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關係三次危機:美國人看99年炸館危機

(2010-04-01 18:41:30) 下一個
來源:人民網 網

我駐南使館被炸責任人疑遭中情局滅口(圖) 美前國務卿:中國使館被炸當晚 李肇星和我較勁

  無庸置疑,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複雜、最重要的國家關係。文明的碰撞,霸權的交替,大國間的猜疑,利益上的紛爭,讓中美這兩個同樣具有天下情懷的民族,既是全方位的對手,也是全天候的朋友。

  從1945年內戰前夕中共武裝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華北的第一次交手,到朝鮮戰場上殺得眼紅;從1958年金門炮戰時美國發出的核打擊威脅,到越戰時美軍飛行員麵對中國高炮部隊組成的死亡之網,中美之間從來不缺驚心動魄的對決。1979年建交後,兩國外交舞台也沒有平靜過,軍售風波、天安門學潮、台海軍演、誤炸大使館、南海撞機、達賴問題......兩國關係頻頻觸底,但每次都奇跡般地絕處逢生,轉危為安。


  這裏,我們擷取軍售、學潮、炸館三次危機時刻兩國的較量,在領略雙方領導人外交智慧與膽魄的同時,觸摸大國關係的戰略走向,解析這種走向背後的決定性力量。“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中、美在博弈中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雙方最大的核心利益。基於此,雖然現在兩國又因軍售、達賴及貿易磨擦等問題針鋒相對,但對於未來的中美關係,我們有理由做出樂觀的預期,雖然還會有驚濤駭浪、暗礁漩渦。


  1981年對台軍售危機


  中美關係準備倒退到1972年以前


  編撰:司馬亮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為贏取選票,共和黨的裏根在競選中直言不諱地說,如當選總統,他將與台灣互設官方聯絡處,恢複“官方關係”;他還承諾對1700萬台灣人民的關切,“優先考慮台灣的防禦需要”。


  此時,美方正在醞釀向台灣出售FX型先進戰機。裏根的過激言論讓中國坐不住了,國內報刊開始連篇累牘進行抨擊。美國民主黨的一些官員,如參院民主黨領袖伯德、副總統蒙代爾、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以及駐華大使伍德科克都出麵公開駁斥裏根的謬論,但這些都擋不住裏根的競選勢頭。


  為了平息中方的不滿,裏根派其副總統候選人布什到中國來做解釋和安撫工作。8月22日,鄧小平會見布什,嚴正地要他轉告裏根:如果共和黨競選綱領中對中國政策部分和裏根先生最近發表的有關言論,真的付諸實施的話,隻能導致中美關係的後退,連停滯都不可能;如果以為中國怕蘇聯,有求於美國,以致上述政策付諸實行,中國也隻好默認,那完全是妄想。


  鄧小平這些話是極為嚴重的警告,雖然是向布什講的,但不是針對布什的,中國抱的是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後來鄧小平說,布什這次是代人受過。

 盡管中國領導人發出了上述警告,裏根當選總統後仍采取了激怒中方的行動。裏根就職前夕,先派其外交顧問克萊因訪台,他一到台灣就大放厥詞,說中國軍力落後,不足以牽製蘇聯,美國在戰略上無求於中國,可加強美台關係而不必顧忌中國的反對。接著,裏根又邀請台灣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出席1981年1月20日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


  這時,遠在歐洲的荷蘭政府也蠢蠢欲動,決定允許荷蘭向台灣出售兩艘潛艇。中國領導人把這些事聯係起來考慮,認為隨著美國保守勢力上台,在美國和西歐出現了一股支持台獨勢力的反華逆流,必須強力反擊,使這股逆流有所收斂。


  殺雞駭猴 中荷關係降為代辦級


  1981年1月11日,鄧小平針對蔣彥士受邀和荷蘭售台潛艇事件召見黃華外長,指示外交部要采取強硬政策。他說:“如果我們不采取強硬的政策,肯定今後問題會層出不窮,官司會打不完。現在決心要放在最後退到1973年聯絡處的時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


