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打贏全球匯率戰
英國《金融時報》 馬丁•沃爾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年會上的主題是貨幣。更確切地說,是兩種貨幣:美元和人民幣。前者是因為被認為太疲軟;後者是因為被認為太僵化。然而,在這些爭論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最好地管理全球經濟調整?
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的序言中,IMF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指出:“實現‘強勁、均衡、持續’的全球複蘇--援引G20在匹茲堡確定的目標--從來都不是易事……它要求進行兩項根本性的、困難重重的經濟再平衡活動。”
一是內部再平衡:發達國家恢複對私人需求的依賴;削減金融危機中形成的財政赤字。二是外部再平衡:美國及其它一些發達國家加大對淨出口的依賴;一些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大對內需的依賴。遺憾的是,布蘭查德教授的結論是:“目前這兩項再平衡活動的進展過於緩慢。”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麵來探討經濟再平衡活動。第一,以前高消費、高赤字的發達國家,在通往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 (Mohamed El-Erian)所稱的“新常態”的路上,必須讓私人部門“去杠杆化”。第二,國際收支狀況強勁和/或蘊含大好投資機遇的經濟體,需要讓實際匯率升值,而由此導致的淨出口對經濟的拖累,則需通過擴大內需加以抵消。
發行儲備貨幣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所采取的激進貨幣政策,在這兩個過程中都是一個元素。隨著市場推動各種貨幣對美元走高,痛苦的呼號如今響徹世界各 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國政策造成的影響不均,更反映資本流入國絕不甘願接受必要的變化,而正試圖把不受歡迎的調整轉移到別國頭上。說白了,美國希望讓 世界其它地區出現通脹,而後者希望讓美國陷入通縮。美國必贏無疑,因為它擁有無止境的“彈藥”:美聯儲可以不受限製地“創造”美元。需要討論的是世界投降 的條件:即各國在名義匯率和國內政策上所需的調整。
如果你想知道美國的政策有可能達到多激進的程度,可以聽一聽紐約聯儲主席威廉?達德利(William Dudley)近期的一番講話。他說:“近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長步伐一直令人失望,即使年初時我們的預期並不高。”尤其是這背後隱藏著美國家庭的去杠杆化。 那麽貨幣政策對此能夠發揮什麽作用呢?他的答案是,“極低的利率可對資產估值起到支撐作用,包括使房價變得更可承受,並減少部分貸款者需支付的利息,從而 有助於使調整過程變得平穩。除此之外……就貨幣政策能夠割斷潛在負麵經濟後果分布的‘尾巴’而言……極低利率有助於鼓勵有餘錢的家庭和企業花掉這些錢,從 而達到上述目的。”
最重要的是,當前處於低位、且不斷下滑的通脹率有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經濟可能陷入債務通縮的局麵。目前,美國的收益率和通脹率已經踏 上了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老路。美聯儲希望阻止這一趨勢。這就是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似乎即將啟動的原因所在。簡言之,為了避免通縮,美國的政策製定 者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的確,美聯儲將堅決保持寬鬆政策,直至美國令人滿意地實現通貨再膨脹。此舉對世界其它地區有何影響,則不在其考慮之中。
這種政策會對全球造成明顯影響,包括帶動長期資產價格上漲,並鼓勵資本流入貨幣政策擴張性較弱的國家(如瑞士)或回報率較高的國家(如新興經濟體)。眼下正是這種局麵。華盛頓的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預測,二零一零和二零一一年期間,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淨流入將超過八千億美元,這些資本的流入國將大舉進行幹預,隻是力度會日趨減弱。
資本流入國(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將麵臨不愉快的選擇:或者讓匯率升值,從而削弱外部競爭力;或者幹預匯市,從而蓄積不想要的美元,既影響國內貨 幣穩定,也有損外部競爭力;或者采取稅收和管製手段,限製資本流入。曆史上各國政府會綜合采用這三種手段。這次也將一如既往。
自然,人們可能會設想一種相反的做法。事實上,中國反對美國的巨額財赤和非常規貨幣政策。中國也決心壓低國內通脹,並抑製人民幣升值。這一政策表達出一種 清晰的含意:實際匯率的調整,應該經由美國國內物價的下跌來實現。中國想迫使美國進行通縮調整,就像德國目前對希臘所做的那樣。可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即使發生也不符合中國利益。作為債權國,如果美國所欠債務的實際價值出現增長,中國將坐收增值之利。但一旦美國陷入通縮,世界就有嚴重衰退之虞。
布蘭查德說的無疑很到位:今後的調整將十分艱巨,而且這一過程幾乎還沒有開始。在匯率和外部賬戶調整方麵,美國非但沒有尋求合作,反而試圖通過印鈔,把自 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美國無論如何都將贏得這場戰爭--不是讓世界其它地區陷入通脹,就是迫使它們的名義匯率對美元升值。遺憾的是,其影響也將是蕪雜不一的:防護手段較少的經濟體(如巴西或南非)將被迫調整;有外匯管製作屏障的經濟體(如中國),將能夠更好地適應調整。
假如各方尋求達成合作的局麵,情況將會好得多。或許G20領導人甚至能夠利用他們的“相互評估程序”實現合作。十一月份的首爾峰會就是機會。這事從必要性 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但從各方的意願來說卻有很多疑問。在危機最嚴重時期,各國領導人團結一致,而如今美聯儲即將對他們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