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0法國風光錄(2)

(2010-11-27 11:12:51) 下一個
五月二十一日


  早上去機場租車,前往諾曼底地區,這次為了旅行方便,決定自己開車,基本上是靠GPS導航,法國的A和N級公路相當不錯,D級路就比較窄了,隻能容下兩輛小車,有時GPS還給你指到土路上走,甚至開在田埂上,當拖拉機使。因為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GPS的指令就是聖旨,讓下刀山火海也得走。不過還是有例外,在Le Harve 眼看要過跨海大橋了,GPS突然讓我們向一條土路轉,沒有理會,徑直上了大橋,當然也要付費了,原來GPS有避開收費路的功能。在外旅遊最好關掉此功能,它可能可以省點過路費,但會耽誤許多時間。


  為了拍早晚的照片,在著名地點都安排了旅館過夜,同時也可避開遊人的高峰時段。


  第一站是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位於諾曼底地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山上的古堡修道院始建於公元708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什小鎮的紅衣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米歇爾,聖米歇爾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築物以顯示其偉大,之後的幾百年間,曆經多次的毀建形成了的今天的格局。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曾有119名法國騎士躲避在修道院裏,依靠圍牆和炮樓,抗擊英軍長達24年!
 
  這是一座伸出海岸的小山城,依山傍水建築了許多極富於特色的房屋,特別是修道院本身更是建築中的極品。我們到達時已是午後,大批坐旅遊巴士觀光的遊客已經離開,小山城顯得安靜了許多。進入城門,昔日的小村落的建築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曆史風貌,隻是大多掛上了旅館,餐館和商鋪的招牌。穿過山腳的古街,沿著長長的石階向上,遠眺海灣美景,近觀形狀各異的中世紀小屋,恍若人間仙境。


  修道院附屬的教堂,矗立在山頂的岩石頂端,哥特式的尖頂高聳入雲,頂上金色的聖米歇爾雕像手持利劍直指蒼穹,各幢樓層完全依據金字塔的山形,圍繞著花崗岩而建,修道院與聖米歇爾山融為了一體。

 


 

  在修道院時,斜陽透過長窗,投射在地麵,有一位修女嬤嬤緩緩地走進了空無一人的教堂,聖潔而安寧。


  晚餐吃的是當地的燉綿羊肉,W覺得有膻味,但這畢竟是當地的特產。

 





 




 

  黃昏之時又回到海灘邊拍照,夕陽西下,聖米歇爾山在晚霞的襯托下形成了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剪影。日落之後,山上開始打泛光燈,古堡在燈光的照耀下顯示出了和白天完全不同的風采,顯得更加的輝煌而壯觀。拍到十一點才收工。

 

 





  清晨五點半又爬起來拍晨景,外麵人很少,隻有少數住在同一旅館的日本遊客在遊蕩。海灘的水麵很靜,聖山在海麵上形成了鮮明的倒影。隨著冉冉升起的朝陽,千年古堡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顯得分外妖嬈。


  在離開的路上,看到寬闊的草場和藍天下成群的綿羊,遠處與草場相銜接的是從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聖山古堡,完全是一副中世紀的美景,於是停車狂拍一陣。

 




 

  當我們的車駛離時,源源不斷的車流正在湧向聖山••••••

 
 
五月二十二日

  第二站是二戰時期諾曼底盟軍海灘登陸的戰場遺址。在上曆史課時,諾曼底戰役的重要性一言蔽之--二戰的一個轉折點之一。今天,我們對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了。

 



 


 

  先到的是Utah海灘,這是1944年6月6日"霸王”(Overlord)戰役中美軍最先登陸的地方。我們到的時候,霧很大,看不清海麵,在當年預定發動進攻的日子也出現了惡劣天氣,盟軍統帥艾森豪維爾將軍在深思熟慮後,決定按時發動攻擊,於是6月6日成為了一個曆史性的日子。這裏有一個小地堡,據說是盟軍的一個通訊中心,承擔了指揮任務。




