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上古春秋時期的文化 可補中國正史---高冰
文/高冰 電話:l3949995908 信箱:gaobing5908@126
項城,古曰“南亳”,又雲“耿亳”,其地有“高陽帝丘顓頊之國”,亦有古“廣陽” 及“頓丘”遺址。《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雲:“南頓在昔一都會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項城與南頓為中原古文化的根據地,能補中國正史,今被近代史學界忽略了。
項城域內,古人類活動可上溯到公元前6000餘年,屬仰韶文化早期的“後高老家遺址”,是我市域內最早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2800——2300年屬於龍山文化遺址,項境內可達十餘處。如:項城古“廣陽遺址”內有“骨頭塚”(又名“髏骷塚” ),古曰南亳、耿亳殷商故地,有“高陽帝丘顓頊之國”,亦有“鐵塚”“旄塚”。
南頓古“頓丘”域內,故有宛丘遺址“太昊之墟” “八卦壇”,“軒轅黃帝橋山寺”(簡稱“軒轅寺”“轅橋寺”),亦有“鹿苑寺” “東嶽廟”等。故曰南頓境內有七十二座土帝廟(即七十二家諸侯,自立“土皇帝” 諡號),皆歸太昊之墟太廟管轄。亦有周幽王逗娘娘戲諸侯的古煙墩“烽火台”。
項城境內有古“神埠”,曰“神農氏塚”又雲“四門空洞”之 地,亦有古“秣陵”及古“丹陽” 遺址,有“黃土塚”、“晉王台” 、“金雞嶺” 、“駱駝嶺”、“荊棘塚”等遺址,故陳地項城有古丘塚百個,皆在1975年之前,破“四舊”時被鏟平。
其遺址,主要分布在項城大泥河、虹河、汾河、九棘溝及南頓古“頓丘”域內的汝水故道分穀水,潁水故道及清水河故道。
項城境內虹河曰“汝水故道”,大泥河曰“大溵水”,九棘溝故為清水河,汾河雲沙河與虹河汝水故道,故又曰潁水,曰濮水,曰沙水,為古淮域(淮水故道),上通澧水,會注沅湘。虹河“汝水”,戰國時曰“長沙”。此地曾發生過春秋前後的曆代古代帝王故事。
南頓古“頓丘”域內,故有“洧水”、“汴水”、“鴻溝”、“古孟門”,潁、汝、清、穀及宋趙匡胤“運糧河”等諸水交會。故南頓上通黃沙、魯汴,下達淮、泗入江。又有《詩經》所曰的:“東門之池”。
項城境內的諸河流皆為《水經注》中的主要水係。《水經注》曰昆侖墟為太帝之居,太帝亦曰太昊,南頓古太昊之墟為《水經注》中的古昆侖河朔之域。今尚沒引起近代史學界注意。
一、項城地域古星相分野
《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 分野》:“項城古豫州之域,為“氐房心”分野,又雲南亳,為心分。豐、沛為房分,西接陳、鄭為氐分,項城在陳南似屬氐矣,然又考之角亢,壽星之地,氐涉壽星,東與亳土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又南涉於淮,氣連鶉尾,在成周之東為角分,項近潁且在太昊之墟,又似屬於角亢焉。”
按:“氐、房、心、角、亢、尾、箕” ,為古太原二十八宿分野東方蒼龍七宿座。《爾雅》曰:“壽星,角亢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天根氐也。”角亢之地為“東方蒼龍” 之首,為“東皇太一”伏羲太昊之墟。太昊畫八卦,定陰陽,陰陽生四象,每象皆有七宿。
二十八宿分野,古人參照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的周天分為二十八個不等分,又列分十二次,每次皆有星宿標誌,其地脈,氣接相連。“角亢” 地得天子氣,即是古代帝王所統治天下的天子之位。今人言天文不曰地理,言地理不合天文,《易》、八卦、天文、地理皆脈脈相承相通。
