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會有兩場相同的戰爭 美不會重蹈覆轍
(2010-04-08 19:56:36)
下一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有關阿富汗戰爭問題在《中國青年報》上引發了一場討論。先是孫曄飛同誌撰寫的《美軍不會輕易重蹈蘇軍阿富汗戰爭覆轍》(簡稱“孫文”)一文,引發了劉光耀同誌與之商榷的文章《重演的曆史》(簡稱“劉文”),後來,又有何祖德的《美國的阿富汗之路:體麵地撤出》(簡稱“何文”)文章。三者各有自己的見解,都不失為角度不同的好文章。阿富汗戰爭究竟是一個什麽結局?會不會出現與當年蘇阿戰爭或越戰相似的情況?對此,筆者也有一些與上述三者不同的看法。
美軍不會重蹈曆史覆轍
對於美軍是否會重演蘇軍當年的曆史,筆者的答案是:不會。
一是侵阿一是反恐,性質不同結局當然不同
從戰略層麵上看,蘇軍侵阿戰爭是在冷戰時期兩極對抗情況下進行了一場機械化條件下的一場局部戰爭。當今美軍進行的阿富汗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美國“一超獨大”情況下進行的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一場局部戰爭。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曆史背景所產生的戰爭結局,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紀70~80年代發生的阿富汗戰爭,雖然蘇軍是對阿富汗作戰,但阿富汗背後有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可以得到美國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支援。本·拉登在蘇阿戰爭期間獲得的美國軍事援助高達2.5億美元之巨。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品,包括防空導彈等,都陸續進入了拉登的兵器庫。其中的便攜式“毒刺”導彈是對付直升機的高手。今天的塔利班和本·拉登的組織就是當年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武裝力量,今天的美國自食其果。
而今天美軍在阿富汗進行的戰爭,是以反恐怖為名進行的一場戰爭,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對美國進行這場戰爭。因此,美軍基本上是無後顧之憂地進行著這場戰爭,是打是撤,美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決斷自如地進行。
一有後援一為孤軍,此時非彼時
從戰術層麵上看,塔利班武裝與當年的阿富汗遊擊隊無法相比。與後者得到較多的國際社會支援不同,塔利班是孤軍作戰。當年蘇軍侵阿後,阿富汗抵抗力量所進行的是為反抗軍事占領而進行民族解放鬥爭,阿富汗人民以菲薄的物質基礎、極其簡陋的裝備、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戰法,再加上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使阿富汗抵抗力量既有辦法和又有裝備,可以從容抵抗蘇軍的侵略,直到將蘇軍趕出阿富汗。
當今美軍打擊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則沒有得到當年阿富汗抵抗力量得到的那麽多的支持和幫助,雖然也創造了一些應對美軍的辦法,但不足以與擁有當今世界最先進裝備的美軍對抗。而美軍也並不是照搬當年蘇軍的戰法,而是在吸取當年蘇軍教訓的基礎上,利用手中先進的裝備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正如“孫文”所說,美國軍方也認識到:未來的阿富汗戰爭,應實行集中精力保護平民的“反叛亂”戰術,致力於爭取阿富汗當局的忠心,而非單純地收服塔利班力量。
一個英國一個蘇聯,兩個世界強國結局一樣
從曆史上看,阿富汗擁有讓強國撤出的傳統,近代以來雖然有強國對其進行入侵,但都沒有達到最終目的。自19世紀以來,阿富汗是大國必爭但卻沒有那個大國可以打贏的地方。
1838年,英國以阿富汗拒絕和英締結反對波斯和沙俄的同盟為借口,入侵阿富汗。次年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1793~1863)棄都北逃。8月英軍攻陷喀布爾,立舒加(1816~1845)為王,此後,阿富汗人展開遊擊戰爭,迫使英國於1841年12月簽訂撤軍條約;次年英軍再次攻克喀布爾,又遭重創後徹底退出阿富汗。1878年11月英國以阿富汗拒絕接受其保護而投靠俄國為借口,二次出兵阿富汗,迫使阿富汗於次年5月與之簽訂《甘達馬克條約》,9月阿富汗人民起義並開展遊擊戰爭,迫使英軍於1881年退出阿富汗。1919年阿富汗國王阿馬努拉即位後,致信英印總督,要求廢除英國的外交控製權,英國拒絕,並於同年5月出兵阿富汗,阿人民奮起反抗。8月雙方締結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1979年~1989年的蘇聯侵阿戰爭,也是以蘇聯被迫從阿撤軍而結束的。
英國和蘇聯都是當年的世界霸權國家。英國三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後一次是當年議和外,其他兩次作戰時間均在3年之上,且英方損兵折將卻無功而返。蘇聯依靠其強大的常規作戰力量,在阿富汗進行了為時10年的持久戰,結果阿富汗戰場成了蘇軍的“墳場”。這些曆史教訓美軍不會不知道,也不會不吸取。但美軍如何從阿富汗撤軍,這也是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
