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石穿

滴水可以穿石, 震撼的力量 —— 始於積累!
正文

中國式飯局:吃飯事小出局事大

(2006-05-25 09:40:16) 下一個
轉自:DWNEWS.COM-- 2006年5月25日15:5:7(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


新周刊李國慶、張立憲/飯局是個什麽局?比爾·蓋茨以三道菜款待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呈現了東西方餐桌政治和飯局觀念的差異,也引發了國人對怎麽吃的熱議。中國的飯局不是這樣的,菜雖然一定豐盛,但“局”更加重要:吃飯事小,出局事大。(chinesenewsnet.com)

中國的飲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場飯局,既能是親朋故交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是生意對手間的交鋒談判。所謂人脈,所謂圈子,所謂社會關係,所謂資源,所謂一個人的能量,所謂友誼,所謂生意和交易,最後通通繞不開飯局。酒肉雖然穿腸過,交情自在心中留。(chinesenewsnet.com)

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也──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有組織,有派係,有結交,有承諾,有陰謀,有稱兄道弟,有采陰補陽,有大哥的女人和新加盟的生麵孔,有切口,有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真心話與大冒險。(chinesenewsnet.com)

飯局在中國,也是社會身份認同體係。看一個人常混跡於何類飯局,便可洞悉其興趣、財富、身份、地位。透過飯局裏的中國人,看得到飲食之道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透過飯局裏的中國人,我們看到的卻是飲食之道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也──端的是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chinesenewsnet.com)

中國人崇尚民以食為天。又說,人生在世,不過吃穿二字。現代的說法是,人與食物是平等的。研究飯局文化,就是觀察中國幾千年來文明史流變的一個窗口。所謂的曆史縱橫,文化長廊,風土人情,上下五千年,其實都蘊藏於日常生活的吃喝之間,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也──端的是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chinesenewsnet.com)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飯局,莫過於兩千餘年前的那場“鴻門宴”,但觥籌交錯背後暗藏的玄機、殺機卻未必是中國飯局傳統的常態。同樣是司馬遷,他在《史記·孟嚐君列傳》裏的另外一段,卻寫出了中國飯局的原汁原味。孟嚐君廣招賓客,對於那些投奔自己而來的俠士,無論貴賤都與自己吃一樣的饌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這裏所謂請客吃飯,從一開始吃的就不是飯桌上的東西。而戰國四君子,門下籠絡了食客三千,每日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飯局開張──中國最早的圈子文化,就這樣誕生在夜夜笙歌不絕的飯局之中。(chinesenewsnet.com)

關於飯局的曆史譜係和傳承,具體時間似乎很難實考。但有史可鑒的是,飯局文化在中國古已有之。再往深處考究,你又會發現,原來中國人以前也像西方人一般,是玩兒分餐製的。那時候,飯局的流行程度肯定沒有今天這般熱鬧。飯局的巔峰,大概是在清朝,因為有千叟宴,又有滿漢全席。那種浩蕩與氣派,想來才是飯局的夢之隊。(chinesenewsnet.com)

考古學家王仁湘在《往古的滋味》一書裏說,中國人的分餐製,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年代,它經過了不少於三千年的發展過程。而會食製的誕生大體在唐代,說是大體在唐代,是因為當時會食製尚沒有真正普及流行,其間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所以王仁湘又說,“到宋代以後,真正的會食──即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出現在餐廳裏和飯館裏。宋代的會食,由白席人的創設可以看得非常明白。”(chinesenewsnet.com)

在分餐製時代,就不會有真正潮流的飯局文化。由此可見,飯局文化的曆史感並沒有我們想象般悠久。老子在《道德經》裏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說的就是當權者治國,就像一個星級大廚,將各種食物配料融和烹調,從而達到政通人和的佳境。(chinesenewsnet.com)

宋太祖趙匡胤有個典故叫“杯酒釋兵權”,是飯局政治的經典教材。宋太祖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從而以飯局為契機,輕鬆解除了重臣的兵權。(chinesenewsnet.com)

飯局裏觥籌交錯之間,其實骨子裏所蘊含的意思,卻是求人辦事,升官發財……先是請客吃飯,然後才是送禮走後門。這中間是有很多政治交往的技巧或官場厚黑學在裏麵,大家圍在一起吃飯,是一個熟悉的過程,是一個相識相知的過程,是一個合作無間的開始,通常水酒一杯,就是阿裏巴巴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chinesenewsnet.com)

在小品或相聲段子裏,經常有領導幹部“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之類的嘲諷,趙本山在《牛大叔“提幹”》裏幹脆要在飯局裏假扮一個陪酒廠長,因此民間出現因陪酒而亡申報因公犧牲的鬧劇並不奇怪。沒辦法,在飯局裏如魚得水的人通常都是官場上混得比較如意之輩。(chinesenewsnet.com)

研究中西文化的易中天教授,對於飯局裏的政治性,似乎頗有見地。他在《閑話中國人》一書裏對政治即吃飯有著詳細的解釋,“政治既然即吃飯,則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易中天還舉了一個實例:“這也是有例的。比如趙國的老將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寶刀不老,雄風猶在,便曾經在趙王的使者麵前,一口氣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因此辛棄疾才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詩句。”(chinesenewsnet.com)

北京的文藝中年老六,曾經在網上開了一個秘密討論版,美其名曰“飯局通知”,論壇裏匯聚著一幫真名實姓的吃主兒,其核心宗旨就是為現實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提供一個相互招呼吃飯喝酒的平台。(chinesenewsnet.com)