  鄧小平這時正在考慮逐步調整對美、對蘇關係,改變“一條線”的聯美抗蘇戰略。他表示,中國的戰略地位已經改善,加強對美鬥爭,甚至與美國拉開點距離,反而有利於改善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形象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根據上述精神,外交部在北京、柴澤民大使在華盛頓分別就蔣彥士受邀問題向美方提出了嚴正交涉,明確表示:如蔣彥士出席典禮,就是製造“兩個中國”,中國大使決不出席。美國被迫讓步,宣布已抵達華盛頓的蔣彥士“因病住進了醫院”,肯定不會出席典禮。柴澤民大使這才接受邀請,出席了裏根總統的就職典禮。


  在荷蘭售台潛艇問題上,中方於1981年2月27日宣布從荷蘭召回中國大使,並要求荷方撤回大使。5月5日,中方正式宣布將中荷關係降格為代辦級。在此過程中,中方將有關決定都及時通告了美方,意在警告對方,不要步荷蘭的後塵。

黑格訪華拋誘餌:考慮向中國轉讓高技術


  1981年6月14日,美國國務卿黑格將軍應邀訪華。這是裏根總統上台後,美國第一次派出高層官員與中方對話。


  黑格抵京前夕,鄧小平於6月13日就美國售台武器問題作了如下指示:“邊緣政策我們一定要用,不怕倒退,更不怕停滯。放在這一基點上,它才可能謹慎,否則它就會更囂張。”中方為接下來的對美交涉準備了高、低兩套方案。鄧小平說,我們要有底牌,高方案不可能時,低方案可以考慮:第一,數量照舊,性能不要超過卡特時期的水平,飛機不超過F5E,絕不能搞潛艇、軍艦;第二,要逐步減少,直至停止。


  黑格是裏根政府內最有戰略觀點的一位內閣成員,主張改善對華關係。鄧小平知道他和裏根是有區別的,指出要照顧黑格,不使他太難堪,但又得把麵臨的問題講清楚,“政治上交換意見可以措詞溫和一點??武器問題我們不能鬆口,別的方麵總要給他帶點東西回去”。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難,給外交部出了個難題。


  6月14-16日,黃華與黑格會談時提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如果美國不采取行動,中方將作出強烈反應,兩國關係不僅不能發展,連停滯都不可能。如果中美關係倒退,將給戰略全局帶來嚴重後果。


  此時,美方對中方的堅定立場估計不足。黑格一開始就放出誘餌,宣稱將取消不準向中國出售武器的禁令,並考慮向中國轉讓某些高級技術。他完全打錯了算盤,誤以為這就會滿足中方的要求。沒想到中方寧願不要美國的軍用產品,也堅持反對美國繼續售台武器。

黃華最後通牒:兩國關係倒退 將步荷蘭後塵


  1981年10月,關於合作與發展問題的南北首腦會議在墨西哥的坎昆舉行。中國總理率團出席會議,與美國總統在坎昆會見,直接交流售台武器問題,並建議兩國派代表正式會晤。


  10月23日,黃華外長向黑格轉達了中國總理的談話內容,即:(1)售台武器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在性能和數量上都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2)售台武器要逐年減少,以致最終完全停止。


  黑格感到中方的語調越來越尖銳,越來越不妥協。他邀請黃華訪美,準備在華盛頓作出答複。


  10月29日,黃華外長在美國國務院再次會見黑格。黑格表示,美國不能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出售的水平各年有高有低,但總的來說,預期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


  同日,黑格引黃華去見裏根。黃華向裏根說,中方因荷蘭售台潛艇事,已將中荷關係降為代辦級,中方在此問題上不能有雙重標準。裏根則說,他要執行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包括其中有關向台灣出售武器的內容。黃華於是按中央批示的立場正告裏根:在雙方謀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美方不得售台武器,否則中方將作強烈反應,兩國關係的停滯或倒退將不可避免。


