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專家:印軍工鼠目寸光 麵對中國很絕望

(2010-03-29 19:40:40) 下一個
來源:環球網

  世界政治評論網站3月26日刊登印度新德裏國防研究分析所副研究員Laxman Kumar Behera的文章。文章對比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國防計劃,並指出,由於中國的國防計劃比印度更有目的性、中國對軍工的扶植力度更大,所以印度的軍力發展遠遠不及中國。

  ◆中印軍費的使用目的不同


  最近,中國和印度分別表示,將增加2010財年的國防預算。根據官方的數字,中國國防費預算增加到78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7.5%,但是外界猜測中國軍力的實際花費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印度的國防預算則增加至320億美元,增長幅度小於4%。


  除了預算數字和增長率的差別,中印兩國在實現各自軍事目標的方法上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軍費是為了實現軍事強國的長期目標,而印度卻僅僅是為了資源分配,缺乏長遠考慮。結果在兩國軍力上體現出來——中國獲益良多。


  ◆印度軍費缺少連貫性


  文章稱,過去20年間,中國官方公布的國防預算一直呈兩位數增長。這種增長有效支持了北京增強綜合國力(體現為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戰略需求。根據北京兩年一度公布的《國防白皮書》,1988年至1997年間,中國軍費增長率為平均每年14.5%。這期間的資金配置,是為了“彌補早年間遺留下來的國防發展不足的狀況”,再借助於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在隨後的10年裏,也就是1997年到2007年的這段時間,軍費的年增長率提高到15.9%。2008年至2009年,中國軍費的增長率甚至接近18%。1997年以後的軍費支出,大多用於掌握網絡中心技術、獲得精確製導的現代武器,並從美國這個軍事霸權國家在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實際操作中學習經驗。


  文章還說,中國軍力投資一直和解放軍的改革“手牽手”同時進行著,中國國內的軍工業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解放軍非常重視研發。中國沒有理由因為金錢的原因,阻礙現代化進程和改革動力。當全球金融危機卷向中國軍工業時,北京迅速做出反應,拿出600億美元刺激經濟。


  幾十年的努力,為中國帶來了“豐厚的紅利”——中國軍力增長迅速,已能觸及到鄰國以外的範圍。這一切正如美國國防部2009年度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所說,多年的投資和改革令中國解放軍“有能力觸及亞太地區以外,這一變化正改變著地區平衡”。先進武器的配置,比如本土研發生產的核動力潛艇,導彈打衛星技術成功試驗和反彈道導彈能力,這些都說明了北京在此方麵做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印度在過去20年的軍費支出則缺少連貫性。某些年頭,印度國防預算增長率達到34%,而另外一些年頭,則低至0.5%。軍費未能呈現線性增長,說明計劃製定過程中存在缺陷。中國政府每兩年發表一次國防白皮書,勾勒出本國的安全目標,而印度則沒有這方麵的嚐試。由於缺少這種嚐試,印度軍方隻能按照他們自己的“願望清單”,撰寫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文件。然而,由於這些文件嚴謹性不足,或缺少內部競爭機製,或無法將自給自足和國家安全目標結合起來,因此經常引發爭論。另外,年度國防預算的產生不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長期軍事需求,而是由可用資源的多少、部門之間的爭奪和更加寬鬆的財政環境決定的。


  ◆中印軍工業管理差別很大


  製定戰略時缺少長遠眼光,這種現象在印度國內軍工業的緩慢發展中隨處可見。軍工業對於印度和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寶貴的硬實力。印度在很久以前就宣稱將於2005年實現70%的軍工產品由本國生產。然而直到今天,印度還在30%到35%這個水平線上掙紮。導致的結果是,印度每年不得不花費50億到60億美元購買國外的軍工品,這正中了那些國外供應商的下懷。


  事實上,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都對軍工企業實行國有控製,但是問題又來了。北京通過競爭、評估、監管和激勵這“四項機製”推進了基礎設施的改革,從而為國內的軍工企業注入了大量競爭力;而印度一直在補貼無能的公共生產領域和研發公司,而各種各樣的委員提出的改革措施既沒能付諸文字,也沒能貫徹精神。一些能參與軍工生產的私人合同商,在“保密與保護主義”的托詞下,飽受歧視。


  當今天的中國駕駛著自己的戰鬥機翱翔藍天的時候,新德裏卻忙於試飛六家非印度本國公司製造的飛機,拚命地想要拉近和北方鄰國的軍力的距離。隨著中國軍力迅猛發展,新德裏如果不集中精力行動起來,它會更加絕望。 (落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