網絡名侃王小山在他的博客裏經常放一些模糊的手機圖片,都是新認識的飯局動物。而徐靜蕾的博客隔三差五也會拿飯局中人說事。《吃的後現代》一書作者廖炳惠在封麵列出“吃友”數名,包括李歐梵、李歐塔、也斯、史書美……(chinesenewsnet.com)

香港大食客蔡瀾先生,在“吃的講義”裏說,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寧波人談起□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大為興奮。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講到雲吞麵,他們一定知道哪一檔最好吃。錢鍾書老先生則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在今天我們討論中國人的飯局文化,首先想到的是東方式生活圓桌一張,圍著一圈吃主兒或食客,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段子飄飄,一邊打情罵俏,一邊推杯換盞,一邊談公道私,一邊生意拍板……這種景象有點像是現代版的《韓熙載夜宴圖》。(chinesenewsnet.com)

飯局也分三六九等,更是氣味相同者的聚集之所,有點像是今日的CLUB俱樂部,有玩MSN的,就有玩SM的。有玩高爾夫的,也有乒乓的。所以你在網上看到專門有人將飯局分成退休、離休、失業、農民、打工者、致富農民、一家兩製、公務員、官僚、公款等數個階層就無需感到意外。(chinesenewsnet.com)

在中國飯局無處不在,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跳舞有飯局,開會有飯局,打球有飯局,電影收官有飯局,開業有飯局……實在無事,隨便編個狗生日貓進門的理由也要辦一場。(chinesenewsnet.com)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場飯局,也可以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溝通交流,或者一個生意場上的談判,在這一點上,與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著文化根源上的區別。易中天說,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所以,看一個人經常混跡於何類飯局,幾乎便可以洞悉其興趣、愛好、財富、身份、地位。飯局在中國,也是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認同體係。(chinesenewsnet.com)

在《禮記·禮運》裏有這麽一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說的就是禮儀製度和風俗習慣始於飲食活動之源。金庸武俠小說出了菜譜,紅樓也出了菜譜,幾時能將袁枚《隨園詩話》裏隱藏的食譜也發掘出來?!李安在發跡好萊塢之前,拍過兩部電影《飲食男女》、《喜宴》,與周星馳《食神》所不同的是,李安的著眼點是以中國人色香味俱全的食譜,表達傳統美食文化下的情感、家庭和倫理關係。(chinesenewsnet.com)

孔老夫子早就警示我們,食色性也。舊時說法是無酒不成宴,今日傳說是無美不成局。一個完美的飯局,就像是一場好的派對,必須要以美女為中心。所以,網上才爆出狗仔新聞:“台灣女星最新飯局價曝光”,說的是林誌玲因墜馬受傷,“波”光受挫而導致飯局價下滑,從250萬港幣一跌為80萬!而目前飯局身價最高者,赫然是自爆“酥胸色澤粉嫩”的波霸名模吳佩慈!(chinesenewsnet.com)

以曆史的眼光來看,真正的美食佳肴都集中在秦樓楚館,這是上海食客小寶說的:舊中國的妓院,是很好的公關廣場,來的客人大都是知識分子。那時候的知識分子,除了關心國家大事,就是呼朋引類找妓女談戀愛(根據林語堂先生的講法)。舊社會沒有什麽娛樂活動,連保齡球都沒有,進了妓院,隻有吃飯喝酒。因此,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整治出一桌好菜,是娼門拉客留客的基本手段。(chinesenewsnet.com)

凡此種種,說的是飯局裏的中國人,在飲食之道裏,尋找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至於我們如何在後現代語境中觀察飲食文學和食譜,還是留待後生吧。到底是飯局格調決定城市趣味,還是城市氣質主導飯局走向?無論中國城市飯局之間存在多大差異,所有這些個“局”始終都指向一個當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趣”勢。(chinesenewsnet.com)

北京那一場吃吃喝喝的事:其他城市的飯局,總是沒有北京容易招集。這大概跟這座城市中的人的飄搖狀態有關,在北京這樣的名利場,飯局分成兩種,一種是有用的,為了某個顯而易見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吃到一起來。這樣的飯局往往豪華腐敗,酒席上大家右手拿筷運箸如飛,左手端杯觥籌交錯,臉上的笑像豬油般油膩,嘴裏的說辭趕上了丁春秋的弟子。在我的眼中,這些食客手裏揮舞的全是小鐵鍬,他們在奮力挖坑,準備把別人埋掉。整個北京就是這麽一個大工地,大家都在揮鍬挖坑,埋掉人或被人埋掉。(chinesenewsnet.com)

局之意不在飯而在局──能登上飯局排行榜的飯局,就是那些能夠將飯局的“局意”做足的大局。“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飯局的奢侈主義原則大抵不過如此。頤和園聽鸝館曾經做出菜品標價37萬元的飯局,不過這個紀錄沒過多久就被打破了。單純從菜品定價衡量飯局早已過時。吃飯說到底還是要以人為本的,隻要人爽,不吃飯都沒關係,蓋因秀色可餐。前不久台灣曾爆出名模出席飯局的價碼,排名第一的吳佩慈以125萬新台幣的價格令很多夢想與之交杯換盞的富商望而卻步。如果小S不懷孕,價格當在45萬新台幣。想想看吧,左邊坐的吳佩慈,右邊坐的小S,光是左擁右抱的費用就170萬,遑論菜品的價格。大陸的奢侈飯局亦是如此,隻不過很少被傳媒曝光。(chinesenewsnet.com)