  次日下午,黑格繼續與黃華會談。黑格對黃華當麵向裏根總統提出“最後通牒”表示不滿。他有些激動地說,中方是在向美國總統的信譽挑戰,中方未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承擔義務,卻要求美方在規定的期限內停售武器,美國準備應付美中關係全麵倒退的後果。黃華對黑格講話進行了駁斥,雙方一場舌戰,氣氛劍拔弩張,確有“走邊緣”的味道。


  在中方的壓力下,美方最後不得不同意雙方就美國售台武器問題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

  鄧小平鬥而不破:對美鬥爭要立足於不怕


  1981年12月4日,雙方的正式會談在北京開始。中方先後由章文晉副外長和韓敘副外長為代表,美方則由其駐華大使恒安石為代表。


  會談開始前,黑格曾向裏根總統提交一份備忘錄,從全球戰略出發,建議力爭使中美關係不降格。他認為卡特政府時期的售台武器水平已很充足,大陸的作戰能力及意圖並不需要美國向台灣出售很高的武器限額,建議總統接受中方“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水平”的要求。


  中方對自己的高、低兩個方案也作了分析,認為高方案(即定期停售)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可集中力量堅持低方案,即:先限製質量和數量,逐步減少,直到最後解決停售問題。


  會談期間,1982年1月11日,美國助理國務卿霍爾德裏奇突然奉命來華,建議美中共同對付蘇聯幹涉波蘭局勢的行動,也希望會談公報要載入雙方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意思是公報隻談停售武器顯得美方太屈從中方的要求,加上國際問題表明中美有共同戰略利益,容易為國會反對者所接受。他還通告中方,美國已決定不再提高售台飛機性能,不擬向台灣提供FX或F5G型或F-16型戰機,但將繼續助台生產原有的F5E戰機。美方此舉是想緩和美中關係,表示美方已作了讓步。


  為了摸清中方底牌,裏根總統決定派布什副總統再度訪華。布什來訪前夕,鄧小平下達指示,對美鬥爭要立足於不怕,但也要講策略,注意方法,在堅持原則下爭取不破。


  5月8日,鄧小平會見布什副總統。正告布什:美國政府無限期地向台灣出售武器,實際上是給台灣提供保護傘。他要求美國領導人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直到完全終止向台灣出售武器。至於承諾的方式,可以商量,公報的措詞可以研究。但我們一定要達成諒解或協議,內部一定要肯定這一點。”


  布什返美後,向裏根轉達了中方的立場。此後,由於黑格與裏根的矛盾(包括在對華關係和美歐關係上的分歧)日益加劇,導致黑格於6月25日辭職。

 《八·一七公報》:美國做出三項承諾


  黑格宣布辭職後,仍向裏根提出高低兩個方案解決美中關係危機的備忘錄。經過一個多月的考慮,權衡利害,裏根終於決定致信鄧小平,陳述美方有所鬆動的立場,實際上接受了黑格的部分建議。


  7月13日,恒安石大使當麵將此信交給鄧小平。鄧小平指示外交部,關於要美國停止售台武器,我們原來就意識到它不會接受,但我們始終抓住這一點,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好的結果。美國相當程度上滿足了我們的要求,把這樁公案告一段落,現在是比較好的時機。


  至此,中美雙方在售台武器問題上的較量塵埃落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美方同意的承諾落實在聯合公報的文字上。


  8月15日,雙方談判代表就公報行文達成協議,全文報兩國政府正式批準後,於1982年8月17日發表,簡稱《八·一七公報》。


  美國在公報中就對台售武問題向中方做出三條承諾: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王立著《回眸中美關係演變的關鍵時刻》)

 1989年製裁危機


  現在不是孤立中國人的時候


  編撰:司馬亮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了政治風波。6月4日,中國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對政治風波采取了果斷措施。


