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海爭端不是推動東南亞各國軍購主因 zt

(2010-03-27 20:42:15) 下一個
南海爭端不是推動東南亞各國軍購主因

千龍網

  日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公布了新的年度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正在走上一條危險的軍備競賽的道路”,其中被點名的熱點地區中,有兩個半在亞洲——東南亞、南亞及中東。本來這隻是一個研究機構的年度報告而已,可西方媒體卻借機針對中國生事。3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把東南亞國家大買軍火的原因歸結為中國,說“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實力誘發了東南亞鄰國增強他們國防采購的努力”。又一次無端地指責了中國。
  那麽導致東南亞加大軍火采購的真實原因是不是如《金融時報》所說的那樣——由中國推動的呢?事實上軍火采購曆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將東南亞軍火熱購嫁禍於中國不僅有失公允,而且也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馬來西亞購買了6艘法國鮋魚級常規潛艇

國家安全需要是主要原因

  從國際安全形勢上看,“9·11”以後,恐怖主義襲擊、極端宗教主義威脅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猖獗,成為影響國際社會安全的主要威脅,特別是針對美國和西方國家。東南亞部分國家由於與美國走得較近,西方國家到此旅遊的人較多,其安全防範相對較鬆,因此成了恐怖分子襲擊的重要對象,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在此背景下,各國為維護本國的安全,紛紛更新武器裝備,客觀上加大了東南亞國家軍火采購的比重。

  從地區安全形勢上看,東南亞國家由於曆史問題,相互之間多有矛盾,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泰國與柬埔寨、越南與印尼、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積怨;東盟這個組織無法彌合內部的矛盾,外來力量的介入又加劇了東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各國為了在未來的領土糾紛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加大了軍火采購的力度。

  從國家安全形勢上看,東南亞國家所居的地緣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曆來都是大國爭奪的焦點,冷戰期間分屬於兩大陣營,國家的安全戰略基本是依附模式,軍火采購受大國的製約。“9·11”之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企圖將東南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不聽話的國家加強了“和平演變”,使這些國家的政權麵臨安全壓力。同時,東南亞國家國內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動蕩不斷,各國執政黨為維護執政地位,需要加強軍事實力以求維護國內安全。另外,部分東南亞國家受西方醜化的“中國威脅論”影響,也想借機發展軍事實力。

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軍火是一種昂貴的奢侈消費品,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做保障,任何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特別像東南亞這些經濟規模比較小的國家更是如此。東南亞國家近幾年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首先,東盟貿易機製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繁榮提供了平台。其次,大批外國企業為了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紛紛在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此外,國際金融危機雖然也對東南亞國家有影響,但這些國家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做了相應的防範,相對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影響較小。並且亞洲金融危機後,東南亞國家有好幾年軍火采購率都比較低,這些國家一直在積攢家底,經過幾年的臥薪償膽,國庫有了相當的積蓄,為軍火采購提供了物質保障。

武器裝備的周期性成為重要原因

  一件武器裝備有其固定的使用周期,這就決定了武器裝備的采購也具有周期性,尤其像東南亞這樣主要靠向外采購軍火的國家,其軍火的采購更具有周期性特征。

  冷戰時期,東南亞國家分成兩大派,這些國家的主要武器裝備基本來自於它們所屬的陣營。冷戰結束後,美國利用蘇聯退出留下的真空,在軍事力量進入東南亞地區的同時,其武器裝備的銷售也紛紛打入東南亞國家市場,使東南亞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更換了新的武器裝備。

  如今,那批武器已用了將近20年,到需要更新換代的時候了。而同時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俄羅斯及歐洲國家又相繼加大了武器裝備出口的力度。因此,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是導致最近東南亞國家大宗軍火采購的客觀原因。

某些西方國家自身利益的需要是重要推動因素

  某些西方國家出於地緣遏製戰略和經濟收益的雙重需要,加大了其武器裝備在東南亞國家的營銷力度。中國實力的增強在某些西方國家看來可能會使東南亞地區出現力量失衡,致使中國不斷坐大,為了保持所謂的均勢,他們大力向東南亞國家推銷武器裝備,以達到他們所宣稱的防範中國、化解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的目的。

  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某些西方國家經濟低迷。靠推動政府發動戰爭發財的軍工集團自己雖然賺了錢,但導致國家陷入戰爭泥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遭到本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因此,為了保住執政地位,執政黨想盡各種辦法來增加出口,而武器出口是西方的一個優勢,利潤又高,東南亞國家既有錢又有需要,並且對西方的高技術武器從心理上是崇拜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東南亞國家的軍火采購。

  當然,由於曆史原因,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存在著海洋邊界糾紛,這方麵的原因我們不能回避。但我國已於2002年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協議第四條明確指出:行為各方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它的領土和管轄協議,而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這個宣言已明確了我國解決南海問題的態度,但這幾個國家卻依然大宗采購軍火。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不否認許多邊界爭端是引發戰爭的直接誘因,但目前這些國家很明顯是借領土爭端之名,來掩蓋實現發展軍事力量之實,以免引起本國人民的反對和別國的擔憂。另外,與中國與海上領土爭端的國家隻有5個,而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加大了軍火采購的力度,這從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不是推動軍火采購的主要因素。

  可以說,東南亞國家加大軍火采購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其中,國內安全利益的需要是其主要原因。但在某些西方所謂權威機構、主流媒體及各懷政治目的的研究機構鼓吹下,中國似乎成了帶動東南亞軍火采購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無非是“中國威脅論”老調重彈,本質仍是冷戰思維在作祟的表現。

  中國不斷崛起,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某些西方國家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利想盡辦法遏製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威脅論”成了他們的一種軟遏製手段。在同一份報告中,南美也是被點名的軍備競賽熱點地區,如果按照某些西方國家的邏輯,存在領土爭端是導致軍火大宗采購的動因,那麽英國與阿根廷有領土爭端,難道我們可以說英國是導致南美國家軍火大宗采購的動因麽?

  細查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人們更能理解什麽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作者何祖德係國防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