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費買不起一架B2安慰了誰? zt
(2010-03-09 22:16:13)
下一個
據媒體報道:2010年中國國防預算申請為5321.15億元(約780億美元),僅較上年增加7.5%;為近20年來首次出現個位數增幅的一年。在3月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用三個三分之一解釋中國軍費去向:即解決官兵待遇大概用了三分之一;補充日常消耗大概要三分之一;剩下的,做點科研、添點新武器,“這點錢大概不夠買一架B2轟炸機。”並補充道:“中國有限的軍事力量,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
我想,說中國軍備支出買不起一架B2,大概是借此打消國際社會的“疑慮”。實事求是地說,一架B2的價格相當於50架殲10,說中國買不起它也並非完全是誇張;因為中國三代戰術型機種裝備量還非常少,還有不少二代機改了又改在服役,的確沒有多餘的軍費去裝備戰略型轟炸機。不過,中國國防建設“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說法,也就帶來了二個問題:一是中國軍備水平能不能擔當此項重任?二是中國主權與領土現狀如何?
實際上,東海、南海及藏南領土(海)問題日益尖銳,中國的領土主權並不完整。因此,說中國軍事建設不針對誰,侵擾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國家並不會改變對華敵意。與此相對應的是,印度科技強軍建設規模空前,越南海空軍建設步伐加快,目標都指向中國;日本旦丸之地的國防預算超過700億美元,在新版防衛大綱中,更將軍備矛頭對準中國。台灣統一大業未見端倪,而台灣卻在大舉軍購以謀求兩岸“平衡戰力”。這些不僅是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現實挑戰,更是對國家安全的現實威脅!與此同時,美國向中國周邊集中的軍事“收縮”戰略,步步為營,並重申和加強了日、韓、印及東盟地區的戰略合作關係,已經公開實施對華圍堵與遏製戰略。在此險峻的環境下,究竟是中國威脅了別人,還是自己受到了威脅?
由此看來,我們不應該過多理會什麽“中國威脅論”,而應該更多地、主動地關注美國威脅、印度洋威脅、日本擴軍威脅、及東盟政軍一體化結盟威脅!我們不需要過多地表述中國的和平誠意,而應該從曆史和現實二個角度,提醒周邊國家警惕美國的霸權政治與軍事威脅。同時,也應該堂堂正正地發出警告: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神聖不可侵犯!
周邊任何一個國家,都堂而皇之將政治、軍事結盟與軍備矛頭直指中國,甚至台灣地區也將軍購解釋為兩岸平衡需要。而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大國,在領土、領海遭受侵略、台灣“購武拒統”的現狀下,理應直述事實,正視現實與長遠威脅。但令人訝然的是,中國反而鑽進敵對勢力有意設定的輿論圈套,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自己不會威脅他人。有用嗎?日本《朝日新聞》3月5日社論說,(中國軍費)增幅下降掩飾不了“霸權”的本色;另據俄羅斯《生意人》報道,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項目主任沈大偉認為,“國防預算增速下降可能意味著,中國最終完成了與武器開支項目相關的軍隊現代化計劃。”既然這種和平姿態,一不能換得周邊國家的戰略信任與友好合作,反而一個個淪為美國襲擾、圍堵中國的棋子,二不能解決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又何必把沒用的話說了又說?
美國記者既然關心中國的國防經費問題,那麽就不妨引用中美軍費開支的巨大差距予以說明。2009年中國國防預算為4806.86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例莫過於1.5%。反觀美國,2009年國防預算高達6510億美元,含反恐戰爭支出突破7千億美元,近乎中國軍費預算水平的10倍。不含戰爭支出,美國國防預算占GDP的比例也超過了4.5%,相當於中國的三倍。雖然這類言論有點老調重談,但至少可以再次提醒世界,美國有什麽資格對中國的正當國防支出指指戮戮?究竟誰是這個世界戰亂的根源?
美國對華部署的C型包圍圈,是對中國周邊國家與地區實施政治上裹脅、軍事上聯合的戰略準備,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與長遠利益危害極大。軍事戰略準備是什麽?就是維護與奪取全局與長遠利益的鬥爭部署,政治上求主動、軍事上求協同、實力上做準備、攻防上做部署。環顧中國周邊,檢視自身,中國的政治、軍事鬥爭準備並沒有體現出積極防禦的戰略要求,也尚不具備對來犯之敵境外決戰決勝的能力。從現實角度來看,中國軍費買不起一架B2,不是對和平的承諾與追求,而是一種自我軟化、慫恿敵人的示弱;中國軍費買不起一架B2,外不能讓占我領土、阻我發展的對手信服,內不能讓國人心安,這種言論究竟安慰了誰?
落後就要挨打,軟弱就遭欺淩,這是曆史反複證明的鐵律。新中國成立後,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無數次以此激勵國人,動員和帶領全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偉大精神,用行動和語言向世界證明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敢打必勝的勇氣與決心,贏得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廣泛尊重。今天,中國仍然需要在堅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和平立場的基礎上,堅決表達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決心與能力。中國需要重樹美酒迎朋友、獵槍打豺狼的大國氣度!
誠然,戰備是為了止戰,戰爭是為了和平。在和平時期,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意誌與能力靠什麽來體現?GDP水平隻是一個潛在實力,除了政治決心以外,關鍵是看轉化為戰鬥力的軍備建設水平與現代戰爭能力,是否能夠讓對手望而卻步。雖然說,戰爭的最終勝負,人心的向背仍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在現代戰爭條件及首戰即決戰的模式下,先進裝備已成為首戰致勝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軍事鬥爭勝利的前提條件。現代武器的高科技性能,也決定了不可能依靠繳獲轉化為實時戰鬥力;六十年的建國成就,更不能夠複製“焦土抗戰”去贏得未來戰爭。
一位哲人說的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強軍雖然不是強國的根本指標,但強軍必然是強國的支撐與保證;隻有具備了足夠的軍備威懾力量,才能夠更好地展現追求和平的誠意,提當起維護國家利益與世界和平的重任。但願中國軍費買不起一架B2的說法,是對中國強軍戰略的激勵,是建立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軍事能力的號角,而不是安慰他人的表白。