  6月3日深夜(美國東部時間),在緬因州肯尼班克港度周末的布什得知了這一消息。當即就中國事態發表聲明,對使用暴力“深表痛惜”,“敦促以非暴力的方式處理當前的局勢”。


  第二天,以共和黨極右派參議員赫爾姆斯和民主黨眾議員索拉茲為代表的國會議員們,紛紛打電話到白宮,要求布什斷絕與中國的關係,對中國實行最嚴厲的製裁。前總統尼克鬆也打電話到白宮,告訴布什不要斷絕對華關係,要往長遠看。


  布什同意尼克鬆的意見,決定選擇中間道路。5日下午,他宣布了三項製裁措施:(1)暫停中美間一切軍售和商業性武器出口;(2)暫停中美兩國間軍事領導人的互訪;(3)同意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要求延長逗留時間的請求。


  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布什的指責表示“極大的遺憾”,希望美國能以中美關係大局為重,從兩國關係的長遠利益出發,不要做任何不利於兩國關係的事情。


  美國國會和一些人權組織對布什總統相對而言比較溫和的態度大為不滿,繼續施壓,要求對中國作出更強烈的反應。6月20日,美國政府被迫宣布了新的製裁措施,包括:(1)暫停同中國一切高層(助理國務卿以上)互訪;(2)中止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對在中國經營實業的公司的幫助;(3)反對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新的10億美元對華貸款事宜。但白宮的聲明同時又表示:“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我們希望繼續同它保持卓有成效的關係。”


  在美國的帶動下,西方國家紛紛製裁中國。中國的外部環境嚴重惡化,中美關係也急劇倒退。關鍵時刻,鄧小平告誡中央領導同誌:“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決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看不起你。”

 布什特使秘密訪華


  為保持與中國領導人的接觸,6月8日,布什決定直接給鄧小平打電話,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從來沒有過的。但中國駐美使館經請示國內後,告訴白宮,中國領導人沒有與外國領導人通電話的習慣。


  6月20日,布什“以一個朋友,一個真正的laopengyou(老朋友)的身份,親筆給鄧小平寫了一封長信,通過韓敘大使轉交。他在信中希望鄧小平幫助維持中美關係”,還問中方是否同意接受華盛頓的秘密使者。布什知道這一舉動相當冒險,因此隻讓斯考克羅夫特、貝克和白宮辦公廳主任蘇努努看過這封信。


  不到24個小時,鄧小平就給布什回了信,同意布什的建議,在雙方絕對保密的情況下,歡迎美國總統特使訪華,並願意親自同他進行真誠坦率的交談。布什當即決定派斯考克羅夫特為密使。


  此次出訪極為秘密。斯考克羅夫特和貝克沒有將這次訪問告訴他們最親近的人,包括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基米特。布什要他們向中國領導人說明,他決意維護美中兩國的重要的戰略關係,但他必須顧及美國人民的情緒。美國對中國的製裁不是永久性的,但現在從政治上來說必須這樣做。他希望中國領導人明白中國事態在美國所引起的反應,以及他所承受的政治壓力,對事件的參與者寬宏大量,盡快使事態恢複正常。


  6月30日,斯考克羅夫特和同行的伊格爾伯格登上美國空軍一架黑色的C-141運輸機,開始了他們20小時的秘密飛行。在飛行日誌上,這架飛機的目的地是衝繩。飛機上的美國空軍標誌被除去,看起來像一架普通的商用運輸飛機。機組人員在抵達北京前換上了便裝。飛機從華盛頓郊區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直接起飛,在空中加油以節省時間並避開耳目。斯考克羅夫特也不使用美國駐華使館通訊設備,而是自帶兩名報務人員。


  飛機上除了機組人員隻有三名乘客:斯考克羅夫特及其執行助理和伊格爾伯格。7月1日,飛機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沒有一名美國使館的官員在場:李潔明大使到韓國去探望妻子去了。因此在北京的美國使館中沒有任何人知道這次秘密訪問。