聽鸝館的飯局多數是政府公務以及企業商務飯局,這裏的“滿漢全席”有個特別的規矩,就是所有的菜是沒有價格的,用餐費用全部按人頭算,不同檔次的宴席,上來的菜單是不一樣的,或者菜名雖然一樣但用料不同。每人1000元算是中等檔次了。奢侈飯局從來不缺食客,揮金如土是他們的一貫作風,正因為如此,這種飯局的飯桌上吃的是什麽,就不那麽重要了。(chinesenewsnet.com)

最八卦的飯局當然有娛記在場,狗仔隊的力量絕對不能低估。他們能從名人博客裏的蛛絲馬跡中判斷出誰和誰鬧別扭了,誰踩了誰的裙子,誰是如何被綁架的等等。很多不能堂而皇之上版的新聞,都會在飯局上進行交流。這裏是八卦信息的集散地,許多錄音和照片都能給參與者帶來莫名的興奮和快感。不能在報紙雜誌電視上八卦,就隻好在飯局上八卦。這幾乎是娛記飯局的常態。曾經有個記者繪聲繪色地向同行們描述,謝霆鋒是如何非常禮貌地摔爛自己的相機,大家醍醐灌頂般如獲至寶。八卦飯局,除掉娛記之外,簡直挑不出別的來。當然,比較八卦的還有同學聚會,相互交換婚喪嫁娶等信息,隻有把共同認識的人全部八卦一遍之後,這飯才吃得實在。八卦飯局之精髓,在於掌握別人不知道的寶貴信息,講完之後千萬加一句:“你們丫可別傳出去啊!”(chinesenewsnet.com)

最不得不去的飯局白領們最常見,就是陪老板吃飯,不去是不給老板麵子,去了不喝酒還是不給老板麵子,喝了酒沒醉也是不給麵子,所以這飯就吃得異常痛苦。其實大家心裏都恨不能把老板灌醉再痛扁一番,但是臉上依然裝出最和善溫馴的笑容,隻恨這菜上得太慢。(chinesenewsnet.com)

不能不去的飯局,必然是組織者掌握著自己的生殺予奪之權,完全是被迫的。中國式的飯局,從來不講你情我願,讓你吃,就得吃,哪怕胃無餘地也得吃。古代天子賜膳,是不能剩的,也就是說,得吃完。但奇怪的是,史書卻沒見記載因此撐死的大臣。不得不去的飯局尚可列出很多,比如嶽父嶽母的壽筵,比如和女朋友的情人節晚餐,那是絕對不能缺席的。即使你心裏有一萬個不願意,但千萬不能表露出來。(chinesenewsnet.com)

最烏煙瘴氣的飯局亂象環生,多見於傳媒圈。蓋因話題繁多、七嘴八舌之故。說著說著就開始討論宏大命題,從女人的小腳扯到阿拉法特的頭布,最不可思議的聯係都能以最不可思議的邏輯演繹出來。最後分成若幹流派,好好一桌人變成三四個小分隊,各說各的,好像其他人根本不存在。曾聞某圈飯局有一特殊規定,席間諸位,說話如果涉及“民主”二字,罰酒三杯,涉及“憲政”二字,罰酒一杯。據說某著名政治評論家不小心被連罰七次,最終醉臥酒場。此飯局正好應了方鴻漸所說的:“政治家在一起,當然是烏煙瘴氣。”此類飯局,多見於北京。蓋首都乃首善之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實在比螞蟻還多。烏煙瘴氣的飯局,除了心懷遠大的各色主義者,尚有引車販漿之流的飯局,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幾不能成席。稍微好一點的,葷段子滿天飛,連服務員都紅了臉。(chinesenewsnet.com)


最省心的飯局可遇不可求。最省心的可能要算隨團旅行時的飯局,雖然大家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但是彼此並不認識,也不用說話講段子,吃完抹嘴走人,不用喝酒,不用勸酒,不用嘔吐,不用眉來眼去,不用秋波頻傳,故而深為各界人士喜愛。與之類似者,還有新聞發布會後的飯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工作餐,加班後的宵夜等。總之,最省心的飯局就是單純吃飯的飯局,不需要拉攏關係,不需要求人辦事,就最省心。中國古來就是關係社會與人情社會,在飯局上亦是如此,如果能擺脫關係與人情這二者,就是最簡單的飯局,一個字:吃。(chinesenewsnet.com)

最溫馨的飯局除了情人節的燭光晚餐(不管你是和情人吃的還是和內人吃的)之外,家庭晚宴應該是最溫馨的飯局,春節的飯局尤是。老子兒子可以“哥倆好”地猜拳行令,大家喜氣洋洋歡聚一堂,不用考慮老板和通貨膨脹,隻考慮老爹老娘老婆,如果回家帶個大胖小子就更好了。其實在古代中國,家庭飯局不像現在那麽一團和氣,大家都吃得很拘束。生在帝王之家的話,這樣的飯局反而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放下筷子,立地成鬼。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很少因為繼承遺產的事情搞得舉家不睦,因此也就和諧了很多。其實溫馨與否,全在人心,和飯菜桌碗都無甚關係的,倘若心懷叵測,即便錦衣玉食的鍾鳴鼎食之家,也會鬧得雞飛狗跳。早幾年,每逢過年,中央台總要在春節晚會後播放電影《過年》,那真叫鬧心。倘若舉家親睦,即便是二斤白麵的餃子,或者隻有一條紅頭繩,也會其樂融融。(chinesenewsnet.com)

