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在抗美援朝時為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

(2010-04-27 18:29:34) 下一個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中國要單獨應付朝鮮戰場這樣現代化戰爭是不可能的。僅供應足夠的彈藥這一項任務中國本身就根本無法完成。如1951年第一季度,朝鮮戰場上所需彈藥約14100多噸,而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隻能完成1500多噸,而當時唯一可能供應武器彈藥的國家隻有蘇聯。斯大林基本滿足了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要求,特別是在停戰談判開始以前,幾乎是有求必應。

朝鮮戰場的戰鬥打響後不久,毛澤東要求蘇聯提供魚雷快艇、裝甲艦、獵潛艇、岸炮等海軍武器裝備,並擬派海軍司令員肖勁光飛赴莫斯科進行商談。斯大林第二天便回電表示同意。11月17日,周恩來致電斯大林:“新的戰役即將開始”,而“鴨綠江鐵路橋每天都在遭受敵機轟炸”,為解前方作戰燃眉之急,需要立即從駐遼東半島的蘇聯部隊中抽調500輛汽車。斯大林當天便答複:“為了盡快將汽車移交給您——我是說給您新車,已指示我軍司令部不是從旅順,不是從舊車中調撥,而是在滿洲裏交付新車。11月20日移交中方代表140輛,11月25-26日移交355輛,剩餘車輛將於今年12月5日前盡快發出。在滿洲裏站還將交付1000輛汽車。”對於周恩來提出的請蘇聯為中國正在組建中的一個空軍集團軍派遣15名軍事顧問的要求,斯大林也是立即予以滿足的。

  為了加強誌願軍的空軍作戰能力,斯大林還主動提出無償向中國提供大量新式飛機。他在1951年5月22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 “滿洲和北朝鮮邊境上的空戰終於使我們確信,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如有優秀飛行員使用,完全可以對付美國和英國最好的噴氣式戰鬥機,尤其是轟炸機。你們從蘇聯得到的殲擊航空兵師目前已有10個,其中6個為米格-9殲擊機師,4個為米格-15殲擊機師。為使中國殲擊航空兵師能夠成為更加富有戰鬥力的殲擊航空兵,應用米格-15殲擊機取代米格-9殲擊機,為此,需要從蘇聯給你們運去372架米格-15飛機。我們由於飛機不夠一直未能做到這一點,但現在已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打算將這372架米格-15飛機無償提供給你們,僅支付從蘇聯到中國的運費即可,運費可從軍事貸款中扣除。至於你們現有的米格-9飛機,可以留下來供你們大規模訓練噴氣式飛機飛行員之用,還可用以同轟炸機和不太現代化的戰鬥機作戰。你們的已學會米格-9的飛行員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米格-15飛機,在我們蘇聯為此僅需10天以內的時間。 我們已擬定了將372架飛機運往中國的計劃:第一批為72架,6月20日以前運抵;其餘各批也將陸續運抵,保證你們到8月初以前能得到全部372架飛機”.

1951年5月25日,即第五次戰役後期,毛澤東派高崗和總參謀長徐向前率代表團赴莫斯科,談判購買60個師的蘇聯武器裝備問題。根據徐向前與蘇聯總參謀部的代表進行預備談判後發來的電報,蘇聯方麵認為,在這60個師裝備的總數中,1951年隻能供給16個師的裝備(其中含3個朝鮮師的裝備),其餘44個師的裝備將在1952-1953年提供。

  毛澤東對此很不滿意,他在6月21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說:“我軍在朝鮮參戰8個月的經曆清楚地表明了我軍與敵軍在裝備上的較大差距,迫切需要改善我軍裝備。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派高崗同誌去請您供應60個師裝備的原因,對此您是答應過的。這是我們在朝鮮參戰部隊今年起碼的要求。”對於蘇聯總參謀部的意見,毛澤東認為“這與朝鮮戰場的需要和時間是相抵觸的”。毛澤東要求斯大林:“為滿足朝鮮戰場的迫切需要,請您研究一下高崗同誌轉給徐向前同誌的申請,以及從7月到今年年底按每月六分之一的比例提供全部輕武器、大炮、坦克、飛機、汽車、汽車備件及燃油料、藥品和其他軍用物資的可能性,以便使赴朝參戰各部隊根據現實的編製得到補充。這對軍事行動的展開是有利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斯大林則答複:“關於裝備60個師,我應當直言不諱地對您說,要在一年內完成這些訂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地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廠家和軍事專家認為,在今年內提供10個師以上的武器裝備就是完全不可思議的。隻有在1951、1952、1953年和1954年上半年內,也就是三年內有可能完成60個師的訂貨,但還是有很大困難。這就是我們的廠家和軍事專家的最後意見。我曾經千方百計想縮短這個期限,那怕縮短半年也好,但遺憾的是,經過檢查,結果沒有可能。”

  談判從6月上旬開始,持續到10月中旬,最後雙方達成協議:1951年隻能解決16個師的裝備,其餘44個師的裝備按每年三分之一計算,到1954年全部解決。實際上,直到1952年4月,蘇聯隻提供了4個師的裝備,而且其中3個師的裝備是要移交給朝鮮人民軍的。