  7月2日,鄧小平會見斯考克羅夫特和伊格爾伯格。會見前,鄧小平對李鵬等說:“今天隻談原則,不談具體問題。製裁措施我們不在意,嚇不倒我們。”錢其琛說,不久將舉行七國首腦會議,不知又會宣布對中國采取什麽製裁措施。鄧小平語氣堅定地說:“不要說七國,70國也沒有用。”同時又說,中美關係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沒有用的。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的氣概和誌氣。


  會見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舉行。鄧小平首先說:


  “目前中美關係處在一個很微妙,甚至可以說相當危險的境地。對於導致中美關係向著危險的,甚至破裂方向發展的行動,在美國方麵,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停止的跡象,反而還在加緊步伐。三天前,美國眾議院又通過了一個進一步製裁中國的修正案。這種行動還在繼續。”


  他批評布什對天安門事件的處理,“美國卷得太深了”,現在光靠他和布什之間的友誼解決不了什麽問題,國會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可能使兩國關係破裂的,他說:


  問題出在美國,美國在很大範圍內直接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解鈴還需係鈴人”。希望美國將來的行動能解開這個鈴,希望美國不要火上加油。


  鑒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一次秘密出使是不可能產生戲劇性效果的。7月2日下午,美國特使乘坐的飛機離開北京回國。

 海灣危機化解中美外交僵局


  尼克鬆訪華帶給白宮的明確信息是:中國方麵準備就兩國關係中的某些突出問題達成諒解。布什於是打算再派特使訪華。12月2日 -3日,美蘇兩國首腦在馬耳他舉行會談。這為布什向中國派遣特使提供了機會。因為從1972年以來,美方向中國通報美蘇首腦會談的情況已經成了慣例。


  12月9日至10日,斯考克羅夫特和伊格爾伯格再次訪問北京。這次訪問是公開的。


  他們不僅會見了新任總書記江澤民和總理李鵬,還見到了已經在11月初退休的鄧小平。鄧小平請特使轉告布什總統:“在東方的中國有一位退休老人,關心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斯考克羅夫特的中國行在美國引起新的爭議。電視鏡頭轉播了他與中國領導人幹杯的場麵,這一照片刊登在第二天美國的各大報紙上。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米切爾指責說,布什“以一種最不恰當、最令人尷尬、最令人遺憾的方式向中國政府屈服”,是“對壓製性的共產黨政府的令人尷尬的叩頭”,是美國發出的“一個錯誤信號”。


  盡管國內反華聲音強烈,出於地緣政治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是采取措施主動和解。1990年8月,伊拉克大舉入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為中美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美國以安排中國外長錢其琛訪問華盛頓為條件,換取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美國動武的支持。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部長級會議就授權美國動武的決議進行表決,中國投了棄權票。30日下午,布什總統在白宮會見錢其琛,感謝中國在海灣問題上同美國的合作,希望兩國關係逐步改善,直至恢複最高級領導人的互訪。


  這次訪問實際上打破了1989年6月以來美國終止與中國高層互訪的製裁,中美中係由此走出低穀,翻開新的一頁。(資料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

 美國人眼中的1999年炸館危機


  “壓艙石”穩住中美關係


  文:庫爾特·坎貝爾 理查德·韋茲


  1999年5月7日,兩架美國空軍B-2轟炸機從密蘇裏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數次空中加油後越過大西洋,在午夜前幾分鍾飛到南斯拉夫聯盟首都貝爾格萊德上空,向一座由美國政府分析員認定的建築物,發射了5枚2000磅型聯合定向攻擊炸彈。


  中央情報局之所以確定這一目標,是因為它斷定這幢建築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賣給像利比亞和伊拉克一類的無賴國家,從中獲取利潤以資助塞族武裝。“當真相大白之後,人們發現這一目標實際上是1997年遷入的中國大使館。這些由美國全球衛星定位係統精確製導的炸彈使該建築物南側大部被毀,其中武官處辦公室被夷為平地,3名年輕的中國記者喪生,20名中國公民受傷。


