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的衣服被模特兒穿上的樣子, 掛在牆上看不出有什麽美, 穿上是不錯, 不過那可能是我們的後代們穿的了, 我們還是奢侈地穿棉穿麻穿絲吧,) 昨日是在倫敦皇家藝術博物館展出的《Fashion Identity 時裝身份(?)》最後一天,之前總說要去看,最近展覽很多,也覺得倫敦的時裝不會有什麽太好看,沒著急去, 可去看了以後, 思想觸動很大, 不得不感歎這些前衛藝術家他們看世界的視角, 他們用藝術思維思索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未來的生活方式, 讓我覺得有些激動, 是Royal Academy of Art 的展覽不是凡俗的,一般要麽就是非常古典大師級作品,要嗎就是很有創意反傳統的前衛藝術思考的藝術家, 習慣認為世界的走向是政治家哲學家的事,這個展覽讓我確實感受到藝術家不是在那玩的,他們有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也在思索社會和未來, 表現美不是他們唯一的職責。 展覽展出的作品多數已被世界各地的Gallery 或私人收藏,可見在我們這個商業數碼時代, 缺乏的不是技術,而是idea創意, 藝術家的創意也會影響其他領域,甚至政治家,企業決策人員。
衣著時裝,在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僅僅是溫飽的一部分,衣著也在傳遞一種信息:你的身份,文化背景,種族認可歸屬,價值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也用衣著來藝術探索人性,社會,和未來. 如果是為了去這個展覽尋找Glamour, elegance, 那就會失望, 參展的30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隻是用服裝作為思考的手段和工具, 思索人生,社會,未來
Grayson Perry, 'Artist's Robe', 2004. 初看這件衣服沒覺得什麽,不難看,怎麽就成藝術作品了呢?說不定叫農村一巧婦也能搗鼓得出來, 獨到之處就是繡在布料上的眼睛,代表藝術家的眼睛,也代表每個人的眼睛,每個人看世界,看社會,看生活都不一樣,受家庭,文化種族,教育..甚至.社交圈的影響。 孩子的眼光, 藝術家的眼光總是不同於我們, 也許他們更聆聽自己的感覺,心聲,而不是社規,學派,上級... 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展廳大門口外就是Helen Storey’s
Say Goodbye , Helen Storey 以前也是時裝設計師,近年來熱衷於:藝術,科學,時裝三領域的融合,探討未來人們可能的生活方式,為未來的時裝尋找出路,
整個展覽共四個主題:
Storytelling, Building, Belonging and Confrontation, and Performance 1.
Storytelling 服裝說故事:有一些作品,印象深的還是:Susie macMurray 名叫寡婦的作品 Susie MacMurray: Widow 遠看非常優雅的晚禮服,近看非常具有攻擊性:原來這條裙子的底料是比較高級的皮,然後在皮上紮上鋼絲帶刺的金屬絲,好看不好用的時裝,旁人是沒法接近,看到這個作品,我不由撲哧一笑,旁邊的人都在笑,藝術家這麽幽默啊, 不過有點太擴大批評的範圍,寡婦不是人人都這樣吧 另外有一間白大褂掛在牆上,我實在不知道美在哪?時間比較緊就沒去看解說了 2.
