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兵器知識 -------百年魚雷 (圖)

(2010-03-29 22:55:06) 下一個



1866年,英國人羅伯特·懷特黑得製成一種新的水中兵器,由於其外形很像魚,的別是像那種專愛攻擊水下大型動物的電鰻,而電鰻的拉丁名稱是“Torpedinidae”,所以人們便將這種新兵器命名為“Torpedo”,魚雷。至今已是140多年。

在兵器的發展史中,140年,經曆了多少兵器從新生到銷往,而魚雷依然矍鑠,其不俗的表現,更不容小視。雖古老而不可替代,,魚雷至今仍是反潛的重要武器。在導彈技術日益精確的今天,甚至有人說,百年魚雷的技術含量超過導彈。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我們不做評論,但是,這樣一種重要的武器,在世界上能夠生產它的廠家卻是屈指可數,也多少隱射些什麽。

這就是魚雷——百年輝煌,百年榮耀,百年如此!

世界魚雷武器

魚雷問世以來,它的表現有目共睹。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魚雷擊沉運輸船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擊沉大、中型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魚雷擊沉運輸船1445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擊沉大、中型艦艇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後來的局部海戰中,魚雷也有不錯的表現。1950年7月1日,朝鮮人民軍的魚雷艇夜襲美國“芝加哥”號巡洋艦,命中3枚,使其沉沒,美軍還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最有戲劇性的是,1982年馬島海戰中,載有現代先進魚雷的英國核潛艇“征服者”號,竟是用二戰時服役的直航魚雷MK8擊沉了阿根廷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魚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反艦、反潛導彈快速發展,百年兵器——魚雷何以能長盛不衰呢?魚雷航行於水下,特別是可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隱蔽性遠高於導彈。更重要的是,魚雷在水下爆炸的威力遠大於空氣中,因為水的密度比空氣大800倍,而壓縮性隻有空氣的1/2500,是爆炸的良好導體。炸藥在水中爆炸瞬間,可形成幾萬個大氣壓和幾千度的高溫瓦斯,並以6000~7000米/秒的速度迅速膨脹,強大的衝擊波能輕易擊穿艦艇的水下部分。如此威力,怎不令人對它青睞有加?

今天的魚雷

現代魚雷,為完成不同的作戰使命,一般按輕、重兩個係列發展,同時還發展了以輕型魚雷為戰鬥部的火箭助飛魚雷。

重型魚雷的直徑一般為533毫米或更大,也稱為大型魚雷,可由潛艇或水麵艦艇攜帶,用於攻擊水麵艦艇或潛艇。特點是航程遠、速度快、爆炸威力大、用途廣泛。主要產品有:MK48係列(美)、A184、“黑鱉”(意)、“旗魚”(英)、DM2A3(德)、2000型(瑞典)等。俄羅斯的重型魚雷型號較多,且性能先進,如:53-65、TEST-71、UGST等,尤其是650毫米(65-73、65-76)超重型魚雷,裝藥量達到500千克,更是大型水麵艦艇的克星。

輕型魚雷的直徑一般小於400毫米,適合於水麵艦艇、直升機空投及火箭助飛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反潛,也兼顧反艦,其特點是適合多種平台攜帶,速度高,航程遠,機動靈活,使用方便。主要產品有MK46、MK50、MK54(美)、A244/S(意)、MU90“衝擊”(法-意)、45-36、APR-2E(A-2)(俄)等。

火箭助飛魚雷是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經火箭空中助飛到達預定點後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其航程遠、航速高,兼有魚雷和導彈的優點。主要產品有“阿斯洛克”、(美)、SS-N-14、SS-N-15、SS-N-16(俄)等。



此外,現在還出現了中型魚雷,如瑞典的TP42、TP43和TP427,直徑400毫米;美國的NT37和日本的CRX-1型,直徑為482毫米。這種魚雷速度快、航程遠、裝藥量大,既可當輕型魚雷,也可當重型魚雷使用,發展頗為引人注目。



至於超小型魚雷,如意大利的A200,直徑隻有123毫米,長度不到1米,重量不到1.5千克。由於裝藥量太少,多數已淘汰,僅有極少數在特殊情況下使用。

21世紀,反潛、反艦形勢更加嚴峻。潛艇將以水下20~40節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處采用隱身及先進的水下對抗技術進行作戰,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麵艦艇不僅具有25~35節的航速,還將裝備十分完善的反導手段,並具有強大的對海、對空及反潛作戰能力。魚雷的發展也必須產生針對性的變化。

更快、更遠

當前世界各國海軍服役的艦艇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了有效攻擊目標,要求魚雷航速至少是目標艦艇速度的1.5倍。當前常規潛艇水下速度為25節左右,核潛艇一般在35節左右,水麵艦艇一般在25~35節之間,這就要求魚雷航速應大於50節。

“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是任何作戰行動的基本原則,高技術條件下海戰更強調“先敵發現,先機製敵”,以奪取戰場上的主動權和戰術上的優勢。在艦艇偵察探測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魚雷的航程應與發射艦艇探測距離相適應,努力實現在盡量遠的距離上發射魚雷,最少也要能在目標的聲呐有效探測距離之外發射,一方麵保證發射平台的安全,另一方麵可率先發射魚雷,達到先機製敵、保存自己的目的。這就要求魚雷航程要大於敵艦艇聲呐作用距離和近程警戒線。航程越大,越有利於發射平台的隱蔽和安全。根據當前艦載聲呐的性能,魚雷以50節速度追擊18節的目標時,射距應大於40千米。



要發展高航速、遠航程的魚雷,最關鍵的就是動力技術,比如研究新型熱動力魚雷燃料和高效發動機,采用新型高能電池和永磁材料電機技術。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改善魚雷流體線型,減小運動阻力。

美國MK48ACDAP是在MK48-4型魚雷的基礎上改進的,增大了燃料艙容積和燃料泵流量,航速最大可達55節,以40節航行時,航程可達46千米。英國“旗魚”更是一舉打破魚雷航速在50節徘徊半個世紀的局麵,淺水速度達到了令人驚訝的70.5節,在900米最大深度也可達到55節。意大利MU90最大航速53節,航程最大15000米。