最冤大頭的飯局都有一個感受,就是飯局上覺得酒足飯飽,回家後立刻就餓了。於是就泡碗方便麵或者再出去宵夜一次。最可稱奇的是,吃的館子越好回家越餓,幾乎成正比。再加上A出的份子錢猶如肉包子打狗,就更覺得虧了。還有慕名而來,失望而去的飯局,從價格高一點的館子出來,覺得像被攔路搶劫。這還不算最慘的,凡是社交飯局,必有可告人或者不可告人之目的。錢當然不能白掏,重要的其實還是效果。水到渠成,飯到事成,倘若不諧,要麽再請,要麽作罷,但是總有忿忿不平之時。別人吃了自己的嘴還不軟,那就是冤大頭了。(chinesenewsnet.com)

最危險的飯局在中國曆史悠久,甚至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來沒有一個國度,把政治與飯局的關係結合得如此緊密。像什麽“二桃殺三士”、“杯酒釋兵權”之類的飯局,搞不好就血濺當場,人頭落地。現在的飯局雖然沒有擲杯為號的險情,但刀光劍影絲毫不下於古代。看看《黑社會》這個片子,很多殺人計劃其實就在大排檔裏製訂,甚至最有觀賞性的酒瓶爆頭,就是飯局上常見的。講道理的結果往往就是動拳頭,暴力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chinesenewsnet.com)

上海沒有無緣無故的局;上海的飯局更像是一局棋局,對局者明爭暗鬥目標明確,都是相同的心態,區別隻在於下的究竟是圍棋、象棋、跳棋、鬥獸棋還是飛行棋?在上海,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飯局。上海的飯局從來不是心血來潮的產物,都是相關人等提前數天的一次深謀遠慮的策劃。在這個人人都扮成一副忙得不可開交狀的城市裏,人們以受邀飯局為榮,以組織飯局為恥。一個隨叫隨到的人是可憐的,一個整天無所事事張羅吃喝的人更是可悲的。(chinesenewsnet.com)

要想成為真正的飯局高手,遲到是必須練就的基本功。遲到的時機更要掌握得恰到好處,一個精心設計的遲到會讓你成為飯局上引人注目的焦點。最好是在冷菜剛剛端完,熱炒剛剛上桌的那一瞬間,滿麵春風且容光煥發地突然空降在包房門口,在眾人的揶揄中訕訕地笑笑,說上幾句今天事情太多啦,最近工作太忙啦,原本還有好幾個飯局都讓我給推啦,你們的飯局我是一定要來湊湊的,諸如此類的場麵話。這樣的揶揄是無傷大雅的,罰酒一杯,當然是啤酒,本來風塵仆仆而來就要潤潤嗓子、清清食道先的嘛。(chinesenewsnet.com)

一個在飯局上勇於點菜的人應該也是一個在生活中勇於擔當的人,具有當仁不讓的領導氣質,當然,真正的領導從來不點菜,就像他們也從來不買單。可惜上海這座城市盛產高級職員,卻向來缺少振臂高呼的領導人才,因此,上海的飯局上最常見的情況是每人輪流點一個,這種民主模式的好處在於,每個人都至少有一道適合口味的菜式,同時也不會有人好意思去觸及那些價格超貴的菜。(chinesenewsnet.com)

一般而言,點菜不僅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種,同時也麵臨著較高的危險係數。點菜者儼然是這一桌人的形象代言,鹹了淡了多了少了都要由點菜人負責與店方溝通,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頭腦簡單的服務員結賬時都會把賬單第一個遞到那位點菜人的手上。一個成熟的點菜人講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誰吃素,誰吃葷,誰喝酒,誰喝茶,誰請客,誰買單,一切都成竹在胸江山我有。21世紀最難得的是人才,最難得的人才是懂得點菜的人才。(chinesenewsnet.com)

上海的飯局不劃拳,不勸酒。這是一個以小酌為榮,以牛飲為恥的城市。上海這個地方是不允許人喝醉的,裝醉倒是受人鼓勵的一種風情,人們時刻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應付社會上的暗流洶湧和地鐵裏的人山人海。上海的飯局不談國事,隻講風月,話題不一定要高雅,但一定要實用。就像達明一派的一首歌:你股票價格怎麽,你工作報告幾個?你家裏老幼怎麽,你炒過芥菜幾棵?(chinesenewsnet.com)

飯局臨近尾聲,服務員遞上賬單,所謂高手就是那個第一個掏錢包卻最後一個掏出錢來的人。他的動作永遠停留在“掏ing”的時態中,絲毫不會讓人有故意拖延停滯之感。等他終於曆經周折滿頭大汗地將錢包打開,很不耐煩的服務員早已從一些閱曆和功力都尚淺的菜鳥級選手手中接過錢,扭頭走遠了。這是一場比“慢”的較量,老鳥們並非吝惜幾個錢,隻是在享受競技的過程,真正的飯局老鳥都明白在上海這個地方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要麽下次你請回去,要麽就算你欠下一個人情。(chinesenewsnet.com)

上海的職員文化造就了人們以爭搶買單為榮以真正掏錢為恥的普遍世界觀,“欠錢或許可以欠人情卻萬萬使不得”也是一條放諸各區縣皆準的真理。絕大多數的上海飯局最終都會心照不宣地以AA收場,使這一餐飯有一個皆大歡喜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chinesenewsnet.com)

飯局再精彩也終究隻是前戲,真正的高潮應該在飯桌之外。在上海,決定一次飯局成敗的關鍵因素一定是在飯局之後。吃完就散的飯局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飯局,這一次飯局和下一次飯局之間的那段時間才是本次飯局的全部意義所在。飯桌上的眉來眼去小心試探,換來飯局後的真刀真槍抵死纏綿。(chinesenewsnet.com)

