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民黨王牌鼻祖18軍覆滅記:壽終淮海墳場

(2010-04-04 20:49:17) 下一個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10-04-05 08:12:00

  在數百萬國民黨軍中,第十八軍當數“王牌鼻祖”。它誕生於1930年8月,是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建軍最早、軍史最長、實力最雄厚、影響最大的一支老牌勁旅。它成名於軍閥混戰,壯大於“圍剿”紅軍,建功於抗戰烽火,兵敗於淮海戰場。

  十八軍最興盛時期兵力達8個師,抗戰時期全部換裝為美械裝備,美國軍人當教官,采取美式訓練方法。十八軍的訓練口號是:“在戰場上發射10000發沒效的子彈,不如在操場上拿9000發演習,以期在戰場上能發射1000發有效的子彈。”

  十八軍首任軍長陳誠在部隊中推行“人事公開、經濟公開、意見公開”的“三大公開”方針,頗得軍心。

  十八軍先後產生了陳誠、羅卓英、黃維、胡璉、楊伯濤、李延年、周至柔、羅廣文等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2位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聯勤總司令、20多個軍長,是國民黨軍界中勢力最大的一個軍事集團,被人們視為國民黨軍“王中王”。

  中原大戰 一舉成名

  “勇敢神速,出奇製勝,力挫頑逆,居功甚偉。”這是中原大戰後,蔣介石對陳誠麾下十一師的讚揚。接著,蔣介石又宣布第十一師擴編為第十八軍,並發給20萬元獎金,陳誠晉升為十八軍軍長兼十一師師長。從此,國民黨第一支“王牌”主力——十八軍誕生。

  中原大戰使十一師一鳴驚人,那麽十一師在中原大戰中都發揮了什麽作用呢?

  1930年5月9日,由於蔣介石排斥、消滅異己的政策激怒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路軍閥,一場在中國現代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軍閥大戰終於爆發了。馮玉祥、閻錫山公開通電反蔣,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石友三等各派軍閥紛紛參加反蔣聯軍,倒蔣的70萬大軍開進中原和湖南。蔣介石率50萬大軍迎戰,要與反蔣派一決雌雄。

  國民黨軍第十一師在師長陳誠的率領下,充當了中原大戰的“馬前卒”。

  馬牧集是隴海鐵路附近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駐守著晉軍楊效歐部1個整師,國民黨軍十一師參加中原大戰的第一槍就在這裏打響。

  戰鬥開始後,十一師集中全師的山炮、野炮猛轟晉軍陣地,步兵奮勇衝鋒,很快突破晉軍防線,打得晉軍潰不成軍。首戰告捷,陳誠得意,蔣介石大喜。

  曲阜解圍,是十一師中原大戰立下的又一奇功。閻錫山見蔣軍主力與西北軍打得難解難分,遂率兵渡過黃河,攻占濟南、泰安,圍攻曲阜,切斷了津浦鐵路。徐州震動!南京危急!蔣介石即令陳誠率十一師前去解圍。

  兵貴神速,陳誠率十一師以強行軍速度趕到曲阜後,立即將9個團的兵力布置成錐形,像錐子一樣插入閻軍李生達第四軍陣地中“大鬧天宮”。曲阜城內的蔣軍也乘機往外衝。在內外夾擊下,閻軍全麵崩潰,主力被殲滅殆盡。陳誠乘勝追擊,銳不可當,直逼濟南。蔣介石欣喜若狂。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仗是攻打鄭州。十一師猛打猛衝,又立了大功。

  蔣介石激動無比,稱讚十一師:“馬牧集開戰守之端,曲阜挽垂危之局,鄭州結勝利之果。”從此,在中原大戰中一舉成名的十八軍,成為最受蔣介石寵愛的“王牌”主力軍。

  三戰蘇區 有失有得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騰出手來於1930年11月5日向中央蘇區發起了第一次“圍剿”。然而,出師不利,第一次“圍剿”很快失敗了。

  1931年3月,蔣介石又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同樣以失敗告終。

  在兩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決定動用他的“王牌軍”第十八軍,發動第三次“圍剿”。他對陳誠說:“辭修啊辭修,這次就看你的了!黨國存亡,在此一舉!”

