的印第安人,不可能像日本和中國一樣,大舉動員全國力量,在政治和外交上做出大動作的。對於印第安和印度這樣的民族,入侵者連分而治之都不需要,隻要一塊一塊地占領就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