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北高加索“黑寡婦村”:仇恨伴隨她們成長

(2010-04-09 05:50:33) 下一個
國際先驅導報



實施莫斯科地鐵爆炸襲擊的女“人彈”德茲內特·阿卜杜拉赫曼諾娃與她的丈夫烏瑪拉特·穆罕默多夫在一起。(圖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一個是村民眼中的天真女學生,一個是父母眼中恬靜的女兒。常人很難把她們跟令人生畏的“黑寡婦”聯係起來,但是從她們隱藏在黑麵紗背後的仇恨眼神,或許能看到俄羅斯民族矛盾的冰山一角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姚望 記者高帆發自莫斯科 賈涅特·阿卜杜拉赫馬諾娃,女,17歲,出生於俄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一個村莊,名字“賈涅特”在達吉斯坦語中意為“天堂”。

馬裏亞姆·沙裏波娃,女,28歲,出生在達吉斯坦巴拉哈尼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在當地學校任教。她中學畢業後進入達吉斯坦師範大學學習,獲得數學和心理學兩張文憑。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巴拉哈尼村,並於2006年開始在當地教書。

3月29日發生的莫斯科地鐵爆炸,慘烈場麵令人生畏,這場悲劇至少奪走了40名無辜市民的生命。隨著調查的深入,恐怖爆炸事件背後浮現的,卻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麵孔。

俄羅斯安全部門調查證實,賈涅特正是文化公園地鐵站爆炸的自殺式襲擊者,而馬裏亞姆則實施了盧比揚卡地鐵站的爆炸。

一個是村民眼中的天真女學生,一個是父母眼中恬靜的女兒。常人很難把她們跟令人生畏的“黑寡婦”聯係起來。但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她們生長的平靜、樸實的小山村,背後掩藏著深刻而激烈的民族矛盾和衝突。

平靜之下的恩怨糾結

達吉斯坦和印古什都屬於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它們的名氣遠比鄰居車臣小,一個是車臣的東鄰,一個在車臣的西壤,它們和車臣有著唇齒相依的曆史。

碧水藍天,風光旖旎。緊靠裏海之濱的達吉斯坦首府馬哈奇卡拉,長期以來就是度假勝地,隻是設施有點陳舊。遊樂場裏,快樂的孩童在父母的陪伴下天真無邪的咯咯歡笑。“黑寡婦”賈涅特和馬裏亞姆,想必也經曆過如此無邪的童年。但她們還是被曆史和政治裹挾了。曆史上,達吉斯坦與車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哈奇卡拉與格羅茲尼隻有四個小時的車程。

在1830年到1864年對抗俄羅斯的高加索戰爭中,兩地各族人民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和沙俄鬥爭長達30年。雖然戰敗,但記憶猶存。在達吉斯坦共和國曆史博物館一角,本報記者發現一幅反映這段曆史的油畫靜靜地擺放著,有參觀者駐足畫前打量沉思。

達吉斯坦是十幾個民族的聚居地,最大的民族是阿瓦爾人。同時還分布著不少車臣人,尤其是在靠近車臣的地方,如哈薩維猶爾特,30%是車臣人,這裏是莫斯科地鐵案女人彈“黑寡婦”的家鄉,繁華的集市,餐館中飄出香味,給本報記者感覺是一個很有生活感的地方。



黑紗背後是一張17歲的稚嫩麵孔。照片中的賈涅特·阿卜杜拉赫馬諾娃,是此次莫斯科地鐵自殺式爆炸襲擊者之一。法新社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警民對立氣氛緊張

然而,“沒事別去車臣”。達吉斯坦的老百姓善意地提醒本報記者,在通向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路上,軍警的崗哨密布,當地內務部的士兵架著機槍盤查來往車輛。