  1931年7月5日,陳誠統領十八軍進入蘇區。7月5日,占領黎川;7月6日,挺進大洋源;7月13日,攻占廣昌;7月19日,占領寧都。陳誠得意忘形,蔣介石心花怒放。

  然而,他們高興得太早了。這是毛澤東采用的避實擊虛的運動戰。

  8月5日,十八軍在富田遭到紅軍主力攻擊。爾後,紅軍主力又突然消失,十八軍無所適從,屢遭戲弄,接連撲空。“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也未能找到紅軍主力,直到第三次“圍剿”失敗,十八軍仍無建樹。

  1933年2月,蔣介石在第四次“圍剿”中,又動用“王牌”十八軍。然而,這次十八軍凶多吉少了。

  蛟湖、霍源一仗,十八軍的兩個師在兩天內被紅軍打得所剩無幾。

  草台岡之戰,十八軍的主力師第十一師被紅軍殲滅了5個團,占全師兵力的2/3,師長肖乾負傷,3個團長陣亡。此後,師長肖乾羞愧難當,主動辭職。蔣介石大怒,給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十八軍遭到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損失。

  然而,“王牌軍”畢竟與眾不同,它借王明“左”傾錯誤之機,很快東山再起。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十八軍被編入第三路軍第五縱隊,作為向蘇區進攻的“刀尖”。

  第五次反“圍剿”時,毛澤東已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在王明“左”傾錯誤的指揮下,紅軍采取“以卵擊石”的戰法,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得不償失。

  十八軍則吸取以往的教訓,不再孤軍深入,而是以4個師組成密集的重兵集團,輪番衝擊紅軍陣地,飛機、重炮猛烈轟擊,然後,步兵連續攻擊,不給紅軍喘息的機會。

  硝石之戰,經過五晝夜血戰,紅軍付出重大傷亡,被迫撤出硝石。十八軍初戰告捷。

  此後,十八軍采取鐵板戰術,接連得手,先後占領黎川、建寧、三坑等地。在廣昌之戰中,十八軍以1萬人的代價使紅軍傷亡5500多人。在一係列的惡戰中,十八軍雖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攻占了許多戰略要地,達到了消耗紅軍主力的戰略目的。蔣介石對十八軍重振雄風十分欣賞,將對紅軍作戰有功的十八軍第二任軍長羅卓英晉升為陸軍中將。

 浴血抗戰 打出威名

  十八軍在抗戰中建立的頭功是在淞滬戰場上。

  1937年8月9日,淞滬會戰爆發。

  8月20日,十八軍的九十八師、十一師、十四師、六十七師4個精銳主力師全部投入淞滬戰場。

  8月21日,日軍第十一師團從多津渡出發,23日在川沙口登陸,直撲中國軍隊側後方重鎮羅店。

  第十八軍在羅店與日軍展開拉鋸戰,使得日軍第十一師團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苦戰狀態。

  焦頭爛額的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大將這才知道了十八軍的厲害。8月31日,他向國內報告說:“羅店方麵使用了中國軍中最精銳的陳誠指揮的第十一、第十四師。因此判斷我軍的兵力最小限度要5個師團,當前最重要的是緊急派遣待機中的第十四師團及天穀支隊神速到達。”

  麵對日軍源源不斷的增援,第十八軍毫不畏懼。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將增援的日軍包圍起來,日軍又一次次地將他們反包圍。雙方陣地犬牙交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形同“夾心餅”。十八軍與日軍展開近戰肉搏,反複衝殺,羅店陣地一再易手,雙方傷亡慘重。十八軍所轄的十一師、六十七師、十四師,傷亡均超過半數,有不少團、營打光了三四次又補充了三四次,有時營長、連長一天要換好幾輪。但十八軍沒有一支部隊擅自放棄陣地後退,也沒有一個士兵臨陣脫逃。

  淞滬抗戰後,十八軍又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湘西決戰,屢建奇功。在湘西會戰中,十八軍與其他部隊密切協作,共擊斃日軍12498人,擊傷23307人。

