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八大以少勝多經典戰役 (精美插圖)

(2010-03-22 00:59:46) 下一個
1. 商王朝的覆滅大批奴隸倒戈——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展開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積善行德,裕民富國。廣招人才,發長生產;外交上,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準備過後,文王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果斷地率領諸侯聯軍實施奔壟,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處於被動與惡勢,善於做到奮正並用,予敵人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傾刻崩潰。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呂尚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曆經初興、中衰、複振、全盛、寖弱諸階段後,到了商紂王 (帝辛
  )即位時期,已步入了全麵危機的深淵。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麵。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公劉、古公亶父
  、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使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伸入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後,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文王
  為牧野之戰的展開、“翦商”大業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麵。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了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文王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鬥爭的重大勝利。

  在處理商周關係上,文王表麵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

  他曾率諸侯朝覲紂王,向其顯示所謂的“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鍾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享樂的樣子,欺騙紂王,誘使其放鬆警惕,確保滅商準備工作能夠在暗中順利地進行。

  在各方麵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後,文王在薑尚
  的輔佐下,製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其第一個步驟,就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繼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消除了後顧之憂。接著,組織軍事力量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先後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 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處於“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態勢,伐紂滅商隻不過是 一個時間問題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誌,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

  盟津之會後的兩年中,紂王昏亂暴虐,愈演愈烈;殺宰相比幹、囚禁箕子,人民的不滿無以複加,連太師、少師都抱樂器奔周。紂已眾叛親離、徹底孤立,伐紂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武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

  公元前1346年(一說前1357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同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裏與反商的庸、盧、彭、 濮、蜀(均居今漢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陸南)等部落的部隊會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協同自己作戰的部落軍隊,於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
  (今河南孟州市南)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直指朝歌。周師沿途沒有遇到商軍的抵抗,故開進順利,僅經過6天的行程,便於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 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隻好倉促部署防禦。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於是隻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一說70萬,殊難相信),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周師。

  二月初五淩晨,周軍布陣完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從征將士的敵愾心與鬥誌。接著,武王又鄭重宣布了作戰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誓師後,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他先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即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以牽製迷惑敵人,並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乘勢以“大卒(主力)衝馳帝紂師”,猛烈衝殺敵軍。於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於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
  自焚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占朝歌,滅亡商朝。爾後,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諸侯,肅清殷商殘餘勢力。商朝滅亡。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決非偶然。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它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痹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其次,是做到了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時,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於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第三,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曆數商紂罪狀,宣布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第四,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於做到奇正並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鬆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征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塗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周武王於牧野大敗商軍,使商軍數十萬大軍傾刻瓦解,周軍乘勝追擊。使商朝迅速滅亡。



2. 摧毀秦朝根基的毀滅性戰鬥——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反秦名將項羽率領楚地義軍殲滅秦軍章邯、王離主力的重大作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

  公元前208年,趙王歇被秦軍將領王離率領20萬大軍圍困在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懷王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軍六萬餘以解巨鹿之困。
  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
  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漳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
  ,每人隻攜帶三天的幹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出兵巨鹿,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齊、燕等各路援軍也衝出營壘助戰,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了其副將,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陳勝吳廣犧牲後,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在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計議,並接受謀士範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名心的為王,仍稱楚懷王。接著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於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劉邦、項羽也在城陽(今河南範縣城濮城東南)、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打敗秦軍,斬殺秦三川守李由。

  項梁在取得一係列勝利後驕傲輕敵,被章邯偷襲以至犧牲。章邯破項梁軍後,認為楚地農民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秦朝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於楚懷王。

  楚懷王與起義軍首領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直指關中。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前207年12月,項羽率起義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隻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鬥,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紮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這回兒,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擠在壁壘上看。他們瞧見楚軍橫衝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伸著舌頭,屏住了氣。趕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

