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冠軍侯霍去病:漢武大帝最銳利的戰刀
(2010-04-17 19:47:56)
下一個
來源:搜狐網
霍去病征戰西域
對於霍去病數度出塞痛擊匈奴的赫赫武功,因為曆來評說此人時都由於其濃重的傳奇色彩、顯貴的身份而讓我們忽略了其成功背後的客觀規律,但霍去病的勝利就是擺在那裏,六擊匈奴、每戰皆捷,你說他天幸也好,說他處處有優先權也好,但請不要忽視他每一次孤軍挺進,每一次麵對強敵,每一次以少戰多時所承擔的凶險、困難和艱苦卓絕。這絕對是需要大決斷,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能做到的,而我對霍少曆次戰役的總結就是六個字―玩的就是心跳。
一.初戰 - 小試鋒芒、嶄露頭角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尚不滿十八歲,以驃姚校尉銜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即曆史上的漠南之戰),由於霍的一再請戰,衛青挑了八百名勇壯驍騎歸其指揮,初披戰袍,霍少沒有任何實戰和指揮經驗,憑一腔熱情和血氣之勇帶著八百精壯離大軍數百裏,偷襲得手,“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大勝而還,戰果空前,消息傳來漢武帝十分高興,賜封“冠軍侯”,取其勇冠三軍之意。
此戰,霍去病年青、驍勇,沒有經驗,能一戰封侯確實有運氣的成份,八百驍騎雖然悍勇,但大漠中敵我不明,極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殲之、血本無歸,(漢匈戰爭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蘇建、李廣都有這樣的經曆,趙信也是在寡不敵眾部下將盡的情況下複歸匈奴的),而且出發時也沒有明確目標,基本是尋敵決鬥,長途奔襲,打的是遭遇戰、突襲戰,勇則勇矣,實在是險到了極點,也許是天賜名將,戰爭要催生這樣的一代名將,便不會讓他湮滅在自己的處女作裏,而是送了他一個大勝利。
但是此戰對霍少和整個漢軍來說意義重大,那就是長途奔襲戰術小試鋒芒便顯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誤打誤撞,無意中走對了路、摸對了門,對於霍這樣的軍事天才來說一次勝利可以總結的地方太多了,從此後輕裝簡從,長途奔襲的戰略思想成為霍的主要對敵戰術並在以後的曆次戰役中屢試不爽,成為克敵製勝的不二法門。
這裏也總結一下長途奔襲戰法的基本條件:部隊必須驍勇,要求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行動迅捷,出擊凶猛、號令嚴明、整齊劃一,幾百人乃至數萬人進退有如一人,機動性強,快打快收,決不戀戰。而長途奔襲戰的性質也決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隊缺乏靈活性和機動性,閃擊戰的迅疾和暴突威力就發揮不出來,所以觀霍的以後幾次戰役雖然統兵越來越多,但其以少打多的性質從來沒變過。
一代名將橫空出世,這位大漢朝最耀眼的將星甫一出場就以其勢不可擋的銳氣、充滿新意的戰法、崇尚進攻的風格昭示了漢匈戰爭即將進入戰略反擊階段,漢軍橫掃大漠,稱雄塞外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二.首戰河西——一戰功成,鐵軍立威
初戰令霍去病脫穎而出,所以在下一次重要軍事行動中他成為漢武用將的首選人物,在這裏與其說霍去病喜歡冒險,不如說漢武本人更喜歡冒險,驃姚校尉曾經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漢武的這次河西之征任用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為主帥單獨統兵一萬進擊河西多少有些試探的成份,讓霍去病去放手一搏,碰碰運氣,很同意他的觀點,漢武急於打破雙方各占勝場的膠著狀態,渴望均勢的突破,放眼朝中諸將,最能貫徹他戰略意圖的恐怕就是這個天賦極高而尚缺火候的冠軍侯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人,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出發,攻打匈奴。霍去病果然不孚眾望,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逾烏盭,討脩濮,涉狐奴,曆五王國,冀獲單於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裏,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
這是霍少閃擊戰術的首次正規大兵團試驗戰,結果大獲全勝,戰果輝煌,一掃過去與匈奴戰爭的頹勢,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少終於有機會完全按自己的戰術思想單獨指揮一支勁旅打了一場漂亮的運動戰,在他之前恐怕沒有哪一次的戰役,哪一個將領以這樣的大兵團打過這樣的大穿插、大迂回戰,六天中轉戰五國,長驅直入,高歌猛進,集中優勢兵力在連連攻破河西的五個部落後,避開渾邪、休屠二王的正麵防禦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東南)東急馳1000多裏至皋蘭山(今甘肅蘭州市南),合短兵與盧候、折蘭二王鏖戰於皋蘭山下。
霍去病用兵靈活、隨機應變、避實就虛、軍無定勢,不按常理出牌,在運動中屢出重拳,閃擊製勝,打得匈奴人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對於其神出鬼沒的運動戰很不適應,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河西大捷為漢軍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術提供了可貴的實踐機會,也證明了該戰術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漢軍因此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對相應的後勤補給、糧草武器運輸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並初步獲得了解決方案。
而皋蘭山一役則是雙方真正的血與火的較量,生與死的拚殺,霍去病揮師東進,在皋蘭山與以逸待勞的盧候、折蘭二王主力接戰,是一場真正的正麵戰、攻堅戰、近戰、血戰,此戰霍去病部毫無取巧之機,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戰鬥打得異常酷烈,雖然最後力斬盧侯、折蘭二王,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己方也損失慘重,一萬人的隊伍,最後回師時不足三千,可以想見當時戰鬥的慘烈程度,但霍去病頂住了對手反撲的凶猛氣焰,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血戰到底的決心帶領全軍前赴後繼、奮勇拚殺,真正當得起其冠軍侯的稱號。
經此一役,漢軍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實力,而匈奴也算是真正領教了漢軍的悍勇,漢軍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風,此後不再懼怕以少打多,雖然損失慘重,但經過這次血的洗禮的幸存者會成為抗匈的中堅力量,對於那些在生死邊緣走過一遭又回來的勇士來說,應該已經沒有什麽能令他們害怕的了。霍的軍隊從此樹立起頑強、勇猛、奮不顧身的軍風軍威,並形成了進攻、進攻、再進攻,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的強悍風格。 而霍少經過此次戰役也奠定了其當朝第一勇將的地位,並在軍中以無可爭議的事實樹立起威信,至此屬下誠服,眾人欽佩,對於其統兵的能力已無可置疑。
而第一高興的當然還有漢武帝,這是一場他久盼的勝利,他要用鐵的事實告訴那些保守的大臣們,主動出擊,深入敵後,徹底擊潰匈奴,將他們趕出大漠才能永久解決漢匈邊關之爭,完成其鴻圖霸業,而這個目標很快就能實現。至此朝中保守的、反戰的、主和的、冷眼旁觀的諸口皆閉,無人再敢說三道四,長途奔襲戰略獲得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