  戰後,國民黨軍委會論功行賞,十八軍十一師因在山門阻擊戰中表現出色,獲得武功狀一軸。十八軍數十名官兵獲得“寶鼎雲麾”勳章以及美國政府頒發的銀星、自由勳章,還有大批官兵得到了晉級。湘西決戰,使十八軍走上了輝煌的頂峰。

  鑽入劉伯承布下的“口袋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十八軍追隨蔣介石積極反共,從輝煌的頂峰開始衰落,一步步走向“淮海墳場”。

  1946年夏,按照國民黨“整軍會議”精神,第十八軍改編為整編第十一師,轄第十一、第十八、第一一八3個整編旅,胡璉任師長。1946年6月,蔣介石背信棄義進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全麵內戰。胡璉奉命率部開赴內戰前線,進攻解放軍。他狂妄聲稱:“國民黨美械裝備的一個團可以打共產黨軍隊兩個團。”

  1948年整編第十一師又恢複十八軍的建製,下轄三個師,軍長胡璉。後來楊伯濤接任軍長。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拉開序幕,也為十八軍敲響了喪鍾。

  11月7日,黃百韜兵團的5個軍10萬餘人被劉鄧、陳粟指揮的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合圍在碾莊。蔣介石急令黃維為司令的十二兵團前去解圍。十二兵團由十八軍、十軍、十四軍、八十五軍及1個快速縱隊組成,骨幹力量是十八軍,共12萬人。

 鐵流滾滾,馬達轟鳴。黃維率12萬大軍迅速開往碾莊。

  然而,出師不利。黃維兵團在蒙城一帶遭到中原野戰軍第一、二、六縱隊的頑強阻擊。

  戰鬥一開始,就進行得十分激烈。

  黃維兵團來勢洶洶,接連突破了由地方部隊和中野一縱二十旅組成的洪河、沙河、潁河防線,直逼蒙城。

  黃維命令手中的“王牌”第十八軍強渡渦河,進攻蒙城。

  十八軍軍長楊伯濤把任務交給了最精銳的第十一師。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十八軍第十一師向中野一縱、二縱駐守的陣地黃家,發動了瘋狂的進攻。

  中野第一、第二縱隊在司令員楊勇、陳再道和政委蘇振華、王維綱的指揮下,從第一線到第二線陣地,與十一師反複爭奪。第四、第八團的營、連幹部全體上陣拚刺刀。有的連隊幹部打光了,由衛生員、通訊員指揮戰士繼續作戰。打到後來,連第四團團長晉士林、政委鄭魯也親自上陣,英勇戰死在阻擊陣地上。

  這一仗持續了兩天兩夜,黃家一帶片瓦無存,土地都被炮彈翻耕了一遍。

  第十八軍終於撕開了中野一縱、二縱的防線,攻克了黃家和蒙城,接著又向板橋集發起猛攻。

  結果又是一場苦戰、血戰。

  黃維用飛機、坦克、重炮將板橋集化成了一片火海,一片焦土。

  解放軍經過頑強阻擊後,主動撤出了陣地。黃維興高采烈地揮師疾進,於11月23日渡過了北淝河,直撲澮河南岸的南坪集。

  駐守南坪集的是名將陳賡統帥的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黃維對這位黃埔一期的老同學不敢輕視,再次起用了手中“王牌”十八軍。

  黃維以第十八軍一一八師擔任主攻任務,並把快速縱隊全部的坦克和軍屬榴彈炮營統統調到了第一線,配屬給一一八師使用。

  11月23日8時,十八軍一一八師開始向南坪集發動進攻。師長尹鍾嶽在快速縱隊20多輛坦克的掩護下,親自率領第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團強渡澮河。他們用火焰噴射器、機槍、衝鋒槍向解放軍猛烈掃射,企圖殺出一條通往宿縣的血路。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也親自督陣。