同一張桌子裏誰是未來的合夥人,誰是未來的性伴侶,都要運籌帷幄了然於胸。上海的飯局更像是一局棋局,對局者明爭暗鬥目標明確,區別隻在於下的究竟是圍棋、象棋、跳棋、鬥獸棋還是飛行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棋盤,飯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被放入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如果某一個圈子飯局持續沒有緋聞醜聞發生,那麽這樣的飯局遲早會被曆史淘汰,消失在這座城市入夜後浩浩蕩蕩的飯局大軍裏。不管最終談成了生意、談上了戀愛,還是談妥了價格,一切都是在極其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貌似酒醉的交易。泡吧、唱K、桑拿、足浴、直接開房,大家各得其所,否則怎麽對得起這幾個小時和這幾百塊錢?混得最不濟的就去找個地方吃吃夜宵吧──地球人都知道,上海的飯局是根本吃不飽的。(chinesenewsnet.com)

廣州24小時都開:一飯五局;廣州人實在,故一場飯局可謂飯和局從來是並重的,隻是作為一個南方大碼頭,能將一席飯吃出至少五個大局,這也算是廣州的一大特色了。先說這飯,在南方,飯又叫做白飯,特指米飯,也是熟、熱、白米飯的簡稱,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含義;在“廣義相對論”中,飯,就是“主食”,為粥、粉、麵、飯的統稱或別稱,也即是香港小姐大賽的問答階段,曾誌偉提供的四大發明的“標準答案”。按廣東舊的風俗,即使請人吃了十個八個菜,如果沒有飯,就等於沒有請吃飯。當然,今時今日,主食稱謂早已詞不達意,“飯”的含義也就更加大而化之,各有各的解釋了。(chinesenewsnet.com)

再說這局,本是下棋術語,也是競技比賽中所用的量詞,“狹義相對論”有“情勢、處境”的意思;其“廣義相對論”的意思有“賭博、聚會、圈套”等等,如做局,下局,同時,局也是政府機構、級別的名詞,例如,局級,旅遊局等等。“飯”與“局”的組合,是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在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把好好的一頓飯非要吃得繁縟複雜、雲山霧罩、刀光劍影、勾心鬥角,真的是要有“口蜜腹劍”(一邊伸筷子“請請請”,一邊拿刀子“插插插”)的大智慧不可!(chinesenewsnet.com)

此處涉及的“飯局”,含有以上多重含義,一、和吃有關,但“吃”並非一定“飯”;二、隻是吃,不能為局,此處的局,要超出吃的飲食本意;三、時間、地點、方式不限,但級別要達到“局級”。故此,朋友聚餐品美食,AA製且隻有一場,不為飯局,因為級別為副局級;白領中午盒飯不為飯局,因為級別為科級;早茶下午茶不為飯局,因為級別為股級甚至沒級,但是且慢,有的早茶下午茶不僅是飯局,而且是級別很高的局,其中的奧妙,卻是非個中人不能體會也。(chinesenewsnet.com)

廣東的餐飲業成為當地的支柱型產業一點也不奇怪,龐大的廣州人民早就已經形成了家庭、親朋、節假在外麵開飯局的優良傳統,有過年過節的理由理所應當地要吃,有婚慶、生日等喜事的也要吃,沒事沒由為了美食享受感情聯絡也當然要吃。在廣州,飯館生意比較好做,在正點吃飯時間,隨便去廣州一個門口有司儀的飯館,都是人聲鼎沸,座無虛席,整個大堂像一壺熱熱的茶,冒著生活幸福的泡泡,拉家帶口,阿公阿婆,情人朋友哥們圍坐一圍,吃完買單,數字嚇不到你,感覺也足夠舒坦。(chinesenewsnet.com)

因為是廣州傳統,所以這些飯局大多以粵、潮等本地口味為主,分布於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每逢傳統節假,例如春節、清明、冬至,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等酒樓餐廳無不是早早被預訂一空。“戀愛就是無數個飯局,結婚就是一個飯局”,廣州某少婦形象生動地總結出了飯局和人生。而日常的家庭飯局則星羅棋布在角角落落,和“7─11”一樣,必有一間在左近。(chinesenewsnet.com)

老廣州傳統是吃粵菜,但廣州有著強大的本土改良主義,可以在所謂的西餐綠茵閣裏品嚐到煲仔飯、特色炒粉。在很大一部分廣州人看來,西餐廳與中餐廳沒有本質的不同,廣州人更注重實際,從很大程度上講,西餐在他們看來就是另一種味道的飲食。廣州飯局的主人翁意識非常強,吃以我為主,局也以我為主,並非是吃西餐就談藝術,而是該聊什麽聊什麽,吃到哪裏都是一派的人聲鼎沸的。(chinesenewsnet.com)

廣州和北京、上海一樣,是區域中心兼全國三角之一,是探親訪友、旅遊出差、到達中轉的要塞。大學畢業的同學,除了流竄到國外的,大多被主動和被動發配了這三地,而美食的傳統和經濟的版圖也決定了廣州成為接待中心。往往是好友親朋來之前的一周就要規劃好“觀光路線”和“美食地圖”,誰讓廣州是美食之都呢?正宗粵菜是必需要品嚐的,早茶如果起得來也是要體會的,海鮮其實是最惠而不貴的。(chinesenewsnet.com)

到銀記腸粉店來個鮮蝦布拉腸、滑雞粥,在東海海鮮酒家或南海漁村大嚼一通水產,然後品嚐一下仁信牛奶甜品專家的“廣州最正宗的雙皮奶”和荔灣十甫林林的牛雜,吃了許留山的芒果布甸,再來到“表妹”排檔,飯市、宵夜直落,趕早又去喝早茶──這麽一個循環下來,基本可以滿足一個外地朋友對廣州美食的想像。(chinesenewsnet.com)