古代人與古代帝王天子,皆迷信天文地理中的星宿分野與陰陽五行。“角亢”地得天子之氣,即是統治天下的天子之位,上有“北鬥”,下有“角亢”,天地星宿上下對照呼應,形成天地間中流砥柱,由天子對下傳達天神之命。所謂角亢地曰太昊之墟,後曰神州、中州、昆侖之神位。雖然古人迷信,但陰陽五行運轉的規律是科學的。
二、南頓地屬角亢、背枕太昊之墟
《南頓簫公廟橋碑記》清知縣張世駿雲:“南頓古頓子國也,星分“角亢”,地接羲陵,頓山是其險,穀水當其衝。其地南至湖湘,北逾河朔,東連吳會,西達秦關,凡取道於項者,率以其斯橋為咽喉,蓋通衢也。”(此古“項關”,又雲“南頓關”,古關陝口。)
《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知縣顧芳宗《重修南頓光武廟碑記》雲:“循穀河而北為南頓,南頓古項子國,穀水分汝水而得名,是穀水承流而接源矣,汝水從天息山而入襄城為沙河,舞陽從雲莊塞汝水故道,瀠泗曲折,漾激盤紆而匯於穀,其地則磅礴鬱積,宛延而為丘,南頓在昔一都會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
三、古頓丘與宛丘並稱
南頓古頓丘與宛丘並稱,背枕太昊之墟,星分地屬角亢。《太平環宇記·宛丘縣》:“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晉屬梁國,宋屬南梁,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於此,隋文帝立陳州改項縣為宛丘縣……光武台在縣西南一裏,《後漢書》南頓令欽生光武,登帝位幸南頓縣舍置酒會。八卦壇在縣北一裏,即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舊有長史張齊賢文,後刺史李邕除舊文撰新文刊之。”
按:南頓古“頓丘”與“宛丘”同域,頓丘古“瞻星台”為“八卦壇”,伏羲蔡水得龜因畫八卦於此,即太昊始開天地定陰陽之初,故南頓及項城古稱陰周陽周,疑為太昊開天地時,太極始生陰陽之地。《陳州誌》雲:“陳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
南頓背枕太昊之墟,地屬宛丘,故伏羲畫八卦,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太昊觀星相畫八卦於此。今南頓故城內古有瞻星台,上有古井亦有八角井,傳又有九竅八孔。東漢帝秀避莽兵投匿於此井內,幸免於難。(故瞻星壇,見《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
此地1970年之前,壇頂辦一所學校,其地交通阡陌複雜,周池水近幾千畝,頓山(頓丘),蘆葦叢生,深阿陡壁。西南有劉秀廟,又有南海大寺觀音殿。有伏羲大殿、又有女媧娘娘大殿,女媧娘娘著荷葉裙,手持蒲扇,半遮玉麵,傳說與兄結聯理閉羞。
南頓古曰“商丘”,當地傳故國王題詩戲女媧娘娘,娘娘一怒之下一夜之間卷走七座廟東北而去。古南頓之境故有七十二家諸侯,亦有七十二座土帝廟(後演變為 “土地廟”),“中嶽廟”、“東嶽廟”、“鹿苑寺”、“軒轅黃帝橋山寺”等等,皆歸太廟太昊之墟管轄。周邊“古煙墩”多處。該地為先商遺址,亦屬於龍山文 化。
1960年前後,此地先後歸屬開封、商丘行政區管轄。項境內由北至南開長虹大運河,叉交了項境中諸水係,又由商丘專區派來的工作隊,成立農民大兵團作戰平丘塚。從此,項城境內古商丘及南亳殷商文化遺址與境內古二十八段風水寶地,徹底平整淹沒了,也就此滅了開封及商丘上古文化故事的根源地。由於行政區域的重 新分割和劃分,古地域及地名和故事與故事的原生地皆分了家,今開封,商丘之地域考證上古的文化故事,忽略了故事根源始發地項城及南頓。故南頓古為陳州府商丘縣,以及魯僖公二十三年滅於楚。可參見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曰頓國。