  打那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巨鹿解圍後,章邯軍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不見信於秦朝廷。項羽抓住時機,派蒲將軍擊秦軍於漳水南岸。接著又親率大軍破秦軍於汗水。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章邯在降楚、退軍之間猶豫不決。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於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六萬破二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3. 東漢政權建立的奠基之戰——昆陽之戰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占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隻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昆陽之戰是“新莽”(由王莽建立的新政權)末年(公元8年~公元23年),以綠林農民起義軍為主體的劉玄漢軍,在昆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葉縣)地區大破王莽
  軍主力的反擊戰。

  王莽建立“新”政權後,階級矛盾更趨激化。農民起義遍及河水(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其中綠林、赤眉聲勢最大。“新莽”政權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初,綠林軍乘王莽主力向東攻擊赤眉軍的時機,在比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軍的部分軍隊,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後來推舉漢朝王室後裔劉玄為帝,恢複漢製,年號更始。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派上公(官職名)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萬人攻下昆陽、 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王莽派大司空(官職名)王邑
  火速趕赴洛陽,與大司徒(官職名)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企圖一舉撲滅漢軍。

  王莽軍隊發到潁川(今河南禹縣),迫使劉秀
  的部隊撤回昆陽。當時昆陽漢軍僅八九千人,一些將領見王莽軍聲勢浩大,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的道理,說服各位將領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漢軍無路可走,乃決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守城,劉秀率13名騎兵赴定陵、郾縣調集援兵。

  劉秀等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守將,率步兵騎兵1萬多人援昆陽。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複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內外夾攻,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死傷慘重。又恰遇雷雨,王莽軍萬餘人被淹死。

  昆陽之戰,劉秀等漢軍將領,以昆陽守軍鉗製強敵,用精幹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莽軍主力,為漢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創造了條件,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4. 曹魏統一北方的決定性戰役——官渡之戰


  官渡,位於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裏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裏官渡橋村一帶。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麵,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製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遊南北對峙的局麵。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誌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製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麵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麵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製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裏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係,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係,避免兩麵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5. 奠定三國鼎立形成的基礎——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製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北方後患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曹操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麵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麵10艘滿載浸油的幹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係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
  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麵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6. 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的來曆——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裏,旗鼓相望。東西萬裏,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製長江中遊,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隻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隻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讚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製,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複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曆。




7. 宋金雙方精銳部隊的決戰——郾城之戰



  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一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陝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東起兩淮,西至陝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

  由嶽飛率領的嶽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複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嶽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複了不少州縣。
  完顏宗弼見嶽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嶽飛隻帶有少量軍隊駐於郾城(今屬河南),決定親率精銳騎兵一萬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嶽家軍的指揮中心。七月初八,宗弼與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在郾城北與嶽家軍對陣。嶽飛令其子嶽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甲騎兵“鐵浮圖”(鐵浮圖:穿上重鎧,戴著鐵帽子的兵,三個人一組,用皮帶連起來,每進一步,便用攔馬的木頭環衛,隻進不退。)作正麵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拐子馬”(拐子馬:布置在左右兩翼的騎兵,全由能騎善射的女真人組成。)配合作戰。嶽飛遣背嵬親軍和遊奕軍馬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紮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嶽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單騎突入敵陣,打算活捉完顏宗弼,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
  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嶽飛在城北之五裏店再敗金兵,殺死金將阿李朵孛堇。完顏宗弼集兵十二萬屯於臨潁(今屬河南)。十三日,楊再興以三百騎兵出巡,在小商橋與金兵遭遇,殺死金兵兩千多人以及萬戶撒八孛堇等一百多名將領,宋軍也全部壯烈犧性,楊再興所中箭鏃有兩升之多。十四日,張憲
  率嶽家軍再戰,逐金兵出臨潁縣界。同日,嶽家軍又大破進犯潁昌的金軍主力。

  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一次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宋軍如能乘勝前進,收複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趙構和秦檜隻圖利用勝利,作為對金乞和的資本,遂下令班師,斷送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成果。
  小說中的郾城之戰(《說嶽全傳》)

  其時,楊再興已陣亡於小商橋。戰事前麵已講。嶽飛率其部與金兀術展開戰鬥。金兀術手下兩員將領先叫陣開戰,嶽飛派董先等5人迎戰,結果全陣亡於拐子馬陣。嶽飛得知拐子馬,命部下張顯、孟邦傑練鉤鐮槍,張立張用練藤牌,學仿水滸中徐將軍的戰法。結果大破金兀術。