 
  Omaha海灘全長6。4公裏,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加上情報有誤,新調來的德軍第352步兵精銳師,給強攻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幸虧美國海軍的17艘驅逐艦主動支援,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才反敗為勝。Omaha海灘一戰,打得最為慘烈,傷亡也最大,這裏的美軍墓地有1700多公頃,在諾曼底戰役中犧牲的九千三百多名士兵,長眠於此,俯瞰著他們為之獻身的Omaha海灘。有不少墓碑沒有名字,這是因為埋葬他們時已無法確認他們的身份,墓碑上都寫著"這裏安息著光榮的戰友,上帝知道你的名字",不少遊客給這些無名墓獻上了美麗的鮮花,使人潸然淚下。
 



 



 



Juno海灘是加拿大軍隊當年登陸的地點,寬約6英裏,德軍的輕裝步兵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極為艱難,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打壓,使得首輪進攻部隊的傷亡近半。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占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Gold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Juno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現在加拿大在那裏建了一座紀念館,同時還介紹加國風情。加拿大也有個兩千多人的軍人墓地在諾曼底,可惜不在我們的線路上。

 



 



 


  諾曼底地區還有五處德國軍人墓地,共埋葬了五萬八千多德國士兵,相比之下,盟軍墓地的規模要小得多,最多的美軍墓地才一萬四千多人。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陣亡的士兵仍然在他們曾經占領的土地上,有了一席之地,這也表示了尊重生命的普世價值。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葬身他鄉的德國兵,都沒有名字:21000 個墳墓中有13000是無名墓。(我們去的在Omaha美軍墓地,9387墓中隻有307個沒有刻名字的)。因為德國人從諾曼第敗退後,他們的陣亡者是由盟軍埋葬的。盟軍的士兵並沒有像對待自己戰友一樣,對待德軍屍體,在一個墳墓中會有五具德軍屍體,橫七豎八地堆在一起。另外,美國士兵佩帶有兩個身份牌標記,即便身首異處,還是可以確認,而德國人隻有一個。而且,德國兵也飽受從炮火和飛機轟炸,屍體通常是難以辨認。


  戰後德法簽定和約之後,德軍墓地開始得到良好的整修和管理。美英墓地是由政府統一撥款和維護,而德國負責國外墓地的是民間機構,靠誌願者和捐款,每年有大批德國學生去墓地做義工,這也是一種教育後代,促進和平,反對戰爭的方式。


  晚上,在Bayeux的旅館附近又看到一個英軍陣亡將士的墓地,有四千六百多士兵長眠在這裏,與美軍墓地不同之處是,墓碑上沒有刻他們的出生地,卻刻著他們的年齡。一下子看到好幾個年方十九的小夥子,在諾曼底戰鬥打響的第一天,1944年6月6日,就犧牲了。這些壯誌未酬的小戰士,躺在異國的土地上,希望永遠有人去探望他們。
 


 
  Bayeux是一個安靜的小鎮,晚飯後到鎮上閑逛,草地上有奶牛悠然地在吃草,一輪明月輝映著雄偉的大教堂。。。一出巴黎,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完全消失,這些小鎮依然維持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雖然有不少遊客,但小鎮濃鬱的鄉村風貌未改。如果把這些小鎮開發成巴黎的衛星城,一定很無趣無彩。


 



 





 
  在Arromanches-les-Bains可以看到當年英軍從船上運送軍用物資浮動碼頭的遺跡。盟軍登陸後,在七天裏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成功建立灘頭堡。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雖然一個甲子已經過去,但當你站在海浪滾滾的灘頭上,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盟軍的坦克大炮,源源不斷地跨過英吉利海峽,踏上歐洲大陸的壯觀場麵。在海灘上時,有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她的小孩走進我相機的畫麵,他們和旁邊巨大的浮橋遺跡,形成了戰爭與和平的強烈對比,我忠實地記錄了這個畫麵。
 

 



 




  為了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製德軍的預備隊,英美空降師早在6月5日午夜就投入戰鬥。在Pegasus橋,可以看到幾座英國傘兵的雕像,他們是當年為了搶占德軍後方的戰略要地,而空降在此的。傘兵們迅速占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製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Pegasus飛馬是英國傘兵肩章上的標記,1944年後以此重新命名這座橋的。我們常看到有人穿了寫著:I LOVE JOHN的T恤,這是為了紀念當年英國第1空降師第一個準確降落在歐洲大陸的英國傘兵John Howard少校。

 

 




