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揭密:紅軍長征後到底還剩多少人?
(2010-04-16 01:19:58)
下一個
來源:搜狐網
紅一方麵軍經過一年的長征轉戰,自1934年10月中央蘇區出發時8.6萬人,到1935年10月進入陝北時部隊隻剩6000人。當時,由師長改任由原三軍團第十三團編成的第十三大隊大隊長的陳賡回憶說:“我當大隊長,騎著馬在前麵走,不敢回頭看,因為一看就把整個大隊看完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時,周恩來麵對部隊嚴重的減員,心情沉重地說:“我們紅軍像經過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留下樹身和樹根。”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都會師陝甘寧,經曆了長征的紅軍還剩多少人呢?
長征出發一個半月,人員損失大半
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的長征隊伍是中共中央的所在,也是蔣介石集中重兵“追剿”的頭號目標,加上長征初期的錯誤指揮,部隊減員最為嚴重。
1934年10月中旬,在夜色掩護下,中央紅軍從贛南的於都縣突破敵軍包圍圈開始長征。出發前夕的10月8日,中革軍委做了一個《野戰軍人員武器供給統計表》,裏麵分別統計了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軍委縱隊、中央縱隊共計86789人。上述人員中除了紅軍部隊外,還有中央縱隊中的少量政府機關人員和幾千名臨時召集來搬運物資的民夫。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的武器十分缺乏,全軍共有槍4萬支、子彈80萬發,平均每支步槍隻有十幾發子彈,輕機槍才有百餘發子彈。中央機關的許多人手裏隻有刀矛,長征隊伍中年紀最大的徐特立(出發時58歲)為自衛,手裏拿著一支紅纓槍,有時還當拐棍用。
突圍西進之初,由於領導人過分強調保密,事先沒有做好動員,廣大幹部戰士都不知道要到哪裏去。對於久經戰鬥考驗的老戰士來說,堅決服從命令已成習慣。剛動員參軍的一些新戰士和民夫看到越走越遠,卻出現思想波動,加上行軍疲憊,陸續出現一些掉隊落伍。
在贛南、粵北突破第一、第二道封鎖線時戰鬥並不激烈,卻減員1.3萬人。通過第三道封鎖線即湘粵交界的郴縣至宜章一線時,發生了激烈戰鬥,減員8600餘人。由於紅軍在經過粵漢鐵路時動員了部分工人入伍,部隊略有補充,接近湘江前還有近7萬人。
11月下旬中央紅軍進至位於湘江附近的第四道封鎖線,經九天血戰才殺出一條通道,減員高達3萬多人。特別是多由新兵組成的八軍團下屬兩個師基本被打散,全軍團僅剩1000餘人。許多領導人後來感慨,長征前匆忙組建這種新部隊,雖名義上增加了番號卻缺乏戰鬥力,還不如把這些新成分用來充實久經戰鬥鍛煉的老部隊。
6000中央紅軍到陝北,迅速恢複發展
與張國燾南下錯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一方麵軍在北方卻獲得了新的發展。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會合了在當地的紅軍7000餘人,恢複了紅一方麵軍番號。當時陝北人少地貧,發展紅軍困難,於是1936年春紅一方麵軍東征山西,擴大了紅軍8000人。
據彭德懷回憶,新參軍的大都是由河南、山東流落到山西的人。此前部隊經過長征大都成了空架子,一個團不過幾百人,打仗繳獲了槍還要請老百姓幫助扛。這時部隊充實起來,紅一軍團就有1萬餘人,加上紅十五軍團,野戰部隊發展到1.7萬人。此外,毛澤東還將中央紅軍的許多幹部派到陝甘地區發展地方武裝,地方紅軍也發展到近萬人。至同年秋,在陝甘寧地區的中央軍委直屬隊、紅一方麵軍和地方紅軍相加,總數發展到3萬餘人。有了根據地依托之後,紅軍又走上了發展壯大之路。
留在川康地區的紅四方麵軍指戰員得知紅一方麵軍在北方的發展後,紛紛議論說:“還是中央的北上方針是對的!”由於紅四方麵軍廣大幹部要求北上,紅二方麵軍領導也堅決主張北上同中央會合,這就促成了三大主力的會師。
過草地,紅一方麵軍5000人編入紅四方麵軍
突破湘江後,中央紅軍隻剩3萬多人,不過大都是意誌堅強的骨幹力量。通過慘痛損失的教訓,全軍認識到錯誤指揮的危害,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推舉毛澤東領導紅軍。隨後,中央紅軍在雲貴川三省轉戰途中雖陸續動員了近萬人參軍,然而這些新成分沒有經過遠途行軍鍛煉,在急行軍中大都很快掉隊。