  炸館事件在中國引發了自198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活動,也引發了當代中美關係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危機。



  中方要求:


  道歉、解釋、嚴懲肇事者


  中國外交部5月8日首次做出正式反應,稱炸館事件為“野蠻暴行”,警告北約須對其後果承擔全部責任。外交部副部長王英凡要求召見美國駐華大使尚慕傑,接受中國對美“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最強烈的抗議”。因館外聚集著示威群眾,尚慕傑拒絕離開使館。


  5月10日,中國外交部對美方提出正式照會,要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1)公開、正式道歉;(2)全麵徹底調查炸館事件;(3)迅速公布調查結果;(4)嚴懲肇事者。照會中還強烈要求北約立即停止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重新以政治方式解決科索沃危機。


  除了加入WTO的對話,中國政府中止了幾乎所有中美雙邊交流活動,取消了中美雙邊軍事交流,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炸館事件,隨後又堅持要求美方派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或其他高級官員來華報告調查結果。


  中國政府對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塞族政府的公開支持也有所升級,對俄政策明顯改變。事件發生後,葉利欽和江澤民立刻通過北京-莫斯科熱線進行了長達一小時之久的對話,大幅提升雙方的防務合作。與此同時,江澤民卻拒絕接聽白宮打來的電話。

 美方道歉激怒中國


  說聲對不起就想甩手走人


  華盛頓顯然低估了中方對炸館事件反應的激烈程度,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科索沃戰事的發展上。當時,諱莫如深的中情局極力想擺脫又一次尷尬(1998年未能預料到印度會進行核武器試驗);執行轟炸任務的軍方則強調自己的作戰使命;五角大樓也不願透露更多相關信息;連軸轉的外交和軍事行動已讓北約領導人疲憊不堪,華盛頓領導層此時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本已困難重重的巴爾幹軍事行動突然增加了一層複雜的中國色彩。


  而接下來經過精心安排的道歉行動又進一步激怒了中國民眾。


  尚慕傑大使在炸館事件之後,立即與中國外交部聯係,對這一“可怕失誤”而引起的傷亡表示哀悼。但華盛頓卻在事發數小時後才表態,聲稱炸館事件是一個目標定位錯誤,並對“誤炸所造成的傷亡深表遺憾”。克林頓總統稱炸館事件是個“不幸的失誤”,就此事“向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表示真誠的遺憾和哀悼”,但同時又指出,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的“種族清洗”政策才是問題的根源。


  這些言論激怒了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他告訴公共電視網(PBS)新聞節目的吉姆·勒瑞爾:“如果你們隻說聲‘對不起’卻不采取任何深入措施就甩手走人的話,隻會增加中國人民的憤慨。”顯然,華盛頓必須做出更多努力才能滿足中方的要求,包括道歉、調查、賠償及懲罰責任人。

 調查結果:


  美國人自己都很難理解


  事態發展至此,一個由白宮、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構成的部際工作組才開始定期協商,為國安會主要領導成員提出政策建設。一位參加者曾說:“我知道這件事根本是個意外,是一個行動上的失誤,但要了解發生的原因,然後再解釋給中國方麵聽,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整個事件神秘莫測,官僚們一籌莫展,這實在是一場災難。”


  8日傍晚,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親自攜帶道歉信前往中國駐美大使館。除了傳達我方誤炸中國大使館及其所造成的悲劇深感歉意之外,還提到“我們不能坐視米洛舍維奇施行其‘種族清洗’的政策”,北約有必要繼續對南聯盟進行軍事行動。信中還希望中國政府加強對美駐華外交機構的安全保衛措施。


  同時,美國政府針對中情局的作業程序及失察,進行了一係列調查,希望借此了解指定目標作業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整個調查由副國務卿約翰?哈姆雷和參聯會主席約瑟夫?羅爾斯頓牽頭負責,有層層保密措施。盡管哈姆雷博士和中情局局長特內特後來列舉了目標定位錯誤的主要原因,但細節和結論至今未能解密。