美國不得不撤軍
美軍是否會從阿富汗撤軍,筆者認為:肯定會。
從小布什的阿富汗戰爭到奧巴馬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已成為美國曆史上僅次於越南戰爭的曆時第二長的對外戰爭,其至今仍然身陷這場戰爭“泥潭”。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布什時代美國反恐政策的最大失誤是發動伊拉克戰爭,這一戰爭使美國財政、軍事、情報等資源長期受到牽製,直接影響到本土防禦和反恐能力,導致反恐形勢愈加惡化。
奧巴馬上任後,將美國的反恐戰略從負作用明顯的“暴力反恐”切換到軍事、外交、政治和經濟等手段多管齊下的“綜合反恐”。並重申堅守從伊拉克撤軍限期,加快從伊撤軍步伐,著手實施將反恐重點從伊拉克轉移到阿富汗的戰略,以期實現“破壞、瓦解和擊潰”藏身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基地”組織的反恐戰略總目標。
針對美軍在阿的處境,去年12月1日,奧巴馬總統選擇在西點軍校宣布了美國對阿富汗戰爭的新戰略:一是向阿富汗增派3萬美軍,在今年夏季之前完成增兵計劃;二是從2011年夏季開始逐步從阿富汗撤軍。奧巴馬的阿富汗戰爭新戰略製定和實施,標誌著其前任小布什的阿富汗戰爭正式轉變成了“奧巴馬的阿富汗戰爭”。
增兵是實,退兵是虛,6小時訪問交底
今年3月28日,奧巴馬於晚間抵達阿富汗,展開6小時短暫訪問。這是奧巴馬就任總統後首次訪阿,目的是在為阿富汗政府、美國軍隊和北約盟友打氣,向多方展示美國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決心與耐心。
自2001年10月發動阿富汗戰爭以來,駐阿美軍死亡人數已過千人,國內民眾反戰聲浪持續走高。在這種情形下,奧巴馬為駐阿美軍打氣,稱自己對美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奧巴馬在講話中隻字未提先前設定的美軍撤離阿富汗時間表。
從奧巴馬這次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講話可以看出,美國增兵是實,退兵是虛,不惜代價徹底解決阿富汗問題或許才是奧巴馬的真實想法。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奧巴馬以強硬語氣把這一真實想法傳遞給了在場的美軍。
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美國迄今在伊、阿戰場付出陣亡5100多人、傷殘3.5萬人和耗費近1萬億美元軍費的沉重代價,卻依然沒有打垮“基地”組織。如果拉登成功有效地利用美國的高科技兵器,戰爭不是沒有翻盤的可能,視野開闊的高原山地不便於特種部隊的偵察、搜索與隱蔽。阿富汗荒漠、半荒漠的山地和數不清的山洞對於身在明處的美英聯軍來說,處處都有可能是死亡陷阱。因此,從阿富汗撤軍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如何撤軍則各家有各家的分析和說法。
在未來兩三年之內,美國會從阿富汗撤軍
筆者認為,當今美軍在阿富汗進行的一場以反恐為目的的戰爭,既不同於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也不同於60年代的越南戰爭,更不同於70年代末的蘇軍侵阿戰爭。對於美軍來說,當今的阿富汗戰爭無論是天時、地利,乃至人和等方麵都好於前三場戰爭,因此美軍完全可以在自己想撤軍的時候撤出阿富汗。
不過,由於美軍當今麵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當前的兩場戰爭已經讓美軍凸顯疲態。隨著塔利班武裝活動加劇,阿富汗境內自殺式襲擊和綁架等恐怖活動愈演愈烈,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從目前情況看,盡管美軍吸取了蘇軍的作戰教訓,伊拉克戰爭的經驗也派上了用場,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已經讓美軍疲憊不堪,阿富汗戰爭的最終結果未必是美國達到目的。如今,按照美國模式成立的政府在阿富汗水土難服,總統被稱為喀布爾市市長,美國扶持的阿富汗政權的輻射範圍遠沒有達到阿國全境,因此就目前來看,美軍在阿的任務遠沒有完成。
現在看來,阿富汗戰爭是小布什的“地緣政治遺產”,是留給奧巴馬政府的一個“爛攤子”。當初一個月裏300多軍人就拿下了喀布爾,如今打了9年且擁有10萬士兵的以美軍為首的北約部隊卻仍沒有達到“消滅恐怖分子”、“鏟除恐怖主義滋生土壤”的目的。
考察一下美軍曆次對外用兵,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美軍在任何國家作戰都不會超過10年,筆者認為,阿富汗戰爭也不例外。美軍是一個知難而退的軍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軍事介入索馬裏無不如此。隨著美國內反戰情緒上升,奧巴馬政府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因此,在未來兩三年之內,無論美軍是否達到政治目的,都將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甚至是不得已必為之的最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