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網
邱吉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如果我們走得太遠的話是否也會成為禽獸?”
指揮德累斯頓轟炸得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副司令桑德比中將:“誰都無法否認空襲德累斯頓是一場真正的悲劇......真正無情的是戰爭。一旦全麵戰爭開始,那麽它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人道主義。”
一位參與轟炸的英國空軍飛行員回憶:“當時的場景讓我完全震驚了,我們彷佛飛行在火的海洋上,熾熱的火焰透過濃濃的煙霧閃爍著死亡的光芒。我一想到在這人間煉獄裏還有很多婦女和兒童,我就無法自製地對我的戰友們喊道:‘我的上帝,這些可憐的人們!’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感覺,也無法為之辯護......”
希特勒在他最後的日子裏說道:“當我的人民在這些考驗下毀滅的時候,我不會為之流一滴眼淚,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
德國薩克森州的德累斯頓一座文化古城,也是當年德國三大鐵路樞紐之一,雖然也有一部分的軍工企業,但總的來說其軍事價值不大。所以當時德累斯頓的防空力量十分薄弱,因為德國人不認為德累斯頓會成為盟軍重點空襲的城市。1945年1月,隨著盟軍在東西兩線的節節勝利,歐洲的製空權已完全掌握在盟軍手中,為了打擊德軍的交通運輸和軍工生產,同時更重要的是打擊德國人民的信心,盟軍開始著手製定大規模空襲德國的“雷擊”行動的幾種方案,英國首相邱吉爾親自把在預定的蘇軍占領區內的德累斯頓定為目標。
1945年2月13日晨,英國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哈裏斯下令,夜襲德累斯頓,實施“雷擊”行動。機群分兩批出動,間隔時間為3小時。
13日下午18時,第一批245架飛機從英格蘭中部的安德蘭特機場起飛了。作為先導的“蚊”式高速轟炸機飛在最前麵,隨後是大批“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
22時,英國機群飛臨德累斯頓上空。此時,這座城市仍沉浸在一片安詳之中。沒有防空警報,沒有探照燈光,劇院和影院照常營業,夜空中回蕩著優美的舞曲。
英國的目標指示飛機投下了目標指示彈。接著,令人恐怖的防空警報響了起來。22時10分,英國轟炸機投下了第一顆炸彈。飛在前麵的轟炸機用爆破彈把古老的建築物炸上了天,後麵的轟炸機則投下燃燒彈,使地麵成為一片火海。3小時之後,14日淩晨1時23分,第2批539架英國轟炸機又飛抵德累斯頓上空狂轟濫炸,投下了大量重磅炸彈和燃燒彈。火浪滾滾,匯成一片火海。
高溫造成一股強烈的衝天氣流,由於火海的中心吸取新鮮空氣,因而形成一股可怕的“火焰風暴”。德累斯頓簡直成了一座翻騰的地獄。大地像地震一樣地顫動著,火焰發出像大炮一樣的轟鳴聲,風在呼嘯著,塵埃和煙霧在德累斯頓周圍狂暴地旋轉著;人們在塵埃和煙霧中艱難地呼喊著,婦女兒童在呻吟著。這些幸存者,焦頭爛額,衣衫檻褸,無家可歸,到處徘徊。
第二次空襲後剛剛8小時,14日10時,白天的空襲接踵而至。第三批飛機是美國空軍由野馬式戰鬥機護航的1350架“空中堡壘”式和“解放”式轟炸機。成千上萬顆炸彈投到了德累斯頓的鐵路調車場和市區北部。護航的野馬式戰鬥機因為找不到較量的對手,便用它的6挺機槍對準沿易北河兩岸逃命的德累斯頓幸存者掃射。
德累斯頓被英美空軍的3749噸炸彈和燃燒彈夷為平地。市區變成一片廢墟,大火連續燒了幾晝夜,130萬居民被炸死13.5萬人,約3547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茨溫格爾宮(Zwinger)、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塞姆佩爾美術館(Semperoper)、日本宮(Japanisches Palais)、歌劇院等古代建築連同這座名城一起被毀滅了。上百萬居民無家可歸。他們同外地逃難者形成一支難民大軍。
雖然這場災難已成為曆史,但有關德累斯頓的爭執卻時平時落,始終沒有停息。英國學者底彼德·阿賓格對那次大空襲作了較為客觀的估計。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築物被炸毀,其遭破壞程度僅次於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
戰後,有關德累斯頓轟炸引起的激烈的爭論。一些人認為“雷擊”行動是不顧人道主義原則的“恐怖主義行動”,把哈裏斯稱為“屠夫”。哈裏斯也承認,這是殺戮人民,他隻是強調“雷擊”方案不是由他製定的。
不知從何時期,每年的2月13日20點15分,德國東部每一個鄉村教堂的小鍾樓上,都不約而同地會響起沉悶而憂鬱的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