  陳賡的四縱頑強據守陣地,寸土必爭,寸步不讓,哪怕是拖著斷體殘肢,也會在十八軍官兵衝上陣地時拉響身上最後一顆手榴彈。

  從早上8時打到黃昏日落,十八軍在解放軍主動撤走後,才踩著同伴的屍體和鮮血踏上了這片仍然在燃燒著的土地。

  黃維又一次心花怒放。

  然而,他高興得太早了。劉伯承早為黃維布下“口袋陣”。11月22日,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已在碾莊地區被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等7個主力縱隊全殲。現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全部集結完畢,正在這一帶張開一個巨大的“口袋”,隻等黃維往裏邊鑽。

  楊勇和陳再道率領的一、二縱隊誘敵深入,在蒙城地區使黃維上了當;陳賡率領的第四縱隊,又在雙堆集使黃維上了當。

  雙堆集戰場,突然安靜下來。直到這時,黃維才發現情況不妙,他的四周都有解放軍在活動,前麵的宿縣和背後的蒙

  城都有解放軍主力集結,十二兵團已完全進入劉伯承的“口袋陣”。

  幾乎瘋狂的“蹂躪戰術”

  11月25日,經過連日來的進攻,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黃維兵團12萬人馬,合圍在以雙堆集為中心,東西20裏、南北15裏的包圍圈,令敵插翅難逃。

  雙堆集是一個有100多戶人家的平原集鎮,因鎮旁有兩個古老的土堆而得名。黃維的十二兵團就被圍困在以雙堆集為核心,包括10多個小村莊在內的一塊狹小滴地域中。

  被圍之初,黃維並不感到驚慌。他對十二兵團的戰鬥力還是有信心的。特別是十八軍這張“王牌”,建製基本完好,銳氣未減。黃維認為,隻要蔣介石批準他突圍,憑著十二兵團的戰鬥力,就是銅牆鐵壁,也能撞開一個缺口,殺出一條血路來。然而,蔣介石的想法卻與他南轅北轍。

  蔣介石得知黃維兵團被圍後,立即派顧祝同飛到雙堆集上空,命令黃維不要輕舉妄動,要死守待援。

  黃維隨即下令各部挖掘戰壕,埋設地雷,修築明碉暗堡,拉上鐵絲網,轉入了陣地防禦戰。

  從11月29日起,中原野戰軍從四麵八方向黃維兵團發動強攻,炮火映紅了夜空,殺聲驚天動地。第十二兵團憑借強大的火力、堅固的工事,在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多次頂住了解放軍的衝擊。其中第十八軍表現得最為凶悍,哪裏有陣地被突破,十八軍就衝到哪裏反擊,堵缺口。他們用炮火組成一堵堵“火牆”,用機槍灑下一片片彈雨,阻擋解放軍後續部隊跟進。同時,對突入陣地內的解放軍,十八軍則用坦克碾,用火焰噴射器燒,用輕重機槍、衝鋒槍掃,用火箭炮、槍榴彈、手榴彈、迫擊炮炸,還與解放軍展開白刃拚殺。

  中原野戰軍急攻了幾天,進展不大。中央軍委及時來電指示:“對於戰鬥力頑強之敵,依靠急襲手段是不能消滅的。必須采取割裂、偵察、近迫作業,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協同諸項手段,才能殲滅。”

  解放軍很快就改變了戰術,將急襲作戰改為攻殲戰。各縱隊不再急於發起猛烈衝鋒,而是實行大規模的土工作業,挖掘前進。

  在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上,幾天之內就奇跡般地出現了許多條縱橫交錯、像蜘蛛網一樣密集的交通壕和掩體工事。一道道長龍似的壕溝一直延伸到了國民黨軍陣地前沿。平坦的地麵上再也見不到人影,解放軍全部轉入“地下”,隱蔽在壕溝和掩體中。這一下,黃維兵團的“火海戰術”完全失靈了。炮彈、炸彈對於隱蔽在壕溝和掩體中的解放軍沒有多大的殺傷力,而解放軍卻可以把衝鋒的出發點設在敵人的陣地前沿,不慌不忙地集中兵力、火力,利用黑夜發起猛烈衝鋒。

