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歸,海待 與 海草---怎麽定位

(2010-02-10 13:11:19) 下一個
首先聲明:本人不帶有任何歧視, 隻是對客觀的現實一種平鋪直敘.
2000年前回國的人,隻要在海外轉過回去的,都叫海龜(歸)---值錢,各種優惠政策都有.
但等到我準備出國時,一朋友就警告:及時回呀,別到時候成海帶(音同待業的"待").
前2天與一在美的同學聊,談及去留時,她毫不猶豫說"2年多啦,準備回了,不然到時候位置沒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別成海帶就可以了."
"海帶,沒有東西回去就成海草了."
額滴神啊~~~~~.
以前,不把一個人放在眼裏就說:"是哪裏的一顆蔥?" 而現在,就換成:"從哪來的一根草啊?"
所以,本人就是海帶草---最差的,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反正隻要按時回,位置還在滴.
但是,海龜,海帶或海草,到底怎麽定位?
拿做基礎研究的來說,現在想回去做PI,要有IF起碼大於10的文章才引進;Nature,Cell, Science最好,肯定沒有問題. 否則事情難辦,我一師姐1995年來美的,去年回去才給一副教授,理由是文章不夠,最高分的才7點多.她說不想再飄了,副教授就副教授. 可回去後發現,比她年齡小多了的,文章也比她好的大有人在--鬱悶.
隔壁一在美讀本科又拿了Ph.D,現在非常想回去,總找不到合適的;問了我國內的形式很多次,我也詳細地給他說了.從剛開始要求的人才引進到現在隻要一教授職位就可以,自己的要求是降了,可還是沒有消息.我問了問他的文章,也覺得懸.
我說:"要是你早幾年回去,就憑美國的Ph.D,就是人才了."
其實,出來得越早的,回得越晚的,越是有本事的.
唉,機不可失.時勢造英雄.
但是,海龜,海帶與海草,憑什麽金標準劃分好呢?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