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超空泡魚雷,是運用了空泡產生技術,使魚雷周圍完全被空泡包圍,使其類似於在空氣中運動,從而大大減少阻力,提高魚雷速度和航程。俄羅斯BA-III“暴風”超高速魚雷就采用了這種技術,速度達200節以上,航程約10000~15000米。

更深、更淺

魚雷航行深度主要取決於目標艇下潛深度。目前常規潛艇可潛到400米,核潛艇600米,最大航行深度甚至可達900米。為有效打擊目標,魚雷航行深度一般應大於600米,並根據作戰需求增大下潛深度。

要使魚雷增大航行深度,一是魚雷殼體必須采用高強度的新型材料,如合金鋼、玻璃鋼等;二是魚雷動力係統必須采用不受水深限製的閉式循環係統。這是目前熱動力魚雷中最先進的動力技術,其燃料和蒸汽兩個回路均為封閉係統,故其特性與水深無關,可大大提高魚雷的航行深度。其原理雖然很簡單,但要達到魚雷發動機的指標要求卻是非常困難的。美國MK50采用的就是閉環係統,航深可達750~500米。

此外,隨著西方國家作戰思想的轉變,針對局部戰爭中淺水反潛的需要,要求魚雷在具有足夠大作戰深度的同時,也應當具有淺水海域作戰的功能。



淺水海區是海軍基地、港口、碼頭、錨地及航線集中的地方,也是封鎖與反封鎖的重要戰場,多數國家沿海均為淺海海區。近海航行的小型安靜常規潛艇,輻射噪聲比較低,而且淺水海域的水聲環境比較惡劣,常規潛艇較小的噪聲會被海洋噪聲環境所掩蓋,為此魚雷必須能快速濾去背景噪聲。目前美國的MK48ACDAP、MK50、意大利MU90“衝擊”、瑞典2000型、法國的NTL90型“海鱔”等魚雷都具有較好的淺水作戰能力。

更準、更靜

為提高海戰中艦艇的生存能力,世界各國海軍普遍采用了隱身和水下電子對抗等新技術,如目前潛艇大多采用低噪聲線型和結構,低噪聲槳,動力係統采用浮閥降噪技術,外部粘貼消聲瓦,使潛艇輻射噪聲大大降低。艦艇性能的不斷提高、隱身技術的應用,配備反魚雷設備,及艦艇本身的防護措施和戰術規避,增大了魚雷發現目標和攻擊目標的難度。



命中目標是魚雷的最終目的,準確導引是提高命中概率的基本保證。在魚雷製導技術方麵,傳統的直航式魚雷己被逐步淘汰,目前較為先進的均為“遙控+自導”。自導裝置目前多為聲自導,有主動式、被動式和主被動聯合式,新型魚雷多采用聯合式。由於聲自導魚雷對付水麵艦艇的效果不如對付潛艇,因此出現了尾流自導技術。各種艦船都具有很強且獨特的尾流特性,並與艦艇的寬度和吃水有關,很難用一個小的航行體模擬尾流來誘騙魚雷,因此現有的反魚雷手段對尾流自導魚雷幾乎是無能為力。目前,尾流聲自導、尾流電阻抗自導技術已在魚雷上獲得實際應用,但尾流自導魚雷還不能用來對付潛艇。將來可以發展磁尾流自導,光、熱尾流自導,放射性尾流自導來對付潛艇。

遙控技術目前主要采用線導方式。線導魚雷中所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其缺點是導線重、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中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越大,因此限製了魚雷的航程。隨著光纖傳輸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內的成功應用,以光纖代替普通銅導線用於線導魚雷便成為新的發展方向。美、法等國分別成功地進行了光纖線導的海上試驗,試驗距離達到了20~30千米。隻有光纖製導才能進一步完善潛艇和魚雷之間的有線通信,增加魚雷的製導作用距離。另外,由於光纖製導頻帶寬度大,可使發射艇和魚雷之間傳輸更多的數據。



目前還有一種被稱為“智能化製導”的技術在魚雷上得到了應用,主要是製導係統應用高速數字微處理機,采用自適應技術、最優控製技術來實現的智能化精確製導。由於水下電子對抗技術的日益發展,魚雷製導係統必須能夠對來自於自然和人工的幹擾目標進行識別,根據其不同的特征提取出有用的目標參量,然後由自適應控製係統選擇和調整其工作狀態和參數,進行最優控製,從而實現精確製導,並以90°命中角擊中目標的要害部位。采用智能化製導的魚雷能夠在複雜的海洋水聲環境中識別真假目標。

魚雷在水下航行進行搜索和跟蹤目標過程中,要不被對方過早發現而破壞魚雷的攻擊,就需要提高自己的隱蔽性。

當今水下對抗實際上就是水聲對抗,魚雷輻射噪聲直接影響魚雷的隱蔽攻擊。性能先進的魚雷針對構成自己主要噪聲源的流體動力噪聲、機械傳動結構噪聲、推進器噪聲等,在魚雷雷體線型、結構設計、動力裝置減振、降噪設計、推進器噪聲等方麵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主要有:采用新能源、動力係統和推進裝置;采用新材料和魚雷結構設計;開展魚雷智能彈道的研究;采用綜合製導係統。

更有威力

現代艦艇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結構設計及材料選擇方麵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型水麵艦艇在要害部位都采用了高強度裝甲材料,水下部位設有2~5層不等的保護間隔。一些先進國家的潛艇,外殼采用了高強度材料,結構上采用雙殼體和抗爆結構,雙層殼體間距達2~6米,設置有淡水緩衝艙或填充其它物品,大大提高了潛艇的抗爆能力。上述措施的采用使300千克左右的一般炸藥都難以有所作為。為有效打擊大中型水麵艦艇和潛艇,必須提高魚雷的爆破威力。

戰鬥部的威力大小以及對目標的毀傷程度與裝藥的數量、質量、爆炸方式等有關,也同魚雷命中目標的位置、艦艇結構有關。由於受到空間和重量的限製,輕型魚雷通常裝藥量40~80千克,重型魚雷為200~400千克。在裝藥有限的情況下,要增加魚雷的破壞威力,必須從提高炸藥性能和定向爆炸技術入手。