四、南頓左倚顓頊之國
南頓,左倚顓頊之國。即今項城市高丘寺鎮“高陽帝丘”,故顓頊之國。顓頊號高陽,高陽丘即顓頊帝丘,顓頊之塚。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注引:“《皇覽》:顓頊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裏中。”
按:高陽,是帝顓頊,高陽帝丘即顓頊之塚,故古帝王立國皆在丘塚之上。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帝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與顓頊為族子,帝嚳取陳鋒氏,生放勳(即為堯帝)。”帝嚳崩,注引:“《皇覽》:帝嚳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陰野中。”
按:古頓丘、廣陽、高陽帝丘、南亳、耿亳,皆在今河南項城之境。《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知縣顧芳宗雲:“南頓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以今南頓古頓丘南,指顧下即是古“廣陽”故“骨頭塚”遺址,曰南亳、耿亳,即殷商故地,為帝嚳之故都,亦與高陽帝丘東西對峙,考此地符合史注之說。
謂:“東郡及濮陽” ,東郡:為陳,亦曰兗州。《漢書·地理誌》雲兗州,故屬淮陽國。濮陽:《國策》言“濮陽,為陽城。”師古引《地理誌》:“濮陽,曰陽城,屬汝南郡。”
濮陽,興地與濮水之陽。所謂濮水為沙潁水分流,可參見《水經注》:“沙水又東出徑汝南郡宜祿故城北,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
《水經注》:濮水為沙水之兼稱。《爾雅》曰潁別為沙。濮水、潁水、沙水故為一水分流,皆近項境,不指豫北。
宜祿故城在項境內,見《太平環宇記·項城縣》,見晉·幹寶《搜神》曰南頓。
古頓丘、廣陽、高陽帝丘顓頊之塚、東郡、濮陽,故耿亳、南亳、湯都與帝嚳塚,皆在項城之境。古廣陽“骨頭塚” 遺址,曰南亳、耿亳之地,古帝王皆出其間。項城古曰南亳,又雲耿亳。亦有古廣陽、古頓丘、高陽顓頊帝丘。
項城故殷商之地,被曆史學家忽略。
謂“東郡、濮陽、頓丘、廣陽”皆為一域。秦始皇諱廣陽陳郡改曰東郡,諱陳楚邑又改曰荊郡,荊郡治陳。故廣陽、陳郡、淹沒於曆史中,時在秦置秦廷治三十六郡之時。
五、項城古廣陽遺址即故殷商之地
項城古廣陽“骨頭塚”遺址,曰耿亳,曰南亳,即殷商之古地。《皇覽》曰顓頊塚及曰嚳帝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廣陽陰野中,考此境屬合《史記》注說。項城古曰耿亳亦雲南亳為殷商故地,在項城境中考證高陽帝丘、嚳帝塚等於又加固了契子(帝嚳之子)。項城古帝王皆出其間,此地為中國上古曆史文化的根據地。
項城古廣陽遺址“骨頭塚”,曰耿亳之地,此地北臨汾河,引《水經注》:“汾水西經耿鄉城北,故殷都也。祖乙自相徙此。”
《詩經》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即此。淇水已被當世曆史淹沒,但淇水之故名“白溝”,當地皆知。