8. 後金崛起從此由守轉攻——薩爾滸之戰



  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由於建州軍侵犯明朝邊境,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調集軍隊,籌措兵餉,準備進軍赫圖阿拉,消滅努爾哈赤。經過數月的籌劃,萬曆四十七年二月,經略楊鎬坐鎮沈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會師赫圖阿拉。北路由總兵馬林率領,從開原出,經三岔口,過尚間崖,進攻蘇子河;西路由總兵杜鬆統領,出撫順關向西,直驅赫圖阿拉;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統帥。出清河,過雅鶻關,直攻赫圖阿拉;東路由總兵劉鋌指揮,出寬甸,從東麵搗後。明兵四路實則10餘萬。

  麵對明軍四路圍攻,努爾哈赤采取了李永芳的“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作戰方針,集中八旗兵力,打殲滅戰。首先,以八旗精銳迎擊欲立首功的明軍主力杜鬆部。三月初一日,雙方對峙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山。努爾哈利用杜鬆派兵襲擊界凡之時,猛攻薩爾滸明軍,明兵潰敗,勇而無謀、剛愎自用的杜鬆戰死。接著,努爾哈赤將兵北至尚間崖,擊敗馬林部,馬林逃往開原,葉赫兵倉惶撤退。這時,努爾哈赤回師南下,誘敵深入,在阿布達裏崗,圍殲劉鋌東路軍,劉鋌陣亡,薑功烈所部朝鮮兵投降。楊鎬聞知三路軍慘敗,急令南路軍李如柏撤回。努爾哈赤用了5 天時間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明軍文武將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 餘人,亡失馬駝甲仗無數。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此役是關係到後金與明興亡的關鍵一仗。當年六月,後金打下開原。七月,攻占鐵嶺。從此,努爾哈赤由防禦轉入進攻,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開始全麵崩潰。
  一六一八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步騎二萬征明,以“七大恨”作為伐明的檄文,分兵兩路向明軍發動進攻。努爾哈赤親率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攻打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舉城投降,同時還命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攻占東州、馬根單等地。明朝遼東巡撫李維翰急遣總兵張承蔭率明兵一萬去鎮壓,遭後金兵伏擊,全軍敗沒。七月,努爾哈赤又率八旗兵進入雅鶻關,圍攻清河城,明將鄒儲賢固守抵抗,結果城破被殺,接著後金又戰領一堵牆、堿場二城。努爾哈赤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不但使“全遼震動”,而且北京也“舉朝震駭”,就連飽食終日、萬事不理的神宗皇帝也深感“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

  明朝為了安定遼東,早日把後金勢力鎮壓下去,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後金的戰爭。然而,由於明末政治腐敗,駐守遼東的明軍業已腐朽不堪,名義上雖有八萬多人,實則能作戰的不過一萬多人,而且兵備鬆弛,士氣頹靡,“累年以來,不修兵具,朽戟鈍戈,緩急不足為用,金鼓幾於絕響,偶令之截殺,股栗腕戰,麵孔殊無生色”,這樣的軍隊實在不堪一擊。所以明朝政府隻好“以傾國之兵,雲集遼沈,又招合朝鮮、葉赫”,可是,從全國各地征調的軍隊也和遼東明兵一樣腐朽,許多人“伏地哀號”,不願出關”,不少將領“哭而求調”。由此可見,明朝出師並無取勝的把握,隻是打一場孤注一擲的冒險戰爭。

  明朝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鬆、李如柏、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經過九個多月的準備,到了一六一九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四月,赴遼的明軍都先後到達,再加上脅迫征調的二萬三千名朝鮮兵,總共有二十七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楊鎬與諸將議定,分四路進攻後金,總兵劉綎率軍出寬甸由東;總兵馬林率軍出三岔口由北;杜鬆率軍出撫順關由西;李如柏率軍出鴉鶻關由南,其中以西路杜鬆為主力,皆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勳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沈陽。明廷被自己虛張的聲勢所欺騙,洋洋得意地認為“數路齊搗,旬日畢事耳”。