當然,如果心思用得足,將觀光景點和美食品嚐結合在一起,如在沙麵遊覽時,可在白天鵝賓館──的對麵“僑美”去吃上兩隻羊城最佳口味的乳鴿,效果更佳。如還有興致,可以安排在荔灣上邊欣賞美景,邊享受美食,在紅燈籠掛著的小船上品味正宗的菜式,享受服務員劃來劃去送來的艇仔粥;或者直接在排檔喝珠啤,吃生蠔,回複以往的崢嶸歲月──當然也會有失誤的時候,當你請朋友吃炭烤生蠔的時候,他用快哭的聲調說,“我都連著吃了三天生蠔了”!中國曆來是無酒不成席,勸酒、讓酒、喝酒,是飯局,尤其是商務飯局中最核心的部分。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從“局”的本意來說,可能最能繼承的也就是這樣的飯局了。(chinesenewsnet.com)

商務飯局,往往酒是主角,喝什麽樣的酒,就會有相對應的局。喝白酒,燕趙之風,豪情萬丈的“幹”聲一片;喝紅酒和洋酒,吳越之風,彬彬然“請”聲四起。和聲嘶力竭地勸酒,觥籌交錯地喝酒的北方飯局不同,廣州即便是商務的飯局,也少了很多“你爭我鬥”的熱鬧嘈雜場麵。究其原因,大概是廣州美食太好,主人不舍得將酒味遮蓋了菜味,再加上廣州氣候炎熱,很少喝白酒。(chinesenewsnet.com)

《圍城》裏錢鍾書說拿破侖對外交官有訓令:“請客,菜要好”;而斯多威爾侯爵的辦事原則是:“請吃飯能使事務滑溜順利。”具體是否有此典故,且不深究,但商務飯局檔次要高,味道要好,環境要好,氣派要足,卻是缺一不可的。盡興而不掃興,是廣州商務局的標準,這和北方喝醉了才是喝好了的標準大相徑庭。在“新派粵菜代表”新荔枝灣,以“阿森鮑魚”和被原中國商業部常務副部長、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名譽會長薑習題詞讚譽的“世界大裙翅”,來宴請貴客,可謂倍兒有麵子的事情。(chinesenewsnet.com)

商務局有談好了吃,邊吃邊談,吃了談,喝倒了談,喝倒了醒來繼續喝了談,等等方式,廣州飯局以前幾種方式為主流。甚至,會約了“喝早茶談生意”,一壺鐵觀音,幾籠蝦餃,一單生意就搞定了,頭腦清醒,效率奇高,可惜不能在全國推廣。許多人來到廣州打拚的第一戰很可能就是從同學或朋友請吃的第一頓“接風宴”開始的,而幾乎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敗也都會在公司的“慶功宴”和“散夥飯”刻下印記。(chinesenewsnet.com)

廣州公司的飯局名堂很多,從公司年慶、節慶,到生日會、慶功會,沒有名目的會更是連綿不絕。和正式的商務飯局不同,公司同事之間的飯局因為熟悉而輕鬆,因為部門不同或個人情緒而對抗,因大家(除了老板)都有牢騷所以主動喝酒說話吃飯都不惜力,熱烈非常。因為每個公司的文化不同,這些飯局挑選的飯店也千差萬別,有去“灶房功”的川菜、“我家”湘菜等味道生猛的,也有炳勝粵菜、金成、潮濠潮州菜等清淡的,也有以自助西餐為主的,但更多公司飯局乃是就近原則,主要就是圖個方便。(chinesenewsnet.com)

不過,一個趨勢是廣州的飯局越吃越辣了,上世紀80年代,廣州人吃川菜,就是去“老蜀人”吃一頓火鍋;上世紀90年代,廣州人眼裏的川菜,也還就是麻辣燙;可如今,巴蜀飲食文化大行其道,遍布的重慶火鍋店和成都菜館無不生意火爆,吃的人也以廣州年輕人為主。不知道是不是新一代的廣州人秉性大變了。這些局是企業運作的潤滑油,是同事之間加深了解的平台,也是發泄對老板不滿的好場所──當然,酒醒了要記得向老板道歉。很多同事在一起回憶曾經的時光,也大多是某某次飯局。或者,極端一點說,公司飯局不多,就說明這個公司的發展不夠健康。(chinesenewsnet.com)

文化局很特別,因為它和“吃”的距離最遠,與其說是飯局,不如說是夜局。因為它往往是發生在正式的飯局之後,是加的夜場。雖然是加場,但有時它比飯局卻更重要──在飯局中沒喝的酒,在這個局喝;在飯局中沒開口說的話,在這個局敞開了說;在飯局中沒法辦的事情,很可能在這個局中就順利辦成了。宵夜一直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一般是晚間10時以後,其他地方的人管這種方式叫“吃夜宵”,廣州人偏愛倒過來講,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在黑夜的華僑新村,在黑夜的白鵝潭,在黑夜的沙麵,在黑夜的沿江路和濱江路,在廣州這個即便是深夜了也仍然是“熱”的城市裏,如同螢火蟲的光亮,每一處夜店雖然不大,但是會一直閃亮著吸引渴望它的人群。(chinesenewsnet.com)

自從上世紀90年代酒吧在廣州興起,從沒像現在這麽興盛。從性感地帶的環市路淘金路,到以珠江為紐帶的酒吧街,廣州的酒吧可以像北京路的商鋪,也可以像上海外灘,廣州人像玩遊戲一樣消遣著酒吧,快樂就好。近幾年,禦都會、驚豔會等奢華會所大行其道,以會員製的個性服務成為新的風尚場所。(chinesenewsnet.com)