  關於諾曼底戰役的遺跡和博物館在該地區星羅棋布,如果想研究這段曆史,你可以在這裏花一個月的時間,一兩天也隻能是走馬觀花了。

  Le Harve是一個戰後重建的城市,二戰時被炸光了,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唯一的現代化城市。盟軍雖然在六月成功登陸,但直到八月才控製住諾曼底的局勢。德軍在七月負隅頑抗,瘋狂反攻,據說有個小鎮八易其手。今日美麗的諾曼底,見證著昔日戰爭的殘酷。

 



 



五月二十三日

 

  埃特爾塔(Etract)是因其壯麗、獨特的懸崖景觀而聞名世界,其中就包括自然形成的海蝕拱,也是印象派大師們產生靈感的地方,他們以此為背景創作許多傳世之作,莫奈的"懸崖( Cliff)"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讀過莫裏斯•盧布朗 (Maurice Leblanc 1864-1941)  描寫紳士怪盜--亞森•羅平 (Arsène Lupin) 的偵探小說《奇岩城》(空心岩柱)(L‘aiguille creuse,1909)的話,Étretat 就是他故事發生的地方。


  有人說如果艾菲爾鐵塔是巴黎的象征,那麽埃特爾塔懸崖就是諾曼底的象征,這個小鎮和中國桂林還是姐妹城市。

 

  這裏是諾曼底的一個度假勝地,正值長周末的周日,遊客奇多,我們車下午進小鎮時,幾裏外就開始堵車,要不是預訂了旅館,怕是要露宿街頭了。

 

 



 



 

 



  隨著一日遊遊客的離去,小鎮漸漸沉靜了下來。埃特爾塔海岸綿延數公裏,千百萬年來大西洋的海水和海風把麵向大海一麵山崖削成筆直的峭壁,又在峭壁上神工鬼斧般地開鑿出“拱門”和“天橋”,遠看就像個大象鼻子, 氣勢恢宏,令人歎為觀止。傍晚登上岩頂,象鼻岩在夕陽照耀下顯得分外妖嬈,徐徐海風吹來更是使人神清氣爽。有一個地方可以下到岩石另一側的底部,但極陡峭,幾乎有九十度,有一段隻有梯子可爬,我們沒有下去探險,雖然如果下去拍攝的話,一定會有獨特的角度。不過,安全第一。

 



 



  回到海灘,拍攝夕陽西照耀下的象鼻岩。海灘上都是圓圓的鵝卵石,據說在海浪的拍打下可發出美妙的聲響,但當天海麵幾乎沒有一點風浪,無緣觀察到這種自然現象。日落之後,泛光燈亮了,象鼻岩顯現出一種神秘色彩,據說有亞森•羅平偵探小說中的氣氛。天氣晴得沒有一點雲,拍照時隻能盡量減少天空部分,增加海麵部分。

 

  入夜了,小鎮的大小餐館裏仍然座無虛席,人們還在盡情享受著度假的歡樂時光••••••
 


  第二天淩晨又到海邊拍攝,白天人滿為患的海濱隻有幾個人。太陽冉冉升起,象鼻岩的顏色隨著陽光逐漸變化,甚為壯觀,可天還是晴得一點雲都沒有,這對攝影人來說是一種遺憾。
 

 



 





  拍完之後,回旅館睡回籠覺。早飯之後,又登上另一側的岩頂,領略一下不同的風光。
 



 



五月二十四

 

  車開在路上,法國鄉村和小鎮的田園景色很美,牛,馬,羊的牧埸,紅,褐,黃,翠綠,墨綠的田原,加上點綴其中的農舍,象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落入眼簾。

 




 

  回巴黎的路上,尋訪Giverny的莫奈花園。這是印象派大師莫奈生前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創作許多不朽名作的地方,身處在繁花似錦的日式花園之中,你能感覺到他作品中的畫麵,真正的景色如畫,畫如景色。

 




 



  在那裏看到一位拿古老相機的雷人,像是亞洲人,一共有兩架,其中一架拍完一張還要抽出底版,換另一張。
 




  傍晚去艾菲爾鐵塔拍夜景,一輪明月下的鐵塔見證了巴黎的繁華。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誌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世界三大著名建築。

 

 

 




 

