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新蘇格蘭的守望者:哈利法克斯要塞全景探索

(2025-11-28 08:47:50) 下一個


7月下旬乘遊輪“挪威星辰號”(Norwegian Star),到訪了加拿大新蘇格蘭(Nova Scotia)的城市哈利法克斯(Halifax)和悉尼(Sydney),以及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的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開啟了我們道聽途說的曆史文化之旅。

這幾個城市所在地的圖示:

哈利法克斯是新蘇格蘭省的首府,這次我們第三次乘遊輪來這裏了。上一次是三周前,進港時分是大霧,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進港時也是大霧,燈塔島勾起滿滿的的回憶。

三周前那次來時遊輪有延誤,因此在城裏逗留的時間不多,在市裏轉了一圈,到以前沒去過的Fairview Lawn Cemetery公墓去看了看。泰坦尼克船難時,哈市是距離事發地最近的城市,立刻派出救援隊,水麵上很多遇難者都被凍僵了,救援隊把遇難者遺體運回哈市,當時很多人無法確定身份,有100多遺體被埋葬在這裏。

今天在船上訂了陸地遊Peggy’s Cove,下午3點才出發,上午我們打算去城中高地要塞(Citadel)去看正午鳴炮和士兵換崗。

遊輪11點一靠港我們就下船,乘Hop-on-Hop-off雙層大巴去城中要塞,是第六站。大巴慢吞吞地在市中心穿梭,乘客下車要費不少時間,所以乘大巴並不比走路快。到了高地要塞的大門口,已經到了正午,不放人進門,公路也封閉,不讓車經過,馬上就要放炮了。一個大胖女在給大家講明放炮是怎麽回事,並強調要塞加農炮瞄準的是Scotia Bank的學生貸款中心。

還好,我們第一次來哈市時已經近距離看過放炮,把當年的照片翻出來。要塞的火炮是複原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式滑膛加農炮,由皇家炮兵操作,整個過程是很繁瑣的。炮兵嚴格遵循19世紀軍事規範裝填火藥和空包彈。

然後炮兵堵上耳朵,我們學樣也堵上耳朵。

正午12點整,指揮官下令開炮。火炮轟鳴聲在整個哈利法克斯市區回響,空包彈也可以產生巨大的聲響和煙霧,以模擬曆史上的真實發射場景。

好啦,鳴炮完畢,大家有什麽問題嗎?


今天我們在鳴炮時等在大門口,鳴炮結束後,胖女帶著大家去大門口看衛兵換崗,我們還從未沒看到過這個。胖女說上午10點的換崗是正式的,持續時間二十多分鍾,放炮後的換崗是簡易的,幾分鍾而已。

這個要塞是英國人修來防備法軍和後來的美軍攻擊哈利法克斯,現在象征性的衛兵部隊著裝是蘇格蘭高地團(Highland Regiment)紅衣格子裙長火槍,黑色流蘇帽子,很俏皮的。雖然哈利法克斯要塞是加拿大曆史上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之一,但它從未真正參與過戰鬥或遭受直接攻擊。要塞外觀就是一高聳的大草坡。建於1803年的鍾樓是由英國威爾士親王(後來的喬治四世)下令修建的。他當時是駐紮在哈利法克斯的軍隊的總司令,發現士兵們經常遲到或懶散,於是決定建一座鍾樓來“提醒大家守時”。

夏季參觀要塞是免費的,售票廳裏麵還是有人,主要是賣火槍票。我們進了大門,裏麵是一個大坑,下沉式的廣場,星形城堡四周都是壘築得高高的工事,有炮眼、槍眼、和彈藥庫。看上去有一股夠用就行的湊合勁,絲毫不講究美感。與昨天看的法式路易斯堡相比,英國人修的要塞遠不如法國人修的來得美觀。別看法國人幹仗幹不過英國人,弄點花花哨哨的玩藝兒遠超英國人。