各種新型的高能炸藥紛紛用於魚雷,如聚能炸藥、塑膠炸藥,目前還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燃料氣體炸藥——環氧乙烷氣體炸藥,其破壞威力可達2.7~5倍TNT當量。

爆炸方式通常為兩種,碰炸和近炸。比起碰炸,由於近炸可以借助不可壓縮的海水的壓力,因此對目標造成的毀傷更為嚴重。目前最先進的魚雷采用的是定向聚能爆炸技術。定向聚能爆炸技術能使有限的炸藥爆炸能量定向釋放,向目標方向集中,從而有效摧毀外殼堅固的新型艦艇。采用聚能爆炸的魚雷隻能采用觸發引信。如美國的MK50、英國的“旗魚”、歐洲的MU90“衝擊”等都采用的是這種技術。

此外,通用性是武器的發展趨勢,魚雷也不例外,特別要發展係統及組件可互換的多用途、多載體、通用性魚雷。魚雷采用模塊化的功能置換件和組件,使魚雷換上備品後無需重新檢查與測試,並且可以使魚雷內部結構更緊湊,可靠性更好,維修更方便,通用性增強使用壽命更長。

三種典型的近海輕型反潛魚雷

20紀80年代中期,輕型魚雷的設計二和技術開發主要都是圍繞如何對付冷戰時期高航速、大潛深的核動力潛艇而展開。如今時過境遷,海上主戰場已經從過去的深海大洋轉移至近海淺水海域,輕型魚雷要對付的新目標是那些在近海淺水中靜止或緩慢移動的常規潛艇。淺水中的聲學環境更加複雜。為了應對回聲更小的潛艇和更先進的水聲對抗設備以及更加複雜的聲學環境,海軍強國對輕型魚雷進行了升級、改進,推出了新一代輕型反潛魚雷。

國際合作的典範:MU90

MU90是由法國和意大利兩國聯合組建的歐洲魚雷公司研製的,該雷實質上是把法國的“海鱔”魚雷和意大利的A290魚雷方案合並起來,取各家之長,充分利用了各自的技術優勢,是國際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

該雷可供水麵艦艇、反潛直升機、固定翼飛機使用,用於對付能快速機動、有隱身能力、使用主/被動對抗器材的各種核動力潛艇和常規潛艇。MU90魚雷於1999年大批量服役,號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魚雷,性能優於美國MK50,是北約各成員國的標準配置,目前有艦載型和機載型兩種。艦載型安裝了入水穩定器,以改進淺水水域的作戰性能。機載型安裝了帶條、分鎖、鰭保護裝置和穩定器。



MU90長3米,直徑324毫米,重量304千克,航速29~50節(可連續變化),航程12000米/50節或25000米/29節,航深25~1000米。

戰鬥部為50千克定向聚能裝藥,能一舉擊穿雙層殼體結構的潛艇,包括雙層殼體間有緩衝水艙的大型潛艇。戰雷頭(魚雷的雷頭分戰雷頭和操雷頭,戰雷頭裝有炸藥,操雷頭不裝炸藥,而裝有用於接收、測量、記錄的電子裝置和儀表)采用觸發引信引爆,並裝有獨立的安全保險機構。

製導方式為主被動聲自導,主動自導探測距離2500米。在計算機的控製下,聲自導有6個工作頻帶,工作帶寬遠大於10kHz,有47個發射和32個接收波束。水聲覆蓋範圍120°×70°。在計算機強大計算能力的支持下,能對接收信號進行處理,分辨真假目標,最多能同時跟蹤10個目標。在各種作戰和戰術軟件的配合支持下,能對慢速目標、快速機動目標、采用吸聲材料覆蓋的潛艇或處於強幹擾環境中的目標進行攻擊。

魚雷控製係統主要由捷聯式慣導裝置加上微處理機構成,采用了性能先進的速率陀螺和加速度計,能在3個自由平麵上同時控製魚雷的航行姿態,使魚雷可以任何姿態入水,大大增加了作戰靈活性。當魚雷大深度攻擊時,可實現90°垂直下潛,這對於大深度魚雷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攻擊目標的末段,慣導係統與聲自導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彈道精度,可實現對目標的垂直命中,這也是采用定向聚能裝藥對自導和控製係統的新要求。



MU90魚雷的動力係統為電動推進係統,電源采用法國SAFT公司研製的鋁/氧化銀一次性高能電池。該電池的比能量為140~180瓦時/千克,其電解液為氫氧化鈉,電解質以氧化鈉粉末的形式儲存在雷體內。魚雷入水後海水進入雷體,經循環泵加壓,進入電解質櫃內,溶解電解質,形成電解液,並以恒定速度在一個閉式循環係統中流動。當電解液進入電池組內,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電功率。由於該係統從啟動到全功率需要一定時間,為此MU90魚雷安裝了2個輔助電池。當魚雷剛入水未達到全功率時,一個電池向自導係統供電,另一個向電解液泵和控製舵機供電,使魚雷入水後能很快工作,以利於淺水作戰。



MU90魚雷的推進電機是德國STN公司研製的永磁電機,采用了鑽釤合金永磁體,具有非常高的比功率,能在很高的溫度下不失磁,電機功率大於100千瓦。該電機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脈衝轉換可自行連續調節電機速度.實現魚雷的無級變速,以適應不同的作戰和戰術要求。該電機采用海水冷卻方式。

該雷的推進器為泵噴射推進裝置,其轉子由7葉側斜式葉片組成。

MU90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將該魚雷改用鋰/亞硫酰氯電池後,其航速可達60節。此外北約正在將該雷改裝成反魚雷魚雷和用於潛艇發射的潛射型魚雷,或用大陸架水雷發射的魚雷。

揚長避短的組合產物:MK54

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海軍除繼續保持其深水大洋作戰優勢外,還要應付發生在中、小國家的局部衝突,因此不得不在水聲條件極其惡劣的淺海環境進行反潛作戰。美國MK46魚雷的淺水性能不理想,經改進的MK50也不盡人意,因此急需開發出一型能在沿海有效攻擊安靜型潛艇的小型魚雷,這就是MK54。

