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報告切中國要害:北京缺乏高層次鬥爭手段2010-3-7

(2010-03-06 22:52:15) 下一個
  美國在其最新一次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指出,由於缺乏遠程作戰能力,對手要遏製美軍隻有使用“阻塞通道”的戰術。縱觀該報告內容,中國無疑被美國作為主要對手來對待。而缺乏遠程作戰能力,也是對中國軍事力量現狀的一個客觀評價。


  在中美摩擦日益增加的今天,中美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認為中美之間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生戰爭的人並不多,但人們也從來沒有放棄對中美之間軍力對比的興趣。


  實力體之間有重大利益衝突而又沒有爆發戰爭,其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均勢的存在。當然,均勢兩個字看著簡單,實際形成卻又極其複雜,涵蓋各種元素。簡單來說,就是在某種利益條件下力量還處於平衡的範圍內,雙方都認為用戰爭不足以獲得比維持現狀更大的利益。因此,軍事力量雖不直接產生價值,但各國仍然願意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維持和發展。


  中國被美國的力量壓製在一個相對於大國地位非常狹小的範圍內。軍事力量的活動空間則更是捉襟見肘。參與對中國壓製的不僅僅是美國自己,還有與美國有“共同利益”實力體。而中國,已經多年沒有嚐試用戰爭這樣一種手段來打破現狀了。


  簡單地用中國怕美國或者中國領導人怕美國這種的說法來總結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中國不是一兩個人的中國,中國目前所麵臨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整個民族,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國家負有責任。造成中國目前麵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曆史原因造成的。當然,建國後也有運作不當的問題存在。可是需要指出,運作不當在任何國家都有。無論是國內社會發展還是國際地緣政治鬥爭都不是單機遊戲。出現失誤是正常的。在這個領域,幾乎不可能見到所謂的常勝將軍。畢竟,主要大國的領導人都是從一個龐大的人群內脫穎而出,很難去說誰比誰要差上一截。


  就中美鬥爭而言,中國自身實力上欠缺是明顯的。特別是美國方麵所提到的遠程打擊能力,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中國在麵對美國的時候更多是處於弱勢的。這一狀況,很難避免,朝鮮、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鬥爭精神固然值得學習,但確實不適宜當前的中國。俄羅斯在很多人眼裏就是硬漢的形象。這裏卻要提一下,俄羅斯在失去超級大國的實力之後,已經變得弱勢了。包括在東歐反導等問題上,往往也是有台階下就絕不錯過。又或者,能夠想象蘇聯時期會給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開辟空中走廊嗎?甚至於,很多所謂的強硬,都是在不必要的方向純粹以獲得民眾支持為目的。就結果來看,其所謂的強硬也沒有給俄羅斯帶來複興的結果,反而總是讓本國陷入尷尬。隻是同時也必須承認,俄羅斯在遠程打擊能力等方麵還有老本,因此在部分情況下,俄羅斯會比中國更有底氣。


  當兩個實力體或實力集團在某個利益上無法達成一致,就產生矛盾,從而引發衝突。衝突會升級到一方或者雙方願意妥協的程度。這裏,衝突直接作為獲取利益的手段存在。戰爭是打破現狀的衝突手段,也是最激烈的手段。就戰爭本身而言,烈度上也有很多個層級。


  美國說中國缺乏遠程作戰能力,這個事實代表著中國缺少一些作戰手段。而這些作戰手段的缺失將直接導致中國難以進行某些烈度的戰爭。是的,哪怕打核戰爭中國也不怕,偏偏在核戰爭之前,中國有一些手段是不具備的。從理智的角度來說,中國當然不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直接跨越部分烈度層級,選擇核戰爭。那不叫勇氣,隻能叫喪心病狂了。畢竟,軍事手段是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不涉及到足夠大的問題上,直接選擇核戰爭,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也被核武消滅了,那當然是不合適的。