到達格羅茲尼市區後,本報記者已是饑腸轆轆,循著香味,找到一處名為“她的眼睛”的餐館,“這是自己品嚐過的最鮮美的雞湯了”。可能因為記者的東亞麵孔,或是其他的原因,記者一直感覺被注視。有警察上來檢查護照,了解到是中國人後,他們說:“俄羅斯和中國關係好,奧林匹克,漂亮!”並欣然答應合影。其中一位還把警帽扣在了本報記者的頭上,一臉的憨厚。

不過,在當地做警察不會是一個好差事,他們是提著腦袋吃飯的人,所以總體上口碑不太好。可是同時,他們又是恐怖襲擊的對象,在爆炸事件中遇難的也多是警察。

車臣的西麵是印古什。

當我乘車從格羅茲尼進入印古什的時候,明顯感到氣氛更為緊張。在交通要道口的掩體邊,停放著裝甲車輛。

印古什人和車臣人關係更密切,他們在文化和曆史上是兄弟民族。在蘇聯的大部分時間裏,他們身處同一個共和國——車臣-印古什蘇維埃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民族覺醒浪潮使得他們脫離車臣,成為了獨立的共和國。至今,兩地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線。車臣非法武裝分子的領導人巴薩耶夫就是在印古什被炸死的。

仇恨伴隨她們成長

“黑寡婦”正是滋生在這樣的一片充滿仇恨、對立的土壤裏。“穿著一身黑色長袍,隻露出陰鬱、仇恨的雙眼,身上綁著自殺式炸藥”,這就是俄羅斯媒體中“黑寡婦”的標準照。

但是在俄羅斯,很少有人去解讀那雙雙仇恨眼睛背後,都掩藏著怎樣的故事。

當電視滾動播放地鐵爆炸現場畫麵時,一塊熟悉的紅色披肩令拉蘇爾-瑪戈梅多夫心頭一緊,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這塊紅披肩與她女兒馬裏亞姆的一模一樣,隨即他打通了俄羅斯安全部門的電話。

“我真的希望調查能夠揭開所發生的一切的真相。我根本沒有想到她會去莫斯科。她信奉宗教,但她卻從不激進。”瑪戈梅多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情緒激動,“她沒有嫁給當地的分裂分子,她自己也說過跟北高加索地區的武裝分子沒有關係。

不過,很難說馬裏亞姆心頭沒有仇恨。據報道,她的哥哥由於涉嫌參加武裝組織而遭到逮捕,並在關押期間受到嚴刑拷打。此後,馬裏亞姆的整個家庭被安全人員監視長達數年之久。或許,這就是此次地鐵爆炸慘劇的導火線。

僅17歲的賈涅特則是一個崇拜武裝分子的犧牲品。



實施莫斯科地鐵爆炸襲擊的女“人彈”德茲內特·阿卜杜拉赫曼諾娃與她的丈夫烏瑪拉特·穆罕默多夫在一起。(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俄羅斯安全部門調查,賈涅特受到了反政府武裝分子的蠱惑,她16歲時通過互聯網結識了比她年長13歲的反政府武裝人員烏瑪拉特·穆罕默多夫,之後離家出走,並與後者結婚。俄媒體公布的照片中,穆罕默多夫持槍攬著仍顯稚嫩的賈涅特;另一張照片中,賈涅特拿著手榴彈。

“她仍是個孩子,她甚至根本弄不清自己在做什麽。”達吉斯坦共和國一家報紙主編紹爾·加濟耶夫說,當地一些女孩易受武裝人員極端思想的蠱惑。他以單親家庭出身的賈涅特為例說,“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從小沒得到過父愛。突然有一天,她遇上一個強悍男人,感到有所依靠。”

不過,她們顯然不是簡單的不辨是非,隻是心中充滿仇恨。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亞曆山大-博爾特尼科夫說,在長達10年的血腥衝突中,共有一萬多名車臣武裝分子被俄軍消滅。她們的遺孀對俄羅斯有著刻骨的仇恨。