MK54魚雷直徑為324毫米,有三種型號,艦載型、直升機載型和固定翼機載型。艦載型長2710毫米,重275千克。直升機載型長2790毫米,重285千克。固定翼機載型長2880毫米,重292千克。航速36/45節,航程大於15000米。



MK54的製導方式為主被動聲自導,主動自導探測距離2500米。其聲自導頭是從MK50魚雷聲自導頭成熟技術演化來的,采用流體力學性能良好的雷頂線型,具有較低的基陣自噪聲。水聲基陣和數字式波束形成裝置在淺水區具有良好的性能。其52個換能器單元按垂直和水平各8條排列,能提供窄波束,提高魚雷的自導性能。該雷還具有連續變速能力,使魚雷末段速度與環境噪聲條件相匹配,從而使MK54魚雷聲自導頭有著最佳的搜索和跟蹤效能。

自導與控製係統是指聲自導的數據處理部分和魚雷控製裝置,一般這兩部分是合在一起的。MK54魚雷的自導與控製係統有兩個主要部件:處理器組件和執行控製功能(自動駕駛和導航)的控製組件。處理器組件中的數據記錄器能記錄700兆字節的數據,控製組件采用了MK48ADCAP魚雷的數字式自動駕駛儀技術。為了滿足動力控製的要求,MK54魚雷采用了MK50魚雷姿態測量裝置和現代化的深度傳感器組件。MK54的處理能力為每秒浮點運算1200兆次,這種處理能力與它們在淺水和深水兩種環境條件下的最佳探測、編輯和跟蹤算法相適應,遠遠超過了MK46魚雷。



MK54魚雷發射前,由自動測試設備裝入魚雷的戰術軟件。在航程終了時,戰術軟件被存貯電路擦掉,以免失密。魚雷入水後,雷上的自導與控製係統跟蹤、探測、分辨和計算各種目標數據,然後通過多次收聽其音程來分析這些目標,不斷刪除假目標,追擊真目標。

MK54魚雷的推進係統基本上是采用MK46的,主要改進包括:加強了推進係統快速啟動與武器控製回收能力,使其能在很淺的水中進行發射和操雷的回收;附加艙內裝有MK48ADCAP魚雷的變速控製閥,以適應魚雷的變速要求;裝有MK50魚雷雙繞組電源電機、熱電機和安全互鎖壓力開關。由於融合了MK48ADCAP和MK50魚雷推進係統的先進技術,因此魚雷在整個航行深度範圍和速度範圍內都具有了很高的可靠性和變速能力。

戰鬥部采用MK46魚雷的戰鬥部,鋁製殼體,內裝44.6千克的PBXN-103炸藥、引爆裝置、電纜、感應線圈、磁組件和液壓部件。其破壞威力足以對付潛艇目標,戰鬥部可靠性大於99%。



由此可見,MK54實際上是一種混合設計方案,集美國海軍三大主戰魚雷優點於一身。這種不同尋常的設計理念不僅節省了大量資金,而且大大縮短了新武器投入戰場的時間。據估算,該雷的研製、試驗和鑒定費用大約為1億美元,是研製一型全新魚雷的十分之一。MK54魚雷於1995年立項,最初打算2001年裝備,但由於資金短缺而推遲,2004年第一批魚雷裝備部隊。美國海軍計劃采購1500枚MK54,2011年獲得完全作戰能力。該雷的研製隻花費了8~9年,比MK50魚雷研製時間的一半還少。

與時俱進的先鋒:“鯆魚”

英國研製“鯆魚”(Sting Ray)魚雷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蘇聯新型潛艇,同時填補英國沒有324毫米小型魚雷的空白。1971年馬可尼空間與防禦係統公司開始了“鯆魚”魚雷整體方案的研究,1979年11月簽訂了第一批訂購合同,1983年9月正式交付英國皇家空軍和海軍。“鯆魚”魚雷的整個研製費用超過4億美元,早期的“鯆魚”魚雷為Mod 0型,英國對該雷總的訂購量為2400枚,已裝備了英國的水麵艦艇、“山貓”和“海王”反潛直升機、“獵迷”反潛巡邏機。該雷已出口到泰國、馬來西亞、埃及、挪威、巴西等國。進入新世紀以後,為了適應淺水作戰,同時也為了延長使用壽命,英國國防部決定將所有庫存的“鯆魚”Mod0型升級到Mod1型。



“鯆魚”Mod0型魚雷直徑324毫米,長2597毫米,重265千克,戰鬥部為45千克定向聚能高爆炸藥,航速45節,航程11000米,動力裝置為電動機+鎂/氯化銀海水電池+泵噴射推進器,製導方式為主/被動聲自導,自導探測距離1500米。

“鯆魚”魚雷是小型魚雷中最早實現全部計算機控製的,不僅在聲學裝置和自導係統中,而且在控製及魚雷戰術使用上都實現了計算機處理及軟件管理,能使魚雷選擇最佳戰術去攻擊目標,一旦丟失目標,可進行再搜索。

該雷還最早實現了戰鬥部的聚能裝藥,實雷打靶試驗中,它能一舉擊穿雙殼潛艇。



其推進裝置也是泵噴射裝置,但一般的泵噴射裝置都是由導管、1個轉子加上1個定子(位於尾部)所組成,如美國的MK50、法國的“海鱔”那樣,而“鯆魚”是由導管及前後雙轉子(正反轉轉子)組成的。

“鯆魚”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空投係統,與其它空投反潛魚雷相比,有許多明顯的優點。第一,在空中階段,魚雷上既有降落傘又裝有雷頂罩。雷頂罩在發射前及空投過程中用來防止雷頂結冰和受損。雷頂罩用易碎材料製成,入水衝擊使其碎裂而離開雷頂,使換能器表麵很幹淨。第二,魚雷入水後,掛在魚雷上的降落傘繼續起減速作用,並使魚雷保持穩定。當電機軸解脫鎖定、泵噴射推進器轉子轉動後,降落傘才脫開。該雷的這一特點就給控製係統的3個速率陀螺和3個加速度計以足夠的啟動時間來實現最優拉平彈道,防止魚雷跳水或紮入海底。隨著空中附件在水中的解脫,魚雷進入正確的初始搜索深度並保持水平姿態。



