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86)
2013 (161)
2019 (2)
天青釉三足弦紋樽
高12.9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17.8厘米。
器形仿漢代銅樽燒製而成。樽直口、圓筒腹、平底,由三個變形獸足支撐。樽外壁上中下凸起七道弦紋,中部三道,近口及底部各有兩道。工藝上采用支燒,底有五個小支釘痕。器物製作莊重古樸,氣韻高雅,上中下三層七道弦紋,更增加了三足樽莊重肅穆之感;作品胎質細膩,呈香灰色,胎體較輕,裏外滿釉,呈天青色微泛藍,並有細小淺白的開片,俗稱冰裂片;色質柔和瑩潤,造型完美和諧。目前,此件作品已被澳大利亞-中華博物館收藏。
宋汝窯天青釉盤
高3厘米,口徑17.1厘米,足徑9.1厘米。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麵開細碎片紋。因采用“裹足支燒”,因此外底留有3個細小支釘痕。
這件汝窯青瓷盤釉質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碗
高10.1-10.5 厘米,深7.6厘米,口徑15.9-16.2厘米,足徑8.1厘米。
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和陶瓷器中的蓮花式溫碗,造型不僅是宋朝的經典,它同時也深受高麗人士喜愛,成為高麗青瓷中流行的器類。
若一件物品的陰陽、色澤、動靜態等能達到和諧,它就能為人們帶來藝術美感。陶瓷中,最富盛名的汝瓷,也是因此而奪得人心。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而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品茶之人愛汝瓷,因它的溫潤可被“養”出紋路,見證著歲月;賞瓷之人愛汝瓷,因它難得的美麗,乍看完整,細品交錯。這玉一般的美物,如何欣賞,待下文細細道來。
似玉非玉卻勝玉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汝瓷的典型特色就是“青如天、麵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
汝瓷中無論是瓶、盤、洗還是碗,青綠色或青灰色的釉麵上,許多都分布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行話叫“開片”。它們乍看似乎是殘破了,但又分明被擺在精品展櫃裏。它原本的確是一種釉麵缺陷。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斜裂開片),上下錯落,分有層次,除此尚有魚鱗紋片,魚子紋片,冰裂紋片等,常被稱為“梨皮蟹爪芝麻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瓷器的胎和釉成分不同,物理性能也不一樣。物質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瓷胎比瓷釉的膨脹係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麵出現開片。但由於胎體本身完整,而且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即使開裂,也不會剝落或起翹,絲毫不影響使用。
細細品味,裂紋像迸裂的冰片網羅著全器,自然延伸、交錯,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裝飾,甚至能給人一種聽覺的美感,仿佛可以聽到玲瓏清脆的冰裂之聲。
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共約10餘件。其存量之稀少,非其他藏品所能比的。
汝瓷之美在和諧
汝瓷之美首先是表現在工藝形式上的美感:和諧、單純、平淡。她和諧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現為端莊的形體,流暢的曲線,寧靜的釉色,優美的韻律。而她的單純和平淡,絕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講究細潔和淨潤,又更追求奇妙豐富的肌理層次和“精光內蘊”的質地效果。在造型和裝飾上,汝瓷既注重於矛盾中的統一,又善於從統一中尋求變化,在充滿生命的動感中求得和諧的表現。
西方有位大家說:“一隻希臘花瓶是所有古典和諧的典型。同一時期,東方另一個偉大的文明之邦——中國,已將陶器發展成為一門最可愛和最典型的藝術。中國人在這門藝術上的奇特造詣甚至超過了希臘人所取得的成就。希臘花瓶顯現出靜態和諧,而中國花瓶,一旦擺脫了來自其他文化與技巧的影響,則能表現出動態的和諧。中國花瓶不僅呈現出數的關係,而且表現出生命運動。”是的,一件汝窯器雖是靜止的,但看上去她是在不停運動的,她所蘊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藝術之美。
當我們把汝瓷置於文化的背景下審視,其蘊含在汝瓷中的意味之美是多麽的博大和精深!汝瓷的平淡、素潔絕非隻是一種物性,同時滲透了淡泊、虛靜的“人性”,而她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靜雅潔、溫柔敦厚的君子之風。汝瓷本出“寒門”,有幸被皇帝看中,能登入宮廷的大雅之堂,贏得社會的廣泛推崇,那的確是因為她濃縮了中國古代理性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可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據古陶瓷專家陳萬裏先生推論:“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禦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經過研試終複得
“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片。”這是人們對汝瓷收藏價值的讚歎。汝瓷以其獨特的魅力聞名於世。經過近千年的曆史演變,其神秘的燒製技藝在今人的傳承中得到很好的延續和發展。
汝瓷始於唐,盛於宋,位居我國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瓷胎質細膩,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為其它窯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室的偏愛與讚賞,因而汝瓷成為“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前身是生產民用日用瓷,主要生產盤、碗、盆、罐、瓶、爐等。製作手法以刻花、印花居多。唐代中國陶瓷仍然是“南青北白”的割據。至中期汝窯天藍釉出現,成為早期汝瓷的前身。至宋代汝窯發展迅猛,技術成熟,燒造技藝和創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汝河兩岸百裏窯場烽火連天。
因汝瓷的傳世品太少,現代汝瓷有無收藏價值便得到了的關注。不足70件,加上近年出土的更是屈指可數,到處流傳的所謂淘到了祖傳汝瓷是不可信的,特別是汝瓷愛好者更不能輕信所謂的祖傳。那麽多的汝瓷愛好者和收藏家怎樣能夠擁有一件汝瓷呢?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複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鄉汝州汝瓷一廠專家們第一批燒製出第一批豆綠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汝瓷廠專家試燒成功,並得到陶瓷專家的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當代汝瓷作品仿製水平從釉色上接近宋代,工藝上尚有差距,但總體上進步較快。當代汝瓷大師們的作品逐漸被收藏家看好。因此,收藏當代汝窯實力派陶瓷藝術大師的汝瓷作品已成為藏家的首選。特別是在造型上有創意,釉色上有突破,做工上精益求精的作品極具增值潛力,隻要是精品,就有收藏價值。
http://news.99ys.com/news/2014/0307/67_158107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