  黃維不甘心坐以待斃,等著挨打。他決定以攻為守,爭取主動,以小規模突擊打亂解放軍的作戰部署,破壞解放軍的攻擊準備,不讓解放軍輕輕鬆鬆地挖戰壕靠近十二兵團的陣地。

 在黃維的指揮下,國民黨空軍白天不停地派出飛機對解放軍陣地進行轟炸掃射。十二兵團每天也派出1至3個主力團和10至20輛坦克,在幾十門重榴彈炮、山炮、野炮和迫擊炮掩護下,向解放軍占領的據點和村莊發起反撲。每到一處,他們就用坦克碾平、壓塌解放軍挖掘的壕溝,用炸藥炸掉解放軍修築的工事。他們還到處亂挖,尋找群眾埋藏的食物。凡是可以吃可以用的東西統統搬走,甚至連屋頂上的茅草都搬得精光。然後將整個村子徹底炸平、燒焦,以免被解放軍利用。黃維把這種戰術稱為“蹂躪戰術”。

  然而,不管黃維采取什麽樣的戰術,也挽救不了覆滅的下場。

  十八軍“老虎團”的覆滅

  12月5日下午4時30分,人民解放軍向十二兵團發起了總攻。

  滾雷般的炮聲將雙堆集震得搖搖晃晃,20萬解放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怒潮般地卷向十二兵團的陣地。十二兵團的末日終於來臨了。

  但是黃維不甘心滅亡,蔣介石的“王牌”十八軍也不甘心失敗。

  12月9日,中原野戰軍第六縱四十六團和華東野戰軍七縱五十七團並肩攻入了大王莊。

  他們沒有料到,在這裏竟遇上了一塊整個淮海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第十八軍第一一八師第三十三團。三十三團是十八軍中一支赫赫有名的精銳之師,號稱“老虎團”。該團全部由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作戰時異常凶狠頑強,是第十八軍的精華。由於大王莊是雙堆集的南大門,因此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對它十分重視,特意將這隻“惡虎”放出來爭奪這個要點。

  戰鬥從早上8時一直打到晚上8時,整個大王莊成了屍山血海。

  時任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四十六團一營教導員的左三星,在幾十年後回憶起這場驚心動魄的殘酷廝殺時,仍激動無比:

  大王莊原來是個有四五十戶人家的村莊,由於雙方不停地炮擊,已是一片廢墟了。戰鬥一開始,我們就覺得不大對頭,這股敵人很凶,不僅成堆地上,單個也上;有炮上,沒炮也上;槍打得很準,拚刺刀也行。這一仗可就打出水平來了,真夠勁!以後我才曉得,上來的是十八軍三十三團,有名的“老虎團”,打日本人、打中國人都不含糊!

  他們有坦克,開始他們占些優勢,衝到了莊前。我們就下決心要把他們趕遠些。我們利用斷牆、壕溝進行阻擊,打退了他們的15次衝鋒。“老虎團”不是紙老虎呀,確實能打。不說別的,從我這個方向一直打進去,跟我的通信員等我打到雙堆集時已經死了8個,換了8個通信員啦!就我還沒死。

  ……

  敵人又了,我們一看,三十三團還真經打,又擁上來黑壓壓的一大片敵人,鬼喊鬼叫地衝鋒。我想,這回要與陣地共存亡了。沒想到華野的部隊又增援上來了。好整齊的隊伍,一個個小夥子白淨清秀,正副班長一律的卡賓槍、衝鋒槍。150多人迅速占領了有利地形,阻擊敵人。原來,我們也沒有部隊派了,華野七縱首長為了守住大王莊,就把縱隊警衛連調上來了。

  這回敵人不太經打,很快垮下去了。原來三十三團也打光了,這回上來的全是汽車兵、後勤兵,連夥夫、馬夫都上陣了。警衛連撤下來時,150人就剩下了17人了,好漂亮的小夥子喲!