2003年英國開始“鯆魚”魚雷延壽計劃,要求提高魚雷在淺水對付安靜型潛艇的效能,並將魚雷的服役期至少延長到2025年。改進主要包括自導係統的升級(采用更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和功能更強的信號處理軟件),改進雷頭換能器陣列,新的“軟啟動”電機控製器,提高戰鬥部定向效能,采用新的由諾思羅普·格魯曼導航係統公司生產的LN-200慣性測量單元,新的安全保險機構以及新的鎂/氯化銀海水電池等。魚雷的戰鬥部裝藥也改用了新型鈍感炸藥。

第一批100枚“鯆魚”Mod1魚雷於2006年7月交付,第二批120枚魚雷於2007年初交付,第三批正在生產當中,將於2008年交付,整個生產工作預計於2010完成。

最悠久的魚類製造商——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



眾所周知,意大利在世界魚雷市場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其最大魚雷生產廠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WASS)。它位於意大利西北海岸的裏窩那,下轄3個魚雷製造廠,是全球魚雷製造先驅,生產從輕型到重型魚雷,水麵艦艇、潛艇反魚雷裝置,主動或被動艦載、直升機載聲呐和水下監視裝備,“白頭”一度成為魚雷的代名詞。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該公司還通過控歐洲魚雷公司(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泰利斯公司聯合組建的公司)股份高達50%,使其成為法意聯合研製先進魚雷最主要的平台。作為芬梅卡尼卡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風靡世界魚雷市場130餘年。

開啟魚雷時代

提及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便不能不提及羅伯特·懷特黑德(1823年l月3日~1905年11月14日)。

1823年,懷特黑德出生於英國波爾頓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家庭,1840年從英國曼徹斯特機械學院工程係畢業後,前往法國土倫船廠工作,隨後在意大利米蘭擔任工程顧問。歐洲戰亂,他不得不放棄大量專利權遷至意大利東北部亞得裏亞海沿海的裏肖雅斯特的阜姆。在這裏,他建立了一個鋼鐵廠,取名逢德裏亞鋼鐵廠,這就是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前身。1856年,他擔任經理,將工廠更名為阜姆士他俾勞勉圖廠,為奧匈帝國海軍服務,隸屬於奧地利,主要生產艦船蒸汽機和發動機,是當時最先進的產品。



1866年,懷特黑德與剛從奧匈帝國海軍退休的工程師盧皮斯研製出首款魚雷,在海麵以下的設定深度上航行,炸藥和雷管裝在頭部,可破壞軍艦的水下部分。它的直徑為356毫米,長3.53米,重136千克,裝藥15~18千克,航速6節,航程200米,采用壓縮空氣發動機(曆史上稱為冷動力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魚雷。采用靜水壓閥門和慣性擺錘共同操縱橫舵,即利用靜水壓設定魚雷的航行深度,用慣性擺錘減少魚雷在定深線附近的波動。

1567~1565年,懷特黑德的海上試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炸藥在水下的爆炸威力比在水麵要大得多。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條真正魚雷。由於懷特黑德英文whitedhead意為“白頭”,故得名“白頭”魚雷。盡管魚雷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但阜姆士他俾勞勉圖廠由於1868年沒能從奧匈帝國海軍處拿到足夠的魚雷訂單,1873年正式宣告破產。

1875年,心有不甘的懷特黑德索性在阜姆士他俾勞勉圖廠基礎上重建了一個私人公司,正式取名白頭魚雷製造廠。後該廠轉成股份製公司,更名為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由於早在1868年,懷特黑德就曾攜帶2枚魚雷前往英國推銷,並在1871年與英國簽訂在英國製造“白頭”魚雷的協議(英國魚雷以此為原型開始發展),因此白頭公司在成立後不久就被英國威格士有限公司和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公司收購。

1895年懷特黑德對“白頭”魚雷進行首次重要改進,采用奧地利人路德維格·奧布賴發明的方位角控製魚雷陀螺儀技術:魚雷軸的平衡環內置一個直徑3英寸、重1.75磅的輪子(魚雷發射前轉速2400轉/分,確保魚雷發射後在一條直線上,但不影響魚雷速度),減少魚雷對平衡環的二次依賴.增加了魚雷射程,達到7000碼.比先前的1000碼增加了6倍。但該型魚雷最大缺陷是發射初期軌跡傾斜。1898年懷特黑德又引進當時的最新技術增強了“白頭”魚雷攻擊方向的穩定性。

後來白頭公司將魚雷發明專利權出售給其它國家海軍,“白頭”魚雷遂成為各國魚雷發展公認的母型。不久,德國施沃爾茨-考普夫公司又研製出一種用磷青銅製作的“黑頭”魚雷(blackhead torpedo),其原理與“白頭”魚雷基本相同,但各項指標有所改進,如直徑縮小為304毫米,長度增至4.57米,重量增至275千克,裝藥量增至20千克,航速達22節,隻是射程最初僅有400米。

早期魚雷主要由水麵艦體攜載發射,入水後按預先設定的航深和航向作直線航行,在有效射程內攻擊水麵艦船及其它水中目標,命中率取決於測定目標運動參數的準確度、魚雷深度和航向控製的精確度。當時,海軍戰艦和特製的魚雷艇普遍都裝備一至數個魚雷發射管,但兩者的發射方式略有不同。戰艦上的發射裝置可以調整發射方向,魚雷艇則因體積小,隻能靠艇身的機動來調整發射方向。由於魚雷隻能自航數百米,作戰時需冒險抵近攻擊,故防護能力較弱的魚雷艇一般是在大艦的掩護下發動突襲,或乘夜霧時單獨進行偷襲。盡管當時魚雷的航程有限,但威力極大,所以一問世便很快成為歐美各國海軍的新寵。