Building 主要是思索人,衣著和房屋都市的關係,有的甚至就事件浴衣掛在那, 我看不出有什麽 比如
Maria Papadimitriou: sewing together (
http://centrefortheaestheticrevolution.blogspot.com/2010/11/maria-papadimitriou-roma-gypsy-fashion.html )
Mella Jaarsma:Shelter me
Mella Jaarsma 是荷蘭人, 目前在馬來西亞生活,感興人和傳統在一個新的環境下的適應過程
Yohji Yamamoto是繼Kenzo之後又一位國際知名的日本服裝設計師, Kenzo的衣服比較帶點東方的Glamour,東西方都比較能接受,Kenzo以前在 Yves Saint Laurent 下幹過活, 而Yohji Yamamoto的思想更活躍, 他在麵料上動腦筋很多,有一陣市場上推出的那種發鄒的衣裙,好像就是他弄的,今年他的設計傾於簡約又Glamour,也很theatre的感覺。
這是Yohji Yamamoto 91年巴黎時裝show 上展示過的裙子,木塊做成的裙子,什麽意思呢?解說是木塊代表人體的骨骼,建築幾何和愛情, 這裏怎麽理解Amour呢?是骨子裏透出的愛情才是愛情?應該是這樣吧, 隻有這樣理解,否則看到這些木板塊,很難與amour聯係起來。刻骨銘心的愛生死相依的愛才叫愛,其他隻能叫喜歡。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傳宗接代, 我們的文化裏沒有給愛情多少位子,目前看到的華裔設計家的作品讓我感動不多,藝術作品沒有愛就是缺乏深度,擁有刻骨銘心的愛也像是買彩票, 不是想要就有的。
這是Yohji Yamamoto1991–92的作品, 模特兒叫Jasmin, 加拿大人,父母一方是巴基斯坦人
http://fashionartisan.wordpress.com/page/2/ 3。Belonging and Confrontation, 服裝與歸屬和衝突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作品:在一黑房,牆上三台數碼電視,同時播放在印度拍攝的錄像:
Mumbal: A laundry Field 2007-2008 可以看到印度人傳統的生活:裏弄,狹窄的巷子,擁擠的列車,人一排排滿滿地站在貨車上,更讓我震驚的是洗衣場幾乎都是男人在洗衣服,一把把地印度傳統裙子,各種色彩的, 男人們站在水池裏,水池的水已經很髒,海一件件衣裙往裏扔,揮起裙子往石頭上砸洗,然後再捆起一紮,像鹹菜一樣扔到堆積如山的洗好的衣服堆上去, 動作嫻熟,真是體力活
沒覺得他們很難受,憤慨,倒是滿臉的滿足,勞動的喜悅和平和, 想想我們在西方生活的生活比較舒適了,還不知足,不知我們生活在西方的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看看其他國家的騷亂,覺得生活在自由舒適的國度裏已經是一種幸運了,還抱怨居多,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能物極必反。
朋友的孩子去印度獨自生活打工一年,胖胖的男孩,回來收了一圈,最重要的是人成熟了很多。
很喜歡這個作品,讓我也心跳了幾分,喜歡那樣的色彩社會,不過也很奇怪,印度是這樣一個反差很大的社會,貧窮和巨富,傳統和現代,落後和高技術並存的國家,上次一印度朋友結婚請客,一去一看嚇一跳,請來的客人差不多滿滿一禮堂, 受很多禮金,婚宴上的飯菜非常簡單,自助手抓, 新娘新郎賓客的服裝都很精彩,相比之下我們自以為很不錯的在法國買的衣服,在鮮豔的印度民族服裝裏顯得很蒼白,因為沒什麽《identity》!不能PK、
另一精彩作品是荷蘭設計師Alicia Framis :100 way wear a flag,Alicia Framis 請了16位服裝設計師, 用中國國旗設計出不同的服裝,
Alicia Framis 100 way wear a flag
很有意思的是, 一個荷蘭人用別國的國旗,還請16位設計師來世紀服裝,傳達了什麽信息呢?為什麽要選中國國旗? 文化含義?政治表達?
中國現在是為世界矚目,經濟在處於上升階段, 西方國家早已過了這個階段,不知下一步往何處走,社會問題重重, 經濟蕭條,人口老化,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聯手, 大中華圈是無形有形的在那了, 可中國的下一步在哪呢?
服裝多樣化,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互補容納,這個作品還是呼籲:理解,開放,多樣化吧
4。Performance 服裝和表演 這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展覽越往後越有收獲越精彩,真是好戲在後麵
首先是Alexender MacQueen的:RedLace dress covering head from Joan aw 98 1998
Alexender MacQueen:RedLace dress covering head from Joan aw 98 1998
諾大的展廳身著紅色蕾絲衣裙的模特兒孤零零一人在那,旁邊有一工作人員警惕地站在那,其他展廳沒什麽人看管, 當年轟轟烈烈的Fashion Show, 如今主任又在何方?