在飯局中要講究團結,要聚集力量殲滅“敵方”,或者要努力培育一團和氣的友好氣氛,是集體主義;而在夜場中則需要各自為政,分而散之,是個人主義。蒲夜場比飯局更活色生香,也更自由坦蕩。如果說飯局還承擔了滿足吃飯和交流的雙重功能,那麽,夜場就完全是放鬆享受的率性自我空間了。由於它的空間小,人們更容易貼得近;由於它的光線幽暗,人們更放鬆表達;由於它在黑夜盛開,如同另一個世界,於是人們願意在這個不同的世界裏去做一些不同的事。(chinesenewsnet.com)

香港隻有飯沒有局;飯局三要素:賦閑男人,時鮮美女,便宜啤酒,香港一個都沒有。而香港飯市之成熟之多元之講究,則衍生出另一路別處不可替代的都市文化。為稻粱謀,做俗事,時間過得快。在香港三年了,仔細想來,香港有飯無局。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五胡雜居,有飯吃。時間當橫軸,金錢當縱軸,香港的飯可以被這兩個軸分成四類:沒錢沒時間的飯,沒錢有時間的飯,有錢沒時間的飯,有錢有時間的飯。(chinesenewsnet.com)

沒錢沒時間,去香港的特色茶餐廳。茶餐廳三五步一個,比公共汽車站還密集。進門,一盤一筷一紙巾,給你倒一塑料杯深褐色的免費熱茶。套餐,一個大盤子,幾片肉幾根菜一砣米飯,配例湯或奶茶,二十文,凍飲加兩文,穿學生裝的小童減兩文。十分鍾吃完,免費茶漱漱口,門口交錢走人。一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位置好的茶餐廳,一張台麵翻七八次。(chinesenewsnet.com)

沒錢有時間,去街邊排檔。要找老區,排檔越破越便宜東西越新鮮。在香港,整個文官體係城市秩序日臻完善,髒的地方不好找了,南越王兩千年,殖民地百年,回歸十年,和美國比,香港有些曆史了,老破的地方還有。屋內三四張台子,屋外兩三張台子,小海船今天打來什麽海貨,廚房裏就進什麽海貨,桌子上就拿什麽海貨伴酒下飯。還有燒烤攤子,整隻走地雞翅,雞腿菇,豆腐幹,鴨腎,海螺,鳳尾蚌,泰國酸辣汁,馬來香辣汁,店主說,配方保密。(chinesenewsnet.com)

周圍是香港難得一見的閑人,聽時蔬海鮮在燒烤架子上在白灼鍋裏吱吱作響,看啤酒泡沫在玻璃杯子裏騰起湮滅,街左邊水果攤子的老婆婆在分哪些是該賣十文三個的橙子哪些是該賣十文四個的橙子,街右邊果汁攤子的小女孩幫著爸爸問客人雪梨汁是加獼猴桃還是加西柚,抬頭,拐棍一樣瘦高的樓宇之間,月亮還是明亮的,覺得生活濃得仿佛糨糊,把人牢牢地粘在酒桌邊的凳子上,兩大樽青島,六七十文港紙,一粘就是一個晚上。(chinesenewsnet.com)

有錢沒時間,去好酒店,吃午餐定食。世界各地五星酒店裏的吃食有共同的特點:貴,難吃,擺脫不掉的裝逼氣質──但香港除外。五星酒店裏的餐館,基本都是外人經營,頂尖的地段,午餐定食的價格也不嚇死人,做得衛生精致沒太多可挑剔。還有,叫外賣,叫很貴的外賣,燕鮑翅,魚子醬黑菌麵,陳年普洱茶。送外賣的在辦公室的用餐區鋪開台布,好吃的就在嘴邊。下午還有二十幾個電子郵件要回,三個電話會要開。香港島上麵積勉強轉得開屁股的海景房要賣上千萬港幣,太郎們,阿信們,加油。(chinesenewsnet.com)

有錢有時間,香港有很多吃食,號稱方圓幾千裏之內,最好的中餐,最好的西餐,最好的混合餐(Fusion)。中國會,香港俱樂部,吃的地方可以草木繁盛,牆上掛北京八九十年代混出名堂的流氓藝術家的後現代繪畫,落地窗裏有無敵的維港煙花,窗簾的花邊是蘇格蘭大媽手工縫製,和英國女王陛下睡覺的地方一模一樣,原木多寶格裏放20厘米直徑的青玉穀紋壁,玉種沁色都不錯,放在南越王墓裏也屬於中等品相。同樣的明前茶虎跑泉水,用顧景洲80年代做的提梁壺沏,價錢如何標?(chinesenewsnet.com)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白居不易,沒有飯局。飯局的三種基本要素:賦閑男人,時鮮美女,便宜啤酒,香港什麽都沒有。香港少閑人,香港大學畢業,進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周牲口似的工作80小時,工資還不夠付房租,不找男女朋友同居,就得吃父母。平時能聚在一起吃飯的,不是做金融的就是做谘詢的,不是滴酒不沾就是隻喝一杯啤酒,不是普通話中夾帶英文就是台灣風味國語,不是遲到的就是還有工作要做必須早走的,都帶著二個手機一個大陸號碼一個香港號碼一個講電話一個發短信,都帶著Blackberry隨時收發電子郵件,都帶著iPod隨時聽音樂聽PODCASTING,都帶著PSP隨時打遊戲看照片看小電影。(chinesenewsnet.com)

