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畫廊

逛畫廊,看世界, 記下自己的心得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THE SILK ROAD I 絲綢之路

(2014-11-21 14:13:59) 下一個


Camels plodding across the desert, and a sense of timelessness evoked by Kitaro's theme music... NHK devoted 17 years to the planning, shooting and production of The Silk Road, which unearthed trade routes linking long-lost civilizations of East and West. A landmark in broadcasting history, this series told the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 NHK Tokushu and China's CCTV documentary series The Silk Road began on April 7, 1980. The program started with the memorable scene of a camel caravan crossing the desert against the setting sun, with Kitaro's music and a sense of timelessness. It was the start of an epic televisual poem.
The first journey described in the series began in Chang'an (now Xi'an),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ancient route. On 450,000 feet of film, the NHK crew recorded the path westward to the Pamir Heights at the Pakistan border and this material was edited to make 12 monthly broadcasts. In response to viewers' requests that the series be extended to cover the Silk Road all the way to Rome, sequels were made over the next 10 years.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program was conceived,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1)  The Glories of Ancient Chang-An
Chang-An - China's old center. The journey begins from Chang-An, current Xi-an that was more than 1,000 years a capital in China, and the melting po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2)  A Thousand Kilometers Beyond the Yellow River
At the foo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Chinese dynasties once fought against foreign nomadic tribes. Also of interest are the sculptures and rock carved Buddhas.

3)  The Art Gallery in the Desert
We'll look Dun-Huang Mogao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their art treasures and enigmatic Library Cave.


4)  The Dark Castle
Tour to the Khara-khoto city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obi desert, the northern outpost of the Han period that was destroyed by Genghis Khan


5)  In Search of the Kingdom of Lou-Lan
Chinese scientists investigating for the first tim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 the Xiaohe Princess and the mysteries of the wandering lake.

6) Across the Taklamakan Desert
Oasis cities of the southern route are now buried in the sand, but many discoveries prove the wealth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7) Khotan - Oasis of Silk and Jade
We'll look at the most sought after Silk Road trade goods, silk and Hetian gems.

8) A Heat Wave Called Turfan
The oasis cities of Hami and Turfan suffered attacks by Huns, but also enjoyed the peaceful co-living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9) Through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by Rail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past meet the Silk Road, where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course can be traveled by rail.

10) Journey into Music - South Through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Music and dance have always been popular in south of the Chinese Tian Shan mountains area, and they have left their mark also on the Japanese music.

11) Where Horses Fly Like the Wind
We'll look the nomads living the Silk Road northern branch and the "flying horses" homeland, valley of the Ili river.

12) Two Roads to the Pamirs
A long journey across China ends Tashkurghan, which is accessible by two routes, the ancient and the new.








改善這篇條目
絲綢之路
Silk route chinese.jpg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裏、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裏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
顏色  :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類屬 商貿、文化
地域 歐洲、中亞、東南亞、中國
意義 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和商貿交流

絲綢之路,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意誌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張騫長安為起點和東漢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為起點,經中原地區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製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司馬遷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讚其開通西域的作用。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大伊朗累範特阿拉伯緊密聯係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傳統絲路

 
西元一世紀的絲綢之路
 
玉門關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或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1. 洛陽
  2. 西安長安
  3. 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4. 武威涼州
  5. 張掖甘州
  6. 酒泉肅州
  7.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 十世紀末期,北宋王朝為繞開地處河西走廊的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青海至塔裏木盆地的“青海道”。成為北宋時期的一條新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商路。
  • 參見
  1. 天水
  2. 西寧
  3. 伏俟城
  4. 索爾庫裏盆地(索爾庫裏

中段

 
交河故城

中段主要是塔裏木盆地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1. 陽關
  2. 若羌鄯善
  3. 且末
  4. 尼雅精絕),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5. 和田於闐
  1. 玉門關
  2.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3.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裏克千佛洞
  4. 焉耆尉犁
  5.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6. 阿克蘇姑墨
  7. 喀什疏勒
  •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1.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2. 烏魯木齊蒙古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3. 伊寧(伊犁)
  4. 碎葉

西段

 
敦煌壁畫中,描繪了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盛唐時代開辟的。

  •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1. 烏魯木齊
  2. 阿拉木圖(今哈薩克斯坦城市)
  3.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城市)
  4.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5. 薩萊俄羅斯
  6. 薩克爾
  7.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今土耳其城市)
  1. 喀什喀什葛爾
  2.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3. 喀布爾
  4.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1. 馬什哈德伊朗
  2. 薩卜澤瓦爾
  3. 赫卡托姆皮洛斯(番兜,和櫝,可能位於今伊朗的達姆甘沙赫魯德之間。)
  4. 德黑蘭
  5. 哈馬丹
  6. 克爾曼沙汗
  7. 巴庫拜伊拉克
  8. 巴格達
  9. 阿布哈裏卜
  10.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11. 拉馬迪
  12. 阿列頗敘利亞
  13. 大馬士革
  14. 阿達納土耳其
  15. 科尼亞
  16. 安條克
  17. 布爾薩
  18.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絲路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遊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曆史發展

