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反美女生馬楠近況 2010-3-8 zt (圖)

(2010-03-08 07:41:05) 下一個


編者按,北大94級中文係的女生馬楠在克林頓訪問北大時,曾當麵痛斥美國人權狀況惡劣;因為這次反駁,馬楠成為當時聞名遐爾的北大“反美”姑娘。
有意思的是,兩年後本科畢業,她卻嫁給了美國人Byron Cole(中文名字:寇白龍),並有了兩個孩子,而且還當起全職太太。
北大“反美”姑娘嫁給美國人?一篇《北大反美姑娘馬楠的近況》的帖子在一些論壇被熱炒,馬楠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太好了!終於輪到我說話了。”這是馬楠接受采訪說的第一句話。關於8年前那次與克林頓的對話、以及馬楠與美國小夥婚戀實情,有必要進行一些澄清
請各位憤青嘴下留德,知道這個現實版的年輕人成長故事就行了,不要對人進行人身攻擊,何況罵人家,人家也聽不見,何必呢。就好比向天空吐口水,口水會落到自己臉上一樣。

馬楠.jpg (36.63 KB)

2010-3-8 18:01
我的提問不屬於任務範疇
“太好了!終於輪到我說話了。”這是馬楠的第一句話。馬楠想說的分別是:她沒有責問過克林頓;沒有痛斥過美國的人權狀況;確實是嫁給了美國人,但並沒有去美國留學;
她的老公也不是性無能,否則兩個孩子從哪兒蹦出來的呢?!
她說,網上流傳的那個帖子,她和她老公看到時“都快笑翻了”。
馬楠說的帖子,是指《北大反美姑娘馬楠的近況》,發在2005年8月13日的“大家論壇”上:
北大中文係的女生馬楠在克林頓訪問北大時,曾當麵痛斥美國人權狀況惡劣,有意思的是,兩年後本科畢業,她卻選擇到“人權狀況惡劣”的美國去留學,後來還嫁給了一個美國人。
馬楠明明知道美國的人權狀況惡劣,為什麽偏向虎山行?……
該文給出的理由是:
一、馬楠絕不是投機分子,而是一個崇高的愛國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國際主義者。馬楠之所以選擇出嫁美國人,是出於對毫無人權保障的美國人民的深刻同情。馬楠以自己的弱小身軀,麵對美國的強大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勇敢地站出來為美國人民伸張人權正義。……據說馬楠最近已聯絡美國的各種進步力量,為改善美國的人權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二、馬楠是一個艱苦樸素的馬列主義者,每月都把自己微薄的工資捐獻給貧窮的美國工人兄弟,自己則每天素衣素食,幾乎不吃肉。這和資產階級享樂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三、馬楠意誌堅強,毅力過人。見過她的人沒有不稱讚的,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也從不叫累。近來據說她的美國丈夫性功能已近喪失,但她依然深愛著自己的丈夫,這種精神是何等的高尚……
馬楠至今清晰記得,1998年6月29日上午,她坐在距離講台較近的第7排的位置上。當天,克林頓首次來到剛剛結束百年校慶的北大。在北大辦公樓禮堂裏,麵對400多名師生,做即席演講。演講完畢,北大7名學子提問,其中包括94級中文係女生馬楠。
克林頓:……貴校偉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胡適教授在50多年前說過:“有些人對我說,為了國家的自由你必須犧牲自己的個人自由。但我回答,為了個人自由而奮鬥就是為了國家的自由而奮鬥。為了個性而奮鬥就是為了國民性而奮鬥。我們美國人認為胡適是對的。……
於是馬楠舉起手。
作家餘傑曾在《“勇敢者”的遊戲——與克林頓對話的北大學生》中寫道:……緊接著,另一位女發言人發言了。這是中文係學生馬楠。她反駁克林頓說:“本校前任校長蔡元培曾經說,當偉大的道德精神實際運用時,它們不會相互抵觸。而且,我也不認為個人的自由會與集體自由抵觸。以中國為例,它的蓬勃發展實際上確是我國人民自由選擇與集體努力下的成果。因此,我認為,所謂真正的自由,應該是人民有權自行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和發展方式。隻有那些真正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能了解自由的真諦。”餘傑認為,馬楠說的是“中國政治書本上的教條”。
當年那個“短發的、清秀的”女生馬楠,那個“明顯背負著條條框框的、愛讀書的”女生馬楠,現在正坐在自己家的客廳裏,等著吹幹她的長發,即將與ByronCole趕赴PARTY。ByronCole是馬楠的先生,美國人,中文名字叫:寇白龍。他們快一歲的女兒在電話旁啞啞學語。馬楠一麵回顧她並不愛提及的往事,一麵交待阿姨照看好兩歲多的兒子。