  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強調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說白了,這就是中國在獲得新的衝突手段。以前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也是一種衝突手段。從機械化主導的海灣戰爭模式,海陸空一體,到現在機械化基礎上的信息化主導模式,海陸空天電一體,這是一個跨越。隻是,進步也就到這裏了,至少目前還是這樣。當然,中國也獲得了有限的遠程作戰能力。可惜的是,這種能力確實還“很有限”。


  那也就是說,一旦利益層級超過了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而又沒有核戰爭要求,中國就會很尷尬。這中間夾著的,自然是很多包括了遠程作戰能力的戰爭烈度。比如說,遠洋條件下較高烈度局部戰爭,甚至於全麵常規戰爭。遠程作戰能力的缺乏,意味著在係統不完善的條件下進行同等烈度的戰爭,就必然付出不成比例的實力和潛力代價。類似的,比如當年的抗美援朝,中國的海空力量不足才導致在一個鄰近的區域不能徹底擊敗美軍,同時在人員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即便這樣一個勝利,仍然也需要看到蘇聯背景。


  無論是在局部還是整體,中國都不得不顧忌到自己在手段上的客觀差距。因此,在利益的爭奪上,處於弱勢是正常的。這又和朝鮮的強勢不是一個層麵了,朝鮮能借到中國的力,而朝鮮對於中美在利益層麵上是不對等的。美國不可能因為朝鮮的“強硬”就與中國進行又一場朝鮮戰爭。實力到了中國這個程度,我們也沒有太多地方好借力了。


  比之前些年,中國的對外鬥爭多起來了。強勢的行動也隨之而來。這就是手段多了的好處。包括哥本哈根,那也正是較量的升級,同時體現了中國鬥爭手段的升級。沒有龐大的經濟規模為基礎,哥本哈根有中國說話的餘地嗎?最具體來看,就是美國宣布對台軍售之後公開報道反導試驗。回首十年前,中國有中段反導這個還擊手段嗎?這也是底氣的由來,強硬可不是光嘴上說說就有意義的。


  有人要說,有些利益不足以引發到很高層麵的戰爭。確實是這樣,部分局部利益看起來不大,可這隻是孤立的。無數局部利益構成了一個整體利益。整體利益的平衡和均勢非常複雜,計算起來很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在這個問題的把握上,出現一些失誤,也就是人們眼裏的不必要的讓步也是正常的。當然,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能夠把握得再精確一些就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了。


  事實上,美國媒體也老指責奧巴馬對華投降,又或者什麽重大讓步。這也算是一種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吧。而美國,一直以來保持著對中國的強勢,所謂的投降和讓步,都隻是一種平衡的手段。既然這麽做了,那麽正常情況下,就會在其它的方向獲得一定補償。


  中國的變化,美國看到了,中國人自己也應該看到。期待一步登天是不現實的。俄羅斯的“強硬”是一種慣性,中國的“韜光養晦”也是一種慣性。這個改變,相對於實力,都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同時,有了一些新手段之後,中國也需要慢慢去適應這些新手段所帶來的變化。


  作為一個中國人,自然還是期待中國能夠更多有所作為。一方麵,中國需要加強自身的手段,包括以遠程作戰能力為代表的一些戰爭和非戰爭手段。另一方麵,盡快掌握並利用現有的手段創造利益也非常必要。在合適的方向,完全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利益節點與美國進行鬥爭。畢竟,也不是什麽利益都需要用上“遠程作戰能力”的。


  有什麽樣的戰爭,就裝備什麽樣的武器,這是一個理想化的努力方向。同時,仍然要遵循有什麽樣的武器,就打什麽樣的戰爭這個邏輯。政治,也是不流血的戰爭。那些中國已經有充分鬥爭手段的方向,恰恰是中國在現有條件下獲得更大利益的最有效途徑。這些利益,可以認為是利益的模糊地帶,也是最應該爭取的。畢竟,在周邊地區,中國的“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能力”也已經是綽綽有餘了。隻要理清了利益鏈條,凶一點又何妨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