Alexender McQueen, 英國的設計師,去年憂鬱自殺了, 人總是有始有終的,可他的早去讓人無比歎息。 他設計的時裝有一種特別的野性,我行我素,不顧一切卻又發那麽優雅女性,風情萬種。 看他設計的衣服和時裝show是一種特別享受。 Alexender McQueen出生普通,可他的才華卻得到了發揮和認可, 世界上有多少天才被我們這個精英特權的社會埋沒,就是因為父母不是精英。
前不久美國歌星Lady Gaga 還穿這一套衣裙去領音樂獎
當年Fashion Show時的照片
在同一展廳的另一端牆上貼著一巨幅照片名為:
Marcello Malobetti: Who arrives by train , 沒找到照片
下麵這一張也很有趣:在科威特股票交易所:很有名的一張照片
andreas gursky kuwait stock exchange
照片遠看都看不出誰是誰,想說的是衣著與天氣,文化習俗有關,還與職業,工作場所有關,特別像股票交易所這樣一個地方,誰是誰並不重要,在這些人手中流動的資本更重要,這些人也就是資本流動機器中的一顆小螺絲釘吧,盡管他們千姿百態,有個性,但交易所更需要的是遵守規則的執行者。
更精彩的還在後麵, 一看時間不多, 還有幾個錄像正在播放, 不少人坐在地上,本來想看一會就走了,誰知一看,好新奇的東西:Living Art: 第一次感受living art的魅力和傳遞的信息也是這麽強烈, |Art is living, Living need art! 這麽說art是你,也是我,是活著的我們
第一個錄像是:列農的妻子 Yoko One - Cut 剪的現場表演
Yoko 麵無表情地端坐在舞台上, 邀請台下的觀眾上台, 任每人剪她身上的外衣,這個演出是想表達什麽呢:人的外衣很重要,可以表達很多主人的意願和歸屬,也可以不重要, 衣服怎麽漂亮也不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還是肉體,靈魂, 裸體更能純粹地表達代表自己
Yoko One - Cut 的首場演出是1964年在日本, 這個錄像是1965年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的表演
第二個錄像是:
Ulay &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Marina Abramović是南斯拉夫藝術家, 也是著名的活體藝術先鋒之一, 這個貌似很平常的演出是選在以博物館的入口:入口很窄,入口內兩邊還站著裸體的麵無表情的一男一女,要求遊客從這裸體男女之間過去, 攝影機鏡頭拍下從這裸體男女中擠過去的表情,身體語言, 看他們的反應如何, 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遊客大多數是男性,我大概數了一組:約10位遊客,9位男性,一位是女性,幾乎男性多選擇麵朝裸體女性一麵擠過,倒是那位女性選擇麵朝裸男過去,讓人著急的是, 有的遊客動作年歲大,或體胖 動作非常遲緩,慢慢吞吞地麵朝那位裸女擠過去, 安在一邊真想大喊一聲快點,真想去拉一把那位裸女,可錄相中的那位裸女根本沒事,麵目依然毫無表情,是俺再瞎操心了, 不就是在做藝術科學實驗嗎。 為什麽大多數人選擇麵朝女性一方呢?和朋友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覺得可能是女性的攻擊性不強的原因吧。 去逛畫廊,看展覽有三年餘,起初是為了看而看,現在確實覺得收獲很多,直接感受另一個領域和世界, 非常豐富多彩,盡管現在Google讓人能足不出戶,能逛畫廊,味道還是不一樣,在網上看那隻是預習演習,真正的感受還是站在畫前,讓自己跳入畫中, 或讓畫中人跳出來一起對話。 下一個計劃要看的展覽是日前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木乃伊展,Great! VIDEO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