一個離開車臣的寡婦米拉娜說,“黑寡婦”在車臣受到尊敬,尤其是她們很受年輕人的崇拜。

高壓手段或許並不有效

正是這種在當地獲得的尊重,以及對俄羅斯政府的仇恨,才鼓動了“黑寡婦”們前赴後繼,一次又一次地製造出驚天血案。

俄羅斯《生意人報》曾記錄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細節:2002年10月,40名蒙麵車臣武裝分子闖入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劫持數百名人質。解救行動中,俄安全部隊共擊斃19名女性武裝分子,其中一人引爆身上的炸藥後並未即時斃命。當軍警上前詢問其名字時,奄奄一息的這位女人彈毫無求救之意,而是怒視對方直至自己氣絕身亡。

不過,俄羅斯記者尤利婭·尤濟科在采訪了多名“黑寡婦”的親屬後指出,並非所有“黑寡婦”在加入反政府武裝組織前都抱有相同的理想,10個“黑寡婦”裏可能隻有1人會真正為理想而獻身,其他9人都是因為精神已被麻醉和操縱。

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些“黑寡婦”呢?莫斯科大學曆史與哲學係副主任阿列克謝·科濟列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與恐怖分子鬥爭沒有什麽手段合理不合理可言,和恐怖分子講紅十字協會原則也等於廢話。一句話,瘋狗是治不好的,隻有徹底消除。”

然而,這樣的高壓隻能激起北高加索地區少數民族的憤怒,結果隻能是“以暴製暴”的惡性輪回。

2009年4月16日,俄聯邦宣布車臣解除反恐特別行動區製度。“解除反恐行動製度很重要的理由是發展地方經濟,吸引外部投資。”俄羅斯總統直屬國家行政學院的高加索問題專家謝梅多夫告訴本報。在格羅茲尼,本報記者也能感受到車臣政府力圖維持著一種祥和的麵貌。“祥和的表麵是投資環境的一部分,聯邦政府希望把車臣樹立為發展的樣板。”謝梅多夫說,經濟發展了,可以壓縮恐怖分子成長的土壤。讓一部分人放下武器回歸正常生活。

不過,需要俄羅斯政府真正反思的是,絕不能忽視黑麵紗後麵那雙陰鬱、仇恨的眼睛,它不是靠經濟恩惠或高壓態勢就能夠輕易化解的。


容貌美麗而命運淒慘的阿依紮 (圖片來源:新華網)

阿依紮,年僅20歲。其夫在俄軍清除車臣小鎮烏魯斯—馬爾丹的恐怖分子時被誤抓,主事的俄軍軍官作風粗暴,當著阿依紮的麵把她的丈夫毒打致死。阿依紮大受刺激,回家後變得沉默寡言,嘴裏常念叨安拉和天堂。她的樣子引起了恐怖組織的注意,並很快派來了招募人。招募人經常帶她出去,鼓動她為夫報仇並向她灌輸聖戰思想。最後,阿依紮身纏炸藥包來到俄軍軍營,炸死了害死她丈夫的俄軍軍官,而自己也被炸得僅剩下腦袋和幾根手指。


2003年7月10日,21歲的“黑寡婦”穆日霍耶娃受命帶著一公文包共1.5公斤烈性塑膠炸藥來到莫斯科準備實施自殺式襲擊。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2003年7月10日,21歲的“黑寡婦”穆日霍耶娃受命帶著一公文包共1.5公斤烈性塑膠炸藥來到莫斯科準備實施自殺式襲擊。作為交換生命的報酬,自殺式襲擊組織者允諾為她償還巨額債款。到達莫斯科後,她的意誌開始發生動搖 ,心中突然產生了求生的欲望,“我按了引爆器不下20次,但都沒有引爆炸藥。”穆日霍耶娃事後在審訊中交代說。

令人驚訝的是,穆日霍耶娃充當“黑寡婦”並不像她的前任那樣想讓自己死後升入天堂,她的故事充斥著戰爭帶來的貧困和絕望。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她的家被完全摧毀,生活陷入顛沛流離之中。15歲那年,穆日霍耶娃經曆了很多人生中的大事——輟學、懷孕和嫁人。就在她分娩前,丈夫在與俄軍的一次戰鬥中死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