五月二十五

  要坐火車去郊外的凡爾賽宮,買票進站,車一直不來,枯坐了有一個小時。站台上往日顯示車停靠信息的電視上,打出了幾段文字,法語,看不懂,也猜不出大意。有三個從山東來的自由行的遊客,開始Y和一起研究地鐵線路,想改乘地鐵,但實在覺得不方便。這時,有個巴黎女子用英語告訴W,前麵有火警,在修理,也許要中午才有車。總算知道了沒車的原因。

  凡爾賽宮是路易十四時期建造的王宮,當時的市民不斷暴動以反抗王室,路易十四決定將王室宮廷遷出混亂喧鬧的巴黎城,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新宮殿,從那時起波旁王朝就在這裏統治法國,直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隨後的革命恐怖時期,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宮中陳設的家具、壁畫、掛毯、吊燈和陳設物品被洗劫一空,宮殿門窗也被砸毀拆除。1793年,凡爾賽宮內殘存的藝術品和家具均轉運往巴黎城內的盧浮宮,凡爾賽宮淪為廢墟。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國王下令修複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曆史博物館。
 
 



 



 






  路易十四時期是法國最強盛的年代,凡爾賽宮也極盡奢華,上千公頃的花園更是集雕塑精品和園林藝術之大成。上午花園還有音樂噴泉表演,園林內大小噴泉隨著古典音樂翩翩起舞,仿佛重現路易國王在園中大宴賓客,衣鬢飄香的盛景。

 
五月二十六日
 
  上午去榮軍院,看拿破侖墓和軍事博物館,巴黎榮軍院建於 1670 年路易十四時代,是為曆次戰爭中殘廢軍人修建的一座療養院。榮軍院正門是高大圓頂的聖路易教堂,裏麵莊嚴肅穆,憑吊拜祭者絡繹不絕,拿破侖墓就設在教堂正下方地下室裏,這裏還埋葬著法國曆史上一些著名的軍事統帥。



 

  在軍事博物館又重溫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曆史,法德兩國的恩怨充滿了戰爭的曆程。
 
  羅丹藝術館是羅丹晚年居住的豪宅。這裏吸引人的,不僅是羅丹的許多著名的作品, 而且還陳列有卡米爾的許多作品,她和羅丹長達十多年的美麗而殘酷的愛情遊戲,誘發了羅丹的創作激情,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如"吻"和"情人的手"。遺憾的是卡米爾和羅丹決裂之後生活並不如意,最後死在精神病院。在這裏,我看到了兩個雕塑家的藝術與人生。

 



 



  晚上去老佛爺商場和香榭麗舍大街,老佛爺商場建築很輝煌,有教堂式的彩色玻璃拱頂,樓高六層,裏麵中國遊客很多,隻要買夠一定數額的商品,可以當場給予退稅,相當便利,吸引很多旅遊團來此購物。






 



  拍凱旋門的黃昏。到香榭麗舍大街時,正值太陽落山,夕陽給這條著名的大道撒上了一層金色。凱旋門部分浮雕正在修繕,外麵披了一塊畫了浮雕的裝飾布,以盡量保持美觀。



 





  “香榭麗舍”是由徐悲鴻先生在法國留學時所譯,既有古典的中國韻味,又有浪漫的西方氣息。香榭麗舍大街兩旁典雅的建築裏都是名牌商店,電影院和餐館,讓人流連忘返。 
 


 
 
 
五月二十七日

  下雨了,這次天氣一直不錯,算是對得起我們了。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有的部分在整修,隻開放了第一層。這座曾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 座落於法國巴黎賽納河的左岸,與盧浮宮隔河相望,是當今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以收藏19、20世紀印象派畫作為主,雷諾阿的“加雷特磨坊舞會”、梵高自畫像、莫奈的“藍色睡蓮”等作品都是鎮館之寶。奧塞博物館的原址為巴黎通往法國西南郊區的一個火車站,1898落成,為1900巴黎世博會服務。但在1940年已經日趨沒落,尤其是經曆二次大戰,這個古老的車站完全被棄置了近半個世紀,1986年,才被改建成近代藝術的殿堂。

 

  賽納河邊這座十九世紀的老式車站裏,收藏了近代藝術作品4700多件,內容涵蓋繪畫、雕塑、家具、手工藝品、建築、攝影等幾乎所有的藝術範疇。我們的旅行,就結束在對印象派大師巨作光彩奪目的印象中了。。。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