  有一位參與調查的官員描述說:“有兩個並存的事實:一方麵美國有非常好的技術,例如隱形轟炸機、激光製導係統、衛星定位技術和空中加油;但另一方麵,某人在地下室裏一邊讀著報紙體育版,吃著裹了糖粉的麵包圈,喝著大杯的思樂飲料,一邊選定一個他從未去過的城市作為轟炸目標。”


  這種情況就連美國人自己都很難理解,對中國人來說就更加不可思議。因此,他們很容易將這一事實與陰謀聯係起來,並且深信不疑。

 唐家璿駁回美方解釋:誤炸結論斷難接受


  初步調查結束之後,美方馬上組團到北京解釋調查結果。代表團由總統特使、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托馬斯·皮克林率領,成員來自白宮、情報界、國務院和國防部長辦公室。


  6月17日,皮克林借助幻燈片和其他可視資料,竭力讓充滿疑問的中方官員相信,炸館事件純屬意外。他把這起意外事故歸咎於諸多失誤:目標定位技術出了問題,數據庫的不準確和不完整,以及本應發現錯誤的複審過程不盡完善。


  皮克林強調美國沒有理由故意襲擊中國使館,那樣一個決定是違反美國理念和實踐的,無助於實現北約削弱“南斯拉夫政府和軍隊鎮壓科索沃能力”的目標,而且會使美國為結束這場衝突而在外交上征得中方的支持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璿駁回了美方的解釋,認為它不夠充分、缺乏說服力。他說:“美方迄今對事件發生原因所做出的解釋,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由此而得出的所謂‘誤炸’結論,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斷然無法接受的。”


  而在華盛頓,國防部明顯對特使之行缺乏熱情,軍職官員沒有一人隨團去北京。部分國會議員指責中國政府利用炸館事件,操控公眾情緒,煽動反美抗議活動,以迫使美國在其他問題上讓步。

 危機善後:


  中國如願加入WTO


  盡管中國政府對皮克林的解釋並不滿意,但官方層麵停止了對炸館事件的追究。克林頓政府也表示不會為了平息中方怒氣而在台灣問題、中國入世條件或其他雙邊爭端上讓步。炸館事件引發的爭吵至此大體結束,雙方開始采取實質性措施平息危機。


  7月30日,中美雙方宣布,美國政府將向事件中的27位受傷者以及3位死者的家屬,支付450萬美元的賠償。9月,美方將賠款交付中國政府。同月,克林頓和江澤民利用參加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之機,進行了數次頗有成效的會談。此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桑迪?伯傑對外表示中美關係已經“回到正軌”。


  1999年11月,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協議。同年12月,美國政府同意支付中國政府2800萬美元以賠償中國使館遭受的損毀,協議同時要求中國付給美國280萬美元以賠償美駐華外交機構的損失。2000年初,中美兩國恢複了全麵的雙邊軍事交流。


  然而在非官方的場合,很多中國人依然認為炸館事件是蓄意而為,美國人或是為了懲罰中國在科索沃戰爭問題上與美國作對,或是為了逼迫中國在台灣或其他問題上做出讓步。


  2000年4月,中情局宣布了對炸館事件責任人的處罰:解雇一位中級官員,並對其他6人給予行政處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批評中情局的措施失當,並再度呼籲美國政府“懲罰肇事者”。然而,此時華盛頓已忙於即將在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北京也將注意力集中到應對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競選台灣“總統”一事上。


  事後來看,此次危機之所以最終得以緩解,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雙方多年的交往、商貿關係、對兩國共同戰略利益(“壓艙石”)的全麵認識,以及危機管理者真誠的努力,使這一依然神秘難解的悲劇性事件不再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障礙。穩住了中美關係這艘在驚濤駭浪中穿行的巨輪。(作者分別為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際安全研究部主任、美國哈特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