  大王莊之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國共雙方都付出了極慘重的代價: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2個團都遭受了嚴重損失,其中3個營基本打光了,隻剩下了營長或教導員。

  國民黨軍“老虎團”也全部拚光了,隻剩下身負重傷的團長孫竹筠逃了回去。

 黃維得知“老虎團”覆滅後,氣得摔碎了電話機。他下令從十八軍十一師抽調1個團,連同一一八師所有能用的兵力,向大王莊反撲。十八軍集中了全軍的山炮、榴彈炮,連同八十五軍的野炮營,傾盡全部彈藥轟擊大王莊。大王莊再次淹沒在煙塵火海中。國共兩支精銳部隊在槍林彈雨中衝來撲去,逐房逐屋、一牆一溝地反複爭奪。經過幾小時血戰,國民黨軍仍被解放軍趕出了大王莊。

  駐守小王莊的敵八十五軍1個團,看到大王莊之戰的慘烈場麵後,全都嚇癱了。團長放下望遠鏡說:“弟兄們,莫打了,咱們投降吧!”下麵的官兵二話沒說,當晚就向華東野戰軍七縱繳械投降了。

  在“老虎團”血戰大王莊的同時,十八軍一一八師另一支凶悍的部隊——號稱“青年團”的第三五三團,也在張圍子地區與解放軍展開了拉鋸戰,兩軍處於膠著狀態。

  為了阻止解放軍,胡璉喪心病狂,不顧一切了。他命令道:“給我炮擊,炸平!炸平張圍子!”

  一陣鋪天蓋地的炮火籠罩了整個張圍子村,正在廝殺的國共兩黨的精銳之師,全部被這鋼鐵與火焰組成的旋風吞沒了。

  十八軍壽終淮海

  12月12日,解放軍終於攻到了黃維兵團司令部的後門口尖穀堆。

  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親自坐鎮指揮,調來十八軍一一八師的最後1個主力團——三五四團鎮守尖穀堆。

  華東野戰軍則由第七縱隊六十一團、六十二團負責主攻尖穀堆。七縱司令員成鈞也親自上前沿坐鎮指揮。

  經過一天一夜的拉鋸戰,尖穀堆周圍200米之內已被屍體覆蓋了一層。

  尖穀堆上原有的堅固工事早已被炮火削平。一一八師三五四團隻得臨時用屍體壘起一道長達150多米的弧形“圍牆”。

  幾天之內,一一八師三五四團的團長居然換了3次。前兩任團長都是因為丟失了陣地不敢去見楊伯濤而自殺身亡的。

  楊伯濤照樣聲色俱厲地對第三任團長廖漢庭吼道:“丟了尖穀堆,你就別來見我!”

  然而,在解放軍的猛烈攻勢下,這位新上任的廖團長仍然頂不住。他在電話中向楊伯濤大聲呼救:“敵人全上來了!敵人全上來了!共軍用人海戰術,我頂不住了。快!快來炮火,敵人太多了!”

 此時,楊伯濤用肉眼也看見了尖穀堆即將被解放軍的人潮所吞沒。他現在手中已無兵可調。遲疑了片刻後,他想起了胡璉的密令:使用毒氣。他咬牙切齒地命令道:“特種彈!打!給我狠狠地打!”

  一團團白煙在尖穀堆西南冉冉升起,尖穀堆頓時沉寂下來,解放軍的人潮消失了。但沒過多久,解放軍再次發起進攻。他們用尿濕的毛巾做成了簡易防毒麵具,掩住口鼻,繼續衝鋒。這一次,楊伯濤的毒氣彈也失靈了。十八軍三五四團終於被解放軍全殲了,團長廖漢庭被俘,尖穀堆也失守了。黃維兵團此時已完全陷入絕境。

  12月15日,絕望沮喪的黃維下達了“四麵開弓,全線反撲,覓縫鑽隙,衝出重圍”的突圍命令。

  十二兵團頓時像一群炸了窩的馬蜂,亂哄哄地如鳥獸散。

  黃維和胡璉各自登上一輛坦克,在坦克營的掩護下,奪路而逃。

  昔日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王牌”主力十八軍,此時也成了沒頭蒼蠅。第一一八師早已打光了,第十一師也散了架。軍長楊伯濤跳水逃命,結果還是被解放軍俘獲。副軍長王嶽、第十一師師長王元直、第一一八師師長尹鍾嶽以及副師長夏建勳、潘琦等均先後被解放軍俘虜,十二兵團司令黃維也成為階下囚。十八軍的全部美式裝備都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

  十二兵團的12萬人馬,除胡璉等幾位軍官僥幸逃脫外,全部被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