“噯!原話是這樣的麽?我有點記不全了。”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她,上海式的“噯”一再蹦出,“怎麽也改不掉”。
馬楠說,後麵的話是她說的,但“第一句沒這麽深奧”。在“好好想想”中,她模糊記起自己引用了蔡元培先生的一句原話:道相融而不相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那年學校慶祝“五一”節,話劇劇場橫幅上就寫著這句話,馬楠頗為羞赧地回憶道。
對還原自己提問時的原話沒太大信心的馬楠,現在依然認為,克林頓的說法“太偏激了”,“如果太強調個人自由,國家是會亂套的”,“他的觀點可能有他的理由,但到現在我還是保留自己的這個看法”。
談到“自由”,至今讓馬楠忿忿然的是,在克林頓訪問北大前,學校組織學生幹部、黨團員開會,“難道我們大學生,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嗎?”
馬楠說自己的提問,“不屬於任務範疇”。雖然不屬於任務範疇,但馬楠的提問方向顯然受了此次會議的影響。
據說,當時400多張學生入場券,分別以三種形式下發:一種是直接進入班級,由學生民主抽簽;第二種是流入學生團體;第三種是由各係分配,主要照顧“口才好”、“才思敏捷”的“優秀學生”。作為中文係學習委員的馬楠,手裏捏著7張分給中文係的入場券,在分給有需要的係友後,馬楠也給自己留了一張。
克林頓走後,學校開了場慶祝會。會上,一位校領導走到馬楠麵前,誇獎她一番後,詢問她以後有何打算。馬楠說自己是個素食主義者,“吃齋信佛”,結果,校領導的臉“唰”地一下變白了。“可能我令他失望了,他轉身走了。”她嗬嗬笑道。
因為與克林頓的女兒切爾西同為素食主義者,馬楠真正想問克林頓的,是素食問題。至於成為素食主義者的原因,是由於初戀男友從北大畢業後,通過托福,遠赴美國留學,導致兩人分手。曾一度“非卿不嫁”、因英語底子薄而自卑的馬楠極為傷心,傷心之餘,她寄托於素食和宗教,希望自己能快樂起來、平靜下來。
“我一直認為美國有眾多精英,擁有大量類似我前任男友那樣過五關斬六將,考入了美國高等學府的人才。但我決不會因此而全然接受克林頓的觀點,雖然美國強大,但中國也有自己的理想,美國不應該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當然,馬楠采用的絕不是責問式的語氣。
對於閱曆淺薄的指責,馬楠毫不諱言表示接受,但她不願接受別人在網上指責她是“政治投機者”。大學本科畢業後,她在北大直接讀研,並沒有“一年後去美國留學”。
克林頓走後,英國BBC記者截住了拿著飯盒正趕往食堂的馬楠,“我說對不起,我餓了,我要打飯去了。”伴隨“七名北大學子提問克林頓”的一係列報道、大量來信令老師們深受其擾,也讓保送研究生的她,再也不願提及此事。
這隻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婚姻
“現在說沒關係了”,馬楠承認當時自己站起來提問是有私心的,“我知道全球都在盯著克林頓的北大之行。我之所以站起來提問,是希望在美國的前男友能(從電視上)看到我。”
上文提到的馬楠的那位北大校友說,為什麽我們總關心馬楠如何質疑克林頓,而從未想過馬楠其實是想讓在美國的前男友看到自己一眼呢?
若幹年後,兩個都已結婚生子的人在電子郵件上聊起此事,前男友說的“我真為你自豪”,依然讓現在的馬楠眉飛色舞,全然不顧寇白龍在身後的嘟嚕:“你又嘮叨起他了。”
“那你為我自豪嗎?”馬楠不死心地追問走開的寇白龍。
去除掉不實的描寫,去除掉煽情和反諷,馬楠和寇白龍的愛情其實極為簡單:
寇白龍是一名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金融係的畢業生,家境富裕,不遠萬裏來中國教書,接待他的,正是馬楠。當時,馬楠一邊在北大讀碩士一邊在美國教育交流協會做兼職老師。
馬楠是寇白龍踏上中國後見到的第一個中國女人。婚後,他經常戲謔那個站在機場大廳、高舉尋人牌的馬楠,像“電視劇裏的‘結婚狂’舉著牌子高呼:‘誰來娶我’!”
機場接待後,彼此間的好感陡生。
勇於嚐試水中分娩的全職太太馬楠,現在每天做運動、學畫畫、學京劇、學日語。“自由應該是心無掛礙,走得再遠也走不出自己的心。”馬楠還希望自己在學習之餘,多出去走走,看看失業工人、看看山區農民的生活。
她想到了15年後,自己的生活閱曆豐富了,“我要做一名人大代表,去為老百姓說話,能為老百姓說話真是太痛快了。”
據馬楠說,她以這個理由拒絕領取綠卡時,移民官麵容驚訝。
馬楠希望不管現在還是將來,別人提到自己的婚姻時說,這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幸福婚姻,至於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這有什麽重要的呢!”

