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軍事上的十大高招和五次失誤

(2010-04-13 04:35:30) 下一個

來源:新浪網


  令人歎服的十大高招:

  一,1948年9月12日,共產黨東北野戰軍南下,向北寧路沿線進攻。先後占領了昌黎(今義縣)、塔山等地,切斷北寧線。10月1日,在攻克義縣的戰鬥中,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司令員朱瑞陣亡。10月3日開始,東北野戰軍集結25萬人包圍錦州。蔣中正下令駐葫蘆島的國軍和在沈陽的廖耀湘兵團向錦州開進,企圖解圍。但葫蘆島守軍指揮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對蔣介石早有不滿,拒絕到任指揮,而沈陽廖耀湘兵團也畏懼被解放軍包圍而遲延出擊。在蔣介石親自督戰下,葫蘆島國軍向錦州開進,但被共產黨阻擊在塔山一帶,無法前進。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總攻,次日晚占領錦州,消滅守軍國軍第6兵團及所屬新8軍、93軍共10萬餘人,俘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範漢傑,封閉了國軍從陸上撤回關內的通道。造成東北關門打狗的態勢,一舉消滅國軍47萬,扭轉了低強我弱的局麵.

  二,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複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麵對國內沒有穩定的局勢,和美國強大的實力,老毛毅然決定出兵,魄力之大,令人佩服.

  三,中共中央軍委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在各解放區軍民的策應和後麵兩路大軍的配合下,采取無後方的千裏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這一創造性的戰略決策、獨特的戰略進攻樣式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給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四,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五,1927年至1931年,井岡山紅軍在毛澤東和朱德領導、指揮下先後進行了多次針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圍剿。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次較大規模的反圍剿——第一次反圍剿、第二次反圍剿和第三次反圍剿。而井岡山紅軍就是在這樣的反圍剿中由最初的幾千人而逐步發展壯大到3萬多人,以後逐漸發展到十萬多,成為最大的一支紅軍部隊.

  六,淮海戰役的名稱最初由粟裕提出,那時規模很小,人稱小淮海.後由毛為主的中央軍委的指揮下,轉為大淮海作戰,此役消滅國軍55萬,國軍以後再無還手之力.

  七,轉戰陝北.解放戰爭初期,胡宗南大舉進攻陝北,情況危急.1947年3月,國民黨軍開始對山東、陝北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會議,決定把中共中央機關一分為三,分別成立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後委)。中央前委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各個戰場作戰.老毛不懼危險,留在前線,膽識過人.

  八,1958年8月17日,為了一方麵粉碎美國政府一直誘逼台灣當局放棄金門、馬祖,策動海峽兩岸“劃峽而治”的陰謀,另一方麵在向台灣當局發出和平信息的同時,對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活動給予一定的懲罰,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了炮轟金門的決定。美國妄圖在台灣海峽實現“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徹底破產。

  九,搶占東北.抗日戰爭勝利後,以毛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決定派大量軍隊迅速搶占東北,使我軍有了一個最大的戰略基地,後來創造了四野的百萬大軍是解放全國的關鍵一招.

  十,1945年9月,毛電令:120師開赴晉西北,115師挺進晉東北,129師在晉東南展開.三支大軍呈品字形分布,相互可以聯絡支援,又可以保護黨中央的安全,還位於敵後,便於分散發展力量和保存實力.

 五次失誤:

  一,1945年6月23日,毛澤東主席以中央的名義複電中原局:“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今後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以免延誤時機。望團結奮鬥,預祝你們勝利。”這個電報太遲了,距離國軍的進攻還有兩天多;當皮定鈞接到掩護主力撤退的任務時,離國軍的進攻隻有二十多個小時了.

  二,四平位於沈陽和長春之間,為交通樞紐,成為國共兩軍攻防重鎮。國軍向北推進,必克四平,共產黨固守長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麵,毛澤東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時間,確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調停中國內戰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由美返華,可獲得更多談判籌碼。不過,林彪對毛死守四平主張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強調消滅敵人,實際上他深知對方火力強大,不願硬拚;在激戰中,因兵力懸殊而無法守住,黃克誠電報籲求放棄四平、長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戰前指示,準備數萬人傷亡。結果四平沒守住,還傷亡慘重,喪失了戰略主動,林彪此後一直撤到齊齊哈爾以北.

  三,第三個失誤是1948年初毛澤東要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挺進江南。由於粟裕力諫,沒有實施,沒有造成損失.

  四,土城戰役是發生在1935年1月下旬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場惡仗。遵義會議後,紅軍分三路向赤水河以東地區推進。毛澤東在向土城鎮行軍途中,見這一帶道路兩邊皆是山穀,便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蹉商,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可以在土城以東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川軍郭勳祺師,保障下一步順利北渡長江。這場戰鬥是毛澤東提議而由紅軍總部決定的,以紅三、五軍團為主力。 28日,戰鬥打響後,川軍遭到重創,但紅軍也出現了不少傷亡。經過連續幾個小時激戰,沒有取得較大戰果。沒有達到戰役目標的原因是情報不準,對敵人的數量和戰鬥力估計不足.

  五,1946年6月12日,毛澤東在複陳毅的電報中說:“粟裕軍前日在蘇中第二個勝仗,不但使蘇中蔣軍陷入極大困難,亦將使淮南第五軍無法北調。粟(裕)部在蘇中民情熟悉,補給容易,地形便利,蘇中敵軍裝備亦比第五軍差,較易取勝。馬上調淮南,因敵人硬,地勢險,不一定能完成切斷蚌浦路任務,不如令粟部再在蘇中作戰一時期,再打一二個勝仗,使蘇中蔣軍完全轉入守勢,保全蘇中解放區,對全局有極大利益。這樣配合淮北作戰,更為有利。”13日,在給粟裕的電報中說:“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布置幾次作戰……你們如能徹底粉碎華中蔣軍之進攻,對全局將有極大影響。”在這裏,老毛犯錯誤了,其實老毛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他以為粟部能徹底粉碎華中蔣軍的進攻,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華中野戰軍的實力.事實真相是:七戰七捷很漂亮,可對蔣軍來說,那隻不過是皮毛而已.接下來呢,由於蘇中淮南失去了協同作戰的大好時機,雙方都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蘇中淮南一個都沒有保住.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