香港多職業女性,穿著基本是日本時裝雜誌模式,兩腮塗紅,身材瘦小,腳大,頭尖,在人車充分分離的中環人行道上暴走,每小時15公裏,和北京騎自行車的速度差不多。娛樂公司力捧的幾個香港女明星,仔細看八卦雜誌生活照片上的眉眼,樸實如傻強,實在家常,在北京,基本不要想上北影中戲或是北廣了。(chinesenewsnet.com)

那種老流氓露著胸毛就著啤酒和一群小流氓回憶年輕時代,身上被砍多少刀,還跑出去多少個街口,跳上小船逃掉,那種一個相公帶著幾個姑娘一邊吃公仔麵一邊等生意,估計都隻是在香港電影裏還存在的香港飯局了。(chinesenewsnet.com)

成都吃、喝、麻:一個場三個局;飯局──茶局──麻局一條龍的好處是:既娛樂,又協調自己的社會關係,這是八麵玲瓏的競技場。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圈分,所以成都的某些小圈子(具體是哪些就免說啦)的飯局,是千萬不要隨便去混的,因為那基本上是局內人的損人才藝展示,個個爭先恐後,生怕說得不夠利索不夠狠,被人小瞧了去。一頓飯大概3個小時,從踏進包房到滿桌殘羹冷炙接近發餿,最後由發起人下令AA結賬,中間即使昏昏欲睡也要假裝眼如銅鈴,否則將會被下次飯局拋棄,也意味著將被這個圈子拋棄。一切流行的事物,都在被批判和無情嘲笑之列,這是迅速帶出話題並引起大家熱烈追捧的捷徑。還有具有豬八戒式小聰明的黃色笑話,假如你能在整個飯局連續不斷決不重複地講,配上假裝智慧的表情,也是轉守為攻的好方法。(chinesenewsnet.com)

吃了什麽?這個很重要。如果能對席上菜肴有獨特的批判(成都話叫“轉”),恭喜,你榮升飯局一級被關注人物。自詡為時尚圈的人,往往要策劃Party,成都的Party似乎已經簡化成了一餐飯,穿BOSS的發起人、穿化纖麵料線縫爆裂連衣裙的大媽、胳膊下夾著皮包身著夾克的矮小男人,拎超A貨LV包包的粉臉模特、身材走樣偏穿貼身裙的中年婦人、粗看精致細看粗劣的媒體圈美女……形形色色,濟濟一堂。主題不明,目的不明,內容不明,過程不明。第二天,日報上說昨夜時尚盛宴冠蓋雲集;第四天,用廉價新聞紙印刷卻要裝雜誌的周報辟出專版,說本刊記者作為唯一受邀雜誌參與這一時尚盛事,配上一群青麵獠牙的人舉杯共慶的大頭照。唯一可循的規律是,那飯局的地點,一定是吃中餐或火鍋的地方裝修得像西餐廳,吃西餐的地方裝修得像農家樂,真正的農家樂裝修得像中式大宅。(chinesenewsnet.com)

對大多數成都人來講,飯局並不令人感到受折磨,而是充滿欣欣向榮熱情高漲的期待,因為飯局隻是啟承轉合的過場。各種社會關係──諸如同事、朋友、家人、客戶,或者競爭對手,一同行動起來奔赴飯局無非是為了吃完飯能四人共桌麻將,隨著鬥地主日益盛行,四方麻將桌也正在朝三角撲克桌演變。不管打麻將鬥地主,一定要賭錢,哪怕經濟拮據,1元或者5毛也要事前定下。飯前的整個下午應該是在茶樓,根據賭金大小,贏家請吃晚飯,贏多吃海鮮,贏少吃串串香。飯畢換家茶樓繼續,輸家還要翻本的。吃什麽一點不重要,最好是不要吃飯,就在牌桌上吃茶館的簡餐,邊吃邊玩。有時覺得很奇怪,成都人其實吃飯很潦草,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好吃玩意?(chinesenewsnet.com)

其實,在成都,飯局是茶局,茶局是賭局。酒桌上談生意在成都是延伸開的,好酒好菜招待當然免不了,飯後打打醉麻將才是重點,趁著酒勁,輸多一些錢給對方,讚美他的醉麻將技藝高超,睡醒後的中午便簽約。(chinesenewsnet.com)

成都人沒有習慣在家看體育賽事,通常約三五好友去茶樓看,甲A、歐洲杯、世界杯,沒有電視的茶樓是不想做生意的茶樓,沒有簡餐的茶樓也是不想做生意的茶樓,麻將和鬥地主加聊天是貫穿整個比賽的賽外賽。即使是看超女電視轉播,也要成為聯絡感情的活動,叫上同事朋友一大幫,呼嘯而至茶樓,左手捧著盛蛋炒飯的白瓷盤,或端著冒出騰騰熱氣的酸辣粉;右手出牌,眼睛看牌,耳朵聽電視的聲響,嘴巴拉家常並評論電視中人物的表現,表現驚人的肢體五官協調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腦袋中還要思考哪些話應該講,哪些話不能講;什麽人的牌應該胡,什麽人的牌應該放,放他是為了自摸還是不忍讓他輸錢還是給他贏的機會。辦公室政治和家長裏短在此刻都沒有絲毫懈怠,今天的茶局就是明天的人際關係。贏錢的人要作出適當表現,輸錢的人同理。(chinesenewsnet.com)

最清淡的,是兩個女人的飯局,她們的關係是閨蜜。找個清靜的咖啡廳,聊聊時裝美容瑜伽,當然少不了男人,互相出謀劃策,吃咖啡廳的蛋糕代替晚餐,晚上11點之前買單,兩人輪流坐莊。結束飯局──咖啡──糕點──清談後,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自己還有個無話不談的女友,心中感到踏實了一些。(chinesenewsnet.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