一戰時,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被奧匈帝國強占。一戰後意大利獲得了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該公司主人。到二戰結束時,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生產了7個型號(MK I、II、III、lV、V、VI和VII型魚雷)、2萬餘枚“白頭”魚雷,出口10多個國家。

二戰結束前,“白頭”魚雷(含各種改進型)大多是重型冷動力魚雷(壓縮空氣魚雷,亦稱冷機魚雷,後為熱動力魚雷替代),長7米,裝藥量250~300千克。魚雷問世改變了世界海軍作戰樣式,作戰重心由水麵轉移到水下。

“白頭”魚雷在其誕生後的曆次戰爭中均有出色的表現。1891年智利內戰時,智利海軍“林其海軍上將”號魚雷艇發射360毫米口徑“白頭”魚雷,擊中100碼處的叛軍“布蘭克·英卡拉達”號軍艦左舷,致其沉沒,為智利海軍平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40年4月9日德國海軍“布呂歇爾”號重型巡洋艦(1939年4月服役)被挪威海軍2枚性能老化的“白頭”魚雷擊沉,成為德挪海軍交戰中德海軍的最大損失。

A244再戰江湖

由於二戰後阜姆劃歸南斯拉夫,1945年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從阜姆遷至意大利裏窩那,更名為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開始研製以電力驅動的輕型魚雷和衝壓噴水發動機魚雷,但由於戰後嚴重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自研不堪其負。此時通過仿製“白頭”起步的美國魚雷工業後來居上,白頭公司沉寂起來。

20世紀50年代初,白頭公司向美國購買MK44型魚雷,並獲許可證生產。1960年,白頭公司以MK44為原型研製出“白頭”21魚雷,1966年開始生產,航速27節,航程7000米,重1130千克,製導方式采用線導加音響製導。潛艇發射時,啟用線導模式向目標靠近,隨後用音響製導攻擊目標。

70年代,白頭公司和法國泰利斯水下係統公司在MK44魚雷的基礎上,聯合研製出A244輕型魚雷,白頭公司再次引人注目。該魚雷長2.75米,直徑324毫米,巡航速度30節,最大航速39節,最大作戰深度600米,最大航程13.5千米,最大重量238千克,具有抗幹擾能力、延長報警時間、射程遠、發射後不管等特點,適應瀕海地區的作戰需求,可裝備核潛艇、常規潛艇、水麵艦艇、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最新改型為A244/S-3。

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總共生產了1000枚A244魚雷,裝備該型魚雷的國家包括意大利、韓國(“藍些”魚雷就是A244韓國版)、印度、孟加拉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阿根廷、哥倫比亞、尼日利亞、瑞典、阿聯酋和委內瑞拉等。當意大利ATR72反潛巡邏機、馬拉西亞“超山貓”MK100直升機、新加坡海軍“威武”級隱身護衛艦和“無畏”級巡邏艇等攜帶該型魚雷,執行近海反潛任務時,才可真正體會到什麽是譽滿全球。

此外.白頭公司80年代末生產了A200超輕型魚雷、90年代初生產了A290輕型魚雷,還製造出C-310型魚雷對抗係統(專門裝備水麵艦艇)和C-303型魚雷對抗係統(專門裝備潛艇)。

法意聯手,新品層出

1993年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大部分老廠房不能再使用,1997年全部賣給房地產開發商,正式加盟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隨著21世紀到來,歐洲防務公司進一步整合,提升整體防務產品的研發能力,冠以歐洲之名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歐洲戰鬥機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歐洲運輸機公司和歐洲魚雷公司等。其中歐洲魚雷公司就是法意水下防務係統合作平台,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利用其控股的歐洲魚雷公司與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法國泰利斯公司聯合研製新型魚雷,包括著名的MU90“衝擊”輕型反潛魚雷和“黑鯊”重型魚雷。



2007年11月30日,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泰利斯公司、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母公司)在尼斯宣布將整合兩國水下武器係統公司,組建三個合資企業,其中魚雷合資企業負責魚雷係統(重型、輕型魚雷和魚雷對杭係統)設計研製、市場開拓和項目管理;魚雷製造合資企業負責魚雷測試和製造;聲呐合資企業負責聲呐設計、製造。法意兩國將在歐洲魚雷公司基礎上進一步組建戰略聯盟,打造一個全球水下係統公司,2008年底之前組建完畢.將大大強化法意防務工業合作和提升魚雷競爭力。白頭阿萊尼亞水下係統公司將在新的體製下再放異彩。

魚雷是怎樣攻向目標的?

如果說到“地雷”,大家一定會想起電影“地雷戰”中炸得日本鬼子魂飛膽喪的“大圓球”。如果提起“水雷”,不難想像,一定是水中的“大圓球”。而說到“魚雷”,自然便成了可以像魚一樣遊動的“大圓球”。從外形上看,此時的魚雷已經不是“大圓球”了,它要像魚一樣在水中運動,就需要加上“魚頭”、“魚尾”、“魚鰭”等,於似乎,“大圓球”被拉長,就更像魚了。

翻開《辭海》,魚雷的釋義是“能自行推進、自行控製方向和深度的水中兵器,似圓椎形,頭部裝有引信和炸藥,中部和尾部裝有燃料和動力裝置等。……有的魚雷還有能自動捕捉目標的自導裝置等。”

我國軍標對魚雷的表述是:“魚雷是一種水中自動推進、引導,用以攻擊水麵或水下目標的水中兵器。”

以上對魚雷的釋義概括了它的三個基本屬性,即:在水中自動推進或自航性,導引性,破壞性。

魚雷的破壞性不難講解也不難實現,隻要有引信和炸藥即可解決。如何讓魚雷動起來,而且能自動地遊向目標,這才是人們最關注的,也是魚雷技術的關鍵。

如何讓魚雷動起來?