清代著名地理學者楊守敬先生,為“頓丘,廣陽”考證了近曰衛地的濮陽、淇縣等地,其結果並不如願。近代史學家為顓頊帝丘、嚳帝塚、古商丘,皆考證了山東曲 阜、兗州,河南的濮陽、淇縣、安陽、偃師及今商丘,左右相距千餘裏,至今尚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其不解《皇覽》曰東郡濮陽頓丘廣陽、地屬一域。曰兗州、頓丘、曲阜、宛丘,古代蓋屬於一地而數易其名。今山東之曲阜、兗州,為近代版圖。
古廣陽遺址內“骨頭塚”與顓頊高陽帝丘東西對峙。項城古廣陽雲耿亳之地,又曰南亳,筆者疑為古廣陽遺址“骨頭塚” 與“嚳帝塚”因音近而訛。
今項城境內,傳曰古廣陽“骨頭塚”遺址,為東漢帝劉秀遇莽兵,有何氏父子救駕遇難之後的事跡。以其“骨頭塚”為龍山文化遺址,何氏故事之訛說可棄之,其曰“何氏塚”即不知何人氏。關於“骨頭塚”何氏故事,《宣傳三年項城誌》雲疑為傳說,不合實際。
高陽帝丘“顓頊塚”與廣陽內的“骨頭塚” (嚳帝塚),二塚遺址部分尚存,塚內灰土層,黑陶片,殘鼎角、鹿角、貝殼、動物骨、牙齒、人髏骨等文化土層明顯可考。1980年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龍山文化遺址。
“骨頭塚”村,1965年之前後,“破四舊立四新”時,其“骨頭塚”村名,改為“高鋒”村。此地1965年之前後,未成立周口專區之前,項城及南頓此地先後歸屬商丘及開封專區,時至1965年之後,從商丘行署分項城縣歸屬新成立的周口專區管轄。
古廣陽遺址,“骨頭塚”改“高鋒”村名,據“骨頭塚”村民講,興更村名者為商丘工作隊下放幹部。筆者從中發現,興立“高鋒”村名,源於帝嚳“高辛氏”娶 “陳鋒氏”女,商丘下放幹部在二氏中各取一字,改曰“高鋒”,這並非是無意中巧合。文革後其村名又經省政府批複改“高鋒”重歸舊名“骨頭塚” 村。
高丘寺鎮高陽帝丘顓頊之國,古稱為“才子之鄉”,顓頊“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見《史記》。項城南頓,故有建安七子應瑒,自比高陽才子取高陽才子意;高陽丘,古傳雲:始為建安七子應瑒之居,依據龍山文化及先商遺址,曰應瑒故居應當居後。
項城古廣陽內有“旄丘遺址”、“鐵塚遺址”、“南新河”、“廣陽河”、“廣陽陰野波”,亦有“南渡河” “南新頭河” ,有古“秣陵”遺址、古“丹陽”遺址,有“項羽敗漢王走召陵時的走馬溝” 。西南方向又有古“神埠” ,曰“神農氏塚” 又雲空洞之地,亦有“晉王台”。項城古廣陽遺址以據《左傳》:魯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其地曰譙、夷城頓,即古陳邑。此廣陽曰“耿亳”、“南亳” 曰為殷商故地,亦有顓頊塚及帝嚳塚,可上朔至玄囂、青陽、軒轅黃帝,下至堯、舜、禹、湯。譙夷城頓曰古陳邑,又涉及到神農、太昊初都陳。陳邑:夷,一名城父,又連接著“陔下”、“楚邑”,曰為古帝王皆出其間,即珠聯璧合。
故頓丘、宛丘、阜曲、兗州,居古陳地項境,世曰古帝王皆遷曲阜之說,古謎底可現。今山東曰曲阜、兗州,為其後裔遷徙新地故以舊名立新邑。
古魯國曲阜、古兗州當在項城之境,以及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淮之會” ,公滅項遷曲阜之事宜當在項境,應不指在今之山東。有關春秋魯僖公滅項,詳見《春秋左傳·魯僖公十七年》。
六、古陳邑曰譙夷城頓見於《左傳》
《左傳》曰故楚伐陳,“遂取焦夷城頓”,皆被後人點實於今安徽。《春秋左傳》:“陳穆公十一年,魯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 焦夷城頓而還。”注曰:“焦:陳邑,譙縣。”“夷:陳邑,譙郡”。“夷:一名城父。頓:頓國,汝陰南頓”。見杜預注《春秋三傳》。春秋陳、宋、頓,古代為 一地域。