  不過,客觀地講,斯大林說蘇聯生產有困難是實情,而毛澤東堅持急需的這些裝備,其真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問題。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的確是通過輪番赴朝作戰並配置整套蘇聯裝備而實現改裝的。時任軍委作戰部參謀、彭德懷辦公室秘書的王亞誌老人在接受采訪時告訴了筆者如下情況:

  關於陸軍裝備,50年代前期中國共有106個陸軍師,其中56個師是完全按蘇軍編製裝備的,也就是在戰爭期間談判的這60個師的裝備(其中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另1個師拆散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另外50個師則是用國產的仿蘇武器換裝的。這56個師的編製配備與蘇軍完全一樣,即每個師(14963人)有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個獨立高炮營,1個獨立57反坦克炮營。炮團裝備有122毫米榴彈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擊炮各1個營(12門);坦克自行火炮團裝備Т-34坦克24輛,76毫米自行火炮16輛;獨立高炮營裝備37毫米高射炮12門;獨立反坦克炮營裝備57毫米反坦克炮12門;全師步兵武器13938件,炮303門,汽車261輛,特種車84輛,馬車517輛,馬1136匹。這些部隊主要是在國內駐防,真正到朝鮮前線作戰的僅有3個師。主要原因,一是裝備時間晚了,部隊全部換裝後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二是蘇軍的裝備不太適合朝鮮的山地作戰。

  關於裝甲兵裝備,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後,為建立和培訓中國的坦克裝甲兵部隊,根據中蘇協議,蘇軍派遣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於1950年11月來華,由中國組織10個團的機構對口接收裝備和接受訓練,其裝備有Т-34中型坦克300輛,ИС-2重型坦克60輛,ИСУ-122自行火炮40輛。中國用上述裝備組建了3個坦克師(每師2個團,再配以摩托步兵團、炮兵團)、3個獨立坦克團以及基地訓練團。

  關於高炮部隊,戰爭期間,中國利用蘇聯提供的37毫米高射炮編組了101個獨立高射炮營,其中有53個營先後入朝作戰,另40個營則編入國內各大城市防空高射炮師、團,4個營編入坦克師,4個營編入海軍基地。此外,還組建了5個野戰高炮師和1個城防高炮師(用蘇聯85毫米高射炮裝備了24個營,用76.2毫米高射炮裝備了14個營),這些部隊均曾入朝作戰。
  炮兵方麵,中國軍隊在50年代還用蘇聯武器裝備了火箭炮師2個(9個團)、榴彈炮兵師14個、反坦克炮兵師2個、高射炮團33個、探照燈團4個、雷達團1個、獨立雷達營8個。
  工兵方麵,用蘇聯的工程器材、舟橋裝備了28個工兵團,其中入朝作戰13個團。
  鐵道兵方麵,入朝的鐵道兵10個師,加上鐵路員工共15萬餘人,其工程器材基本上購自蘇聯。

  通信器材和防化器材也是向蘇聯購進的,用於全軍各通信分隊和防化分隊。

  空軍方麵,到1954年初,中國共組建了28個空軍師,5個獨立飛行團,共有飛機3000餘架,均是蘇聯贈送和售予的。蘇聯起初對華提供的七個師空軍裝備,有六個師配備米格-9這種1946年蘇聯研製出而感到不滿意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中國空軍領導人認為其無法同美軍F-84交鋒,更不能抗衡F-86,為此同蘇聯顧問發生爭吵。斯大林考慮到兩國關係,才於1951年5月兩次致電毛澤東致歉,並無償送給372架米格-15. 1952年,蘇聯決定將60架伊爾-28輕型噴氣式轟炸機賣給中國,這也是斯大林在世時唯一對新中國提供的現役新式裝備.

  至於海軍,由於資金和技術問題,雙方的談判進展緩慢。中蘇第一個海軍協定,即《關於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製造方麵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簽字時,朝鮮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了。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過,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並不都是新式的和先進的,有的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提供給蘇聯的租借物資中的剩餘裝備,如配備彈藥有限的美製76.2毫米海岸炮等。1952年5月中國兵器工業委員會決定生產18種製式的標準武器,其中除3種仿美製式外,15種都需要按照蘇聯的圖紙生產。下半年蘇聯方麵派出專家來中國考察,並提供了圖紙,但後來得知,蘇聯提供的都是在本國已經停產的武器的圖紙。還有,1952年8月彭德懷到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加強中國空軍問題,彭德懷提出要蘇聯援助伊爾-28新型轟炸機,斯大林滿口答應下來,但其條件是要中國購買足以裝備4個師的120架圖-4轟炸機。由於支付能力有限,中國隻買了10架。後來才知道,蘇聯當時剛剛研製出圖-16新型轟炸機,而圖-4轟炸機是即將被淘汰的。此外,中國用蘇聯提供的3億美元貸款中的2000萬購買了第一批魚雷快艇,其主機都是翻修過的,壽命不及新主機的一半。中國海軍後來購買的兩艘潛水艇和4艘驅逐艦也都是舊貨。
  總的來說,蘇聯是當時能夠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的唯一國家,這種援助對於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取得的戰果是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