要讓魚雷動起來,關鍵就是它的動力係統,這也是決定魚雷速度和航程的重要性能指標。一般來講,魚雷的動力係統主要分為兩大類:熱動力和電動力。在魚雷航速、體積、重量一定的前提下,航程取決於動力係統的比功率和能源的比能而這兩項指標,熱動力都比電動力具有較大的優勢。

熱動力係統 熱動力係統一般包括能源(燃料)、發動機和推進器三部分。

發動機的種類繁多,有多缸往複或凸輪活塞發動機、斜盤發動機、渦輪發動機、燃氣輪機及固體火箭發動機等。它們的位置一般設在魚雷的後段。

熱動力係統采用的燃料有普通燃料(氣、水、油)、單組元燃料(如奧托燃料)、多組元燃料(如奧托-II+過氧化氫+海水三組元燃料)和固體燃料。應用廣泛的奧托-II燃料是一種硝酸酯類燃料。

燃料在常溫下一般是氣態或液態的,隻有固體火箭發動機用的火藥是固態的。由於魚雷在水下航行,不可能像飛機和汽車一樣從周圍大氣中取得氧氣,因此它攜帶的燃料不但有燃燒劑還有氧化劑,空氣、過氧化氫和純氧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攜帶物。另外,魚雷的冷卻水需要噴入燃燒室內,用以冷卻燃氣,其生成的水蒸汽與燃氣混合後一起進入主機做功,因此水與燃燒劑、氧化劑共同組成燃料組元。



魚雷推進器傳統上是指將發動機(或電動機)的機械功轉變為魚雷前進推力的裝置。通常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室和噴管也是一種推進器。

最常見的魚雷推進器是螺旋槳,分單槳和雙槳兩種。所謂雙槳,是在同一軸上反向旋轉的螺旋槳,也稱對轉螺旋槳。對轉槳不僅比單轉槳效率高,而且可以清除單方向旋轉引起的扭矩。美國早期的MK24魚雷和瑞典的TP43X0魚雷采用單槳,以後生產的魚雷多為對轉螺旋槳。螺旋槳高速轉動時產生的空泡現象將魚雷的速度限製在51~52節以下。

新發展的推進器采用先進的泵噴射螺旋槳和導管對轉螺旋槳,可以突破普通螺旋槳的空泡對魚雷速度的限製。泵噴射螺旋槳是在單軸螺旋槳部位設置一個減速型導管,這樣既可改善螺旋槳產生的空泡,又可屏蔽部分螺旋槳噪聲向雷頭自導裝置的輻射。為了解決單螺旋槳扭矩不平衡和效率低的缺陷,又出現了雙槳的泵噴射推進器,即導管對轉螺旋槳。它已被法國“海鱔”、英國“鯆魚”等采納。推進器一般設在雷尾。

俄羅斯的“暴風”、德國的“梭魚”等超空泡高速魚雷,都是利用超空泡技術,采用鋁、鎂、銼等固體燃料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的熱動力魚雷。

熱動力魚雷的最大特點就是功率大、航程遠、速度快,其缺點是受海水背壓影響,航深淺、噪聲大,而且航行中排出的廢氣等可形成航跡,易被敵方發現並規避。為此又開發出閉環係統,其最大特點就是整個循環均在係統內部完成,沒有任何廢氣物排入大海,因此它既無排氣噪聲,又無排氣航跡,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安靜性和隱蔽性,更重要的是采用這種係統的魚雷不受背壓的影響,可以大大提高魚雷的航行深度。美國MK50采用的就是這種係統,航深達到750~800米。

電動力係統 魚雷的電動力係統由推進電機、電池組和推進器三大部分組成。

電機的性能是決定電動力係統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本上是單轉或雙轉的串激直流電機。如俄羅斯SETT-65魚雷就是采用雙轉串激直流電動機,電樞和磁係統都能轉動,直接帶動對轉螺旋槳。其轉速低,無需減速,結構簡單,但電機的比功率不大。而單轉串激直流電機電樞轉速高,通過減速器減速和換向,帶動對轉的兩個螺旋槳,電機比功率大,但由於需要齒輪減速器,因此結構比較複雜,噪聲也有所增大。

當今世界性能較優的是法意聯合研製的永磁電機,以永磁稀土材料釹硼或釤鑽作磁極,取代笨重的銅導線激磁繞組,使電機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損耗小、升溫低、效率高,比功率達到2.7~5.5馬力/千克。該型電機已被法國的“海鱔”、德國的DM2A4、歐洲的MU90等魚雷采用。

另外,電池的能量也是決定電動力係統性能的又一重要指標。目前魚雷用電池類型繁多,而且發展很快,常用的有鉛酸電池、鎳鎘電池、銀鋅電池、鎂-氯化銀海水電池等。

鉛酸電池是以鉛作負極,二氧化鉛為正極,稀硫酸作電解液的普通電池,比能量為11~17瓦時/千克,比較低,所以除老式魚雷外,已被現代魚雷棄用。

鎳鎘電池以鎳鎘作負極,氧化鎳作正極,氫氧化鉀溶液作電解液,比能量為22~26瓦時/千克。

銀鋅電池以鋅作負極,氧化銀作正極,氫氧化鉀溶液作電解液,分一次電池(指無法進行充電,僅能放電的電池,但一次電池容量一般大於同等規格充電電池)和二次電池(指可反複充電再循環的電池)兩種。二次電池的能量達55~60瓦時/千克,可反複充放電4~15次,但一次充電需要24~48小時,故一般為操雷(操練用,可打撈回收的魚雷)使用。一次電池充電時間一般為4~6小時,且先進的一次電池比能量可達80~100瓦時/千克,故為戰雷使用。

鎂/氯化銀海水電池以鎂合金為負極,氯化銀作正極,海水作電解液,最多比能量可達130瓦時/千克,現役的英國“鯆魚”就是采用該種電池。

此外法國的“海鱔”、歐洲的MU90采用的是鋁/氧化銀電池。

法國10年前開始研製鋰亞硫酰氯電池,其比能量高達550瓦時/千克,已裝配到324毫米的輕型魚雷上,目前的研製目標是用於重型魚雷。此外國外正在研製更為先進的塑料電池,重量僅為鉛酸電池的1/10,而容量卻比它大10倍,且可反複使用。全固態電池也在發展之中,有望使用在新型魚雷上。

采用電動力係統的魚雷,在航行中無廢氣排出、無氣泡、無航跡、噪音小,所以隱蔽性好;不受海水背壓影響,適於深水航行,且對自導裝置幹擾小;結構簡單、便於維修。其缺點是因雷體容積有限,電池的電容量小,故功率不如熱動力魚雷大,影響魚雷的航速和航程,所以電動力係統更適合短航程的輕型魚雷。

如何讓魚雷遊向目標?