上古時期

 
大約是後漢晚期的馬塑像。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麵對著難以想象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象中那樣地隔絕。在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有著一線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半島的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雅利安人斯基泰人薩爾馬提亞人據傳在公元前3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後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

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山穀,對於遊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君主製國家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

最初的發展

中國

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婦好)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的貴重品西行至裏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東段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製品。

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蘇厲用趙國通過對外貿易得到的財富威脅趙惠文王一段從側麵說明了這一點:因為人們相信,“昆山之玉”即為昆侖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

中亞

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原對西方的商貿交流,塔裏木盆地內印歐人的綠洲城邦國家諸如鄯善龜茲樓蘭疏勒且末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賽裏斯(Seres源自希臘語言絲,從上古漢語絲的音轉化的Ser。)——對中國的稱呼。這種小規模的貿易交流説明在張騫以前東西方之間已經有經過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方式而持續長時間的貿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絲綢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種重要的寶石。

不僅僅是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青金石早在公元前13世紀就開始出現在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這意味著中西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之後不久,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後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中東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古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亞的貿易。人們相信,在前14世紀時期,埃及人已經造出了海船。

在埃及,人們發現了距今5000餘年,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説明埃及人已經開始沿著這條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道路上,展開了一定規模的貿易。一些人認為是前1070年左右絲綢殘骸的碎片已經被發現,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經與中國有了間接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後不久絲綢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並絕跡於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冊。同時,這些前11世紀的絲綢究竟是中國養蠶技術所出現的絲綢,還是一個來自地中海沿岸累範特或者中東的荒野絲,就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了。

在一統古埃及黎凡特小亞細亞大伊朗的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國王岡比西斯二世前529年前522年在位)和大流士一世前522年前486年在位)統治下,四處擴張的波斯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包括中、西亞在內的君主製國家。史料記載這位帝王喜愛愛琴海生產的鮮魚和故鄉波斯的水。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條連接這個中央集權君主製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首都蘇薩(位於底格裏斯河下遊東岸靠近紮格羅斯山脈的一個城市)到小亞細亞以弗所薩狄斯的全長1600多公裏的的“波斯禦道”,這條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線各段設立驛站,借助每個驛站的好馬和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過這條道第一時間送至首都,再將國王的指令傳播到波斯全國。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一世進獻快信的人隻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樣的距離對於普通人而言需要3個月。一方麵這個中央集權君主製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利用這樣一條聯係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各地的國道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另一方麵也直接帶動了這一地區的商貿活動。

在巴爾幹半島的君主製國家—馬其頓王國(前356—前312年)的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建立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帝國(有學者認為,這就是中國古籍記載的“犁軒”[2])後,他的繼業者托勒密一世前323年最終得到了埃及並建立托勒密王朝。希臘人開始積極促進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黎凡特埃及大伊朗、印度之間通過希臘人的港口進行的貿易活動,在陸地上希臘人也一樣在貿易領域非常活躍。這一時期歐亞之間的繁榮的經貿並不僅是希臘人的成就,地處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部落—尤其是納巴泰人前106年羅馬共和國所征服)為中西亞的貿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幅獸皮壁畫上的戰士可能是希臘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後出現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畫年代為前3世紀-前2世紀。

希臘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君主製國家—馬其頓帝國(前356—前312年)在中亞河中地區大呼羅珊乃至更東方的擴張來打通並控製東西方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帝國東部邊境也許已經到達了大宛國(今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如今帕米爾高原的西部境外。如今人們在這一帶的考古發現了亞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盞(希臘人命其為絕域亞曆山大城,即亞曆山大東征期間的建造的最東方的一個城市)。

經過繼業者戰爭,在接下來的260年間,希臘人保持了塞琉古帝國在亞洲西部的統治。前250年,塞琉古帝國總督狄奧多特大夏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後繼者德米特裏一世向四周斯基泰人薩爾馬提亞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繼續沿著馬其頓人過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國王歐西德姆斯領導時期(前230-200年)時,大夏控製的最東部國界線不僅推進並超過了苦盞,有證據顯示他們的偵察隊在前200年左右已經到達過疏勒,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有據可考的一次連接中原與西方的活動。古希臘曆史學家斯特拉波曾這樣評價這次行動:“他們甚至將自己國家的國土拓展至塞裏斯(中國)和弗林尼(Phryni)。”[3]

小結

但這種交流不完全等同於公元前1世紀繁榮的的絲綢之路,也並沒有持續下來。隨著亞歐大陸的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南部的定居居民國家之間發生了不斷的衝突,之間也在不斷的分裂、碰撞和互相影響,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不斷萎縮到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族的強國的不斷出擊和擴張,這些國家之間往往發生了直接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亞曆山大的東征、阿薩息斯王朝羅馬共和國地中海東岸的累範特小亞細亞的征服,大夏國中亞河中地區大呼羅珊的控製、印度河流域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以及促使張騫出使中亞聯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的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走廊與聯通亞洲大陸上各國的道路業已被周邊國家所熟知。

