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最近突然訪問北京,與中國副總理王岐山會談,討論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有人因此用中美關係峰回路轉的說法,來形容蓋特納此次北京之行。
從表麵來看,確實如此。去年底開始,美國對中國頻頻“出手”: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穀歌退出中國、美國威脅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家等等,一時間,中美關係惡化的陰雲籠罩國際社會的上空。誰知,中美之間並沒有發生“誰硬過誰”的問題,而是雙方層峰審時度勢,及時刹車,並通過官僚係統的鼎力談判,終於在關鍵的時刻,回到了“鬥而不破”的老傳統。不少評論隻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談問題,勸阻美國隻要多了解一些中國的“麵子文化”,不要硬碰硬,才能讓中國回頭,才能在讓最高領導保全麵子的情況下做出美國期待的讓步。
其實,這是小看中國當今的領導,作為技術官僚出身的胡溫,與毛澤東、鄧小平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完全接受數字管理的概念,而非完全依賴於政治的直接判斷。人民幣升值,升多少,才能避免傷害中國經濟增長,尤其是出口增長,又能達成人民幣的國際化、強勢化、與美元歐元日圓等平起平坐的最終目的,中南海與其經濟智囊曾經做過反複的沙盤推演,同時,胡溫外交的支柱仍然是以中美關係為綱,這就必須要了解美國核心利益的底線和奧巴馬政府核心利益的底線何在,必須了解執政的美國民主黨在年底國會中期選舉麵臨的政治壓力何在,才能定出讓步的幅度和應該爭取的政治利益。
麵對這種情況,美中兩國終於在臨界點的地方達成了默契,那就是,中國同意人民幣逐漸升值,逐漸擺脫與美元的掛鉤,但這不是大幅度的升值,不是一夜之間的工作,而是漸進的過程,同時,中國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上,巧妙地配合美國主導的議題,其中包括世界核子安全問題,伊朗製裁問題等等,而奧巴馬政府則遏製美國國會的“選舉綜合症”,不隨國會議員們起舞,包括不把中國納入匯率操縱國,不在西藏問題、台灣問題上出招肇事,也不拿著穀歌退出中國的事情數落中國,以維護中國形象的穩定性聲譽。
顯然,蓋特納的突訪,再次證明,中美關係的根本,還是經濟問題,而非政治問題。在未來兩個多月裏,美中有三大外交大事:一個是下星期的世界核安全高峰會,然後是五月份的美中戰略對話會議,接下去是六月份在加拿大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奧胡會的重點在美中經濟,對此,蓋特納突訪,與中國副總理王岐山會麵,定下主題大綱,然後由美中首腦和相關部門的官僚機構照本演出。從美中蜜月到擦槍走火,再到柳暗花明,美中的較量,也可以視為是另類的“合作演出”,讓國際輿論和媒體“如癡如醉”,圍繞著美中兩國打轉,從根本上還是推銷了“美中主導世界”的概念話題,雙方都是贏家。
胡溫與奧巴馬都具有相當的政治柔軟性。但雙方的決策著重點不同,前者強調中國的長久永續發展,實現“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保證中共的執政地位;後者要在有限的在位時間,做出成績,在曆史上“雁過留聲”。這就決定了雙方較量,前者求穩,後者求變,前者主守,後者主攻。奧巴馬在推動重大外交政策時,采取了目標明確、手段靈活的方式,但在今天的國際格局中,他要成功,沒有中國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因此,胡溫應該在關鍵的時刻,作出表麵的讓步(人民幣逐漸升值,對中國來說利大於弊,但要讓美國看成是中國的痛苦讓步,才能交換大的外交利益),在其他領域,則應該爭取更多的好處,同時,應該讓中美合作、共管世界的概念,慢慢落實到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的現實之中,從而奠定未來國際秩序重組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