要塞內部的人文活動安排得滿滿的:有執勤的士兵,風笛軍樂隊,以及那些花錢排隊放火槍的人,我們一一看過來。

先去觀摩放火槍的勇者,排隊的人還挺多。輪到一個漢子了,他由一位持老式火槍的士兵調教,然後簽字畫押,領子彈和耳塞,穿上軍服,到了一個土坡前,接過火槍裝上子彈,瞄準土坡,扣動扳機,一聲悶響,跟現代的打槍聲音不一樣。花一次錢打三發子彈,漢子的家小在一旁給他拍照。

看完這個熱鬧,見對麵的炮台上有動靜,我們趕快過去爬上工事,原來是炮兵收攤了。一隊士兵收拾好放炮的所有家夥事,聽著長官的口令,排隊離開,其中有女兵和女長官,哇,女兵已經幹上力氣活啦?女長官吼叫著發令,威風凜凜。

遠遠傳來悠揚的風笛聲,尋聲找去,軍樂隊在下麵廣場的另一個角落演練。

他們一共四人,三個風笛手和一個鼓手,其中一個風笛手是女兵。

鼓手說到1點時有正式演奏。

風笛軍樂隊演出開始。

我們等到他們演奏完就離開要塞,返回城裏的濱海棧道。3點鍾參加大巴團去佩姬灣(Peggy’s Cove)。導遊是個演員,演過一些電影電視劇的小角色,說他來自紐約,當導遊算副業。他口齒特別清楚,語速適中,聽他不停地講當地的趣聞和軼事,挺過癮的。

我們這一車人有32位,真是個“蝗蟲團”,上車下車慢吞吞,下車一大群人立刻把景點占滿,舉起相機,滿鏡頭都是人頭,哎,很不喜歡這種玩法。說實話,參加“蝗蟲團”主要是為了把船上給的折扣券用完。出城時前方有車禍,堵塞了一陣,耽誤了點時間。導遊說整個行程大概3小時,任何路上耽誤的時間都會把遊景點的時間壓縮。

佩姬灣是個小漁村,出產龍蝦。風景看點是一個燈塔和一大片入海奇石:有奇異紋路的花崗岩礁石。在遠久的小冰河時期,花崗岩石本是一大整塊,後來被冰川活動切割得支離破碎,成為各種形狀。這片區域屬於聖瑪格麗特海灣,而瑪格麗特的昵稱就是Peggy,佩姬灣由此得名。

當燈塔礁石變成旅遊熱門地之後,小漁村中的餐館紀念品店應運而生。挨著燈塔步道的一家餐廳賣龍蝦卷,導遊警告大家,手拿龍蝦卷時要注意空中的海鷗。有位老太太的龍蝦卷剛到手就被海鷗叼走,沒得吃,空歡喜一場。我們座位旁的遊輪客買來嚐過,說龍蝦質地好,新鮮,但是有點鹹。

我們隻有40分鍾在景區停留,光在礁石上爬上爬下就很花時間,根本沒玩夠就走了。燈塔四周全是遊人,礁石上上下下也是。導遊說這已經不錯了,早上他帶了一個團來,停車場旅遊大巴十幾輛,景點擠得水泄不通。我們3點團算好的了,隻有5輛大巴,哈哈哈。他忘了停車場上除了旅遊大巴還有無數輛小車中巴呢。

燈塔下麵有個老頭在吹阿爾卑斯長號,還出售小工藝品。

團遊的路線是coastal drive,不走高速直線,而是沿著海岸線繞一圈,來去路線不同,導遊說是為了讓我們領略到新蘇格蘭的海岸風光。他說海岸線上有個百萬富翁村,我們路過時他提及那些富豪明星的遊艇和房屋,依我看房屋很一般,大概就是那些富豪的避暑村舍cottage而已。

導遊講起英法在這一帶的爭鬥,法國移民自稱Acadian人最早在這一帶生活,務農捕魚,後來法軍幹不過英軍被打敗了,英國人統治了這一帶,要求法國居民宣誓效忠英國王室,驕傲的法國人不服,被英國人抓起來裝船上,送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現在的新奧爾良一帶。那裏的土著問法國人是什麽來頭?法國人說Acadian,法語聽起來像“奧爾良”,那就是新奧爾良地名的來由。

