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歐洲之旅前麵兩站經過了葡萄牙的裏斯本和羅馬古鎮埃武拉後,接下來我們將向西班牙方向開去,同時也將進一步深入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腹地,緊扣本係列標題中的“白銀之路”和“朝聖之路”也將逐漸拉開精彩的帷幕,在此之前我盡量用較簡潔的語言把這兩條對於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特別是對於西班牙的地理、曆史、文化和經濟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的大通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來說一下“白銀之路”,這是一條南北走向,連接了西班牙北部和南部、曆史非常久遠的通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的青銅器時代,由於當時科技水平和地理因素的限製,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交流極為困難和不便,後來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先後來到半島,利用高超的航行技術,將定居點和貿易點沿河深入內陸,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河流大多是東西走向,無法將南北地區完整地連接起來,然而羅馬人進駐西班牙之後帶來了改變,他們通過修築羅馬大道,將南北地區之間的城市連接了起來,可謂“白銀之路”的雛形,這條通道北至比斯開灣的港口城市希洪Gijón,南達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Seville,除了能將南部富庶的農業產品運往北方,北方山區的金屬礦物運抵南方促進經濟繁榮,同時還可以起到震懾盧西塔尼亞人和坎塔布諾人等邊疆山區少數民族部落的軍事作用,所以其實這條路也是我們常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古羅馬大道交通網中的一段。然而說起來“白銀之路”的得名也很有趣,話說羅馬道路主要是以石塊鋪成的,可謂當時的高速公路,盡管羅馬帝國最終衰亡,但是道路卻留了下來,後來伊比利亞半島被阿拉伯人接管,他們將這些羅馬人留下的道路稱之為“Al-Balat”,即石塊鋪築的道路,其發音很容易被聯想到西班牙語單詞“Plata”,即 “白銀”,於是這條通道便逐漸被稱為“Vía de La Plata (Silver Way) 也就是“白銀之路”,所以其實這條路的由來與“白銀”並沒有真正的關聯,類似的像上一篇中提到的葡萄牙埃武拉那條“白銀水渠”的得名也類似如此,西葡語中白銀的發音非常接近。長話短說,總之這條“白銀之路”無論在曆史上還是今天對西班牙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現如今貫穿西班牙南北的最重要的一條高速公路A-66就是在這條“白銀之路”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 ,所以這一路連接並輻射著西班牙內陸地區眾多的曆史文化名城,可謂西班牙曆史遺跡的寶庫,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塞維利亞就不用說了,還有這篇中就要寫到的Badajoz/Cáceres,以及後麵會經過的Salamanca, Léon, 坎塔布連山脈等等…
介紹了“白銀之路”,也順帶把“朝聖之路”簡單介紹一下吧,其實很早以前我就想寫篇有關“朝聖之路”的博文,這次正好就寫一下,相比“白銀之路”,我想這條前往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朝聖之路在華人讀者和驢友中的名氣應該是越來越大了,但實際上其曆史卻比“白銀之路”要短得多,話說中世紀時期由於穆斯林牢牢地控製著耶路撒冷,使得歐洲天主教徒們很難前往那裏朝聖,而相傳就在公元813年,一位普通的農夫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北地區發現了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雅克骨骸埋葬之地(類似這種梗還有法國的盧爾德少女發現聖母顯靈),天主教徒便在這裏建立了一座教堂,並將這裏命名為“聖地亞哥的繁星 “Santiago de Compostela”,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裏就成了耶路撒冷的替代品,成為了歐洲天主教信徒們的朝聖中心,進而逐漸在歐洲大陸從不同國家和方向形成了多條前往聖地亞哥的朝聖之路,甚至還有從英國至聖地亞哥的“海上之路”,這些道路最終都匯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北角,從而形成了一個類似貝殼條紋的扇形,因此這條“朝聖之路”還有一個著名的昵稱就叫“貝殼之路”,進而“貝殼”的標誌就成為了這條路上的路標,在歐洲大陸、特別是在靠近南歐和伊比利亞半島上就會經常看到這樣的“貝殼”標誌,比如法國就有好幾條這樣的“貝殼之路”,裏斯本也是葡萄牙的“貝殼之路”的起點…
有網友可能就會問,那麽“白銀之路”與“朝聖之路”是什麽關係呢?上篇我博客裏就有網友留言詢問“白銀之路”是否也是“朝聖之路 ”中的一條?我想經過我上麵的介紹,這兩條道路的關係應該就比較明了了,事實上“白銀之路”比“朝聖之路”的曆史要早得多,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純在,但後來形成的“朝聖之路”有經過“白銀之路”的路段,而“朝聖之路”其實又不隻一條,應該說“白銀之路”和“朝聖之路”有重合的路段和交匯的地方,所以這個係列遊記的標題裏我才說“穿越“在這兩路之間。總之,這兩條曆史上著名的大通道貫穿了一係列的曆史名城,其中更是蘊藏著盛宴一般的曆史遺跡寶藏,在西班牙語裏有這樣一句成語“Espanña Profunda”,意為西班牙深不可測,我覺得用來形容這兩條路再合適不過了!好了,介紹了這麽一大趴啦的,現在就讓我們踏著曆史的腳步深入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腹地,去領略這深不可測的西班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