1935年4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時減至2.4萬人左右,6月間同紅四方麵軍會師時減至約1.8萬人,重新改稱紅一方麵軍。紅四方麵軍剛同紅一方麵軍會師時,因剛剛離開根據地,又在川北開辟新區得到補充,部隊有8萬多人,顯得兵強馬壯。8月下旬,紅一、四方麵軍混合編組通過水草地。當時紅一方麵軍因遠征疲憊,指戰員多體質衰弱,加上草地環境惡劣,減員很大。通過草地後,中央縱隊和紅一方麵軍的主力一、三軍團隻剩8000人,在左路的五、九軍團(此時改稱三十二軍)約5000人。
9月因張國燾分裂紅軍,中央縱隊和一、三軍團單獨北上,到達陝北隻剩6000人,而左路軍約5000人的原紅一方麵軍部隊編入紅四方麵軍係列,隨同再過草地南下。
紅四方麵軍南下的8萬部隊在川西遭到國民黨中央軍、川軍的聯合進攻,經血戰後仍站不住腳,被迫於1936年初翻越雪山進入西康藏區。紅四方麵軍在川康邊補充糧食極為困難,因戰鬥、病餓和逃亡減員一半,到1936年夏天隻剩4萬人。
長征後人數“3萬”和“8萬”兩說是由不同統計方法造成的
“鐵流兩萬五千裏,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鬥十年,終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抗戰初期創作的《八路軍軍歌》前四句,概括了紅軍長征體現的堅定性和無敵無畏精神。紅軍經曆過萬裏長征,雖然有嚴重減員,保存下來的人卻是黨和紅軍最寶貴的財富。毛澤東認為長征後紅軍人數雖然減少,力量卻比過去更強,這既是指黨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已由錯誤轉為正確,也是指紅軍的質量大為提高。
對於長征結束後紅軍還有多少人,過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如果從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會師時的全體人數統計看,西北紅軍超過8萬人。軍委對下屬各部人員的統計是:
紅一方麵軍和軍委直屬隊共2.2萬人(包括紅軍大學800人);
陝甘寧地方紅軍8000人(另外在陝南有2000人);
紅二方麵軍1.1萬人;
紅四方麵軍及總司令部直屬隊3.8萬人。
三大主力會師結束長征後,紅四方麵軍主力2萬多人渡過黃河組成西路軍,結果於1937年春基本失敗,隻剩千餘人到達新疆或潛回陝甘根據地。這一時期,紅軍在陝甘地區又擴大了一些兵員。至1937年夏,軍委統計在陝甘寧地區的紅軍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後方機關總計為7.4萬人,其中總部為4000人,野戰部隊為4.2萬人。同年8月紅軍改編時,野戰部隊編為八路軍三個師,編製4.5萬人。
經曆過長征的一些領導人講話,又常說長征後紅軍隻剩下3萬人。這一數字也有其依據,講的隻是經過萬裏長征到達陝甘寧的人員,而不計算陝北紅軍及長征後擴大的人員,以及長征結束後西路軍損失的人數。經曆過長征而剩餘的3萬多紅軍指戰員包括: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6000人;
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3000人;
紅二方麵軍到達陝甘寧1.1萬人;
紅四方麵軍在陝甘寧剩餘人員1.4萬人。
對長征後剩下的人數從不同角度統計,才出現這兩種不同說法。事實證明,經過長征考驗的指戰員不僅在實際鬥爭中表現出堅定的革命意誌,又有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多數戰士都可以帶兵當幹部。紅軍人數雖減少,革命力量卻增強,並終將發展成一支贏得全國勝利的大軍。
點評:軍隊有“根” 損失才少
紅軍長征中出現數量減員的曆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要發展壯大,離不開革命根據地。
紅軍離開根據地遠征陷入無後方依托作戰,除犧牲外,會經受缺糧和病餓的折磨,傷病員難以隨軍和妥善安置,這都會造成較大損失,而且難以有效補充。
紅二方麵軍、紅二十五軍在長征中減員較少,主要是采取了走一段路休整一段,並在途中建立根據地進行補充的方式。中央紅軍長征在毛澤東領導下到達陝北後獲得大發展,更是顯示出正確路線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