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像朋友那樣相處

(2015-11-23 04:24:31) 下一個

接受孩子不符合你的觀念的言行,隻要不出大格。這個朋友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派那種入戲進入角色,而是布萊希特演技派方式:做朋友同時牢牢記住自己還是家長。

這個年齡段是反叛期,習慣性挑戰各種“規矩”,特別喜歡以對抗方式體現存在感,同時還希望得到承認——這一切都是基因決定,寫在DNA裏,不是那個個體的問題。家長應該運用智慧(基因裏偏偏沒有這個片段)來對待。

華人家長具有強烈危機感,凡事喜歡看陰暗麵。朝夕相處,對孩子越線,不分輕重,胡子眉毛一把抓。家長密不透風的絮叨,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情緒對立在所難免。家長如果能站在朋友的立場上,放過細節,隻抓原則問題,情況就會好很多。

多搞針對性誇獎,泛泛誇沒意義,營造和諧氣氛,關鍵時刻說話孩子就容易聽進去。相反,平時事無巨細喋喋不休,和孩子關係緊張,說重要意見時,孩子逆反對抗,耽誤大事。肯定孩子的正確言行舉止比糾正孩子的錯誤具有更好的教育意義,相當於大禹治水和大順治水的區別,疏導優於圍堵。

 

注意,這裏的“原則問題”是指大是大非。不是把雞毛蒜皮無限上綱,誇大其詞。對付孩子青春期沒有萬靈藥,家長要根據孩子特點因地製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