而且同時連同中國與中西亞之間的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中亞地區也是戰爭不斷。天山南北側與當時中國北方邊境又有強大的匈奴汗國在側,控製西域諸國,與周邊部落和中國王朝衝突不斷。經濟文化的交流通常隻能在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時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遺留在東西方人民的記憶中。

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

張騫的西行

 
張騫出西域圖(敦煌壁畫)

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七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於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曆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漢蜀郡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今印度)、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中國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國阿薩息斯王朝、身毒等國。

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西域的外交政策由最早的聯合月氏從而鉗擊匈奴,變成了“廣地萬裏,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並在前104年前102年李廣利征大宛之戰最終獲勝之後,塔裏木盆地的印歐人的城邦國家紛紛改投門庭接受漢朝廷政府的管轄,因而在烏壘蔚犁等地屯田和駐軍幾千人,並設置了戍己校尉以對當地的管轄,後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中西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各個關卡的海關稅收方麵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與漢朝在塔裏木盆地的反複爭奪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製,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

以漢朝廷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大規模的貿易

 
酒神的狂女邁那得斯身著絲綢外衣,該壁畫現存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

羅馬人在公元前63年征服敘利亞的塞琉古帝國前30年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錫蘭島、中國、中東非洲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的流行於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

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阿薩息斯王朝貴霜帝國阿克蘇姆帝國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産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學》)

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製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但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令他們更親近”(塞內卡,《雄辯集》,第一卷)

 
史料記載克麗歐佩特拉,這位豔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

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曆史上著名的豔後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支配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波斯灣和羅馬的敘利亞行省(可能是今日土耳其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羅馬的埃及行省的領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

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羅馬帝國派遣出第一批特使抵達漢朝。這些使者到達漢朝後以羅馬帝國國王安敦的名義向漢朝皇帝漢桓帝進獻了禮物。(由於安敦寧·畢尤死於161年(延熹四年),他死後由馬爾庫斯·奧列裏烏斯繼承王位,使者們不知道該用哪個國王的名義參拜漢朝皇帝,所以便稱羅馬國王為安敦。)羅馬的使者從濟南郡以北部的平原郡出海,通過海路,抵達今越南的東京,並在東南亞采購了犀牛角、象牙、玳瑁等奢侈品。漢朝也從羅馬使者手中得到了有關天文學的書籍。

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裏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曆代中原王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征。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裏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曆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

造紙印刷術的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

自從公元前1世紀,中國式造紙工藝率先在中國發明和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到八世紀中葉為止,隻有當時的東亞東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作坊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中亞西亞歐洲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很意外的:751年唐與新興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怛羅斯戰役,三萬唐軍失敗,阿拉伯軍隊將唐軍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伊斯蘭世界,後來在14世紀傳入意大利的西西裏島伊比利亞半島,15世紀傳入西歐和中歐。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路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宣帝在位時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由中國傳向西方:《太史公書》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古代中國的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碎片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説明印刷術在8世紀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代,不少歐洲傳教士和使節沿絲綢之路來到元朝的都城拜見蒙古皇帝,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450年,歐洲人古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思想交流

 
在中國甘肅發現的初唐時期(7世紀)的西方傳教士像

前1世紀末葉,佛教自於闐沿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麵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入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來源請求]。據此,佛教於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於闐(和田)以後,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於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幹、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成為很多人的信仰;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古伊朗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於公元前6—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伊斯蘭哈裏發興起後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受到中原王朝朝廷支持,隋唐時期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製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係中。但該教於九世紀中葉回紇人西遷塔裏木盆地後則基本消失。

景教則是敘利亞基督教聶斯脫裏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博得皇帝好感,並準許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在位時,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曆代大唐皇帝像。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原順利發展了2百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在會昌法難之後,景教走向衰落,但一直延續到16世紀末葉天主教進入中國時仍未絕跡。

從西方到東方

絲路在1200年沒落,而西方造船航海技術日趨發達之後,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在1203年7月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鎮壓處決和威尼斯熱那亞比薩、及16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控製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南亞和東亞,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

1492年,受命於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的熱那亞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印度,並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貿易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後來在屢次的航行中始終認為是發現了印度,並且至死都相信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才證實是發現了新大陸美洲。於是哥倫布之後的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後,荷蘭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展他們的勢力。

19世紀初葉,盡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向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世界遺產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Silk-Road course.jpg
陸路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法文名稱* Routes de la soie : le réseau de routes du corridor de Chang’an-Tian-shan
基本資料
國家  中國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編號 1442
注冊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v)(vi)
備考 共有33處地點
注冊曆史
注冊年份 2014年
其他
官方網頁(英文)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注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準。

中國自1998年起便啟動了絲綢之路申請世界遺產的項目。2006年,中國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五國達成協議,聯合申遺。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