  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采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努爾哈赤說:“明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其由撫順所西來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矣”。因此,隻派五百人抵禦和阻滯南路的劉綎軍,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打擊從西而來的杜鬆的明軍主力,所謂“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這一部署是正確的,因為從兵力上看明軍有十萬多人,而後金隻有六萬人,處於劣勢。但明軍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劉綎、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險,行軍困難,一時不易到達,隻有杜鬆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努爾哈赤以三萬人對付杜鬆的八萬人,才能夠在戰役上穩占優勢,取得主動權。於是他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在薩爾滸一帶相遇,揭開了著名的薩爾滸戰鬥的序幕。

  這次戰役,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薩爾滸、吉林崖戰鬥。四月十三日,杜鬆率領八萬明軍,出撫順關,十四日到達薩爾滸,得知後金正派兵構築界凡城,阻擋明軍東進。於是杜鬆留下兩萬人駐守薩爾滸,自領一萬人攻打界凡城,把已經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此時,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已到界凡以東,迅速地抓住了各個擊破的戰機。他說:“先破薩爾滸山所駐兵,此兵破,則界凡之眾,自喪膽矣”,便派代善、皇太極帶領兩旗截擊杜鬆,自己親率六旗猛打薩爾滸的明軍,明軍遭到突然攻擊,紛紛逃往薩爾滸河西岸,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部被殲。而杜鬆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圍,杜鬆喪生,全軍覆沒。“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軍器與屍衝於渾河者,如解冰旋轉而下”。

  第二階段是尚間崖、斐芬山戰鬥。四月十四日,馬林率明軍與葉赫兵出三岔口,紮營於富勒哈山的尚間崖,派潘宗顏領一軍駐守斐芬山,又遣龔念遂率一軍守衛斡輝鄂模,互為犄角,彼此聲援。

  努爾哈赤在西線消滅明兵主力以後,乘勝揮戈北上,十五日,後金兵首先擊潰了駐守斡輝鄂模的明年,隨後又攻打尚間崖,明兵大敗,馬林僅以身免,逃往開原,斐芬山的明軍也被攻滅。

  第三階段是阿布達裏岡、富察戰鬥。四月十日,劉綎一路出寬甸,此路明軍雖然出師最早,由於山道陡峭,大雪封山,進軍遲緩,遲至十五日才到達深河。後金的少數守軍沿途攔截,且戰且退,竭力阻滯明軍的前進速度。十六日,劉綎進抵阿布達裏岡,薑弘立率領的朝鮮兵到達富察(富車),距離赫圖阿拉還有五六十裏。
  這時,努爾哈赤已在西北兩路獲勝,立即派扈爾漢、阿敏、代善、皇太極先後出發,日夜兼程趕赴東線,很快在東線集中了三萬多人,“隱伏山穀”,待機而動。明軍卻焚毀村寨、“分掠部落”,並無戒備地前進。後金軍“不意突出,衝斷前後”,劉綎戰死,全軍覆沒。代善隨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帶的朝鮮軍,薑弘立的軍營被緊緊圍住,“孤阜狹隘,人馬揊側,屢日饑卒,兼之焦渴,欲走則歸路已斷,欲戰則士皆股栗,至有拋棄器械,坐而不動者,事無可為”,於是薑弘立以下,全軍投降。
  楊鎬驚悉三路喪師,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軍隻有這一路逃脫了敗滅的厄運。

  薩爾滸戰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選擇有利的戰場和戰機,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在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在戰鬥中,充分顯示了努爾哈赤機動靈活的指揮才能和後金將士的勇猛戰鬥作風,在五天之內,在三個地點進行了三次大戰,戰鬥前部署周密,戰鬥中勇敢頑強,戰鬥結束後迅速脫離戰場,立即投入新的戰鬥。結果,後金大勝,明軍慘敗。這次戰鬥對雙方都是十分關鍵的一仗,從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礙女真各部統一發展的政策徹底失敗,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防禦;後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奪財富的欲望隨之增長,由防守轉入了進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