導遊還講起此地龍蝦業的軼事。龍蝦也分左撇子右撇子,龍蝦的兩隻鉗子一隻大一隻小,大的那隻用來壓碎食物(crusher),小的那隻用來勾出食物(pincher)。有的龍蝦crusher在左邊,那就是左撇子,反之右撇子。商業性的捕捉龍蝦日漸興旺,成了當地一大經濟支柱,出口到世界各地。一年中隻有最冷的幾個月才可以捕捉龍蝦,因為那時候肉最肥美。一磅以上的龍蝦才能捕捉,小的要放生。龍蝦執照越來越值錢,現在一個執照上百萬加幣,而且是家族中代代相傳。以前這裏市郊的麥當勞還賣“McLobster Sandwich”,現在做夢去吧,成本太高。

最後提一嘴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它是Prince Edward Island(PEI)省的首府。PEI是加拿大海洋三省中最小的,在勞倫斯河的入海口區域。夏洛特敦市也很小,卻在加拿大曆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加拿大聯邦的誕生地”。

遊輪緩緩進入河口,遠處岬角有燈塔

7點到港,太陽已經躍出雲層,掛在大橋上方,在橋旁的海上投下金燦燦的倒影。

三座教堂的尖塔是城市天際線的亮點。注意那座醒目的建築是家龍蝦店,我們上岸後去看了,右大門進餐廳,左大門進魚市,賣現捕的魚蝦。從餐廳窗子上貼的菜單來看,龍蝦大餐也就30~40多加元,合美刀不到30,是很值的。餐店幫忙加工煮熟,打包帶走。不過現在太早,生意還未開張。

下船後到訪客中心問詢櫃台問今天市內有沒有民俗表演,問詢處服務的大街說:“那都要等到中午以後才有這類的活動,可是你們的遊輪中午就要離開,…”。外麵來歡迎遊輪客的小姑娘可愛得像個玩偶。

按照訪客中心的推介沿著海濱棧道走一大圈,棧道都許多標牌,講述本地曆史:原來是個漁村,造船業發達,曆史上比較有名的事件是大火和加拿大海洋三省成立聯邦時的事發地。

大火燒毀了木質shingle的房屋,隻有少數石頭屋保留下來,後來修建的大型房屋如教堂等都用石頭了。

1864年9月,來自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夏洛特敦召開會議,商討聯合成立一個聯邦國家的可能性。雖然原本是為了討論海洋省份的聯合,但會議最終促成了更廣泛的聯邦構想。開會時各地來了不少代表,結果與馬戲團同一天來,馬戲團引起轟動,搶了代表們的戲,還引起代表們住處緊張。

該市以前經濟靠運輸,將海產和木材運送出去,後來發現造船更賺錢,就造船賣船,由此培養了一代工匠,木匠,帆匠等等。但是順著蒸汽機的出現,船業向鐵船發展,木船業就衰亡了。現在蛻變成了一個旅遊度假之地。

上集:
在加拿大新蘇格蘭尋“堡”,悉尼港路易斯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導遊講起英法在這一帶的爭鬥,法國移民自稱Acadian人最早在這一帶生活,務農捕魚,後來法軍幹不過英軍被打敗了,英國人統治了這一帶,要求法國居民宣誓效忠英國王室,驕傲的法國人不服,被英國人抓起來裝船上,送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現在的新奧爾良一帶。那裏的土著問法國人是什麽來頭?法國人說Acadian,法語聽起來像“奧爾良”,那就是新奧爾良地名的來由。】

那位導遊弄錯了。

新奧爾良地名是 1718 年起的,以法國的“老”奧爾良命名。
New Orleans has used the name "La Nouvelle-Orléans" since its founding in 1718 when it was established by French explorer Bienville. The city was named in honor of 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

從加拿大 Acadian 逃離的法裔難民是 1764 年到達的。
The main Acadian arrival in Louisiana began in 1764,

他們到達時,那座城市叫新奧爾良已經有幾十年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