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施失蹤之謎:複國後被越王殺人滅口?

(2010-04-16 01:22:19) 下一個

來源:搜狐網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遠近聞名,所以人們不喊她的名姓,隻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稱作西施。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越王夫婦被押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嚐膽,力圖報仇雪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采用範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借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從此吳王日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複國。最後,吳王夫差拔劍自裁,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西施榮歸故裏,可是回來以後又怎麽樣呢?

  對西施的結局,曆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她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西施和範蠡本來是情侶,後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隻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範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不知所終。因為有範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歸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曆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嚐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嚐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聖躬無礙也。”通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狠手黑、陰險毒辣的人。範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國滅吳複國之後,勾踐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曆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後就殺功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不會輕易地放過西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即使是西施逃走,為什麽會跟一定跟範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裏的“鴟夷”代指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關於範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範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範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據說範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張堯曰詩雲:“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境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麽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說的也就是這件事。

  然而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字,另外幾段關於範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本的《越絕書》,這是曆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沉”,古作“沈”)這句話把西施是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禦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裏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囊。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裏沉到江裏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和柏楊先生的《皇後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麽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後,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後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醜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發。這詩的主旨就是是說,靚女命短,醜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皇後所為,而是她的戀人範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範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麽在越國時候範蠡姓範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範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範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吃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範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隻能將西施獻於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範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範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苧籮山麓的西施故裏,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台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麽關係。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隻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範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隻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