魚雷問世後不久,就有自動控製魚雷航行方向和深度的係統,並且作為魚雷區別於其它水中兵器的特征而存在,如何將魚雷穩定地導向目標?這需要解決導引和控製兩方麵問題。

魚雷上有控製方向和深度的兩組舵,即直舵和橫舵。控製直舵的是方向儀,也稱陀螺儀,控製深度的是定深器。陀螺儀是利用高速旋轉時的指向性,使魚雷保持其初始運動方向不變的原理攻擊目標。定深器則是采用水壓盤等敏感元件來感應魚雷航行深度,並使魚雷始終保持在初始的設定深度上。這種魚雷隻能直航,無法在未命中目標後再次改變方向追蹤目標,亦稱直航魚雷,如俄羅斯的53-39魚雷。

由於直航魚雷機動性差,故命中概率低,現代魚雷多采用能夠自動跟蹤目標的裝置,即製導係統。目前廣泛采用以下幾種製導方式。

聲自導 聲自導魚雷是在雷頭安裝一套能形成和發射多個波束的自導裝置,整個波束可形成大角度的扇麵,當這些波束接收到目標的噪聲信號時既可操舵跟蹤目標。如果導引過程失去了目標信號,可在目標附近采用最能捕獲目標的運動方式,操縱魚雷進行再搜索,以便重新發現目標。



聲自導係統按聲場的利用方式可分為被動自導、主動自導和主被動聯合自導三種。被動式是接收目標的信號來完成對目標的跟蹤,其作用距離最大可達2500米,適合在淺水攻擊高速目標。主動式是利用魚雷發射的聲波,經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發現並跟蹤目標,其作用距離較小,一般不超過1700米,而且隱蔽性較差,適合深水攻擊中低速目標。主被動聯合式是前兩種方式的結合,並能按預先設定的程序工作。新型魚雷多采用主被動聯合式。

線導 線導是利用魚雷和發射平台之間的一條專用導線來傳遞信號和操舵指令,將魚雷導向目標的製導方式。在魚雷發射管內裝一個導線團,線團繞有直徑小於1.2毫米、芯線小於0.4毫米、長約5000米左右的導線,另在魚雷上裝一個導線長約20000米左右的線團。魚雷入水後,兩個線團同時放線,並隨時通過發射平台上的火控係統和魚雷上的線導係統相互傳遞信息,引導魚雷攻向目標。導線一般為銅線,先進的則用傳輸快、損耗小、強度大的光纖導線。

線導又分單芯和雙芯兩種。單芯線導一般隻能向魚雷發布指令,也有的魚雷采用一半時間向魚雷發布指令,一半時間回收魚雷的運動信息(稱半雙工)。現代魚雷多采用雙芯導線,這樣就可以同時完成艦雷之間的信息傳遞。

由於線導係統的精度不高,故現代一魚雷多采用線導+末端聲自導的方式,即由線導將魚雷引導到目標附近,當聲自導發現目標後,改由聲自導係統追蹤目標。

尾流自導 艦船在水中航行時,由於螺旋槳的攪動、船體和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排出物質等,會在船體後方水平麵約2°的張角和2倍於艦船吃水深度的範圍內形成一條近千米長的具有熱效應、聲效應的尾流,尾流自導魚雷就是利用不同的尾流傳感器對尾流的溫度、聲效應進行檢測,並導向目標。

除俄羅斯的53-65K、TESF-95、USET-80等魚雷外,意大利的A184Mod3和法國F17Mod2等都采用了尾流自導。尾流自導魚雷在發射前就設定了魚雷穿越艦船尾流後的轉向方向、航深和航向,發射入水後按設定的航向航行。當穿過尾流並接收到尾流信號時,即按設定的方向操舵,傳魚雷轉向目標方向。當魚雷再次穿越尾流時,魚雷就向相反方麵運動,如此反複,以蛇形彈道跟隨目標尾流逼進目標,直至命中。



由於水麵艦艇的尾流難以模擬,所以尾流自導魚雷的最大特點是抗幹擾性強,其缺點是蛇形彈道使魚雷的航程損失過大。為克服這一缺陷,大都采用尾流加末端聲自導或線導加尾流自導加末端聲自導的製導方式。

另外由於潛艇的尾流強度弱、長度短、保留時間短,故尾流自導魚雷難以用於攻擊潛艇。

會飛的魚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潛艇性能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航速的提高,使得普通魚雷的反潛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麵,探測器材的發展,使潛艇的探測距離越來越遠,為此要在遠距離實施魚雷反潛,就需要發展高速、大航程魚雷。但魚雷的航速和航程呈反比關係,不可能同時增加。另外,魚雷的自導作用距離又受航速的製約,航速越高,作用距離越短,同時,航程越遠,製導控製誤差越大。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魚雷發射方式,由火箭來運載,能在空中飛行後再入水,這種魚雷稱作“火箭助飛魚雷”。它是將火箭和魚雷捆綁在一起,由水麵艦艇或潛艇發射,按巡航式或彈道式彈道飛行到目標上空,然後魚雷分離,魚雷由降落傘控製入水後完成發現和攻擊目標的任務。它主要用於反潛作戰。

火箭助飛魚雷利用火箭在空中的飛行速度可接近1馬赫,隻需2分鍾左右就可將魚雷送到目標附近。射程也大大超過普通魚雷的射程,彌補了魚雷航程短、速度低的缺點。目前主要型號有美國“阿斯洛克”、俄羅斯的“螻蛄”、法國的“瑪拉豐”以及澳大利亞的“依卡拉”等。這些火箭助飛魚雷的飛行速度比普通魚雷高出10倍以上,射程可達20~65千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