謂“焦夷”,見《陳州誌》:“陳,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周複封虞女為陳侯國,其邑有焦、夷。”
相關“焦、夷”,引《水經·沙水注》:“沙水又東,東經汝南郡之宜祿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水也。枝津北經譙縣故城西,沙水東南經城父西南,一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艾水,東經城父縣之故城南東流注之。沙水東流,注於淮,謂之沙汭。”(按:古淮水故道不指今淮河,《項 城地名誌》曰沙汭:潁水,許由洗耳於潁水。)《水經·潩水·洧水》:“洧與之沙過,枝流派亂,互得通稱。《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 益之。”服虔曰:“濮,水名。潩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經胡城東,故潁陰縣之狐人亭也。”
上述:潁陰城、城父、焦、夷、陳頓、宜祿故城、汝南、汝陰,皆與項城南頓及汝陽、淮陽,古為一域,皆鄰近古陳地南頓及項城。故陳邑一地多名稱,如曰譙、夷、城父、南頓,南陽南頓,汝南南頓,汝陰南頓,汝陽,陽城,淮陽,陳南頓等等。
楚成得臣,即楚令尹子玉。《春秋》所說的“夷濮之戰”及《左傳》言“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是楚令尹子玉帥師出伐所為。濮水、沙水皆為潁水之別署。南頓古為楚邑(楚滅魯即在此),其都郭為楚令尹子玉所修築。秦伐楚,襄王失郭都、失郢陳,“東伏於陳” 即此地。
濮水、洧水、沙水、潁水皆流經項境,項境內汾水、汝水、穀水、清水河皆為沙、潁水故道分枝。參見《水經·潁水·沙水》。
近人楊柏峻先生《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原文: “遂取焦夷,城頓而還。”筆者疑其標點有誤,應曰:“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楊柏峻先生注“焦、夷”,皆為陳邑,又注雲“焦、夷”在今安徽亳縣東南七十裏。注“頓”,楊引顧棟高《春秋大事表》:“頓在本縣北三十裏,頓子迫於陳而奔楚,自頓南徙,故曰南頓。”古楚伐陳,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先生注“焦、 夷”指實引至今安徽亳州東南七十裏,與古陳邑頓相距幾百裏,其注不可引。
有關應劭雲:“頓迫於陳而南徙,故曰南頓。”近人皆多誤以為頓受陳所迫而南徙近楚,曰陳在頓北,亦不知古代陳在頓南。古陳邑廣陽故“骨頭塚”與宛丘、頓丘 南頓,同一域而數易其名,古代時相互兼稱,如:曰“南頓丘”“北宛丘”,有時又互稱“南宛丘”“北頓丘。”又如史書中所曰“南兗州”“北兗州” ,“南曲阜”“北曲阜,”古又雲“南亳”“西亳” ,“南陽周” “北陽周” ,又雲“南陽” “北宛” 、等等,其實屬一域。曰頓迫於陳而南徙,“迫”字古意通“逼近”,頓逼近於陳而南徙,符合史載注說。近人因一字意之誤,卻顛倒了地域。
“譙、夷城頓”古陳邑,即今項城古廣陽“骨頭塚” 遺址,故耿亳之地。其地處於項城汝水之陽,汝水為“淮水故道” ,上通澧水。《爾雅》曰淮水:“淮為滸,然淮於澧水同源俱導,西流為澧,東流為淮”。澧、潁、汝同源。於項城西域上蔡及商水、襄城、郾城地分枝係,流經項 城境內,汝水上通澧水故為淮水故道。項城古廣陽故稱陳邑,又名淮陽,又曰汝陽、曰陽城。古陳邑曰“夷”,一名城父,又曰楚邑,雲夷陵曰廣陵。秦伐楚,滅楚 虜荊王(楚襄王)之後,秦始皇遊於郢陳,秦始皇諱楚、陳,而改曰荊郡,荊郡治陳。如果以據今人考史,曰荊楚之地在今之江南及湖北,那麽陳在何處?
