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86)
2013 (161)
2019 (2)
初創期唐青花魚紋瓷罐,丹麥藏
初創期唐青花三足瓷罐,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藏
考古事實表明:唐青花瓷器的產生、發展有200年的時間。後期唐青花已走向成熟。上世紀90年代早中期,已基本證實成熟期唐青花的存在,之後越來越確證。本世紀早期,有學習、研究者提出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唐青花的概念。黑石號沉船出水的三個唐青花瓷碗和揚州出土的大部分唐青花是成長期的。鄭州出土的兩個唐青花塔式罐填充了生產國內需要的成長期唐青花的一個空格。在海上瓷路出水、從外國回到祖國的唐青花雙鳳紋瓷罐和唐青花龍紋瓷碗同屬成熟期唐青花。兩者展示真容,偉器共享,令人大開眼界。
1929年,英國的霍布遜帶來兩件自中國流失出去的元青花象耳瓶,稱之為“偉大的作品”,並據此改寫中國陶瓷史。早期波瀾迭起的青花瓷曆史長河的書寫和認同,不僅需要滿腔的愛國熱情,更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代宗師馮先銘是開路先鋒,我們要做繼承人、拓展者,讓首開先河、舉足輕重的唐青花成獨立輝煌篇章。
青花瓷在唐代發生、發展、成熟,在唐代中早期開始外銷,這些鐵的事實迎刃而解了一係列問題,元青花的成熟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元青花成熟的特殊性,例如:突然成熟、配套方式、標誌、特征等。元青花的“突然成熟”是唐青花尤其是成熟期唐青花國際、國內傳承的結果,是元代時(外國)來人來蘇麻離青料加工訂貨形式的明顯表現。早於宋元時期,發色豔麗的唐代青料(國產)已用完。後來發掘的宋、元國產青料呈色淺淡或藍灰、深處泛褐色。如元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和元青花釉裏紅塔式蓋罐,用的都是國產青料、銅料。中東、西亞等地國家要找回唐代產鮮豔美色青花瓷的感覺,喜歡當時豔藍稍帶紫的青色,原先生產的元青花、黑花、彩瓷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就來人來這種(蘇麻離)青料加工定貨。元青花的“突然成熟”是與來料加工方式相匹配的,蘇麻離青料的使用是顯要特征。來料加工肯定來人,因為事情都是要人辦理的,而且來料加工有相互配套的要素。來人一般是辦事人員(或稱商務工作人員)。這些人可能同時是老板(或負責人)、工匠,也可能是業務員兼技師、工匠。在外銷的元青花上有來人的(標識、認證)簽名,或有的窯址有阿拉伯人活動的跡象,或火照上有波斯文字等情況,是可以預見的,也為正確解讀元青花問題如商品生產性質等提供實際證據。綜觀世界各地至正型元青花的收藏,包括專門注重中東、西亞國家的收藏,其圖案花紋並非為這些國家、阿拉伯地區特定,而更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來料加工除了來人外,還會來圖、樣,總之是有具體要求這樣一個要素。這就說明問題了,成熟期唐青花的布局、圖飾、花紋已影響、傳承、植根於外國這些地區,元代時同樣對傳統中國文化認可、喜愛和需求。在土耳其托普卡比館藏的較多元青花鳳紋就和唐青花鳳紋很相似。成熟期唐青花繁美、多層次紋飾方麵在國內的影響、傳承,龍紋隨時代演化,這些也不可小視。白地青花、青花地白花(藍地留白青花)或兩者並用的繪畫技法,體現著唐青花影響下國內外革新成果的傳承。瓷土、燃料、帶青色的白釉以及絕大多數技師、工匠、窯工都是中國的,製瓷技藝、繪畫傳統、燒製技術也是國內沿襲下來的。至正型元青花的“突然成熟”是唐青花成熟技術在換用“蘇料”、不同階段上的一種重演。使用蘇麻離青料的至正型元青花有一個先外後內的發展變化過程,外貿方式也相應發展變化。
從具體事實看,也從外貿學和係統學看,這是一個上有源頭、下有流向、雙傳導、變化發展,有階段性和連續性的係統。在這係統中,體現唐、元青花的國內、國際全方位、多元文化的融合傳承。沒有唐青花的誕生、成長、成熟,元青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會有明清的青花瓷。
隻要我們不近視和下些功夫虛心學習,就能從長河中清楚地看到中國和世界青花瓷的源頭,看到中國各朝代青花瓷的潮流,不同表現及閃光點,也可以看到、理解中國青花瓷的外銷,中外交流,相互影響。此源流圖是實事求是的大框架。它不可以缺少某一部分,不然就失真甚至倒塌。隨著考古和研究的進展,出土出水文物的增多,極少量民間寶物的新發現、確證和深究,這個大框架將更紮實,曆史長河更波瀾壯闊,勢不可當。它可以、也需要細分,使之更明了清晰,更壯觀耐看。
http://news.99ys.com/news/2014/0305/67_157889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