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天涯的博客

好的攝影作品,功夫在畫外
正文

關於鏡頭感(之二)zt

(2010-04-01 21:16:39) 下一個
(這是轉帖)

原作者:北方

1、“一鏡”可行嗎?
2、“一鏡”會不會比“兩三鏡”有明顯的劣勢?會不會失去很多出好片的機會?
3、“一鏡”應該選擇定焦頭還是變焦頭?
4、“一鏡”選擇什麽焦段為好?

一鏡當然可行了,比如活著的大師寇德卡和他的25毫米鏡頭,他早期的成名作基本都是拜這枚二手的鏡頭所賜。一鏡和多鏡比,不是說有什麽優勢或劣勢,純粹是 一種拍攝習慣,一種視覺,甚至可以說是刻意地追求一種拍攝的風格。我們所說的一鏡都是指定焦鏡頭,至於說焦段,通常選擇“一鏡”的,拍攝的對象大多屬於社 會學、人文學領域的內容,一般的選擇就是我提到的那三個焦段:28、35、50。風光攝影及其他,不在討論範圍內。

選擇的順序,我的理解是:50、28、35。越是廣角越難拍。有時候我們聽腕說,這個角度太廣了,我控製不住。這句話實際上可能牽扯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是 自身情感的因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那個套路,在自己熟悉的空間構成範圍內,用自己熟悉的形式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布勒鬆,我們研究他的片子,會 發現老兄對F8有特殊的喜好,脫離這個套路(或者說風格),就需要有升華的契機和理由,為什麽要這麽拍,你要說服你自己才行。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張片子, 是用光、拍攝的主體、空間的構成這三個攝影要素來表述,這就必然牽扯到三者間有效的排序和控製的問題。談到控製,一機一鏡主義者對空間的形態和形式有近乎 偏執的控製,還是拿布勒鬆打比方,這個老兄從來不對照片進行剪裁,他認為在按動快門的那一瞬間,一切物體的排列,都已呈現完美的秩序。

對於用慣了28毫米鏡頭的人來說,24毫米可能是真的太廣了,而且一般來講,在人文學題材的拍攝中,28毫米鏡頭的視覺可能更為大眾所接受,是一種“公眾 的空間”。關鍵是,“廣”的要求很高,對個人的藝術造詣、對社會學的理解、對美學的理解,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而技術的因素,在這裏,則是很小的一個因素 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在布勒鬆50毫米鏡頭下拍攝的內容,其中諸多的要素排列接近完美的話,放在更廣的視覺裏,比如在28毫米鏡頭的視覺裏,可能就 會因為多出的那些因素,使畫麵變得雜亂無章。

28毫米不是極限,但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0毫米鏡頭,是培養攝影師基本素質的最佳搖籃。在這個焦段中我們會初步感受到空間感對我們意識的深遠影響。通過這個焦段,我們開始學習看世界。時空的間 隔,曆史的痕跡,行人與物體,城市與角落,等等的一切,你都要將之關聯,要用這樣一種基本可以突出主體的焦段描寫來概括化的視覺,將這一切關聯。你開始琢 磨,創造力是怎樣一種力。這個階段裏,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結構空間的理解。開始的時候可以從攝影學的平麵構圖,比如黃金分割法什麽的學起,隨後你就可以把 這種分割想象成立體的魔方,立體魔方式的構圖方式可能會起到更多的幫助作用。攝影從來就不是平麵的藝術,在攝影的構圖中,你必須要用“立體”的思維方式去 想象。簡單地說,比如拍攝一個人,你可以把他想象成在立體魔方中的一個點,然後你運動思維,沿著魔方的各個角度看一遍,你的工作,就是要尋找到那個“最佳 的拍攝點”。要養成這樣的一個好習慣,見到你的拍攝的對象時,迅速地觀察一下周圍的環境,把周圍的環境變成一個立體的大魔方,然後你就開始想象,把這個拍 攝的對象,置於什麽點上;對你來說,就是從什麽角度什麽機位去按動快門。這樣使用上一年或者兩年以後,你對自己的風格,就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所謂的風 格,就是視覺習慣而已,你就會明白,自己可能更擅長使用什麽焦段的鏡頭。如果有人對你說他根本不用這樣的一個過程來折磨自己,這種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有 的人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空間感,不過根據一般的常識規律,那個人,總是別人。

再說一下35毫米鏡頭。在人文攝影中,35毫米鏡頭,有著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許多人對徠卡的理解就是M機+35毫米鏡頭。)在攝影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是 很私人的,比如我們一直在追尋的靈感。我有時候甚至想,35毫米鏡頭是否就是靈感的代名詞。攝影這種表現手段,實際上是用很內向的方式和觀眾溝通,必須借 助現實的物體影象,(而不是象畫家那樣可以自我創作)來表達自己的傾向。因此一個攝影師對鏡頭的視覺感受是非常重視的,一個好的攝影師,要有異於常人的空 間感,在這個空間(一個焦段有一個焦段的空間感)裏的任何異動,譬如稍微蹲一下身體,或者向左移動兩厘米,你都要清晰地感受到變化的細節。

這是一個非常難用的焦段。相比較50毫米視覺下的特寫,35毫米鏡頭更要平衡28毫米空間的構成。35毫米鏡頭是“大師的眼睛”,這個焦段用久了,慢慢地就容易理解事半功倍這個成語。關於這個焦段的理解,我還需要時間。先寫到這裏。

學習攝影,入門很重要。攝影不是拿起相機就按快門,按動之前,你要明白很多道理。有些道理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兩年,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然後才能知 其所以然。要多看一些書籍,多看大師們傳下的圖片,同時要學習美學理論。如果你的誌向是人文攝影,那麽你還要注意到,人文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科學,和人生的 經曆、對世界的觀點和對人生的看法,都是緊密相聯的。

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更多地探討一些空對空的話題。對於使用一機一鏡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從5米內學起。5米是個很有意思的空間,而不僅僅是距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