多年來,專家考證:“古淮陽,古陳邑,古宛丘,”其區域不敢擴大和拉開於今淮陽境外,老以今地圖考上古,其結果搞的史書與注說襟不對縫,竅不對袖口。古《陳州誌》、《民國淮陽誌》、及古《商丘誌》與今實地皆不相屬又不對注。
《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之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王,即為楚襄王。以據《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走,東伏於陳。”謂“東伏於陳”,故楚襄王郭都在項城。今被近史家指注今湖北之襄陽。又如古洞庭被後史者指到今湖南長沙。造成史學者考史取證竅不對口。
故古人後裔之遷徙,其心係著祖先故地是不忘本,移新地仍以故名立新邑,亦是根係中原古太原之祖先,史家忽略了此事。
西漢高祖“豐沛”起事,始發於南頓,東漢帝秀於南頓光複祖業。“豐、沛”即“譙地”,譙即是“陳頓”。又如三國“曹操譙人生豐沛,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曹一心爭取“汝陰城”,筆者疑為即古之南頓古帝王之鄉。南頓故曰頓丘,又雲汝陰城。
《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分野》曰項城古豫州之域,為氐、房、心分野,又雲南亳,為心分,豐、沛為房分,西接陳、鄭為氐分……在成周之東(成周:成王豐、鎬地,又雲耿)為角分,南涉於淮,氣連鶉尾,且潁水之間雲太昊之墟為角亢。項城古地域二十八宿分野,曰豐、沛、陳、鄭,雲南亳,曰成周,又雲且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角亢,所謂項城之地上古文化,故讀者一目了然。
“大冥” 陳與鄭 “郔”古代地居項城之境內。古鄭地曰“郔”,亦曰古鄭邑,又為古楚邑古楚地。說新鄭地為古鄭地實是今人之訛,曰新鄭地既非古鄭地,指實今新鄭為西周封地於黃帝後裔的史載文獻資料,承前史無根。古人後裔之遷徙,至新域興新邑仍取故名,亦是史書繁亂的原因。
項城及南頓古之帝王之鄉,“角亢”地得天子之氣,從春秋、秦、漢、齊、宋、梁、陳,世曰“得中原者得天下”,其指在古陳地項、頓曆代兵爭形勢,可謂了然矣。
項城及南頓古中原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正史的根據地,被近代史學界忽略了。
如上古帝王,太昊、神農並都於陳。太昊,已被今史家說到甘肅境內,曰神農葬至湖南長沙;舜都於陳,曰葬江南洞庭;黃帝為中原始祖,被今人言為湖北荊山下鑄鼎,升天葬陝西橋山;禹治水於中原神州,曰葬於浙江吳會,等等。後史者說史繁亂,又用今版圖對上古代地域,搞得衣袖不照竅口,卻又 去指斥著《史記》的司馬遷。
據《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 走,東伏於陳。”又以據《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之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王,即為楚襄王。郢:即陳。)秦,擊荊、滅楚、滅陳及曰“秦王遊至郢陳”之後,秦諱楚,改陳郡廣陽曰荊郡,亦雲東郡,置秦廷於陳,治三十六郡。秦之先祖為顓頊之苗裔,顓頊孫女叫女修,女修生大業,大業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舜賜大費姓為贏氏。贏氏為秦之先祖,贏趙故屬一姓,疑古秦地不該指為今陝西之西鹹陽。秦置秦廷 治三十六郡卻無廣陽陳郡,則陳郡廣陽為楚邑,秦始皇諱陳、楚曰荊郡,改荊郡治陳疑即是秦廷(見錢穆《秦三十六郡考》)。
筆者依據史書,列出以下曆史上與項地相關之故事,僅供文史愛好者參考:
1、軒轅荊山鑄鼎在陳地項境,駕崩於汝水,受天命而升天。從此死汝水,汝水枯竭。
2、大禹治水,掘昆侖息土通軒轅丘,至嵩高山下化為龍,受命歸天。
3、項境內汝水故道,戰國時曰長沙,上通澧水會注沅、湘,涉及到神農葬長沙,舜葬洞庭,又涉及到《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洞庭長沙及屈原《楚辭》的故事,不在今之江南。