引用 SBer陳九尺 發短信 積分:38 發表於:2010-3-8 17:58 2# 轉自新華網發展論壇
年輕一代對美愛恨交雜
中國大陸年輕的一代,對美國是既愛又恨。他們愛國,卻又不時表露對美國的欣羨。中美關係近來風雨不斷,但大陸的年輕一代並未視美國為敵人。他們不能容忍美國對中國的稱霸行徑,又不得不承認美國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
一九九八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走訪北京大學,和北大學生進行別開生麵的對談。當時有一位名叫馬楠(音譯)的學生,當麵挑戰柯林頓,質問美國憑什麽教導中國人如何生活。事後,馬楠和其他六位發問的學生,因挑戰美國總統和美式的民主價值,而被冠以新一代反美學生的先鋒。
據報導,事隔今日,馬楠接受《華盛頓郵報》駐北京分社長潘文訪問時,還是一如當年護著她的祖國,但她的身分即將改變,成為美國人的媳婦。對於外界稱她是民族主義者,她感到奇怪,和她現實並不相稱。郵報發現,和馬楠一樣被稱為所謂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完全沒有把美國視為敵人,而是「戰略競爭者」;他們的愛國情操不必然源自他們對中共的感情。
報導中指出,當年另一名發問的北大學生劉琳娜(音譯),當著柯林頓的麵說,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美國教導。如今她坦稱喜歡美國的價值觀;她喜歡紐約,但她更喜歡波士頓,認為波士頓是真正具有「貴族氣息」之地。
劉琳娜是個經濟學的研究生,她學過馬克斯主義,也念過西方如傅利曼等經濟學大師的理論。她覺得她的思想比很多美國人「開通」,她的教育環境和生活周遭的巨大變化,促使他們這一代年輕人「更有彈性」。
馬楠認為,美國人並不了解中國社會近二十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她對北京當局至今限製自由感到憤怒,但她對美國不承認中國的變化也深感不平。郵報發現,縱使中美兩國近來發生許多不愉快事件,但大體而言中國人對美國還是持正麵的看法居多。

引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