4、顓頊高陽帝丘、楚襄王郭都在項城,高陽丘亦曰高丘,楚襄王高丘巫山神女與屈原《楚辭》等流傳的故事,曆史沉沒了幾千年,而在江北古太原陳地顯露出來。
5、《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走,東伏於陳。”不指今江南,楚襄王徙都“東伏於陳”在項。
6、《楚策》:莊辛謂“楚襄王所飲茹溪之流” 即古之上蔡近項境。
7、《春秋左傳》: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淮之會” 即是曆史上的“魯滅項” 。至後,楚滅魯,秦滅楚,漢滅秦,皆是在項境。項城古帝王之鄉得天子之氣,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故曲阜、宛丘、兗州、頓丘,故地屬陳。
8、孔子“在陳之厄”,困互鄉,《論語》:互鄉難言……即孔子困頓於陳,在今項地。今南頓鄭樓東有古“匡塚”厄台,《詩經》曰:“東門之池”。(見《水經·沙、潁水注。》)
9、《詩經》:《周南·汝墳》、《陳風》、《關雎》、《宛丘》,又如《詩經》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等,皆在項境。
10、枚乘《七發》“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荊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即項境。
11、著名人氏張伯駒,贈故裏項城博物館有一聯“地屬魏吳分兩翼,鄉因舜羽號重瞳”。古項城,地屬魏、吳又分兩楚,古稱重瞳之鄉,因舜、羽、堯、顓頊皆為重瞳人。(重瞳人:世謂“陰陽眼”。)
項城春秋前後的故事,可補中國正史。
上古帝王之後裔,隨著古中原不斷的動亂,由此至彼往四周遷徙,古帝王的故事,隨著後裔的遷徙而流傳四方,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全國各地皆流傳著。
古代著史書者,因受避諱而不能直言者,則善於用隱喻之說,曰史為演義者,亦可能其實為真,言真史者,說不定亦是演義。後人考史,要重視對注考證,博覽群書,貫通書史,則可順藤得瓜。考史者,如果老實又拘守訛言真偽不分,則又死搬硬套,將會造成代代以訛傳訛。
今文物考古者,皆依據文物出土及古墓發掘的地點,來確定上古地域,其不能說沒有錯誤。謂文物隨葬者,則為前帝王的後世人所興起的。前一代帝王江山失守,另一姓帝王後起。前帝王後裔,或避追殺逃難,或被流放發配衝軍,或者是接受後起帝王的封遷。遷徙到邊沿地區,至新地仍以故名立新邑,皆懷有光複祖業大誌。至 後,有機會再統治天下時,皆會用先帝王之遺物示眾,以證自己的身世,亦可歸順民意,應該是個規矩。至於先帝王之遺物的隨葬,皆是後裔一代代不能光複祖業了,才把先王之遺物隨身陪葬入土。這也就是在古墓發掘中,常見的墓主人與隨葬物品等級及墓葬時間不相屬的問題,這一點多被考古者忽略。
古陳地項城,古有百塚。按當地傳雲有些塚內之寶,皆被古代“南蠻人” “南蠻子”盜走,或者是“南蠻人” 遭受逼迫而遷徙。曆史上古陳地項城遭到破風水破帝王之氣無數,從秦滅楚“秦王遊至郢陳”到楚“南蠻” 遷徙,又至1965年前後的文革期間最為嚴重。1965年前後,此地平丘塚出土文物及各個塚前的曆代碑刻,一同受損。曆代兵燹及行政區域沿革劃分、割分,也是損滅和淹沒項城上古文化的原因。
頂城,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今被史學界忽略。
考史確是難事,枝係繁瑣,注引複雜,筆者在讀書中獲得和發現些資料,自知水平有限,認識膚淺,不能有所建樹,故陳鄙陋,請史學界關注項城上古文化!
不當之處,請專家同仁批評指謬。
作者簡介
高冰,一作高兵,別署“無為”、“清心閣主”。1958年生於河南項城南頓高小樓村。
師從國務院學位評議組成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導師黃惇教授。尊師之囑,讀史習書。在臨帖臨碑過程中,有關於古代曆史文化方麵的拾遺,自集有《禿筆拾漏》。其書初習二王、懷素、孫虔禮、蘇東坡、祝希哲、董香光、王覺斯等。日臨池不輟,舍形取神,立骨取態,繞書卷之氣。
成篇論文有:
《古璽泥封考》
《從徐渭觀趙孟鈦Ю鉉咚?氳降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